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艺术与科学都是通过帮助人类更好地改造世界和人类自身来造福人类的。“教育”一词的含义是指科学和艺术中那些用来改变人类自身的成分。智慧和财富要改善人类的欲望并使其更好地得到满足,需要教育的知识:第一,离开教育,人类的本性如何?第二,人类本性改变的规律如何?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弄清人类本性以及改变人类智能、品性和技能的规律。
人的本性及本性在他的思想、情感、行为和态度上所发生的变化,可以用“反应”这一术语以及这些反应与生活中特定情境的联结来解释。任何智能、品性或技能的事实(现象)都意味着一个人具有以某种方式对某个情境做出某种反应的倾向(a tendency to respond),其中包括一个情境(situation)(即对这个人产生影响的事件状态)、一个反应(response)(即这个人对这个情境所做出的事件状态)和一个联结(connection)(即反应是情境结果的结合力)。
人当生命之初,即当父精与母卵结合为人时,就已经具备了无数确定将来行为 的原始倾向。在他以后将会遇到的情境与他将对情境做出的反应之间存在着预先形成的结合力。两个生殖细胞的结构已经决定了个体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能看、能听、能感受、能做出某些行为。在生命开始的瞬间,人的智力、道德、身体器官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胚胎本性的结果。一个人是什么,他的一生会怎样,都是他生命之初的结构以及他出生前后所有影响他的各种力量所造成的种种结果。前者称为“本性”,后者称为“环境”。
初等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离开教育,人也具备感受和对某情境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这种对一种情境做出反应的倾向可能是由人的先天组织所决定的。实际上,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个体之所以能够对某一情境做出反应是因为这一反应已经先天地与这一情境建立了联结,或者当某些情境与这一情境相似时,个体也会做出这一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都会把刺激传递给与其在先天组织上联系最紧密的神经元。智力和性格的基础就是这些非习得的倾向,即大脑内神经元之间最初的联结。
这些先天的联结可能在一生中发展,也可能只存在有限的时间;它们的增强或减弱可能是突然的,也可能是逐渐的。它们是一切教育或人为控制的起点。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其中的一些联结或永久保留,或消失,或受到限制,或改变其方向。如果提供刺激使联结反复被激活,同时个体所做出的反应与满足感相联系,这个联结就能够保存下来。如果阻断这些刺激,使它们因为没被使用而夭折,或者使这些刺激与不愉快的行为相联系,这个联结就会消失。在情境—联结—反应的系列中,如果用新的反应替代最初的反应,或者使反应与另外一个对个体伤害较小的情境,或者没有伤害的情景,或者有积极作用的情境建立起联系,就会达到改变联结的目的。
教育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利用个体所有的先天本性使其变得更好———形成满足他们欲望的各种知识、习惯、动力、兴趣和观念。
人表现在家庭、工作、政府、宗教和生活上各种事情中的行为都根源于他非习得的、先天具有的本能与能力。所有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案都必须考虑到人类的本性,尤其是当实施这些方案的目的在于彻底改变或抵制这些原始倾向的时候,更是如此。
“反射”、“本能”和“先天能力”,这三个术语分享了这些非习得倾向的命名工作。当某种原始倾向涉及的是对一个简单的知觉情境做出明确的一致的反应的时候,而且当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牢固得很难改变的时候,或者增强到几乎是必然的联系时,这种联结或者情境与其所诱发的反应被称为反射。例如,膝跳反射就是对突然强烈敲击膝盖这个简单的知觉刺激所做出的明确而一致的反应。这种反射很难减少,也很难增加,或者很难用其他的方法控制膝盖的活动;而且一给刺激,就必然出现相同的反应。当反应不够确定、情境又比较复杂,而且联结可以发生改变时,则习惯上称其为本能。例如,一个人因受到蔑视而感到痛苦,就属于对一个复杂的情境所做出的一个不确定的反应,而且这种联结很容易发生改变,因此不能再称之为反射。当原始倾向是对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做出极不确定的反应或一系列反应,而且联结的最后强度是由训练所决定的时候,就不能把这种原始倾向称为反射或本能,而应该称之为能力、倾向或者潜能。例如,通过完成艺术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学校教育环境所做出的反应,就称为学识能力。
当然,反射与本能之间、本能与一直很难描述的原始倾向之间不存在空隙和界限。实际上,如果就反应的性质而论,原始倾向的分布可以从个体之间差异很小的单一的、直接的、确定的和一致的反应扩展到个体之间不同的高度复合的、极其复杂的和极其模糊不清的反应。如果按照情境的性质来排列,原始倾向的范围起于诸如温度、氧气或湿度等简单的事件,而止于诸如孤身一人突遇野兽这样的复杂事件,其中包括个体身体上的、身体外的和纯粹精神上的事件。如果按照联结的性质来排列,原始倾向的范围起于变化很小的联结,而止于变化很大的联结;或者起于个体之间差异很小的联结,而止于个体之间差异很大的联结。
前人试图在反射与本能、本能与被称为能力的模糊倾向之间做出明确的划分,并已经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其实,更有用和更科学的做法就是避免在思想上进行这种划分,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连续的逐渐变化。
一个典型的反射、典型的本能或者典型的能力,就它们的总体而言,都包含对某一情境的感知能力和做出某个特定反应的能力,并在情境和由情境而引起的反应之间存在结合力或联结。例如,一只小鸡一旦觉察到自己的同伴都不见了,就会发出叽叽的叫声。对于同伴不见的感知与所引起的叽叽叫声是如此的有组织。但是,能感知某种情境,而无与之对应的反应,也是一种原始倾向。同样,能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而无须与某一情境建立联结,也是一种原始倾向。就原始倾向而言,3岁孩子对身边有没有人或身边人的行为是相当敏感的,但是对此做出的反应性质却大不相同。哭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原始倾向,但是,没有一个确定的情境与它有专门的结合力。
本性似乎更多地规定个体必将会对某一个特定的情境多少做出些反应,而较少确定个体将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只能较多地规定个体经常做出什么反应,而较少地确定个体什么时候做出这样的反应。所以,为了方便起见,当提到人类不学而能的禀赋时,这种对于同一种情境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同一反应又起因于不同的情境的现象,应该作为事实来看待。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一个情境在感觉神经元上引起一个反应的效果实际上是不可预料的。例如,两岁大的孩子看到狗,有的做出哭泣的行为,有的胆怯和退缩,有的十分欢快,有的却好奇地观察着狗。虽然每个小孩的反应不同,但是,每次激活的都是相同的神经元。相反的是,对于相同的器官,相同的神经元活动产生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个体,相同的情境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如果最初个体的感受性没有与某一特定的反应形成联结,那么,相同的诱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可以从两方面做出解释。首先,所谓相同的情境实际上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说,如果儿童是在母亲的怀抱里看到了狗,那么这与儿童自己独自在门口看到狗的情境是不同的。在母亲的怀抱中是情境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境下,儿童有可能对狗产生好奇感;而独自看到狗则会使儿童产生恐惧感。其次,即使情境真的是相同的,那对于不同状态时的个体来说也可能是不同的。一个健康的、精力充沛的、安静的儿童看到了狗,他的反应可能是对小狗感到好奇;可是,如果小孩在生病、疲劳或者在紧张急躁的时候看到狗,他的反应可能是害怕。
同理,同一个生命体对于不同的情境永远不会做出完全相同的反应。有时你会看到在不同的情境中居然发生了相同的反应,可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或者假如情境不同,而且反应的成分也毫无区别,但生命体自身实际上却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虽然见到“一个球”、“一个锡制的士兵玩具”与见到“一个拨浪鼓”都会激活“伸手抓”的反应,但三种反应在整体上是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里激活了显示三种不同感知印象(一个是球、一个是士兵玩具、一个是拨浪鼓)的三种不同反应。再如,如果手里拿着球、拿着士兵玩具或拿着拨浪鼓(三种不同的情境)都激活了“抛掷”反应,这是因为三种情境的共同成分具有决定激发抛掷反应的效力。再比如,一个孩子以前在挨打受骂时才哭,而现在对他说话他都哭,这是因为他现在疲惫了、激动了,或者发生了其他变化。
情境与反应之间的原始联结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一定是由于许多弱小势力的相互作用,使在同一感觉神经元或感受器上产生的神经流(current of conduction)因机缘不同而产生不同效力的反应,而且可能也会使完全不同的感觉刺激聚合为一个大体相同的反应。
唯一可做的是用几个有效的抽象模式来想象人的反射、本能和能力的原始机制。或许最方便的是用S—R(即情境与反应)的三种联结模式。第一种类型是S 1 (情境1)导致R 1 (反应1),它们是特定的联结系列。第二种类型是S 1 导致R 1 或R 2 或R 3 或R 4 或R 5 等,导致哪种反应取决于情境1中非常微弱和偶然的因素(S 1 、S 2 、S 3 等)。第三种类型是S 1 导致R+r 1 ,S 2 导致R+r 2 ,S 3 导致R+r 3 ,等等,这里的r 1 、r 2 和r 3 等表示较弱的反应。
具体模式由下面的图1—1、图1—2和图1—3来表示。
图1—1 联结模式一
图1—2 联结模式二
图1—3 联结模式三
这种倾向模式除了可以确定何种情境决定产生何种反应之外,还可以确定在原始倾向模式上,任何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势必存在的某些共同特征。例如,人的原始倾向具有这样的特征,当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一经建立,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个联结就能够保持下来。原始倾向还具有这样的共同特征:有准备的联结容易建立,或有准备的反应容易被激活;而没有准备的联结难以建立,或没有准备的反应不易被激活。这些原始倾向在所有联结或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或尚未表现出来的特征,将在适当的时候由它们自己验证。
我们可以设想人的一生已经被安排好了,而原始倾向能够各自独立地被唤出来表演。现在假定这样的人生活在下列情境之下:光线的强度增强五倍、鼻烟吹进他的鼻子、有朋友走过来、发生了地震。那么,他就会做出下面一系列反应:瞳孔收缩,继而打喷嚏,继而微笑,继而惊跳。
然而,各种原始倾向是很少单个起作用的。没有经过学习的生活是不会排成这样简单的次序的:一方面使数百个情境一一排列,另一方面使数百个反应一一排列来应对这些情境。相反,这些情境和反应形成多种组合,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例如:儿童看到一个移动的发光物体、伸手去捉一个小物件、面对熟悉的笑脸做出微笑,这三个原始倾向联合起来就形成了儿童笑着注视他爸爸晃动的手表并伸手去捉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些刺激和反应的组合可能发生在观察不到的神经系统内。例如,当一个大型动物突然出现在单个儿童面前时,他会做出跑和躲藏的反应。但有的时候,如果眼前出现了一个动物、突然出现一个无端接近的物体,儿童也有可能不做出跑或躲藏的反应。
面对已知情境没有绝对正确的反应与之对应,而是要么做出一个整体的反应,要么一个反应都没有,这也是事实。情境的效力本是构成它的元素的整体效力。对反应起决定作用的有时是这个元素,有时是另一个元素,这要取决于个体内外合力的作用。移人本性的情景起作用的方式并不像数千把钥匙、每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而别无他用那样。任何一个情境都是复杂的,并产生复杂的效应。因此,当伴随的情境改变时,效应也发生变化。所以只能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体做出的反应都是他能够做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