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研究的基本背景

自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以来,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诸多方面,诸如从“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设想到宏观布局再到具体实践等。但直接涉及“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或者以国际多边合作的视角审视“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第一,固有的思维惯性制约,即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中,无论是从文明交流到国际战略层面的解读,还是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具体案例的分析等,更多地表现为针对中国发挥作用的专门性研究或者双边层面的国际关系互动等。这一思维惯性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对于多边层面“一带一路”建设的探寻。同时,在中国国内的研究中,多边合作研究本身弱于双边合作研究,这一现实也限制了多边合作研究视角下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分析。较之第一点,第二点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建设自身进程的演变与推进,即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更多的项目需要落地、更多的规范需要建构,或者说“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项目落地阶段”与“规范建构阶段”,国际多边合作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得以更为明确与有效地凸显。

根据上述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多边合作的研究背景在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项目落地阶段”和“规范建构阶段”,“一带一路”建设的外在表现更多地呈现为依托国际多边合作得以实现。这一进程的实现,正在逐步展现为“一带一路”倡议更多地依托国际多边合作的有效推进。

整体上审视“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研究背景,这一背景主要体现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后期国际战略博弈进入更为复杂多变与中国作为临近世界舞台中心位置的进程中,“一带一路”建设在“项目落地阶段”和“规范建构阶段”呈现为何种路径、何种形式与何种表现?“一带一路”倡议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表现与走向趋势的关键是什么?从“一带一路”建设落实的具体实践考虑,国际多边合作已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项目落地阶段”与“规范建构阶段”应当关注的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

首先,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更多的项目需要推进与更为有效的规范需要制定、落实的局面,因此需要相应的路径。国际多边合作作为其中的路径之一,可以为上述局面的积极推进提供相应的支持。

“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推进,客观上为中国与更多的“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开展更为有效的合作提供相应的组织形式乃至运行平台。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政策沟通”与“民心相通”的相关布局,“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推进对于上述“五通”的积极作用在于,能够保障与促进更多的国家依托国际多边合作开展对话、协商等,进而达成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共识并落实为相应的实践。

其次,结合当前与未来“一带一路”建设更多项目落地的现实考虑,“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建设等领域的具体项目等,其具体执行的进程需要国际多边合作的相关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推进,客观上需要落实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开展有效的合作。这一合作不应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双边层面的国际合作,而且也涉及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多边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落地,意味着互利互惠的持续,进而落实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实现,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设想。随着这一设想的不断实现,国家多边合作对于项目落地的积极作用得以展现。

结合当前与未来“一带一路”倡议更多规范建构的现实考虑,“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所推进的规范建设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非西方国家对于规范建构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起点。“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非西方国家对于国际规范的有效建构,有助于这些规范建构真正意义上促进共同发展的实现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带一路”建设的规范建构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互动,具有相当有效的导向作用。即以保障并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规范建构为全球国际关系互动的规范建构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有鉴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后期乃至更为长远的时间范围内,国际战略博弈的变化尤其是大国战略博弈仍然充斥着某些不确定性,国际多边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组成内容之一,正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以国际多边合作的推进作为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以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首倡国,中国正在借助国际多边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落地与规范建构。这与当前与未来国际战略博弈的现实与趋势构成正相关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的推进,国际战略博弈的发展演变也将呈现为更为积极的、更具有导向性的局面。这不仅体现为中国正在借助国际多边合作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引导下的共同发展,而且更为重要与关键的是,这也助力于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所推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续构建。

从上述研究背景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后期的积极推进,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的项目落地与规范建构,需要更多地顾及、关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这不仅源自“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与趋势,而且也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推进密切相关。下面结合国内外“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江林主编的《“一带一路”:多边范式与研究路径》一书(2017年9月出版),从“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到经济走廊建设等相关实践的落实,以大区域价值链作为理论基础,进一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实践,从中国与东盟价值链重构、中国与东北亚国家互联互动等方面阐释“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进程。同时,该书也阐释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典型案例,诸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等。此外,该书还关注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绿色区域治理、“一带一路”建设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关系梳理等内容,以充实对于多边范式与研究路径的相关内容。

整体审视与分析,该书的研究是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整体研究、案例研究与比较研究的综合。这一研究为“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方向。尤其是对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分析框架与研究模式。

厉以宁、林毅夫和郑永年等著述的《读懂“一带一路”》一书(2015年11月出版),从经济、外交、历史等诸多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从整体布局到战略解读等诸多内容,并从中国的对外开放、对外战略等领域加以必要的分析与论证。同时,该书也关注到“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内发展之间的关系梳理,也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具体布局与实践等,同时也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有所关注。

该书的研究,为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动因提供了相应的分析逻辑。这一逻辑分析进一步表现为,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基于经济、外交、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分析与论证。这为进一步阐释“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的背景,提供了相对详实的论证。

牛津大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从历史角度阐释了丝绸之路开辟2000年来,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的历史演变历程,并为理解当前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历史性的解读。同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阐释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一带一路”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文明领域的相关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研究提供了文明分析的视角。其中,来自文明领域的分析,是对“一带一路”建设在文明领域的有效解读,也是对“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的明确支持。换言之,来自文明领域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解读,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提供了明确的研究导向。

多丽丝·奈斯比特(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和龙安志所著的《世界新趋势:“一带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一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发展之间的对接,以全球视角审视“一带一路”建设,以问题分析的形式展开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介绍。同时,这些问题也对应“一带一路”建设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进程。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是对“现有全球化框架进行了革命性改造”的阐述,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全球化具有的积极意义。更为具体的研究与论证,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一带一路”建设的行业战略等诸多内容。

此书的研究,与本项研究中对于“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研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进一步体现为在“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项目落地阶段,项目落地的相关分析与此书的论证密切相关。同时,此书关于世界格局的相关分析,对于“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推进中的具体建议也提供了相应的借鉴意义。但有必要明确的是,“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对于现有格局的优化与升级而非颠覆现有的世界格局。

巴黎高等商学院教授让·保罗·拉尔松和清华大学副教授李东红主编的《“一带一路”:当中国和欧洲邂逅在波罗的海》一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以中国与波罗的海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等为出发点,阐释“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更多处于“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贸易通道的国家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中涉及德国、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以及北欧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以及相关作用的发挥等,同时该书介绍了多个“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执行与推进情况。

以“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研究视角解读此书,此书的优点是提供了充足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进一步体现为中国与德国等欧洲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对接实践,其中具体案例的引述与论证,在相当程度上为“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项目落地与规范建构提供一定的基础。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所著的《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一书(中信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摒弃了地缘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解读,而是从“文化经济学”的视角阐释“一带一路”。该书的相关论述意在明确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红利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中国和平发展的红利惠及世界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此书摒弃地缘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视角,这不仅符合中国政府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定位,而且也符合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针对“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专项研究,此书具有相应的借鉴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司长田锦尘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所著的《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一书(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出版),从借助“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出发,探索与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的路径与模式。同时,结合“中欧班列”等“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案例,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为详尽的分析与论证。

文化研究是此书研究的重要特点,借助文化研究的运用,可以为“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提供更为广泛的研究视域与选择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进程中,跨文化交流构成其中关键性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相关进程中,“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落地阶段,可以以考虑落实相应的文化交流项目作为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灵桂所著的《“一带一路”:理论构建与实现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以回顾“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来的行动与成就为出发点,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国外智库的观点等,阐释“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考虑和理论解读,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理论理解以及进一步的实践指导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指引与依据。

针对“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具体研究,此书中的相关论证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的规范建构与相关建议分析,此书的研究能够提供相应的路径分析与模式建构。

整体审视上述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成果,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的相关研究能够提供更为全面与合理的论证。但同时,也需要在国际多边合作的框架下,尤其是结合进入“项目落地阶段”和“规范建构阶段”后的“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与未来趋势,进一步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多边合作的研究充实与完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力支撑与保障等。

对比上述研究,针对“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的本项研究,需要更多地依靠“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的相关现实与前景展望。进而依照“一带一路”国际多边合作,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与逻辑性的分析与论证。 GRGozkq+hgCvltDOHye8MwaUQ4f5843YcPNLZmSYa/dlCgYAjzAefFJBgdHfz+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