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沟通中,符号被作为一种基本的手段,实现着人们交流信息的目的。但符号所传达的意义不一定是清晰、明确的,事实上,符号的意义经常是模糊的。人们经常使用语言符号,但是在很多场合,语言符号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很难确定的。
例如,当人们使用“蔬菜”这个词语时,从典型的蔬菜到不太典型的蔬菜,其涵盖的范围很广,有的人还会在“番茄属于水果还是蔬菜”这样的问题上犹疑不决。“符号也是意义模糊的(ambiguous),也就是说,它们的含义界定不清晰或不稳定。词语的含义是变化的,即便是我们曾经一致认可的特定含义。‘政府调节’(Government Regulation)可能是指向遭受到化工厂排放物污染的居民提供政府资助。而对化工厂的主人来说,‘政府调节’就是代价昂贵、并非自愿地对减少污染的要求。对某人来说,‘好朋友’(Good Friend)是可以一起外出的人;而对另一人来说,这意味着一个可以向其倾诉的人。防止种族与性别歧视的积极行动(Affirmative Action)(例如鼓励雇用和录取少数民族、弱势民族、女性等——译者注)对于有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经历的人,与没有这样的体验的人来说,含义也不一样。尽管这些词语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含义随着个人的身份和经历的不同而各有不同。”
2017年底,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打call”“尬聊”“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还有这种操作?”“怼”“你有freestyle吗?”“油腻”等表述纷纷上榜。作为过去一年网络世界的流行语和热词,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不尽相同。“打call”并不是指打电话,而是一种应援文化,即台下的粉丝在演唱会上跟随音乐的节奏,按一定的规律,用呼喊、挥动荧光棒等方式,与台上的表演者自发互动,一般用来表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赞同和支持。“尬聊”由“尬舞”一词衍生而来,有强行聊天的意思,形容一种尴尬的聊天方式,气氛陷入冰点。“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则起源于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称杜甫一生为李白写了十五首诗,但李白回应他的诗作甚少,只写了一首《赠汪伦》;于是,很多网友责问道“李白,你的良心不会痛吗”,一般用于嘲讽和吐槽别人。“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最早出自香港电影《家有喜事1992》中两位主人公间的一段经典对白,意思是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常常用来调侃一些比较具有戏剧化反转的剧情。“皮皮虾,我们走”源于某游戏中玩家之间的聊天惯用语,2017年被网友们改造成“皮皮虾,我们走”,后又衍生出“皮皮虾,我们回来”“皮皮虾,我们倒走”等说法,并因令人捧腹的配图表情而在网络上走红,多用于论坛、聊天等场景。“扎心了,老铁”最早出现于某直播平台的弹幕当中。“老铁”在中国北方方言中是“哥们儿”一词的别称,而“扎心”则是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刺激,该词语的主要意思是向朋友诉苦或抱怨自己内心受到的伤害。“还有这种操作?”最初出现在电竞游戏圈,用于吐槽或赞扬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游戏操作方式,后用来形容一些让人无法理解、不按常理出牌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怼”表示心里抵触、对抗,《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怨恨。网络上使用的“怼”,表示用言语回应或行动反击等含义。“你有freestyle吗?”出自某综艺节目,freestyle本是即兴表演的意思,比如在嘻哈音乐比赛中选手常常会临场发挥,作词表演一段说唱。“油腻”则来源于作家冯唐撰写的一篇文章,后来引发了各种讨论,多被网友用来自嘲。这些网络用语是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网络媒体部分)近60亿字中分析提取的,代表了中国互联网的语言生活方式。
多义性意味着一个符号可能有两种以上的意义,有时很难判断应该属于哪一种。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一个单词和词组,或者一个句子都可能包含多重意义。例如,“李老师的书很好”这句话就具有多重含义:李老师的藏书丰富,不仅数量很多,而且保存完好;李老师是位作者,他精心撰写的著作内容扎实,值得一看;李老师新买了几本书,都是学生们期望看到的专业书籍,深受学生们喜爱;等等。仅从话语本身,我们无从判断应该属于哪一种含义。再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语音相同但意思不同的词语,也会造成意义读解上的分歧与阻隔,客观上造成了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如“爆发”与“暴发”,前者指火山岩浆突向外迸出,或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或忽然发作、突然发生;后者多指突然发财或得势。“法制”与“法治”,前者多指法律制度,后者多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反映”与“反应”,前者主要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或者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或者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后者主要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或者化学反应,或者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国事”与“国是”,前者主要指国家大事,后者主要指书面意义上的国家大计。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不止—不只”“发奋—发愤”“制定—制订”“审定—审订”“终止—中止”“做客—作客”“树立—竖立”“检查—检察”“界限—界线”“谋取—牟取”“意气—义气”等。
由于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存在,人际沟通中意义的交流难免遇到障碍,人们必须积极地借助其他条件或情境来加以消除,冲破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壁垒。“符号意义的模糊不清可以解释为什么经常会发生误解。在工作中,团队成员经常对同一词语有不同的理解。在私人关系中也是如此,词语的含义模糊也是误解经常发生的源头。我的侄女米歇尔今年来看望我。有一天晚上我告诉她,今天我们要早睡,因为明天早上5点我们要出门去赶飞机。那天晚上,当米歇尔一直到10点半还在读书,仍没有换上睡衣的时候,我提醒她,今天要早睡。她回答说:‘我知道,我12点就上床。’而我所说的早一些是指10点”。 “语意模糊也经常出现在友谊和恋爱关系中。玛蒂拉说她的男朋友不够在意她,意思是她希望在她说话时,他能听得更认真一些。而他却理解为,她希望他多打一些电话来。类似地,对于共同分担家务事的理解在夫妻间也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女人的理解是一人承担一半家务劳动,而一些男人把这看作要比他们的父亲做得更多(Hochschild and Machung,2003;Wood,1998)。为了减少语意模糊可能造成的问题,我们应该尽可能清晰地交流”。
换一个角度看,人们可以在大量的沟通实践中,巧妙地运用模糊性和多义性来创造和表达新的意义。 意义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人类世界绚丽多姿,人类的意义活动也因之千变万化、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