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研究思路

本书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预谋、背景、过程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论述双方总的对策、策略、结果,并阐释“二十一条”主要内容的交涉过程,试图较为全面地梳理与探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中国内政外交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局变化的深层民族主义因素。

本书除绪论外,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日本的长期侵华阴谋及袁世凯政府的应对策略。袁世凯早在驻朝鲜时期就与日本结下恩怨,随着袁世凯的得势,日本始终视袁世凯为侵略中国的绊脚石,精心策划侵华政策和方略。袁世凯也非常清楚日本的侵华野心及阴谋,他对日本存有戒心,但在应对日本侵华阴谋和行动方面却感到焦虑而无力。

第二部分,论述中日关于“二十一条”展开的初步交锋。对华提出“二十一条”只是日本长期谋划侵华和反袁政策的一部分内容及一个插曲。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后,即威胁中国要从速答复,尽速解决各项问题。袁世凯政府通过商议,采取拖延策略。

第三部分,分析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的主要策略、主要内容及结果等。日本为逼迫中国尽快接受“二十一条”要求,采取种种催促和威胁手段,直至增兵中国。中国方面拒绝一开始就逐条答复,而是总体表示不能接受,再在各次会议上讨论各号各条款。中日双方就山东问题、南满东蒙优越地位问题、内地杂居问题等条款反复折冲樽俎,最后中国做出重大让步,但始终拒绝商议侵吞中国主权最甚的第五号要求。

第四部分,揭示中日双方在谈判桌外展开的较量。日本方面千方百计掩盖事实真相,威胁中国不得透露谈判内容和细节;中国方面则通过媒体及相关外国顾问透露日本提出的种种要求和胁迫。袁世凯政府还试图通过有贺长雄的活动争取日本元老的支持,但并无成效。英、美等国虽然都曾对日本提出抗议,但所述内容都是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条款,最终因其自身利益而向日本妥协。中国虽然在争取国内舆论和民众支持上做了努力,也尝试努力争取列强的支持,但除第五号外,最终被迫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牒。

第五部分,分析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尽管没有档案史料证明袁世凯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称帝的条件,但日本无疑同时利用了欧战之机及袁世凯欲谋帝制的心理与时机,乘机干涉中国内政,并支持中国革命党反对袁世凯,使袁世凯称帝最终归于流产;国内民众掀起反日运动,海外华侨也反对签订“二十一条”,由此激发了民族主义的高涨,是引发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废止“二十一条”外交引发了中国政局的纷争;关于“二十一条”的“国耻”纪念与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华行径的抗拒,随着中国民众国权意识的增强,更由于国民党参与并主导国耻纪念日活动,由要求废除“二十一条”与废除不平等条约到要求反帝反封建,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行。与此同时,中国开展了废除“二十一条”相关内容的外交努力,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不断增强维护国权的意识,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及其后中日谈判交涉,最终收回德国原在山东的主权,逐步废止“二十一条”。

总而言之,日本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是其长期侵华政策的结果。不管袁世凯之前是否与日本达成某种协议,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谈判中,他还是尽力争取权益。在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收回国权的愿望日益强烈的形势下,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无疑加深了民众对其的反感心理和抵抗情绪。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强烈诉求,使中国开始了坚忍不拔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努力。 aKhOfHpILGow5bufwbN+lzrQ2Rx7WG6+1zXrlWDy1X3Vu98ZtoEeq1bOH21YWt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