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原始倾向发生与消失的顺序和时期

卵子受精后,即一个新的生命开始后,不同的原始倾向发生在不同的时期。有些要延迟到出生时,有些则要延迟到出生后。每一种原始倾向的发生顺序,以及从生命开始到倾向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都不是偶然的。当然,人类是典型生存条件下的物种,也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典型的发生顺序和典型的时间间隔必有一定的原因。

原始倾向在它们第一次出现之后,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通常只能用它们所产生的不适,来解释它们存在的短暂和表现的程度。但在一些情况下,有些原始倾向似乎天生就是短暂的,即使它的训练没有使个体产生不适,也会从机体上消失。这种消失及消失的时间也必有一定的原因。

对原始倾向发生与消失的顺序和时期,已经有了两种理论解释。第一个是复演说(Recapitulation Theory),第二个是效用说(Utility Theory)。

复演说

复演说最清楚的解释是,个体内各种原始倾向的发生顺序差不多完全依照它们在人类种系(即人类的全部祖先)上的发生顺序发生。也就是说,个体从受精卵开始,直至某原始倾向发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间隔;而从人类祖先在动物界出现开始,直到那个原始倾向发生,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间隔。两相比较,几乎完全相像。而且,原始倾向在个体身上消失的顺序和时期,也同样与人类祖先原始倾向的消失顺序和时期相平行。这种人类个体原始倾向的发生以及消失的顺序和时期与其祖先相平行的复演理论,其理论根据是生态规律假设。这是一条胚胎(germ)发育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胚胎所发生的变化会形成。一种附加机制,使该变化对个体发育的影响时期比原胚胎本身正常变化的时期更晚。假如,人类祖先从生命起源之后,先是在水上漂泊了10万年,又靠纤毛游动了10万年,再像蛇类动物那样蠕动爬行了10万年,然后又四肢着地走了10万年,最后像猴子那样攀援腾跃了10万年。让我们再进一步假设,如果每一种新倾向都是伴随着一种旧倾向的消亡而出现的。那么,按照复演说的极端说法,一个人类个体自始至终应该具有这些倾向,而且发生的顺序相同、保持的时间对应相当,而且消失的顺序也相同(当然,最后一种倾向是不可能消失的,它的消失与否取决于个体的祖先的这种倾向是否已经消失了)。

用一个图表来说明这个例子,将有助于我们在记忆中巩固复演说的极端说法。假设人类祖先先后有甲、乙、丙、丁等四种倾向,图8—1左边的四条垂直线段分别代表这四种倾向,而且每条线段的上端表示该倾向发生的时代,线段的下端表示该倾向消失的时代。那么,按照复演说的极端说法,图8—1中右边的四条垂直线段的上端则分别代表一个人类个体这四种倾向发生的时间,如果没遇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它们也要按照线段下端所代表的时间消失。

显然,没有哪个研究人类本性的学者会抱定复演说的这种极端说法。因为,很明显,个体再现祖先的这些倾向时,发生的早晚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在种系上发生较早的倾向在个体的身上表现的时间很短,而较晚出现的倾向在个体身上保持的时间较长。即使表现时间很短的倾向也不等于零,只是一个极小的成分而已。因此,个体与种系倾向相平行的观点通常被修改为:发生越早的种系倾向,在个体身上表现的时间越短;个体倾向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大致与种系倾向的发生时期和保持时期的长短相对应。

因此,我们应该用图8—2取代图8—1来说明下列情况。其中,假如从人类生命起源到现代人,甲倾向较早出现在人类祖先身上,那么,它在从怀孕到成年的个体身上所保留的时间只是它在人类祖先身上保持时间的十分之一;乙倾向在个体身上保持的时间是它在祖先身上保持时间的十分之二;丙倾向是十分之四;丁倾向是十分之七。为了使读者获得正确的认识,并让大家了解复演说的信仰者是怎么理解该理论和怎样用它来解释人性的,我从长引用了他们所说的最能使人领悟的几段话。下面几段就是较为普遍的陈述。

图8—1 复演说图示

图8—2 改进后的复演说图示

“个体发育和种系发展之间的关系准确地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高级(即有目的的和理性的)活动的发展也无处不受前期已发展起来的本能的影响,并主要受它的制约。与之相反的工作无法影响这种发展,也不能改变种系特征按照遗传规律有序地达到相应的适应状态,但却能妨碍发展的自然进程,并使人的努力成为一种变态的误导。”(Schneider,1882,p.489)

“个体从受孕到衰老,遵循着种系发展的顺序。”(Burk,1898,p.36)

“就像在物质世界一样,心理的发展也有一个自然顺序。正因如此,新的生命必须经历特定的发展阶段。我们理当研究它,与其妨碍它不如寻求如何辅助它。因为,自然一定是正确的,没有高于它的准则。所以,对于教育家来说,没有比研究个体的自然发展更有重要价值的课题了。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的平行论强有力地支持了自然发展观,并在儿童道德发展上支持应用卡塔希思学说或接种疫苗说(the doctrine of Katharsis or vaccination)。教育应该是一种有序的、逐渐展开的过程,没有早熟,没有干涉,从较低级的阶段自然过渡到较高级的阶段;强迫是非自然的,所提供的精神食粮必须与其发展所达到的阶段相适应。平行论为这些教育理念提供了双重支持。只要我们立足于最终目标,不使儿童过分徘徊、停滞于某个阶段,就不必担心他们停留在某个阶段上,因为该阶段的训练是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很久以前,冯·贝尔针对动物说过的那句名言同样适用于儿童:‘每种动物似乎在胚胎(embryo)刚刚形成时,就已经确定了它的发展并支配着整个发展。’

“个体发育过程中复演动物种系的时间很短。但本书没有谈及个体如何复演人类种系的发展阶段。了解个体复演人类种系发展阶段的目的在于从中获得这样的事实,即个体复演时间的长短不在于该倾向在祖先身上保留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该倾向距离现代人时间的长短。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即个体对人类发展阶段的复演要比复演最长的动物阶段(即类人猿阶段)还要长很多。”(Guillet,1900,pp.427-428)

效用说

效用理论用原始倾向存在的理由来解释它在某时期发生的原因,即变异(variation)和选择(selection)。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倾向出现的时间,就是我们的祖先最需要用它来保证种系生存的那个时间。因此,哺乳尽管在种系发展的晚期出现,却在个体发育的早期发生。性本能尽管出于种系的早期,却处于个体发展的晚期。用四肢走路,尽管在一种系上存留了大约上百万年,但在个体发育上却现即逝,或者完全没有显现。爬行,尽管对人类祖先来说,不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不过发生于一时,过时消失,但在婴儿时期却是一个明显发生又及时消失的倾向。

一个效用说的坚持者,不必坚持倾向的实际发生顺序时时处于各个特别的有用的时期(即无时不比偶然随机的顺序更为有用),更不用说现在的发生顺序是有利于生存的理想顺序了。如果个体所拥有的一种原始倾向的发生顺序是非常有害的,那它一定会被屡次淘汰掉。一个较好的发生顺序必须首先表现出不同凡响,否则无从被选择而得以保存。换言之,由自然选择决定原始倾向发生和消失顺序以及持续时间的理论,与其他的自然选择理论都是同样的解释。

我还没有找到有助于理解效用说的话。或许可以假定,凡是反对复演说的理论就是效用说。但是,它们一般都只满足于指出复演说所不能解释的现象,而不是什么有建设性的学说。我所坚持的、能够解释人类智力及性格上原始倾向发生顺序和时期的效用说是:一个原始倾向之所以一经发生就能被永久保留,是因为它与另一个倾向有某种时间上的关系。无论是什么使这种倾向发生,一旦发生,就在动物发育的总顺序上占据一定的时间和位置。无论是什么使它发生变异,一旦发生变异就是它变异的时间。它被保留的时间(其他条件暂且不计),一定是它出现的许多时期之一,即最有利于保证人类生存的时期。同理,它消失的时期也是它最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时期。与人类原始倾向有关系的时间,即原始倾向自身发生的时间是,经过应用而被选择的胚质因受影响而表现出变异结果的时间。

延迟发育的本能和能力的逐渐成熟

现在,肤浅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最喜欢说的是,完全潜伏着的本能,待时限一到,一会在短短的几周内就跃而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全部能量。我们也常听人说,某某时期是某某倾向的“潜伏期”或成熟期。还有“3岁害怕,6岁攀爬,15岁能合作”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同样的观点还被应用到所谓的“能力”(faculties),即非常一般的心理能力上。这种观点认为在将近8岁左右的一两年时间里,儿童会从简单的感觉生活中,一下子变得有了想象能力;在将近13岁左右的时候,又是20个月左右的光景,他们的推理能力从接近零的程度发展到几乎完全成熟的程度;在一两年的时间里,10岁儿童竟然能表现出利他主义!

这些说法差不多总会使人产生误解在人生的舞台上有一种本能最像是突如其来的本能,这就是性本能。可是一经仔细的研究就会发现,其实性本能也是在数年时间内逐渐成熟的。人从5岁到25岁,任何推理能力的测验结果都没有表明,哪一年的测验成绩是其他任何一年成绩的两倍。在有一些情况下,不同年龄儿童的测验成绩可以大致代表能力内在的发展比率。但是,我们拿不出任何数据可以证明系列突然成熟之说。图8—3所显示的是几个男孩在几年里的按键(如同按发报机的按键)速率。其中,虚线是由布赖恩(Bryan,1892) 提供的估计结果,代表6岁到16岁男孩每年按键的平均能力;实线是由吉尔伯特(Gilbert,1894)提供的估计结果。图8—4显示了这两条曲线的平均曲线。这些曲线显示了成绩的上下浮动。最明显的是13岁不能超过12岁,而16岁却远胜于15岁,6岁到11岁的进步明显比以后的进步大。但从总体上看,这种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至少,这种说法符合绝大多数观测者从图8—3和图8—4所看到的估计结果。

少数几个对能力发展感兴趣的研究,也是按照年龄阶段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测量,都没有得到能力突然增长的证据。例如,从6岁到10岁期间,采集 [1] 本能也是渐渐增长的。感觉辨别力、记忆力、观察力等诸如此类的能力,也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测量过。可惜,这些在不同年龄条件下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不仅包括了能力内在的自身发展,而且还有训练的影响。因此,其中的进步与年龄的关系不能作为此处所论问题的证据。不过,单从表面成绩来看,也不能证明内部倾向突然增大的理论。的确,凡是稍微经过这种严格审查的每一种倾向都是如此。所以,与其说是突然成熟,不如说是逐渐成熟。

图8—3 6岁至16岁男孩在各个年龄按键的平均速率

注:实线代表Gilbert的估计;虚线代表Bryan的估计(用左手按键的结果)。

图8—4 6岁至16岁男孩在各个年龄按键

注:图8—4是图8—3中两条曲线的平均曲线。

对于低等动物来说,严格地制训练、精确地测量动物的作业成绩是可行的。可是,从那些延迟发育的本能上所发现的,也是逐渐发展的原则。例如,我(Thorndike,1899)发现,小鸡见到大的移动物体,从第一次感到惧怕到恐惧全面发育,大概需要12天的时间。公鸡的好斗本能早在出生后的第6天就见其雏形;在一个摇摆的栖木上,身体的平衡反应能力也是从第6天开始才逐渐地发展起来的。

由于儿童在报告上的误差,6岁至10岁儿童采集数量迅速增长可能要比实际情况高,而实际的情况是平缓的。

稍纵即逝的原始倾向可能发生的概率

本节的主题最好从詹姆斯对稍纵即逝现象及其在人身上的表现程度的描述开始。他说:

“抛开低等动物不论,单就人类的本能来说,我们所看到的稍纵即逝规律,已经被人类生命过程中范围广泛的不同兴趣和爱好交替出现的事实所证实。对于儿童来说,生活充满了游戏和神话,学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到了青年时期,身体训练更加系统协调,喜欢读写实小说、结交伙伴、唱歌、交友、谈恋爱、欣赏自然风光、旅行和冒险,关注科学和哲学;到了成年时期,有了抱负和处事策略,好胜好得、对人负责、在生活竞争中更显出自私的冲动。假如一个男孩,正当游戏和运动之年就独自一人单独生活,既不学习玩球,也不学习划船和驾船航行,不骑马、不溜冰、不钓鱼、不打枪,或许是终日久坐。后来,即使给他提供学习这些活动的最好机会,能够不转头就走、对最初的练习不退缩的人也不过是百分之一而已。可这要是在当年,他将是何等的渴望和快乐啊。性欲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期满结束。可是众所周知,一个人特有的性行为几乎完全取决于他一开始性生活时所形成的性习惯。年轻时交友不慎,就会使人终生淫荡不羁;年轻时洁身自重,老来守贞较易。所有教育的要旨都是趁热打铁,在每一门需要持续学习的学科上,都要抓住学生的兴趣高潮,在兴趣消退之前,使他们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习惯。简而言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和以后发展方向的保证。在形成精确绘画技能的开心瞬间,可能会使这些男孩子希望成为博物收藏家、解剖学家、植物学家;然后,为他们开启机械学的精密结构、物理学和化学定律的奇观;再后来,让他们转向内省心理学、形而上学和宗教神秘事物;最后,学习广义的人间戏剧和处世之道。”(1893,vol.2,p.400)

人的本能随着人的成长以及所从事的新鲜事和新职责而消失,这段经典文字的专门描述堪称詹姆斯对它们的睿智评论。但是,值得怀疑的是,是否人在本能的广泛活动中都能显现出这条稍纵即逝的规律呢。除了稍纵即逝的规律之外,还有两种力量必须要考虑进来:第一个力量是新情境的力量,即改变人周围环境的力量,而不是改变人本性的力量;第二个是改变人本性的力量,即经过专门的获取而习得行为习惯的力量,而不仅仅是本能和能力短暂显现后就消失的力量。

例如,试想年轻人和成年人对“游戏、童话和学习事物外表特征”的热情丧失的情况。这种丧失难道一点儿都不是环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吗?假如他的同伴们在股票交易所里、俱乐部里或者工厂里奇迹般地做起了儿时的游戏,就一点儿也不能唤起他做游戏的热情吗?要不是因为(或部分因为)怕他的同伴们笑话,年轻人或成年人哪会抛弃那些孩子气的事情。如果知道了这些游戏不会造成道德上和社交上的不良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乃至成年人必然会表现出那种并没有失去的热情;不玩游戏只不过是因为那些儿时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现在却觉得不适合了,使热心受到了克制而已。所以,男大学生才会集体玩抽陀螺或弹玻璃球的游戏,头脑冷静的经纪人才会在迎新庆典上欢呼雀跃,不苟言笑的政客们才会上蹿下跳和转圈跳舞。旅游的快乐和在游乐场里的娱乐,岂不都在证明那些“学习事物外表特征”的热情在成年人身上仍然经久不衰吗?新地方、新风景、新体验照样吸引着成年男女。甚至父亲想去看马戏一,却以儿子想看马戏为借口,这已成了日常幽默中的个惯例了。最近两年,成年人几乎成了观看飞行表演的常客,这与小孩子们为了观看发动机而把小屋围得水泄不通,不都是出于“学习事物外表特征”的兴趣吗?

儿童与成年人在这方面的不同,除了考虑到情境不同之外,不都是因为增加了习惯,而不是因为本能的丧失吗?“在需要用金钱体现个人价值和身份的世界里,因受到这种刺激而设计一个真正的发动机,去跟其他发明者进行竞争”,这与玩“造汽车”或“建桥梁”的游戏相比更能使人的本性,甚至是原始本性得到满足。然而,这种正经的嗜好却是从原始本性中派生出来的次级兴趣。如果一个人最初听童话故事只为从中获得无忧无虑的欢乐,而后来写童话故事不仅是为了得到这种欢乐,而是为了他的家庭更加富足,那么,我们就一定会预料到,这种习性已经取代了他最初无利可图的本能。年轻人之所以对揭示事物内部属性的机械学、电学、化学和生物学更感兴趣,正是因为他们早已知道了桌、椅、陀螺、弹球、马、狗等这些外部事物了,对这些已经没兴趣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新兴趣就是转移到新事物上的原有的同一个基本兴趣,是他们的经验改变了它们。旧目标失去了吸引力,不是因为原有的欢迎它们的力量不可避免地消失了,而是因为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联结。

我在上述“游戏、童话和学习事物外表特征”的例子中所提出的情境变化和人的变化,同样适用于詹姆斯所列举的其他因成熟的原因而稍纵即逝的事例。

如果说詹姆斯对这些事例的解释还是适度的话,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评说另一些人的观点呢?这些人把人的本能和能力的内部发展过程描述成按序排列的一队倾向,然后是一个个发生,一个个等待,发生后停留片刻,除非此时此刻固定为习惯,否则就永远地消失了。就像成熟的果子一样,如果不是因为家庭主妇的习惯而把它们贮藏起来,它们很快就会腐烂掉了一。或者就像是队应征入伍的队伍从办公室的门前匆匆走过一样不是军官中意而留下来接受训练的人就只能一走而过,一走了之。把原始倾向的显隐变化如此排列成顺序、划分为阶段和时期的描述,我认为是夸大不实之词。只在少数几点上能与内部发展的实际过程差相符合而已。

按照这些人的观点,原始倾向的发生都是突如其来的,存留的时间都是短暂的,而且它们的消失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神经系统的联结本来就有这种稍纵即逝的倾向。反驳这种夸大其词的说法,只需看看人的原始倾向究竟是否如此。当然也要考虑到产生刺激的情境与发生反应的生物两者发生变化时,一种倾向究竟受到了什么影响。例如,逐猎的反应时有发生。尽管现在的城市和乡村生活中缺少适当的刺激和奖励,但是,只要习惯的束缚一经解除,人们还会抛开正业,高高兴兴地追逐一只逃走的猫。如果有奖励,有些人很可能愿意花钱遭罪,去同野兽过几天,回来时背着几个猎获动物的尸体。这只是因为获取猎物的方法尽力效仿了原始人徒手逐猎的方式而已。收集和储藏的原始倾向,表现在儿童身上就是简直无物不藏;在成年人中,尽管旷日费时又得不偿失,但这种倾向依旧保持着。抽屉、箱笼、屋角,十室有五,都能证明这种倾向的存在。而且,竟然有几种行业为满足这种倾向而得以维持。

原始倾向的稍纵即逝是事实,本能原本就有生有灭,但这并不是常有的事情。它们是逐渐发生的,当等到它们变成现实时,人生却为时已晚了。它们根本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分阶段、分时期地出现和消失。人类行为有许多处可以用某种本能来解释。这些本能只能慢慢地消失或者根本就不消失。要消失,除非这些本能活动给人带来了烦恼的结果,因此人把它们革除;否则,就是按照失用律,使其逐渐削弱。


[1] 根据伯克(Burk,1900)提供的120个男孩和女孩向老师报告的当年自己采集物体的数量,6岁至17岁儿童各个年龄采集物体平均数量如下:

不同年龄儿童积极采集物体的平均数量 RfRi168QPa2VUru8UQrOLuhoOvpd6HBxI6CPyubvGvGUq14Yc9FB34VXzgDiav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