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孔子的管理思想

(一)主张德政,强调导德齐礼,启发耻德

在管理哲学上,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思是,为政者如果能以道德人格来主持、治理政务,或管理社会,就会像北极星被众星拱卫一样而得到众人的拥护。管理者不是以权势、地位,而是以德养、人格,使人心悦诚服,为同僚、下属所拥戴。实际上,每个部门、每个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如果自己行得正,身体力行,带头严守规范,以身作则,而且有毅力,有理想,有胸怀,能包容,这个单位就有凝聚力。这不是反对法规、反对制度。制度架构、法规的管理非常重要,然而制度、法规仍然是通过人来执行的。在现代社会,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

孔子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句话是说,如果治政者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整治老百姓,老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而如果治政者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乐文化来教化老百姓,老百姓不但会懂得廉耻,而且会心悦诚服。在管理中仅靠政令与刑罚行不行呢?当然可以,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唤起民众的羞耻之心。根本上宜以内在的道德加以诱导,要用成文或不成文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规范、制度、行为方式来训练、调节企业员工,使员工有羞耻感、有羞耻心,并心悦诚服地效力于事业,尽心尽力,敬业乐群。员工的内在自律、道德精神,企事业单位的道德氛围、内部文化的养育,十分重要。这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形成团队,构建文化精神的方略,有利于凝聚人才。

(二)提倡中正平和的治政理念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较早的经典是《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遗臣箕子请教国政时,箕子所讲的治国的九条大政方针。箕子说:政治要树立大中至正的标准,这个标准称为“皇极”。具体来说,标准的内容是:为政者不能结党营私,不欺侮孤苦无依者,不惧怕显赫的贵族,任用正直的人,不要有偏私、偏心,要遵守先王的正义。王道是宽广、平坦、正直的。有了这样一个标准,大家就会向这个方向去努力。三德以正直为主,守正不阿,有刚有柔,求得刚柔互济的中正平和。

孔子一贯提倡中正平和的治政理念。孔子以“正”来讲“政”,强调平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讲为政的中正平直,不偏不倚;第二层是讲主政者带头做到中正平直,不徇私情。孔子认为,治世者要“安民”“平正”“同仁”“无私”,在管理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反对恶恶、亲亲、贵贵,强调正身、正国、正天下,以爱心与德政来化解矛盾,诱导上下相亲,慈爱和睦;又主张教育感化,德刑并举,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善于区分并适度处置违法犯罪现象,使得政平而人和。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主政者、管理者的人格风范好比风,老百姓的风气好比草,风往哪里吹,草就向哪边倒。风气、氛围、环境的培育很重要,这就是社会文化资本或文化能力。

(三)强调名实、权责相符,以及管理的层次性与秩序性

礼治不是单纯的德治,也不是单纯的法治。孔子强调正名。子路问孔子,假如卫君请您去当宰相,治国政,您最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首先要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为什么要先正名呢?”其实孔子说的并不迂腐,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意思是,管理者既负有责任,就一定获得某种授权。而一定的名分就标志着他获得了相关职位的授权,因而有了一定的责任。一定的名分规定了其职责,规定了所管理事物或对象的范围、界限与责任。权与责,名分与实务要一致。我们说话要恰如其分,这样才能办好事,才能振兴礼乐文明,使刑罚公正合理适当,这样老百姓就不至于手足无措了。官员要名实相符,言行一致,说话不能太随意。人主、官吏必须“取信于民”,这是一条治国的原则,也是对从政者的要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即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不太大的诸侯国,都要严肃认真,信实无欺。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孔子对齐景公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这也是正其名,使名与实匹配,权利与责任、义务相符合。景公同意这种说法,说如果不是这样,秩序乱了,即使国库里有粮食,自己也是吃不到的。孔子在这里就体现了有层次、秩序、原则、规范的管理思想,要求不越权,层次分明,分级管理。孔子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臣关系,今天已经没有了,但有上下级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单向度的要求,所谓“君惠臣忠”“君仁臣忠”,即彼此尊重、相互对等的要求。

(四)主张分配公正,“举贤才”,提拔、重用德才兼备的人士,使之德、位、禄、用相称

孔子注意到分配正义、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孔子主张“举贤才”,从平民中提拔英才,知人善任,尤其强调:“举直错(措)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即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置在邪曲的人之上,能使邪曲的人正直,也才能使百姓信服。子夏对樊迟解释老师的这句话,说:“舜有了天下,从众人中挑选、任用了皋陶;汤有了天下,从众人中挑选、任用了伊尹,坏人都难以存在了。”孔子主张,人无弃人,才无弃才,对于人才,不要求全责备,可以“赦小过”,即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他批评“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反对小肚鸡肠,嫉贤妒能。儒家强调德、位、禄、用的相称。荀子说:“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荀子·富国》)管理者对各种人才、各级员工,应使得人人的德、才、位、禄、用相称,使之各遂其性,各显其能,而不致有不平之感,亦是儒家治平天下的一条重要原则。这在现代社会与企业的管理中,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五)倡导五种美政,提升管理者的境界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先之劳之”“无倦”,即服务大众,忠于职守,公正廉洁,勤政爱民,劳而无怨。“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这里把恭、宽、信、敏、惠五个方面,即庄敬自重、宽宏大度、诚实守信、勤劳敏捷、慈心施予,作为“仁”的内涵与官德。孔子讲“仁”,主要是针对有禄位的诸侯、卿、大夫、士,用现在的话来说,主要是对管理层的要求。因此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要庄敬自重,才有威严,不会招致侮辱;君子宽厚宽容,有大气度、有包容性,会得到大家的拥戴;君子诚信无欺,会得到任用;君子勤劳敏捷,办事效率高,会贡献大;君子施恩惠予人,才能用人。他还提出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顺着人民的利益使人民得到幸福的“利民”思想。从安民济众的根本出发,他强调以庄敬的态度尊重老百姓,爱护老百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礼记·大学》)一个是目的(德,服务社会),另一个是工具(财,聚集财富),不能本末颠倒。有仁德,会做大生意的人、大手笔的人,把财产作为发展自己及其事业的手段与基础(这叫作以财发身);反过来,没有仁德、鼠目寸光的人,为发一点小财,结果把性命都给赌上了(这叫作以身发财)。孔子的主张是“以德服人”,而且不断提升治政者的人生境界。 VCUL5KBxKOSf29lv2WnVcwqu35bmtiK7EE1VV0aAfyyvtD45925B7xvL6XvfPK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