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宪
文化研究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不少年头,从最初人们的观望和质疑,到今天业已成为吸引学界注意力的重要知识生产领域,可以说,文化研究是当今知识生产中最富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领域之一。这些年文化研究在回应本土和全球社会文化变化方面,在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提问能力和解答能力方面,显然超越了许多相邻的人文社会科学而令人艳羡。文化研究与其说是一个学科,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论,一种观察社会文化的角度,一种解答问题的独特思路。唯其如此,文化研究是反学科和跨学科,它的问题域和方法论是永远开放的。
作为国内唯一的文化研究专业集刊,以问题导向来办刊,是本刊始终追求的目标,所以专题讨论成为本刊的特色之一。此辑的前两个专题都是关于城市空间的,反映出“空间转向”已经越来越深入到当下的学术思考之中。“空间生产的社会逻辑”专题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产,以及空间、社会、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该专题的五篇文章分别以资本逻辑的驱赶与迁移,空间的修复与重构,以及语言与图像的空间生产欲求等为焦点,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批判性思考。“视觉影像与城市空间”专题更多地关注影像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作为视觉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电影和电视在表征我们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塑造这个世界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该专题的三篇文章强调影像的文本属性,并基于影像特有的时空交错感,深入解读了由此产生的都市文化空间或地域文化的属性与隐喻。
第三个专题是“视觉凝视与主体性”,它与第二个专题相关却又不同。视觉性与主体性一直以来就是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尤其是视觉机制、视觉权力、视觉对主体性的重构等。该专题的三篇文章关注的是影像技术、影像语言、影像逻辑的更新对接受主体的复杂影响。第四个专题是“数字人文研究”。数字人文是近些年迅速发展的新领域。该专题的三篇文章涉及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对象、方法、范畴,以及数字人文的学理性与知识演化,向读者展示了数字化方法对人文学科的革新。第五个专题是“后艺术时代的艺术问题”。该专题的三篇文章,分别讨论了如何维系艺术共同体,视觉感知的主观普遍性,以及音乐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等。
本辑的“学者访谈”栏目是对“文化研究的可能性”——包括概念、研究方法与文化研究在中国发展的具体解析;以及,结合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与生活经验,对立足于本土文化资源的研究进行综述与展望。“其他来稿”秉承《文化研究》兼容并包的一贯立场,将不同问题或思路带入到文化研究领域。
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已经历四十年风风雨雨,没有改革开放,也就不可能有文化研究。在进入新时代的时间节点上,文化研究如何发展已是一个难题。一方面是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另一方面是本土化趋势的崛起。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何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向世界提供中国理论和方法,显然是每一个文化研究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