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沁园春·长沙

(1925年秋)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

1921年6月29日18时,一艘小型蒸汽轮船离开湖南长沙的码头往北驶去。季风带来的降雨笼罩着这片灰蒙蒙的大地。船上有一个50多岁的中国人,留着小胡子,穿着和神态都像个学者,从西边门走来。他有一个年轻的同伴,那人走路时稳健的步子像一个农民,身高近6英尺(1英尺约0.3米),比人群中的其他乘客高了一头。他似乎不知道用他白皙修长的手做些什么。这双手和他的粗布衣服以及打着补丁的布鞋相比,令人感觉惊讶。这两名男子,何叔衡 和毛泽东是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湖南代表。在他们离开之际,没有人在码头上为他们送行。毛泽东(他的朋友们更熟悉他的字:润之)上船后就和何叔衡分开了,他在一间船舱里遇到一位穿着西服、爱做友善手势的年轻人。于是,两个年轻人开始了长时间的政治辩论。在这个淫雨霏霏的季节,洞庭湖看起来像茫茫无际的大海。船开始驶入浩瀚的洞庭湖,毛泽东回到甲板上,口袋里装有一本名为《资本主义简介》的小册子。衣冠楚楚的青年男子再次碰到他的朋友,取笑他阅读的书籍,于是争论又开始了。这位年轻人名叫萧瑜(字子昇),第二天他在武汉上岸。

当时的毛泽东可能不知道这促成了他的命运。 [4] 少年时他就是个叛逆的孩子,他拒绝和先祖们一样当一辈子农民,后来去了一所小学任教。从1919年夏天开始,他作为接受了新的“启蒙”思想的小学教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投身于当地的政治活动。借助这次旅程,他迈开毕生从事的革命道路的第一步。至少,我们所知道的情况是这样的。这几乎神圣的关于未来的认知经常使得历史学家在研究伟人的一生时屈从于目的论的看法。事实上,从1910年(那一年,他离开家)到1927年12月(彼时他带领数百个起义失败者流落山林),毛泽东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路,屡遭挫折:先后对他的父亲和最初的老师感到失望,当他认为自己在北京终于找到值得探索的梦想时,却发现他作为知识分子永远不会得到大家的接纳。

在工农运动风生水起的时候,他退而组织地方运动,却受困于这样的改变太过渺小。

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战士,他发现自己希望组织的革命阶级几乎算不上一个阶级,甚至还不如在国民党左翼感觉更舒适。

作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干部,他看到悲苦的农民阶级的愿望和政客们以农民的名义提出的政治纲领之间有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 B2qrq3JNi3qc0dUvpKaydvwIpiCk0KbB/ak9o3PCbS52sNqidMrkeO8WWqGUYF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