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 质料主义的问题

世界统一性曾经是哲学的基本信念,尽管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一信念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战。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哲学路径不再以守护哲学为目标。相反,哲学工作的目的反而指向了哲学的彻底消解和终结。在相当一部分当代的哲学思考看来,追寻世界统一性和万物本原的哲学努力,其实不过是过去那些心智不够开化时代的遗存罢了。从可经验的或可观察的实证性出发,世界的统一性显然是无法证实的。然而,在经验式的认知路径未能给出关于世界的终极知识的情况下(或者,这样的终极知识根本不可能以可经验的实证性来达到),在仍然不断扩展和变动的知识空间里,我们仍然只能用哲学的方式为我们的道德生活确立不可动摇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是无法证伪的,当然似乎也无法证实。但如果没有这一根本的统一性,具体存有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等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联,都将是无法理解的。本书把世界的统一性视为最基本的原理,与变化之永恒一样确定和明晰。 而本书对世界统一性的探索,具体体现为对真正的一元论哲学的追求。对世界统一性的尝试性证明,我们放在论“一本”的部分详述。

事实上,真正在哲学上做到“一本” ,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像张载这样中国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也并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至少就我们目前哲学史研究的一般结论看,是这样的。张载的气本论,虽然比两汉的元气论要系统深刻得多,但在预设了某种永恒的质料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以质料为基础,是无法构建起真正的一元论的。以元气论为例:如果我们首先肯定了元气是一切存有的质料基础,那么,这质料基础要构成具体的存有,就必须得有相应的作用,比如聚和散。这样一来,要么我们认为在永恒质料之外,还得有聚和散这两种另有根由的作用;要么我们认为基础质料本身已包含聚、散这样的作用。如果是后者,基础质料本身已经不是“纯”的质料,而是包含形式于其中的了。所以,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将质料作为一个多余的假设,在我们哲学的建构中去除掉了。

将心灵理解为某种特定物质结构的功能,是各种物理主义取向的基本信念。在一个如此强调论证的时代里,这样一个根本未经论证也无法论证的信念,却不仅成了许多经验科学研究的观念基础,而且成为许多当代哲学道路的基石。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在哲学上什么是功能。在中国哲学的话语系统中,功能可以涵括在“用”这个概念里。与所有的用都是体之用同样,所有的功能都是物的结构和关系的功能。我们在前面一章专门讨论过朱子对于体和用这对概念的理解。其中有两个讲法特别值得注意:眼和耳这样的感官是体,用眼去看、用耳去听便是用;水可流、可止、可激为波浪为体,水之流、止和激成波浪为用。这两个例子相同的地方在于:无论是眼、耳和水,都是某种物的结构关系,这种物的结构关系蕴涵了种种具体的可能性,这些具体的可能性就是体,而这些具体的可能性的实现便是用了。两者的区别在于:水的可能性的实现无须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而眼、耳等感官的可能性,则需要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充分实现出来。

就体用关系看,用只能是体所蕴含的现有可能性的实现。同样的道理,某物的功能总是现有物质关系的可能性的实现。用不可能超出体的现有可能性,也无法为现有的体增加原本没有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将心灵理解为物质性的身体的功能,或者说将心灵看作身之用,那么,心灵就不可能超出现有身体的可能性之外,为身体添加现有身体不具备的可能。但实际的身心关系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们显然可以在心灵的引领下,通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超越现有身体能力的限制,拥有现有身体所不具备的可能性。

另外,体用关系里,用不可能自己决定用的发挥程度。比如,水可以流动,但不能决定自己流动的速度。心灵的运转显然不是这样。心灵显然可以决定自己的专注程度和身体的运用程度。比如,心灵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要关注某件事、是否要做某项思考或计算。心灵可以决定我们用眼睛看的程度,是认真地看还是一般地看看。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认为质料主义的或物理主义的心灵理解,至少还得在哲学上提出更为充分的自我辩护。在这里,诉诸神经科学的经验研究,是缺少说服力的。因为经验科学并不能提供关于自身的普遍性的证明。 0MeW4Xvamk2bzPWjqsSfMBBMUO5Wp9DZn2mLvTYDW/qKEQgYumjOsjho3RnFI9+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