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明老区”行

我国是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但在文明之初,我们文明的火种,只在一个个不大的地方首先燃烧,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生前曾形容这一情形,说中国文明起源“有如满天星斗”。这一个个不大的地方可以说是我们的“文明老区”。古书中常说的“夏墟”“有夏之居”“殷墟”“周原”都是“文明老区”。还有一些“文明老区”,古人已经忘记,却被今天的考古学家发现,如东北的西辽河、内蒙古的岱海、浙江的河姆渡等。奇怪的是,许多“文明老区”,今天都相当贫穷。我们应当开发建设好“文明老区”,否则对不起老区人民,也成不了好的炎黄子孙。

一九九九年三四月份,曾去了一趟“文明老区”之一的“夏墟”,也就是晋南,据说是夏国家起源的地区。我们去的具体地点是临汾,目的是观看“祭尧”活动与参加海峡两岸晋南文化研讨会。临汾有尧庙,去年不慎烧毁,今年飞快重建。重建的尧庙“整旧如旧”,保存了古风,不像有些地方,修出一件锃亮的工艺品。

“祭尧”活动很隆重,有几十名台湾同胞不远数千里辗转赶来,崇敬祖先之情,不言已明。有一位台湾同胞对汾河显然思慕已久,一放下行李,便到街上跳进出租车,“请拉我去汾河”!汾河,是华夏民族又一条母亲河,其名早见于《诗经·大雅》,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那位台湾同胞曾是大学校长,风格儒雅,一定深知历史,耳熟汾河,故而迫切如此。可惜,令这位台湾同胞失望,同时令我们大陆同胞感到不好意思的是,汾河已然水枯,几乎是干河床一条,疲惫不堪地躺在那里,没有“素波”,风一刮,扬起的是尘土。

环境!“老区”的环境令人担忧!三四千年以前的汾河两岸,人杰地灵,“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震响文明先声。汾河东边的陶寺遗址保存着四五千年以前先民活动的遗存,有房屋、墓葬、水井等,大量制造精良的陶质礼器显示出我国礼乐文明的早期形象。从环境的角度考察,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水井,发现的水井深十六米,从层位上比较,当时的井底比今天水井的水面还要高六到十米,说明当时的地下水是多么丰沛。如今,地面水、地下水同时缺乏,“老区”的环境问题很严峻。

近些年有消息传来,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古城墙的遗存,这是考古学家们期望已久的事。陶寺遗址有大片房屋,有奢华的墓葬,有精良的礼器,这都说明当年生活于此地的社会群体已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从社会学理论方面讲,这样的社会群体必然具备比较明显的阶层分化,因此在他们的居住地不可能不修筑一些特殊的建筑,如粗略的宫室或城邑。我们去陶寺遗址参观时,古城址尚未被发现,但曾主持二十余年发掘工作的韩炜、李建民先生坚持认为:这里必有夯土建筑,请君拭目以待。我佩服他们的识见与判断,也为最终发现了城墙遗址而兴奋。陶寺城址的发现,使这块“文明老区”的历史地位更加坚不可移。城址与墓地并立,显示着死生与共的古老信念,也说明先民要永久驻据这一地理位置的坚定意志。这里前面是汾河,脚下有蓄养能力甚强的黄土,先民繁衍生息,得天独厚。陶寺城址的年代与地望都和尧、舜的传说相合,故其意义正不敢低估。

尧庙

陶寺遗址

在心仪古人创业之伟大的同时,面对今天汾河两岸的环境,却不免心生对今天的忧患。由于汾河河床干涸,宽阔的河滩废弃无用,有些地段遂成为倾倒垃圾的场所。现在更流行以黄土烧砖,河床两侧建有密集的砖窑,另外还有焦厂,于是烟筒林立,开工时浓烟笼罩河谷,迷蒙一片。“老区”人对环境问题已然警觉。在汾河两岸有许多标语,如“封山育林”“企业不消除污染,必然是污染消灭企业”。这些口号是响亮的,污染汾河环境的问题想必在治理之中。

对“文明老区”我们崇敬向往,“文明老区”是全民族的,今人的责任既要传承文明圣火,也要传承山河锦绣。炎黄子孙,不可懈怠。 kkJvp0VyjpO4Dk2vt+LRiN9TVceA3ZgXionqRzCdJRx4AZt5dpVVUP6GKyCDNHW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