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关于本书的基本认识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城镇化进程已逾40年,在不断推进的城镇化历程中,我国在新城新区建设上的实践为全球城市开发与运营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借鉴。“产业新城”作为其中一种亮眼的建设模式,代表了技术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环境与人融合的理念,是透视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的一枚镜片。尽管产业新城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作为中国城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尚无公共机构对产业新城所代表的城市开发运营的模式、理念、案例、价值、影响和未来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一 本书研究重点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在兴建产业新城,“产业新城”概念在各类媒体上均有出现。然而,什么是产业新城?在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产业新城的基本定义。本书的研究重点,就是对产业新城做了一个较为全面合理的阐释。结合对国内外区域经济、产业新城的研究,我们认为,产业新城是以产业为先导,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的新型城区(镇)。作为一种区域发展方式,具有目标多元、要素集成、互动高效的特点,通过“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实现区域的科学协调发展。具体来说,产业新城的发展不追求单一目标,而是追求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相互统一和互动融合。同时,产业新城是要素高效配置的空间载体,是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种要素的集成并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高效互动、协调发展。产业新城不是“睡城”“空城”和“堵城”,而是具有产业支撑、人口适度集聚和空间合理开发的区域发展载体,能够实现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产城的互动融合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拆文解义,产业新城的内涵界定可以从“产业”“新”和“城”这三个方面展开。

其一,产业新城的核心在于“产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产业新城的灵魂,优秀的产业新城自有一套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其中包括明确的支柱产业,且该产业必须在城市GDP中占有一定比重,以形成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驱动力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同时还需要有支柱产业外的辅助产业,由此共同组成一个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产业体系,以防沦为“空城”“卧城”。产业新城的产业内涵包括产业导入、产业培育、创新发展三个方面,最终以产业发展对所在区域或城市的经济贡献为落脚点,体现为全方位的产业发展能力。

其二,产业新城的关键在于“新”。“新”是指城市功能形态的焕然一新,在开发模式上既可以是在老城周边建立的新的反磁力增长地区,也可以是对老城的改造升级。同时,“新”还体现在运营模式的优势和创新方面,产业新城不再是传统的政府直接开发的园区模式,而是更多地强调政企合作,通过一些市场化的手段共同促进新城的建设运营和发展。

其三,产业新城的根本在于“城”。产业新城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的根本差异体现在城市建设方面,即具有完整的城市功能。“城”是产业新城开展一切生产、生活的载体,这就要求除了产业的基本配套,还需要有完备的城市市政、生活、住宅、商业、教育、医疗和休闲娱乐等功能配套,各类功能用地配比需科学合理,满足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完善、人口集聚合理以及自然环境宜居等各项要求,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

二 本书研究框架

本书的篇章构成安排如下。

第一,通过文献梳理、走访调研、数据收集、测评排名,明确了产业新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标准表达,梳理了产业新城实践中所蕴含的经济学理论及代表性学派。

第二,对产业形成的路径进行时间与空间上的梳理,明晰了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四种过程,描述了产业新城的发展特征、经验、方向、机遇与挑战,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提炼出产业新城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开发模式。

第三,分析产业新城模式在资源整合、综合开发、经济发展、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优势及创新,并按照科学性、全面性、独立性、可调整性与可行性原则,结合专家意见,设计出囊括产业集聚与发展竞争力、城市配套建设与发展竞争力、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三大准则层、十二大次准则层、39个指标的产业新城竞争力指标体系。

第四,在全国范围内按一定准入条件收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产业项目样本,按照自主设计的科学、全面的产业新城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样本进行汇总性、全面性的测评排名。

第五,最后根据排名情况,为产业新城设计出主动发挥政府管理能动性、积极导入规划创新理念、重视优化新城产业结构、合理调控新城开发规模、完善新城配套政策措施五大发展路径,为中国探索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提供可借鉴的意见,推进中国高速高质的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三 本书研究价值

·本书的实践意义在于:

一是总结产业新城成功模式,为多主体参与建设提供借鉴。产业新城作为中国城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尚无公共机构对产业新城所代表的城市开发运营的模式、理念、案例、价值、影响、未来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如今,产业新城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众多新型市场主体急速涌入产业新城运营领域,行业参与主体愈发多元。如开发区向产业新城转型发展、传统地产企业由开发卖房转至开发运营、产业主体凭借自身优势自主建设产业新城等,然而在自身转型与进入行业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与升级、城市功能如何建设与完善、空间结构如何变化、管理体制如何转型等多方面的问题并无系统的模式与经验可供借鉴,学界与行业内外对如何建设产业新城以及如何向产业新城转型的讨论还不够全面。

本书通过文献梳理、走访调研、数据收集、测评排名,明确了产业新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标准表达,梳理了产业新城实践中所蕴含的经济学理论及代表性学派,以国内外相关案例为基础,总结出产业新城的发展历程、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不同模式、各个流派的开发运营逻辑,从而得到产业新城的成功经验以及在开发、建设、运营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二是摸索新型城镇化建设方式,为政府规划提供参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已逾30年,人口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城市的边界随之扩张,新的土地空间被纳入城市界域,因此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亦是新城新区初生、发展的历史。然而在以工业化为推动力的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落后、城市交通拥堵、就业压力剧增等问题愈演愈烈,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然进入新阶段,面临的诸多难点、痛点,必须用新方法解决。

当今我国城镇化处于加速阶段,如何解决前一阶段的遗留问题,继续又快又好、保速保量地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产业新城或许是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选择。产业新城通过引入市场化手段,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发挥产业集聚作用,使得原本的“产城分离”向“产城融合”转变,同时推动研究机构、创新人才与企业相对集中,促进不同创新主体良性互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推进提供实现平台,是城镇化建设的全新模式,也是透视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的一枚镜片。本书对产业新城的形成路径进行了时间与空间上的梳理,明晰了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四种过程,描述了产业新城的发展特征、经验、方向、机遇与挑战,通过案例分析提炼出产业新城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开发模式,从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各级政府提供参考经验。

三是推动中国经济与产业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发生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向经济强国奋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世界经济新局势和自身发展形势进行准确把脉,并找到未来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是一项复杂、系统的重大战略任务。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基础,是体制转型的先导,产业新城能够为要素高效配置提供空间载体,促使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种要素集成并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高效互动与协调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本书通过分析产业新城模式在资源整合、综合开发、经济发展、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优势及创新,在对全国范围内的已建产业新城项目进行测评排名后,设计出主动发挥政府管理能动性、积极导入规划创新理念、重视优化新城产业结构、合理调控新城开发规模、完善新城配套政策措施五大发展路径,为中国探索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提供建议,助力中国在改革之路上不断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书的理论价值在于:

一是完善相关学术理论。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不仅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城镇化建设不断加速、城镇化率提升40%,同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边界随之扩展、新的土地被不断纳入,城镇化的进程离不开新城新区的初生与发展。中国在新城新区的建设实践上大胆创新,为全球的城市开发与运营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借鉴。在反复摸索的过程中,很多城市开发、规划的理念也逐渐成为共识。产业新城虽非中国首提,在全球多个国家都可见产城相融的踪影,但政治体制与政府功能的差异,使得产业新城在转型中的中国发挥了异常强大的作用,形成了具有浓厚本土化色彩的特有经验。

现阶段,产业新城成为越来越热的理论与实践话题,引起了城市规划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专业领域学者的关注,行业内外也有不少研究机构对产业新城进行调研、分析与排名,但仍然缺少对产业新城相关概念系统性、全面性的阐释,同时尚未建立起最新实践和经典理论的衔接。本书首先对产业新城相关概念进行解析、提炼出标准化产业新城的内容框架,梳理产业新城的形成进程、已有模式及价值。同时通过资料梳理与实际调研,搭建较为完整的案例库,基于真实案例对我国产业新城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介绍,总结出中国模式与经验,以补充已有城市开发与规划等相关理论,同时提炼产业新城建设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规律与实践理念,将其纳入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之中,在丰富研究对象、拓展研究领域的同时,也使产业新城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元的学理支撑与指导。

二是设立行业评判标准。我国的新城建设,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香港规划建设新城起,到北京2004年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再到今天越来越多主体参与建设,行业发展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成长期。当下,有必要建立一套评判体系以规范愈发庞大与繁杂的行业环境,这有利于产业新城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向更标准化的成熟期迈进。

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产业新城虽需依靠企业与政府开发、建设、运营,但核心依然为真正体现产业新城经济与社会效益、能够被借鉴的是已落地的一个个“新城项目”,因此有必要从项目入手,对产业新城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评与排序。本书按照科学性、全面性、独立性、可调整性与可行性原则,在对产业新城标准概念、发展历程、发展现状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设计出囊括产业集聚与发展竞争力、城市配套建设与发展竞争力、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三大准则层、十二大次准则层、39个指标的产业新城竞争力指标体系,为行业分析提供评判标准,同时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标准。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按一定准入条件收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产业项目样本,按照自主设计的科学、全面的产业新城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样本进行汇总性、全面性地测评排名,供相关行业和学术研究机构参考,也为之后的继续讨论奠定基础。 Eu8pipokP0u3ClLdWu0VxEB+/PYCuEe3bPovbAf+PObgrpzgOyWVTznDANO+q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