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老子的管理智慧

(一)无为而治

老子主张以清静之道治国,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章)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乱做事,是善为。无为是为了做大事有大为,大事抓好了则无不为,使万物万事按自身规律发展。老子的智慧很高,他认为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的管理者应站得高、看得远,研究天地人物的相互关系与长久发展之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一定要事必躬亲,而要善于运筹帷幄,尊重、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老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一定程度上的与民休息,让百姓休养生息,比多下指令干扰民众,更能藏富于民,也就更能得到民众的拥戴,因此应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空间的扩大与百姓的自治。管理者自己少私寡欲,上行下效,民众自然诚朴。

事实上,社会或企业管理者的多事扰民,多源于这些人的私欲名利的膨胀,或者借此彰显政绩业绩,沽名钓誉,求得升迁。但这很可能牺牲了长远的利益,浪费了资源,与民争利,乃至与子孙争资源,不利于国家、民族与企事业之可大可久的发展。所以,《淮南子·修务》说:“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巧诈)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夸耀),功立而名弗有。”这一解释符合《老子》所谓“爱国治民,能无为乎”(10章)、“清静为天下正”(45章)的思想。以上讲的是管理者要大气,大开大合,统筹全局,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一统万,以无为调控有为,没有私心,不居功自恃。

(二)治大国若烹小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上一条讲抓大放小,纲举目张;这一条讲的则是小中见大,慎重行事,稳步推进各项事业。成功的管理必然是透过细枝末节可以看得到的,即我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大家可能都有烹鱼的经验,色香味形四者俱全很难,尤其是鱼形的完整颇不易。烹鱼的最大忌讳在不断翻个。苏辙说:“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管理学上最忌政令繁苛,朝令夕改。我们当然要讲改革创新,但不能天天求变,改革不是翻烧饼,而是在悉心研究旧制之利弊的基础上,予以调整,革除旧弊,除旧布新。创新的前提是继承,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历史上成功的变法,都是慎重研究之后慢慢推行的。所以,最讲变法的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子解释《老子》的这句话说:“治大国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干大事要从干小事积累而起。《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3章)先易后难,从小事做起;不要轻易许诺于人,不能兑现的许诺会失信于民。宁可把困难想多一点,把易事当难事去做,才能获得成功。《老子》又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这里讲的是,一定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

(三)“道法自然”“知常曰明”

“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道、天、地、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四种存在,人只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自然而然,即以自己原初的那个样子、那种状态为法则。道家心目中的圣人没有占有的欲望,“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

老子认为,管理者的心境、修养与能否把握管理之道密切相关。“致虚极,守静笃。”(16章)虚与实、动与静相对相关。我们整天太多实务与应酬,疲惫不堪,不如抽一点时间读书、反思、打打坐,适当“守中”,也就是“守虚”、致虚、“守静”,即保持闲静的、心平气和的状态,排除物欲引起的思虑之纷扰,实实在在地、专心地保持宁静。这也是要排斥外在之物的追逐,利欲争斗等引起心思的波动。“观复”,即善于体验万物都要回复到古朴的老根,回复到生命的起点的规律。“观”就是整体的直观、洞悉,身心合一地去体验、体察、观照。“复”就是返回到根、“道”。把握住常道才是真正的聪明,即大智慧。不然就会妄作、妄为,结果会很糟糕。理解、把握了常道,才能有包容之心,做到如天无私覆那样的公道、宽容,可以凝聚人心,这才是天下为公、天长地久、长治久安之道,做到了便可终身无虞。

(四)“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不仅以虚无为用,又以反向为用。“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举凡自然、社会、人生,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生命渐渐会走向死亡。老子看到事物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的状况。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因而提出了“贵柔”“守雌”的原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8章)。

老子、道家以否定的方式,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里。体悟道则要用减法,减损掉充塞我们头脑的条条框框,即我们对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与人云亦云、习以为常的东西的执着,包括一些观念、习见的束缚。小聪明、小知识、小智慧、小利益的计较以及某些陈说、成见、规范影响了人之天性的养育,戕害了婴儿赤子般的、看似懵懂无知实则有大知识、大智慧、大聪明、大孝慈、大道德的东西。无为是不妄为,按事物的本性而为,故无不为。老子的智慧,肯定虚、无、静、寂,凝敛内在生命的深度,除祛逐物之累。“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管理者本人应修养身心,力求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贵柔守雌、慈俭谦退、知足不争、致虚守静、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总之,“无为而无不为”,即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事。这是要求我们少干预,少瞎指挥,不要蛮干,减少盲目性,不要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天地万物之“道”具有否定性与潜在性,因而创造并维持了每一肯定与实在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潜在与现实、否定与肯定、空无与实有、一与多,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变化。

“道”的展开、走向并回到现实。这启发我们促成潜在向现实、否定向肯定、空无向实有、一向多的方向转化,但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律动。“道”是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精神与物质的微粒、能量、动势、事物、原理的相对相关、动态统合。道家之道,虚灵不昧,是无用之大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有之用是有限之用,虚无之用是无限之用。道家启发我们超越现实,透悟无穷。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方法学,亦即重视管理中的软件、软实力。 uBIcmiGoWxyXl4k48VhToJZvqIjYi2rRcVuMXZ3bhv9XvEBVL6R2lwZ6XTiVQm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