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上书“中央文革小组”

前几年《瞭望》采访我,我提出一个观点,90年代文物的破坏比“文化大革命”时候还严重。我是这么说的:在“文革”期间,虽然红卫兵“破四旧”等行为给文物保护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但实际上时间很短,很快他们就去“夺权”、搞政治斗争去了。更重要的是周总理的力挽狂澜,对制止文物的破坏行为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记得,1966年“造反派”刚一上街,周总理就立即下命令,调集了一个营的军队来保护故宫,所以整个“文革”期间,故宫没有受到任何破坏。因此,“文革”对文物的破坏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大。不仅如此,在那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还取得了不少成就,如长沙马王堆、银雀山竹简、金缕玉衣和西安兵马俑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都是在那个时期。

实际情况确实是这样。“文革”的主要方向,是毛主席要发动群众斗所谓的“走资派”“当权派”,不是让你搞这个“扫四旧”,让你破坏文物,而且“扫四旧”就持续了几个月,然后到1967年“一月风暴”,他们就忙着夺权了。“文革”期间文物不是没有破坏,的确有破坏,而且相当严重。但是破坏主要集中在红卫兵上街造反“破四旧”这一阵,乱砸东西,持续时间短,一阵儿就完了。也不是说“文革”期间什么文物都破坏了,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没被破坏,只有西藏被破坏了一处甘丹寺,其他基本保持完好。而且西藏被破坏的这个甘丹寺,是“文革”后期军代表弄的,不是红卫兵破坏的。其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还可以,总体上文物保护单位损失并不是太大。“文革”期间,破坏厉害的是抄家,字画什么的,主要是在城里。还有庙里的菩萨、建筑上的砖雕,红卫兵看到了也给砸了,但没有把庙给连锅端了的,他们也没那个本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周总理起了很大的作用。“文革”一开始,总理就派了一个营的解放军部队进驻故宫,不让红卫兵冲击。 (1) 各地的红卫兵也有些要保护文物的,他们没办法就打电报给中央、给总理,总理就回电报,哪个哪个文物不能拆。像杭州灵隐寺、成都宝光寺、山东泰山和曲阜“三孔”,等等,都是周总理下令保的。 (2) 红卫兵不都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分成两派,两派之间有分歧,搞不到一块儿。比如西湖灵隐寺,一派红卫兵说是“四旧”要砸,另一派说是文物不能砸,要保护,两派就在那里对峙。要保文物的就打电报给中央找总理,最后总理说,灵隐寺不能砸,要保护。 (3) 当时红卫兵互相串联,消息传得很快,大家很快都听到周总理要保护,认为中央有这个精神。那时候,地方政府也有保护文物的,也发了文件,还有许多文物专家也想了办法保护。保护的人很多,红卫兵跟红卫兵也打架呢,不是都去破坏了,好多老百姓也是保护文物的。

1966年下半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红卫兵跑去曲阜想砸孔庙。曲阜的孔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红卫兵还是讲理的,曲阜师范学院的红卫兵要在孔庙“破四旧”,但他们不敢乱来,跑到文化部问怎么办。那时是“文革”初期,“旧中宣部”“旧文化部”“旧北京市委”这“三旧”已经作为“文革”的重点对象被砸烂了,文化部、文物局都瘫痪了,文物局的领导都进了“牛棚”,就剩我们这些普通人还待着。人家红卫兵来了,总得跟他们见面啊,我就跟他们见了。他们要砸东西,我说:“别砸啊!”他们说:“有地契、水牢这些压迫老百姓的证据。”我说:“这正好可以做反面教材,你们把这些都砸了,不是毁赃灭证了吗?”他们觉得有道理,就不砸了。 (4) 后来又有一批红卫兵到了曲阜,谭厚兰领着北师大的红卫兵又要砸。可是他们不是想砸就砸,要请示“中央文革小组”,陈伯达说孔庙不能砸。 (5) 当时“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是喜欢文物的,而且王力、戚本禹、关锋也没说要砸文物的。“中央文革小组”的人也感觉到这样砸有问题。

我觉得“破四旧”这样下去不行,文物要遭殃了,得想个法子。可是,从“文革”一开始,文物局跟着文化部一块儿瘫痪了,局长王冶秋被关在牛棚,定为“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我是“逍遥派”,上班还是上班,但是局长在牛棚,靠文物局没法儿办了。这怎么办呢?我想起来,康生不是“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吗?是不是给他写信?为什么给康生写呢?人家告诉我,他对文物特别感兴趣。1956年,我给他写过信,要求保护朝阳门,他回信说“所见甚是”。我第一次给他写信的时候,跟他是一点儿都不认识,后来也从来没有见过面。50年代,康生是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一直管文物方面的事。文教小组是书记处底下的,所以他是中央单位的副组长。他最早在山东,后来一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最后当了中共中央副主席。

我在《往来书札》里,给康生的信都原原本本地留着,我这是真正的实事求是。我跟康生什么关系都没有,根本没见过面儿,完全不认识他。我跟今天什么人写信都一样。这一点我坦荡得很,我对事不对人,这人好不好是你的评价,但如果这件事情是事实,该怎么评价就怎么评价。我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宋木文,是我几十年的老朋友,说那个时代我敢于这么旗帜鲜明,令人折服。他在上海的《文汇读书周报》上写了篇文章《管理“文革”选题图书的回顾与进言》,说我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往来书札》保留同康生的这些往来书信是对的。他赞成保留康生的名字,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因为提供研究资料,是出版的一项功能,如果一个人,当然是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因其后来的变化,就将其历史作为以及其后的影响在书中全部删除,使后人无从知晓和考证,不利于学术的传承和发展。我很赞成他的意见,谁对文物保护做过什么,应该原原本本地记下来,康生保护过文物,这是事实。

我在出《文集》的时候,问过宋木文意见。 (6) 他就跟我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集》,内有毛泽东1959年、1964年致康生的两封信,均按原信保留“康生同志”其名;邓力群、程中原主持编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乔木书信集》,内有胡乔木1964年致陈毅(信中称陈总)、康生(信中称康老)信,以及《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邓小平年谱》等处理此类人和事均保留历史原貌,给我作为争取的依据。可是出版社还是不敢出现康生名字,致康生信就成了“致中央文教小组负责人”了。

康生是长期分管文物工作的中央领导人,这个是当时文物系统都知道的事实。总理后来就跟王冶秋多次讲过:“康老病了,文物工作我亲自来抓。”所以我就想给康生写封信,他管文物工作嘛。我想,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你不管怎样进行革命、大革命,都不该这样破坏文物,不该这样“革”文物的命吧!1967年初,我就写好了信,送到康生家,在鼓楼的小石桥胡同。我用的是文物局的信封,信送到门口警卫接了。以前我收到过他的回信,他的住处我知道。 N3lW7W1tSrqkVBkdTVPelkTNAZC5+7KfdRk4vSa56DVXf9zbHA/9ov7NQUhuax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