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使永恒变化得以可能的世界模式

我们前面证明了世界的变化既无开始也无终结。接下来的问题是,变化的持恒是如何实现的?什么样的世界模式才能确保变化的永恒?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那样,只要变化的过程有回复到任何一种无分别的状态的可能,那么,在无限的时间当中,这种可能性必然发生,而且应该已经发生了。那将意味着我们仍然身处其中的这样一个变化生生的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既然生生变化是永恒的,我们就必须构想出变化可以持续维持的世界模式。同时,也就意味着凡不能确保此种变化持恒性的世界模式,都必然不是世界的真实面貌。

第一种模式:变化只是有分别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首先要考虑的一种可能性是,无限多样的分别之间没有相互的作用。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必须将这无限多样的分别视为既不可分解也不能结合的。因为如果它们是可分解的,也就等于说有更基本的分别结合在了一起,这等于肯定了相互作用的存在。而如果它们是不可分解的,那就意味着无限多样的分别当中的每一个,都是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单位。对于这样无限多样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单位,我们可以想象它们的持恒存在。但这等于肯定了由无限多样的分别构成的却是一个僵死的世界。对于这样的基本单位,我们能够设想的变化,只能是从有化而为无。这样一来,变化的终点将是一个死寂的空无。因此,我们只能肯定无限多样的分别之间是彼此相互作用的。彼此相互作用的有分别的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或结合,或分解,或相近,或相离,是有可能在相互作用的耗损中达到某种浑沌的、无分别的均质状态的。如上所论,这种模式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种模式:在变化的背后有一个永恒的发动者。在此我们首先要考虑一种表面上与此相近,但实则不同的理解模式。我们可以将永不停息的变化视为一种表面的现象,而这现象背后有一个不变的实体,而变化的表象不是这不变实体的体现。这样的模式等于将不变的实体与变化的世界割裂开来了。一方面,不变的实体成了完全多余的东西;另一方面,在变化的层面上,又将世界还原到了我们前面论及的第一种模式。所以,这个世界模式也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能够保证这一变化的世界得以永恒持续的模式只能是:在有分别的、变化着的现象背后有一个无分别的、永恒的实体,作为分别和变化得以不断产生的根源。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分别化约为对立着的两体,那么两体背后必定始终贯通着无分别的实体,这一无分别的实体本身可以被理解为无分别的一。

中国哲学里面有强调“三”这个数字的传统:《老子》讲“三生万物”,《易传》强调“叁天两地”,《太玄》以三为基数的构造,以及张载的“一物两体”。这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张载的相关思考。张载注意到,如果先有无差别的一,再有对立分别的两体,那么,无论有没有两体,无差别的一都是存在的。而无差别的一没有过渡到有分别、有对立的两体的内在动力。 正如我们在前面一节论证过的那样。所以,张载以一物贯通两体的模式,来确保变化的世界得以永恒持续。这其实就是《正蒙》首章的哲学内涵。 9gima3d2NJUUsTisRG98/D6I26p3M8k8Cv0L0I2+8UD0PAUO7YMUbKfA2RiAR19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