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袁宝华

在纪念胡华同志90周年诞辰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拟定出版六卷本《胡华文集》,我认为很有必要。下功夫整理出版以至研究胡华同志毕生的史学著作,一是对胡华同志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共党史研究与教学的历史过程、思想轨迹、学术成果、教学成就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回顾;二是让今天的中共党史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得到多方面的借鉴和启迪,促进中共党史的研究与教学;三是弘扬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弘扬前辈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高尚思想、精神与品质。总之,这是一件很值得做的有意义的事情。

1985年5月,中央决定我到中国人民大学就任校长。7月31日,我与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教师见面座谈。在出席会议的中国人民大学老教授中,没有看到胡华同志,我就问校部同志,得知他正利用暑假在大连审阅由他主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并为海军政治学院等单位讲学。8月10日晚,胡华回京后便给我打来电话,表示要来看我,我说还是我先去看他。12日上午,我到了张自忠路3号胡华同志家。胡华同志告诉我,13日他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史学会联合举行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作学术报告,还给我谈了报告的内容。我记得他的报告题目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那次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戴逸同志主持,宦乡同志等也作了报告。胡绳、周谷城、刘大年等许多同志出席了会议。

那一天,我看到他书桌上摆放着严慰冰同志撰写的《严朴传》,他正在审阅这篇文章。当时胡华同志担任着中共党史系名誉主任,虽然离开了教学行政岗位,但还是忙得不可开交。那天,我们倾心交谈了3个小时。他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的曲折过程、办学的经验和教训、发展的前途和希望,都谈得十分诚恳,也很有见地。他特别告诉我说,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更应该“尊师重教,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

熟悉胡华的同志都说,他之所以66岁就离开了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拼命工作累死的。他的猝然逝世,实在是中共党史学界的一大损失、教育界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大损失。当时我听到这一消息,心里非常难过,痛惜他的英年早逝!

胡华16岁参加革命,从陕北公学毕业后,长期在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殚精竭虑、笔耕不辍,为我们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和教学、科研骨干以及理论宣传人才。他编著和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革命史讲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南昌起义史话》、《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和与翦伯赞、邵循正先生合著的《中国历史概要》以及50卷《中共党史人物传》,影响及于海内外,而且延传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学校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停办),胡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政治学分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学”卷编委、“科学社会主义”卷编委兼“社会主义在中国”卷主编,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高校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等;发起并组织成立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后改称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亲任常务副会长并主编大型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50卷)(该丛书1986年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胡华获最佳主编奖;1987年又获吴玉章奖金历史学一等奖,在海内外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转载或出版);发起并参与成立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后改称中国中共党史学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并多次组织相关的全国性的重大学术活动。他还致力于促进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和接待了多位来华访问的国外学者并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讲学。20世纪80年代,曾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嘱托,鼎力帮助美国学者索尔兹伯里先生完成《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向世界宣传中国工农红军伟大的长征。他一生为中共党史的科研、教学和宣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7年11月25日,胡华患肝癌在上海就医时写给我一封信,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与我最后诀别的话语,他说:“……手术如能过关,则还可继续为党做些工作。此次患此难治之症,怪我平时习惯于工作至深夜,中午有时休息不好,早上又不注意体育锻炼,是一个教训。参加革命,忽约半世纪,去日苦多,贡献愧少。深谢党的培养、教育和关怀。此次患病以来,我仍抱着乐观的态度,充满信心与病魔作斗争。生就是奋斗,死就是休息,不过尽力争取多有些日子继续从事我未完成的许多工作……”他在生死关头,依然坚定从容;在从容中,心里装的还是党和人民的事业。

他生前的座右铭一是毛泽东为陕北公学的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二是范文澜同志的格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两个座右铭的选择和他人生的轨迹,都体现了胡华脚踏实地、富于实际和牺牲的革命精神。胡华是陕北公学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骄傲!

1987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为胡华的逝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我怀着沉痛的心情为这位中国人民大学的功臣致悼词。的确,“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环境中,他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于人民,忠于革命,忠于党和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一息尚存,矢志不移。他治学严谨、思路敏捷,在担负繁重的政治工作、教学工作的同时,勤奋著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处处表现出了共产党人不谋私利、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满腔热忱,生活俭朴无奢求,深得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胡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优秀品质和作风将成为激励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祖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力量。”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党组织和师生们对胡华的评价,也代表了我对这位尊敬的学者、战友怀念的心声。

《胡华文集》是我国中共党史学科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祝贺《胡华文集》的出版! J3Zw4LDWHPjrhCJ9w1M+FgRGnB8j0A0aVvU85Mf1QU4oI4uK4VvKlr63Ycfdh9L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