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翻越中条山

考古学家在山西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们从北京出发,取道临汾、侯马,直赴垣曲商城遗址。从侯马到垣曲的最后这一段路,要换乘汽车,而且要翻越中条山。中条山横亘于山西的西南端,北面是汾运(临汾、运城)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我们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

车在中条山间行驶,山路并不艰难,名称古老的横岭关是翻越大山的转折点,史称“中条山,其脊横岭”,但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铁壁雄关的样子。后来的大段路是沿着亳清河河谷宛转而进,也没有看见险段。身在中条山,按照历史地理工作者的习惯,我们不免要对这座有名的山脉做一番历史检讨。

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古文明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岳(即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这是东汉时一块石碑上的话,古人把中条山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在黄河与华山、中条山相交处(即潼关一带),可谓山河际会,“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古人在这里登高感慨:“此可以言山川矣!”喜爱观大好河山的人不妨到潼关来看看山河大势。

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我们在考古学文化面貌上看到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是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另外,历史文献中称中条山以北有“夏墟”,中条山南面偏东的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今天我们地理学强调的一个思考主题是“人地关系”,那么夏族与中条山的“人山关系”应当有一番独特的内容。已经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我们知道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水经注》中就记载有中条山间的“矿谷”,中条山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解池,《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故事我们已经知道许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大山不语,责任在历史地理学家。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关于夏族与中条山的空间位置关系,我们又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由夏族发祥地的争论而引发。关于夏族的发祥地,目前有两说:晋南说与豫西说。前者以为夏族兴起于晋西南的汾运盆地,后扩展至豫西。后者则反过来认为夏族兴起于豫西黄河之侧,后来扩展到晋西南。无论哪一说属实,夏族在发展兴盛过程中曾翻越中条山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夏文化翻越中条山,越过这道地理屏障,有什么意义?

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我们感到,从中条山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则必须冲破自然屏障,进入新的富有拓展前景的地理空间,向南翻越中条山,正可以实现这样的宏愿。向南跨过中条山,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小国可以变为大国,弱国可以变为强国。春秋时期的晋国走的就是这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山,则往往是强者的侵入行为,就翻越者来说,其社会革新的意义不大。商朝势力曾北越中条山,这一扩张,有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山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渊源的所在。如果考虑夏族先稳定成长于中条山以北的汾运盆地,继而南越中条山进入豫西,国家强盛,直面东方列强。这或许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历史地理思路。

因为夏朝影响力的强大,其发祥地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在当时的“天下”也就具备了特别的政治意义。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山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块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地理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考古发现证实,代表商代前期的“二里岗”文化已由郑州分布到了晋西南。垣曲商城的发现,是商势力向中条山以北扩张的又一个证据。垣曲商城位于今亳清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在交通上,由此溯亳清河而上,可以顺利地翻越中条山进入汾运盆地。我们来垣曲走的就是这条路,这是条易行之路。所以,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当时一个翻越中条山的进退据点。 dSyxeXHzzVwvVtCPvNs03s8cCHBn/9W8gWiBpY5xoDhgj89LkBmu3v19/OjQsS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