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意义空间”:个案概况与进入田野

名苑,是本书的个案对象和社会田野。作为一个普通的住宅社区,名苑能够进入笔者的视野、成为观察的中心,在于它富有生命和张力的典型性。这种典型性,不是个案“再现”了总体事实的全部性质,而是个案“展现”了某类现象的重要特征。名苑,这一坐落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商品房住宅社区,诞生于城市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向“市场型”转变之际,承载着国家主导下城市居住关系社会化、市场化、商品化的转型轨迹,浓缩了宏观经济社会制度变革与微观邻里日常生活变迁的双重逻辑。进入名苑这一“意义之境”,通过“描述客观世界的真实故事”,将宏大的社会史、微观的社区生活史和个人的生命历程结合起来,在小区邻里生活的细微变迁中透视宏观治理格局的巨大转变。

名苑住宅社区位于中国东北某省北江市城南区,是北江市开发最早的商品房住宅社区,也是规模最大的商品房住宅社区。

园区由国内知名的房地产公司——义兴集团开发建设,规划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分为两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01年交付使用,二期于2005年交付使用。现有5800多住户,总共2万多人口,俨然一座高端时尚的小县城。名苑所在位置极佳,地处黄金地段,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650米,是“一座气势恢宏、品位十足的智能型生态园林居住区”

2000年,在房价只有1000多元/平方米的楼市中,义兴集团迅速刮起了一阵价格旋风,3000多元/平方米的房价,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这也使名苑旋即成为高端人群聚集区。从此,名苑成为社会精英和中产身份的代名词。

标准化的物业管理、完善的社区配套、欧式的建筑风格、优雅的园林景观、国际级的规划水准,使名苑成为北江市最早最大的高端住宅区,亦成为北江市商品房住宅的一张闪亮名片。名苑分别建有别墅、花园洋房、多层、小高层、高层;在建筑式样上分别体现出板式、点式、曲线式相结合的特点。建筑层数一改过去居住区一般齐的呆板模式,有2层、3层、5~6层、9~11层、24层等不同层数的建筑物,呈现出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立体视觉效果。花园洋房是当时整个东北地区的首创杰作,名苑为北江市民提供了时尚的居住形式和高尚的居住空间。

当你看了关于名苑小区的描述,你也许会感到它是那样完美、别致和高不可攀。超前的社区规划、完善的配套设施、一流的管理服务,富人的乐园、精英的会聚、文化的共享,居住在名苑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成了品位和风格的表达。然而,就在这个北江市最早最大的高端小区之中,在宁静舒适的生活表象之下,却上演着一幕幕侵权、维权、反维权的“闹剧”。

早在2007年,笔者就与名苑“亲密接触”,对于名苑的初步调查及研究心得,成为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从此,笔者就与名苑“来往甚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长期的蹲点式观察、不间断的访谈聊天、自然而然地参与社区活动,使笔者和许多住在名苑的业主成为好朋友,也加深了笔者这位“外来者”对名苑的了解和认识。

现在,名苑的日常生活已经和笔者的研究兴趣交融在一起。平日在校园里阅读、写作的时候,总会接到名苑业主“突如其来”的电话,他们会将小区里的最新情况讲给笔者听,并倾听笔者的看法,也会帮笔者保存好一些珍贵的文字资料,等笔者下次去小区访问的时候一起交给笔者。小区业主的热情深深感动着笔者,使笔者在枯燥单调的学术苦旅中也能感受到行动的力量,体会到草根的智慧。从“行政化社区”到“市场化小区”,从“自上而下的动员”到“自下而上的行动”,从“街道-居委会”到“业主-业委会”……笔者的研究旨趣一直在“社区空间营造与基层社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延伸,而作为研究者的笔者和作为研究对象的名苑之间所结下的深厚“情谊”,消除了“封闭小区”和“封闭书斋”之间的隔阂,成为笔者步入基层、贴近生活、推进研究、理解社会的深层动力。

实际上,名苑进入笔者的观察视线,成为本书的研究个案,不是因为它的“名”,恰恰是由于它的“怨”。名苑业主由“怨”而“闹”的维权行动,反过来也成就了这个小区的“名”与“气”。在北江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个维权的业主,有九个是住在名苑的”。在名苑居住的十年(2001~2011)里,业主维权跌宕起伏,成为邻里生活史的一部分,也成为业主生命史的一部分。

作为北江市最早的商品房住宅社区,名苑是北江市业主维权的发源地,这是不少北江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实践经验赋予人们的社会记忆。当“高端小区”流变为“问题小区”,当“中产精英”沦落为“维权精英”,名苑本身也成了业主维权的代名词。从2000年到2004年,针对开发商广告欺诈、配套缩水、任意更改规划、房屋质量以次充好等问题,业主与房地产开发商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讨价还价,最终演变为激烈的集体行动。进入2008年,名苑终于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从此,一度宁静的名苑再度喧嚣起来,针对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及相关部门的一些行为,维权业主组团诉讼、信访举报,反维权力量“奋起还击”、口诛笔伐,好不热闹。时至2011年,名苑与义兴物业管理公司的三年服务合同即将到期,相关部门介入名苑、选举新一届业主委员会、续签物业合同,在名苑邻里生活中再次激起一阵阵涟漪。

十年之前,北江市的中产精英带着对尊贵生活的期待和想象入住名苑,成为名苑的“主人”。十年之间,侵权、维权和反维权的行动剧,在名苑不断上演,构成了名苑邻里生活的基本内容。十年过去了,名苑业主的维权、反维权活动并没有停止,而是随着邻里生活的展开,“好戏连台、精彩不断”,围绕着新的议题展开着新的行动。

商品房住宅社区的兴起,改变了单位时代管理与依附的居住关系,代之以市场时代自主与独立的新型居住关系。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基于权力本位的原有秩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基于权利本位的崭新秩序尚处于孕育期的混乱中(孟伟,2007:40)。权利边界的模糊使各种力量之间的冲突持续不断,结构位置的错乱使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因此,发生在商品房住宅社区的维权与反维权斗争,便成为都市邻里生活的常态。

在名苑,社区关系是如此多元而复杂,社区秩序是如此杂糅而缤纷。业主与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相关部门、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市区法院之间,以及业主与业主之间,业委会与物业公司之间,业委会与居委会之间,业委会与有关部门之间,等等,展开了持续的互动、博弈和冲突。拉横幅、贴标语、静坐抗议、集体上访和信访、法律诉讼、协商谈判、举报……在花样繁多的维权实践之中,业主与资本组织、业主与相关部门、业主与业主组织、业主与业主之间,以及相关部门、市场组织与业主组织之间不断地分化、重组、聚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和斗争派系。

随着田野调查的日趋深入,诸多问题油然而生。为什么在这个高档超大型小区,在彼此陌生、产权独立的业主之间,繁衍出如此复杂的关系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延续,这些关系网络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其分化和重组的内在逻辑何在?为什么同一小区的中产业主在维权行动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而是分化为不同的派系?这些派系的产生与延续、冲突与结盟,基于哪些深层因子和社会动机?邻里派系之间的冲突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后果?对基层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产生了何种影响?封闭小区的权力冲突,是否存在着公共转化的可能?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深深触动着笔者的思路,也困扰着笔者的思想。同时,正是这些问题及其隐含的学术张力,赋予了名苑无与伦比的研究意义。

正如前文所述,对于城市住宅业主维权的研究,国内学者已经从“现象描述”和“就事论事”发展到“学术反思”和“理论自觉”,从而进入深度个案的解读、地方经验的发掘、本土理论的提炼阶段。正是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引领下,本书试图以名苑为典型个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参与式田野调查方法,探讨城市基层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治理秩序的转换,在事实叙述和文本建构中研究业主维权的深层逻辑,从而寻求学术发现和方法精进的有机统一。尽管本书是一个十分微观的个案解剖,但它却潜藏着宏大的学术抱负,努力将对于中国社会转型和重建的探究,融入基本社会单元和群体的研究之中。个案的限度和经验的局限,并不能遮挡本书的最大特点,即“从宏观把握、从微观着手”,既要“以社区内部的观察眼光”审视“业主维权的行动经验”,又“以见微知著的学术自觉”考察“社会转型的实践过程”。

总之,本书首先会将名苑业主维权生活史的演绎作为研究的基本线索,考察城市社会变迁中特定社会事件对居住空间和业主生活的影响,从而试图找寻邻里派系滋生的社会性契机;其次,本书将维权、反维权行动过程的呈现和策略的展示作为研究的基本变量,探讨维权业主在个案社区中的行动模式及其对基层权力秩序和治理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与相关研究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个案小区维权行动的特殊经验,分析影响邻里派系关系产生的地方性因素;最后,本书将派系行为在城市社区秩序结构中的演变作为研究的主题,找寻邻里派系在基层秩序重构中产生的原因,市场转型、国家政权建设以及国家与基层社会相互重塑是本书理解业主维权行动逻辑的基本视角。 H/8wNjCzOU38nfyq43zPvvLKk7H2wSMcEhkTM5Aw1xfsKr1ApyCAlWMrDIb5Y8F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