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乡村社会的人类发展指数

近些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速率在10%以上。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否也带动了乡村社会的较快发展呢?这是乡村社会学和现代发展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衡量发展程度上,目前理论界和国际社会有一些共识,那就是除了考察经济生产指标,还要考察社会分配结构以及人的发展,如贫富差距的缩小、贫困的消除以及教育的发展等。

为了评估中国近10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乡村社会发展状况,在这里使用人类发展指数(HDI)对乡村社会的卫生与健康水平、教育与知识获取、收入与生活水平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加以估算。

在指数计算方法方面,主要参照宋洪涛、方志良的测算方法,而且1996—2002年的HDI数据也引自于他们的计算结果。这一方法在计算收入指数时,采取购买力平价(PPP)法以及人均GDP与人均纯收入的50%折算法,对最高和最低值的设定转换为35 000元和200元人民币。 2003—2005年的指数主要采用此方法并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表2—1反映的是“九五”和“十五”期间,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及相互比较。表中数据说明,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或水平良好,相对于全国发展水平而言,乡村社会的发展水平要低。

表2—1 1996—2005中国乡村社会人类发展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6》、教育部2006年公报。

如果对发展指数中的三个权重指数作进一步分析,即可看到乡村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水平之所以较低,其中收入指数之差最为显著,差距也较大(见图2—1)。

图2—1 1996—2005年全国与乡村收入指数的差距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

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尤其是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3—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的纯收入分别为8 472元、9 422元和10 493元,而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 622元、2 936元和3 255元,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是乡村居民的3.22倍左右。 这一因素某种意义上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瓶颈。

尽管农民收入指数偏低主要属于农村经济的增长问题,但这也不光是经济问题。因为促进农民增收既要从生产方面着手即调整要素结构,另一方面,收入问题又涉及分配与再分配的结构问题。

就乡村社会发展指数的另外两个分指数而言,它们的水平也都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说明乡村社会在卫生健康和教育这两个方面,同样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在乡村生活质量方面,从人口预期寿命指数的纵向变动情况来看,乡村社会生活质量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从城乡横向比较来看,仍然可以发现乡村社会生活质量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见图2—2)。

图2—2 城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资料来源:2000年的数据来自于人口普查,其余年份按国际习惯计算方法推算而得。

虽然预期寿命指数是一个简单的数值,但由这一数值差别所包含的发展差别却相当重要。因为,人口预期寿命指数的提高,包含了公共卫生条件、健康条件、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等多种综合因素的改善和发展,没有这些条件的改善,人口的预期寿命是难以提高的。乡村人口预期寿命指数之所以低于城市,农村较为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生活设施较差、生活质量偏低等,都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预期寿命。

教育发展指数是根据人口的非文盲率和综合毛入学率计算出来的,因此,指数水平代表一个社会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获取知识的水平,而个人受教育程度或所获得的知识水平,一方面对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因为现代社会,个人的学历或受教育水平是个人获得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个人知识获得的增长也会促进整个社会知识存量的增加,知识存量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源泉。

从农村教育发展指数来看(见表2—2),乡村教育的纵向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横向比较仍显示出相对较为滞后。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的比例大大地高于城市,例如,2002年和2005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分别为11.63%和11.04%,农村的文盲率则分别为15.04%和15.17%。 而且,2005年的农村文盲率有所上升,说明乡村教育的普及仍面临较大阻力和挑战,乡村扫盲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表2—2 乡村教育发展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教育部2006年公报。

把教育发展水平作为衡量乡村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说明教育之于发展而言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就表2—2所示的乡村教育发展指数来说,提升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在发掘乡村教育发展潜力上有着较大的空间,而且也是在一个时期内能够奏效的策略。

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加强义务教育的普及力度,确保儿童普遍接受9年义务教育,防止新文盲、半文盲人口的产生。另一方面,在结合乡村劳动力培训中,加大乡村社会的扫盲力度,尽可能地减少乡村文盲人口的范围。

从中国及乡村社会的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和计算结果中,我们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目前中国乡村的发展状况及水平予以总体评估。一方面,就静态发展水平而言,乡村社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10年来的发展指数在0.6~0.7之间。从发展指数的构成情况来看,制约乡村社会发展指数水平的因素主要在于收入指数偏低,10年来乡村收入指数水平在0.5左右。教育指数水平接近于良好水平,但发展的空间仍是相对较大,因为教育发展水平是可以通过公共投入的增加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发挥效用的一项,相比较而言,乡村人均纯收入和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只能是渐进地去实现。此外,在指数的静态比较层面上,乡村社会发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者差值基本维持在0.05左右的水平上,说明乡村社会发展大大地滞后于城市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城乡发展的差距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没有随着发展而缩小,而且在拉大,1996年乡村社会发展指数与全国水平相差0.046,到2005年两者差距达到0.070,超过了乡村自身10年来纵向发展水平之差0.069。

另一方面,从动态发展角度看,乡村社会发展指数呈线性提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的幅度为0.007左右,说明乡村社会发展速度一般。就分指数的增速而言,经济水平和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指数每年都在提高,唯有教育发展指数偶尔有所回落。这一点说明乡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波动性的因素,而不是不断上升的,因而在推动乡村社会进一步发展方面,加大教育投入和普及力度显得格外重要。在动态发展趋势的比较方面,乡村社会发展指数的增速10年内增长0.069,全国的增速为0.093,由此说明乡村社会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理论上讲,乡村社会发展水平本来较低,那么在增速和发展速度上理应更快,这样才有利于削减差距,促进均衡发展。而现实是乡村社会发展速度仍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说明乡村社会发展依然较为滞后。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社会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仍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9b5SJ/9zBLPsaF4+0XdHwZa9aO8AXDv4xf8CsmjJcfDwOZessppzgHbUGEy2O+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