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出版环境构成及分析视角

3.1.1 出版环境的界定

(1)出版环境的定义。任何组织都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出版企业也不例外。对于企业环境的含义研究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将环境定义为对企业绩效有潜在影响的所有外部机构或力量 [83-85] ,认为将企业内部因素也视为“环境”的做法会导致有环境而无自我的尴尬;另一观点将环境定义为“个人在组织中的决策行为所必须直接予以考虑的实体及社会因素的总和” [86-88] ,认为环境是内部与外部的综合。Henk W.Volberda [89] 从竞争的角度出发,根据引发环境变化的竞争因素的不同,将环境分为微观环境、任务环境、整合环境和宏观环境不同的层次水平,在不同的整合水平上探讨组织的真实环境。媒介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应从“人—媒介—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来理解环境 [90] ,媒介环境由技术生态环境、受众生态环境、媒介政策与制度环境和媒介的行业竞争环境构成。本研究结合Henk.Volberda对企业环境的定义以及媒介生态理论的观点给出出版环境的定义。出版环境是对出版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生影响的所有竞争因素的总和,由一般环境、任务环境和微观环境组成。作为媒介组织,出版企业的一般环境除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环境外,还包括文化环境和讯息环境;出版企业的任务环境则由媒介商业生态环境构成,包括所有者、政府、供应者、顾客、竞争者、替代者、互补者和合作者等,如创作群体、消费群体、印刷企业、技术服务商、渠道商、教育和科研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出版企业的微观环境由生产出版产品和服务所需的资源和知识、业务流程以及出版产品和服务本身所构成。

(2)出版环境的特质。首先,作为大众传媒工具,出版企业与其环境具有共轭性。任何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地植根于一系列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之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出版媒介也不例外,它既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一部分,又是文化体制、教育体制、家庭体制的一部分,媒介环境既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媒介资源的提供者,因此,环境和出版传播活动具有不可分割性。其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作品的载体,出版环境具有非市场性。出版行业的媒介意识形态特性和文化产业特质决定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单纯是由市场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的,因此具有较强的非市场性。政府通过市场准入机制、管理制度、财政补贴等规制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出版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

3.1.2 出版环境的研究视角

(1)环境的特征维度。环境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对环境特征的研究多从对环境维度观照的角度出发,并赋予这些维度不同的内涵。表3—1是关于环境特征的主要研究成果。

表3—1 环境特征研究

续前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企业环境的早期研究倾向于相对简单、单维度的测量。随着研究的拓展,环境特征的维度与量表也越来越复杂。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在商务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技术与经营方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变革效应导致企业所处环境的动态性显著增强,表现为复杂性、动态性与资源稀缺性 [103] ,D'Aveni [104] 将信息技术发展下的这种企业运行环境称为超竞争环境。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竞争环境的动态化成为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环境的动态性成为企业环境研究的重点。能否动态地适应环境成为组织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2)出版环境的研究视角。由于环境本身的多维性及研究目的的不一致性,组织与战略领域对环境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视角。客观解构视角 [91,92,105,106] 认为组织根植于外在而独立的环境之中,环境是组织必须适应、匹配、控制或被控制的事物或力量,无论是否被组织注意与理解,某些环境都会对组织结果产生影响,产业内所有企业和企业人员所面临的环境都是相同的。主观建构视角 [107] 认为,知识并非发现于外部世界,而是来自于思维建构,环境是被感知的存在,只有管理者感知到的部分才能称为环境。综合视角认为客观解构视角存在测量数据很难真实、精确地反映最新信息,主观建构视角存在概化程度低、信度效度差、不确定性来源偏差等问题,应从综合视角来把握环境的本质 [101,108,109] 。出版业的演进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和技术推进的特征,媒介融合则改变了传播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将出版环境置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下考察环境动态性的影响。本书对出版环境的考察将基于综合的视角,从客观建构视角分析出版环境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从主观建构视角对管理层出版环境的感知做出分析。 tjcpsMSE0p3aC9A2wp0H/fAIQsOCu+E8GzdTTviL3WwaggQaIXpEB3UoSBRgkTl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