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经济概况

西亚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以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大都过着游牧生活,生产水平低下,物质匮乏,经济落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帝国版图不断扩大,周边富裕区域先后被阿拉伯帝国占领,西亚经济渐渐发展起来,阿巴斯王朝时期,西亚出现了繁荣现象,经济发展达到顶峰阶段。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解体和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西亚地区开始政局不稳、部落割据。特别是进入近代时期,欧洲列强抢占了大部分西亚国家领土,并在这些国家实行殖民经济,严重阻碍了西亚民族经济的发展,一些西亚民族经济遭遇毁灭性的冲击。二战后,西亚国家先后获得独立和解放,各国经济呈现出新生机,尤其是在西亚地区发现大面积石油资源后,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其中,产油国家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收入位列世界前茅,成为世界吸引投资和发展对外贸易的理想地区之一。

(一)西亚经济进程

阿拉伯帝国兴起前,大部分居民以放养骆驼和羊群为生,部落经常辗转迁徙。部分居民定居在沙漠绿洲和一些水源比较充足、适合农业耕种的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枣椰树、咖啡、葡萄和各类水果,生活比较安定。另有一部分半岛居民则以经商、为往返于商道上的商队当向导为生。由于半岛自然环境较差,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椰枣和驼奶是当时阿拉伯人的主食,人们把椰枣放入水中浸泡至发酵后,当作美味佳肴来食用。骆驼是阿拉伯人的重要生活资料、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他们的财富象征。对阿拉伯人来说,骆驼浑身是宝,他们以骆驼胃里的水来解燃眉之急,平时喝驼奶、吃驼肉,用驼皮制作衣服,用驼毛织成帐篷御寒,用驼粪当燃料。偶尔也把骆驼当作娱乐的工具,进行赛驼活动。

阿拉伯帝国建立后,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两河流域地区、埃及、呼罗珊、西班牙等地被阿拉伯人征服,西亚地区的经济渐渐发展起来。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帝国中心转移至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人在重视水利建设、引水灌溉果园农田的同时,还将清水引入城市,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在人们居住的院子里,通常都有喷水池,水池成了一种建筑装饰,池里的水还可以饮用,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这一时期,产自大马士革的水果在阿拉伯帝国享有盛誉,农民和手工业者将各类水果加工成果子汁和糖果,沿街叫卖。帝国境内各大城市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市场,各地的商品汇聚在市场上。到阿巴斯王朝时期,阿拉伯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帝国动用国库近500万迪尔汗,耗时4年,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建筑工匠和技师汇聚在工地上,建成了世界名城巴格达,筑成的城市规模令人咋舌,城内建筑物的豪华程度令人称奇。

阿巴斯王朝时期,西亚经济发展到鼎盛阶段,手工业、商业、农业等生产水平迅速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实力雄厚,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与阿拉伯帝国有商业往来,巴格达成了当时世界贸易中心之一。在巴格达市场上有中国的瓷器、丝绸和麝香,印度的香料、矿产物和染料,中亚地区的红宝石、青金石和纺织品,欧洲的蜂蜜、黄蜡和毛皮,非洲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等。阿拉伯帝国生产的各种商品,则由庞大的商队运送至欧洲、远东和非洲等地。阿拉伯人生产的夏布、玻璃、五金、锦缎、宝石、金银器皿、宝剑等商品,很受各地商人的欢迎。阿拉伯人生产的农产品和粮食作物深受周边地区人民的喜爱,叙利亚地区生产的各种水果、蔬菜等味道鲜美,质量上乘。

阿拉伯帝国衰亡后,阿拉伯世界呈现四分五裂状态,西亚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陷入迟缓发展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列强侵入西亚地区,许多国家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其经济也渐渐变成殖民地经济。

二战后,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潮流中,西亚国家先后获得独立。为了加强民族的团结,壮大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力量,发展民族经济,西亚国家成立了很多区域性组织、签订了很多合作与发展协议。1945年,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成立)。阿盟自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工作,为推动阿拉伯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阿盟的框架下,阿拉伯国家还成立了阿拉伯经济统一理事会、阿拉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会、阿拉伯货币基金会等组织,其中阿拉伯货币基金会在向成员国提供中短期贷款、协助成员国融资、为成员国提供金融和经济政策咨询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2009年1月20日,在首届“阿拉伯经济、发展和社会”科威特峰会上,阿盟成员国再次确立了2020年建立共同市场的目标,会议做出决议,要求相关国家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在2010年前消除建立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阻碍,2015年时建立阿拉伯国家关税同盟,2020年时实现建立阿拉伯共同市场的目标。为了推动这一计划的实施,科威特峰会还通过了建造跨洲电网和铁路、公路网的计划,改造现有的铁路,引进先进的电脑管理系统,再建40条连接阿拉伯国家的公路,以提高阿拉伯地区的一体化程度。西亚地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4.7%,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014年),GDP占世界GDP总量的5%(2017年),石油储量占世界总石油储量的50%以上 ;总体而言,西亚发展潜力巨大。

(二)西亚农业概况

西亚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把西亚阿拉伯人的生活从游牧狩猎变成定居耕耘。很多历史遗迹,如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拉克的一些水坝残迹、干涸河谷,都证明这一地区曾经的农业生产程度。

西亚国家的大部分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有不少人从事直接或间接与农牧业生产有关的工作,在石油资源较少的国家里,农牧业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农业收入约占本国国民收入的40%左右;但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等国,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被沙漠所覆盖,缺水、干旱和炎热的气候制约了其农业发展。

西亚国家生产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小米等。大多数西亚国家都种植小麦,尽管小麦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例较低,但在西亚国家的粮食作物中位居首位。种植小麦的主要国家有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等国。西亚国家种植大量的果树,枣椰树久享盛誉。枣椰树一身是宝,果实椰枣可食用,也可以提炼糖和酒精,还可充当饲料;树干和树枝可做家具,或者做屋梁;树叶可扎扫帚。此外,枣椰树的生长无须费时照管,每棵树的寿命在100~200年。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埃及是椰枣生产大国,其产量都曾超过几十万吨。西亚也盛产橄榄,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是橄榄的重要产区。巴勒斯坦是西亚国家中生产柑橘最多的国家,其产量约占阿拉伯国家总产量的28%。棉花、阿拉伯树胶、甘蔗、烟叶是西亚国家生产的主要经济作物,其中棉花以其质地优良闻名于世。

农业在西亚国家的地位举足轻重,各国政府十分重视本国农业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大量的闲置土地被利用和耕种,耕地面积大大增加,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同时,一些西亚国家政府还加大了农业投资,兴建水利和灌溉系统,两河流域地区修建的水库和水渠、约旦修建的东果尔水利灌溉系统、马格里布地区沟渠等,都大大促进了本国农业的快步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亚国家政府进一步调整了农业发展战略,将其置于优先发展地位。但是,由于水源不足、土质变劣、农业技术和技术劳动力不足、单一经济作物等问题困扰着农业的发展。

水源不足是西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河流少、降雨量少、气温高是西亚国家的地理和气候特征,西亚仅有的几条河流如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等,应用河水需要与其他国家协商并签订协议。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沙漠绿洲和谷地,开发成本高昂,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在人工灌溉地区,农民一年之内多次耕种土地,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上升,表层水分蒸发后,地面留下的盐碱越来越多,年复一年,土壤盐碱化程度越来越严重,致使农作物产量逐渐下降。农业技术缺乏和普及是西亚国家的农业难题。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大,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水准有限,一些国家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西亚国家的粮食短缺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的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后,西亚粮食产量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1月20日,首届“阿拉伯经济、发展和社会”峰会上,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再次被列入重要议题,并通过了阿拉伯粮食安全紧急计划决议,要求各国政府“给予在这些领域投资的机构特别优惠条件”。2010年4月28日,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在阿尔及利亚首都召开第31届全体会议。会议指出,阿拉伯粮食安全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尽管阿拉伯国家主要农产品产量在不断增长,但由于种种原因,阿拉伯农产品贸易逆差却在持续上升。

(三)西亚工业概况

西亚工业兴盛于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灭亡后,西亚工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奥斯曼帝国后期及西方殖民主义入侵,西亚工业生产遭受严重摧残。二战后,西亚各国先后获得独立,各国政府开始重新发展民族工业。20世纪70年代,石油产业逐渐崛起,推动了西亚工业的全面振兴。总体而言,西亚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主要包括石油及石化、炼铝、化肥、钢铁、纺织、食品加工、皮革制造等。目前,西亚工业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产油国,通过石油工业来带动其他工业发展,摆脱依靠出口原油的单一经济结构;一类是非产油国,发展民用工业,以满足国内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三类是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开放的市场机遇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1.石油工业概况

西亚国家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储存、开采、输出和石油化工生产地区之一。

远在古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就有石油和天然气冒出地面,长燃不熄。当地居民对此现象无法理解,称之为“永恒之火”,遂奉若神明,建庙膜拜,相传拜火教的出现与这一地区的“永恒之火”现象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们发现,地面上的石油经过沉淀产生沥青,用作涂抹房屋、修嵌木船效果非常好。不久,军队把石油用于作战兵器,用纱布浸透石油,裹在箭头上,点燃发射,称之为“石油火箭”。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用途逐渐被发现。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石油运用范围日趋广泛,20世纪20年代以后,阿拉伯地区石油大规模开采。石油成为现代工业的血液,成为国家和地区工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也是军队和国防的重要资源。

石油资源几乎覆盖了整个西亚地区,不过储量和产量存在较大差别。全球石油平均产量为6709万桶/日左右,其中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国家分别占40.1%和59.9%。沙特在阿拉伯产油国中位列榜首。沙特石油开采过去由美国垄断资本把持。沙特阿美石油公司(Aramco)于1933年取得为期66年的石油开采权,拥有租借地165万平方公里,占沙特全国面积的2/3。当时沙特政府只能拿到总利润不到1%石油产值的税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沙特经过长期同外国公司的斗争,于1963年收回销售权,1974年收回大部分开采权,同时沙特政府还通过参股、赎买和联营等方式,逐步将外国公司的各项权利收归国有。此后,沙特的石油生产和收入成倍增加,城市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巴林等国石油产量也位居前列。

西亚产油国不仅重视本国建设,而且也用石油收入援助西亚兄弟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强产油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阿拉伯国家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了阿拉伯非洲发展银行、阿拉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加大西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互相援助。这些经济援助和经济合作客观上促进了西亚国家和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西亚产油国家的国际地位。

2.大国逐鹿西亚石油

西亚石油资源一向是强国和大国争夺的重点,经历了英美之争、美苏之争到美国独霸。一战前,西亚地区英国势力强盛,一战后英国实力削弱,美国趁机渗入。1918年,美国鼓吹“门户开放”等观点,迫使英国让出伊拉克石油开采权的23.75%。1928年,美国不顾《红线协定》,攫取了巴林石油开采权。1933年,美国垄断了沙特的石油开采权。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国的势力大举进入中东,英国势力则渐渐退出这一地区。

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插手西亚地区,形成美苏之争局面。苏联先后采取石油换军火、石油换机器、技术合作、贷款、援助等手段,获取石油开采权;合资开办石油企业,合资兴建输油管道等。随着苏联势力在中东的急速发展,美国全球战略也做了重大调整,越战后将重点转向了中东。长期以来,美国在沙特阿拉伯、巴林、科威特等国占有绝对优势,同时,美国与石油大国伊拉克也有不断的接触和交往。苏联解体,美国基本掌控西亚事务。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以联合国名义组建联合军队,解放科威特,摧毁了伊拉克的军事力量,树立起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权威。2003年,美国用武力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美国竭力想把伊拉克改造成美国在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基石。

3.西亚工业的主要问题

西亚国家工业虽有飞跃发展,但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体量还是技术,差距仍然很大。具体而言,西亚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局势不稳定阻碍西亚工业发展。(2)观念、制度、人才等因素导致缺少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3)缺少成规模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4)自然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导致的基础设施尚不健全。如许多国家没有铁路网,有的至今还没有一条铁路,制约工业布局和工业运输,影响了工业的发展。(5)淡水资源匮乏,制约工业及工业配套产业的发展。

(四)西亚贸易概况

西亚位于欧亚非三大洲连接之地,处于世界海陆空交通要道上,既是战火与冲突频发的地方,也是世界贸易活动活跃的区域。历史上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等地区都曾是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市场和商业通道,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二战以来,西亚国家进出口贸易处于稳步增长状态。各国对外贸易状况与经济结构、经济实力和政局变化关系密切,呈现出相应的特点。

首先,西亚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较大。西亚地区人民基本生活用品缺口巨大,因此,进出口贸易中进口商品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机械与运输设备在内的制成品和粮食等;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磷酸盐等能源和矿产资源等。其次,西亚国家进出口额与各国的经济实力紧密相关。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等国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出口量相对稳定,人口相对较少,因此,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已进入世界富国行列,进口世界各类高档商品的需求大。名牌汽车、豪华游艇比比皆是。但像伊拉克等国虽是储油大国,但经济实力与石油收入却远远不及沙特、阿联酋等国。而阿曼、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国,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生产技术落后,大量商品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些国家主要进口的是一般生活消费品、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工业品。也门、苏丹、毛里塔尼亚、索马里等国,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政治原因等,其经济实力较弱,这些国家主要进口粮食、农产品、生活消费品。最后,西亚国家对外贸易与地区政治局势紧密相连。历史上,一些帝国、强国、大国都把西亚地区当作称霸世界的重要区域或当作侵略他国的重要跳板,导致这一地区政治局势的动荡,致使外贸活动严重受损,每一次战火的爆发,都会剧烈冲击这一地区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例如,伊拉克是矿藏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石油储藏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且开采成本较低。伊拉克的天然气储藏量大,磷酸盐等其他矿藏资源也非常丰富。伊拉克还是西亚国家中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独特条件。但是,自1980年以来,伊拉克已经发生了三次大规模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几乎耗尽了它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还招致联合国长达十多年的严厉经济制裁,伊拉克的对外贸易与商业活动几乎停滞,建设与生产停工停产,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国民经济陷于瘫痪状态。

(五)西亚经济短板

1.市场化与法治化程度较低

西亚地区大多数国家市场观念落后,法治化程度不高,投资环境不完善,政府效率较低,权力寻租普遍存在,加之当地治安环境较差,总体营商环境不理想,制约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联合发布的《2015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全球189个经济体的营商便利指数排名中,西亚地区总体排名偏后。

2.基础设施条件较低

西亚地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山脉、沙漠广布;西亚国家基础设施老化严重,交通建设难度大,又因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设资金短缺,严重制约贸易发展。不仅如此,西亚地区运输方式相对单一,中国-中亚-西亚铁路在技术标准上轨距统一困难,货物联运时需要不断更换车轴、车轮,不能适应现代运输业发展需要。在沿线运输中设卡收费和查验环节多、过境手续复杂、通关效率低,缺少有效的区域铁路合作协定和管理办法,增加了国家间运输成本,降低物流绩效,制约着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此外,西亚国家通信基础、互联网技术开发应用不足,海关等政府部门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建立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单一窗口、电子报关等现代化便利通关程序还不能发挥巨大作用。

3.区域贸易规则差异大

西亚沿线国家海关管理法律法规稳定性、规范性较差,易形成隐形贸易壁垒。西亚部分国家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在技术指标、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方面制定苛刻的规定,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或效果,制造了很多技术性贸易壁垒。西亚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贸易管制措施,对进出口商品实行配额或许可证管理。各国的标准、政策差异性大,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4.外部国际环境不稳定

外部国际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西亚地区作为多种思想、文化、宗教的交汇地,部分地区受到制裁、革命、战争等一系列不良因素的严重影响。西亚地区绝大部分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而同时西方大国又殷切希望在这一地区推行西方模式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导致这一地区政治局势动荡,贸易政策极其不稳定,成为影响西亚国家贸易安全与便利化合作的严峻挑战。 lycd+QdbD3Pzow3XKB6V4vf0H7tcImq5fupQbsg942xWAEnb9WnCvL8XqLvTfu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