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3.1 主要内容

本书各章节的安排及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提出本研究的四大研究主题:媒介融合下的出版传播环境特征、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与测度、出版传播环境与出版企业动态能力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关系,以及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和主要技术路线(见图1—2)。

第2章:相关理论研究。本书的研究基础包括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媒介融合理论和出版企业能力理论,与之相适应的文献述评也分为三部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部分在阐述企业战略理论演进的基础上,梳理了动态能力理论的源流和发展脉络,从动态能力的内涵和本质、动态能力的研究流派、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以及动态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评价了动态能力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媒介融合理论部分分析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表现形式以及媒介融合动因的主要研究观点。出版企业能力部分阐述了出版企业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状况,以及出版企业动态能力概念的提出。

第3章:媒介融合下的出版竞争环境分析。通过对媒介形态的嬗变和媒介融合的演进过程的研究,对出版企业竞争环境从动、静两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从传播业和出版业竞争基础、企业价值网络、企业核心价值活动、产品和服务四个维度结合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竞争规律、经济效应和经济规律,对出版企业的竞争环境进行静态分析。其次,通过文献研究及实证研究,构建了媒介融合下的出版企业竞争环境的动态特征模型。

第4章:媒介融合下出版企业动态能力概念模型构建。首先对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术语进行了界定,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根据动态能力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研究文献,结合对成功出版企业的多重案例分析,识别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特征,提出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定义和概念模型。

第5章:出版企业动态能力作用机制及测度。在文献研究和出版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出版企业动态能力对于企业优势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测度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定量化实证方法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阐述了出版企业动态能力各构成维度对出版企业绩效提升的作用过程。

第6章:“环境—能力—绩效”互动影响模型构建及检验分析。本章构建了出版竞争环境动态性、出版企业动态能力以及企业持续优势间的关联关系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

第7章: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机制及提升路径。在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和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前置因素模型。据此,确定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机制和提升路径。

第8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及回顾本研究所得的基本结论及研究局限,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给予展望。

研究方法是研究质量的保证,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才能得出科学有效的结论。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规范分析法。规范分析是分析环境动态特征、企业动态能力内涵和结构,以及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基础。目前尚没有对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系统研究,因此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的构建建立在对于动态能力理论、传播理论和出版理论的规范分析的基础之上。为此,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专著的研究成果的阅读,综合运用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传播学等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逻辑推理,初步形成了本书的研究框架。

(2)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是一种普遍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自然情境的参与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研究者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然后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其行为。在传播领域,质性研究是采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对于媒介融合以及媒介融合下出版传播环境的变化、出版竞争基础的改变和出版企业竞争行为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对出版人的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和对出版企业行为的观察与研究,形成初步结论。

(3)实证分析法。由于出版界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尚未展开,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为此,本书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出版环境对出版企业动态能力和出版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以及出版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以佐证和支持本书的理论观点和相关假设,实现对出版企业动态能力培育路径的有效把握。

(4)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由于动态能力的抽象性和内隐性,仅仅通过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无法客观地对它进行充分的理解,同时,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测量维度和测量因素的相关文献资料,也必须通过对出版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调研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本书拟采用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半结构性访谈的方式等定性分析法,归纳出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主要组成内容,在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出版企业动态能力构成维度及其测量因素,并设计了调查问卷。本书在上述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 19.0和AMOS 18.0等统计软件来对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验证,实证分析了出版企业动态能力构成维度以及出版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作用关系。

1.3.2 创新点

作为动态环境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工具,动态能力理论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但是动态能力概念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使得其应用受到可操作性不强的局限,而且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国内学者目前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引进、消化和吸收阶段,虽然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但没有考虑到产业的差异性,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实践。本书将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出版传播领域,运用归纳演绎和案例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媒介融合下的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体系。本书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2 研究路径

(1)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基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将动态能力作为出版企业获得其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构建了出版企业动态能力概念模型。该模型为出版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出版业是具有特殊属性的产业,兼具文化性与商业性、意识形态性与产业属性、商品性与公共物品性等双重属性,出版企业则担负着传播信息、传承文化和经营盈利等多重责任。出版业的特殊属性使得其发展具有更强的外部依赖性,出版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受技术和经济,尤其是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媒介融合下的出版环境变革破坏了企业原有的资源基础,出版企业的传统核心能力也濒临失效。当前的出版战略研究也大多沿用陈旧的传统的静态分析工具,难以解决媒介融合演进下的复杂多变的出版环境给出版企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出版战略研究领域,在出版业界尚属首例,具有探索和借鉴意义。

(2)媒介融合是传播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而关于其对出版企业环境影响的研究尚未展开。本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对媒介融合下的出版企业竞争环境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建立了出版竞争环境下的动态特征模型。该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于出版环境动态分析的缺位,为出版企业应对和评估出版环境的变革、有效实施动态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根据竞争的层次性和商业逻辑性,并结合对媒介融合语境下成功出版企业的多重案例分析,从多维和整合的视角构建了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并从操作意义出发,实现对该能力的有效测度和结构的可视化,不仅为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对特定管理情境下的动态能力的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

(4)基于出版企业与环境的共轭特征和嵌入视角,对出版竞争环境动态性、出版企业动态能力以及出版企业绩效间的关联关系的理论模型构建和拟合修正,验证了企业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绩效长期提升作用的支持,及出版环境变化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机制、强化途径和提升路径。这对解决动态能力理论难以操作的难点问题和对企业绩效的功效的争议问题做出了有益探索,促进动态能力理论从理论研究领域向企业微观层面的迁移。 nQlXNpSGHRIwLm76ex08KLmLLQindGbkIXZNDYmtJ0GiiLNHAG9Zp+V1fxWGoA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