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地区属于江淮方言区,位于淮河以南,列于长江两岸,是政治上和军事上地理位置非常关键的区域。历史上由于北方移民的不断南迁,使这一地区成为南北文化混杂交融的中间地带。这一地区包括今天的镇江、南京、扬州、泰州、南通五市。基督教传入这一区域虽然较之苏南地区要晚,但传播的路线既有从苏锡常西进北上的,也有从上海直接经长江水道和大运河深入内地的。
镇江,古称京口,居金陵之下游,自古为名胜之地——“金焦对峙,塔影与云影相连;楼阁遥瞻,山光与水光互映。” 基督教传入镇江始于1865年(同治四年)至1889年(光绪十五年)镇江已有浸信会、内地会、伦敦会、长老会、美以美会等教派,并各自建有教堂。 1865年,金石玉就在西门城外大云坊购地建堂,1867年又将该堂迁银山门大街,1881年在英租界三马路建筑新堂。
1885年(光绪十一年)后,美国南浸信会传教士胡德恩牧师夫妇(Mr. and Mrs. Hunnex)来此传教,之后,万应远牧师夫妇、郭维义牧师等先后来镇江,在银山门建浸会堂,五条街建润中堂、办女校,而后向桥头、下蜀、龙潭、东阳、句容、土桥、丹阳等城镇发展。 1907年江苏浸礼议会在镇江召开,参加者有万应远、白多玛、邬采芹、潘子放、李子美、冯文荣、吴让之、王秋山、吴锡荣、汤杰卿、舒玉甫等人,他们来自上海、苏州、扬州及本地浸会。 1910年,“镇江浸会已立有二十余年。分出之教会有二,即句容与曹家凹二公会。分堂有三,即东阳、龙潭、下蜀三处。城乡镇教友,共有三百多人。” 当年中国人张省一被按立为镇江浸会教牧,其薪金由教会、差会各承担一半。同年五月,镇江浸会举行奋兴会,特请山东的朱元勋、上海圣道院监院万应远、教习潘子放、上海官话浸会赵清泉、蒋祝三、杨静波、如皋舒玉甫来镇江领会,闭会后,记名慕道者已有二百九十三人,受浸者五十一人。“我镇自设教会以来,信道者素未有如是之众,非圣灵之力,必不及此。”
1885年,美以美会传教士郎君登等来镇江传教,在大西路又新街口和小码头分别建立福音堂。偌冰心女士又创立崇实女学堂,经二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学课完备,程度颇高,识者目之为长江上下第一女学”。1906年偌冰心校长病逝,谷尔思女士接管。与此同时,贺路绥女士、笪格矩女士在镇江松凹山创办了妇幼医院,“二十余年,活人无算”。
英国内地会传教士戴德生(Hudson Taylor,1832-1905)于1868年8月扬州教案后来到镇江,在这里内地会的成员受到热情接待,并很快在城西伯先路东侧建立教堂和药局。教堂占地面积约二百七十五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全部采用青砖叠砌,屋面作四面坡瓦楞铁皮顶,上砌有烟囱,整座建筑庄重简朴。戴德生的前妻玛莉亚(Maria ,1837-1870)及四个夭折的孩子就埋葬在镇江(今伯先公园的西山脚旁),1905年戴德生离世,和他的妻儿安葬在一起。可惜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戴氏坟墓被毁,所幸墓碑尚存。
1883年(光绪九年),南长老会传教士柏雅各和吴板桥(S. I. Woodbridge,1856-1926)来镇江传教。1884年,传教士林亨理(H. M. Woods)夫妇在运河两岸各建一座礼拜堂进行布道。后来又有包志登、赛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1852-1931)来此传教。 1907年《通问报》记载:“长老会包志登君,自莅镇江以来,竭力主张创办学堂,培植教中子弟,兹已得差会准可,于镇江登云寺山上,创设两等学堂一区,初等四年毕业,高等四年毕业。兹闻校舍已于今春开工,约年内可以竣工,可容学生四五十人,刻下校舍虽未告成,特就包君住宅之厢房开学,仅收学生十人,特聘南京基督书院毕业生李荣春君,为算学理化教习,本邑某君为国文教习,其圣经、绘画、音乐各科,大概由包君夫妇自任。按包君夫妇,人极精明慈善,以之办理学堂,可谓庆得人矣。” 到1909年,“镇江长老会有礼拜堂两所,一在南门外,一在西门内。南门外教堂系赛牧师兆祥主政,西门内教堂系包牧师志登主政。南门堂内有教友八十余人,已于光绪三十二年,设立堂会,公举长老二、执事三办理会中各事,颇著成效。西门堂内,近来日见兴旺,受洗入教者,上次有九人之多,日前牧师聚集众教友,议立堂会,因公举朱先生宝山为长老,郎先生兆泉为执事,将来得人如得鱼,可预期矣。” 1909年南门堂的长老为马逢伯、杨德明,执事为萧德怀、张森桂、张家元。
南京乃六朝古都,清代两江总督衙署所在地。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有许多西方传教士访问过天京,由于处在战争状态以及传教士与太平天国的教义分歧,传教士们大都没有长久地待下来。太平天国失败后,西方基督教的各个教派才逐渐地传入南京。
内地会是比较早来到南京传教的,戴德生的同伴、石匠出身的英国传教士童根福(George Duncan )于1867年(同治六年)带一名中国助手天福,从苏州来到南京传道。他们走遍了大街小巷,也没有一个人家肯留他们住下,只好整天在市面转悠,或在茶馆里歇息。后来从一个木匠师傅那里租到一所房子,楼上做住房,楼下做教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前来听福音的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接受了信仰。童根福感到南京传教的艰难,于是离开南京到别处去传道了。
北长老会在南京的传教效果不错。1873年(同治十二年)美国传教士韦理(Albert Whiting)从苏州到南京来传教,第二年李满牧师(Charles Leaman)来协理,他们二人在南京调查了设教的一切情形,又到上海报告差会,经差会召集会议通过,准许于南京开设教会之工作。1875年夏季,他们得到了苏州监理会曹子实的帮助,在南京中华门东的边营租民房,设立教堂。韦理夫人(也称魏夫人)也参与传道工作,教堂里男女分坐,楼上女宾,楼下男宾,往往座为之满,来听者颇不乏人。韦理先生与政界及学界人士常有往来。1876年,在东牌楼开设一书局,内中陈列许多教会书籍及科学书籍,一面售书一面赠阅,与人谈道的机会很多。可惜的是,有两位寓居此处的西人贸然至督署参观,书局即被取消。1878年又另租一屋作为宣道所,1879年韦理为避反教风潮赴山西补助赈务,不料因受饥民之传染,致患红疹病,因而逝世。1880年秋季,浙江宁波人许德宝长老协助韦理夫人在边营传教办学,许长老后来又在颜料坊堂内布道。1881年春季,李满偕夫人、大女儿由杭州返南京传道,并暗中于升平桥建造房屋。1882年(光绪八年),在美国领事施美德帮助下,司医生、韦理夫人在四根杆子租地开始建筑一座小礼拜堂,1883年落成,此时有西教士海君夫妇、艾先生来南京布道,由上海来的朱祝三君协助。1888年,由李满牧师负责在四根杆子又建成一座更大的礼拜堂,约可容纳四百人,取名为“耶稣会堂”(1934年被拆除移建汉中堂)。1890年,边营之礼拜堂为原房主赎回。到1893年,北长老会经耶稣会堂施洗入教的人数有五十七人。
1881年(光绪七年),美国美以美会(后属卫理公会)医师赫怀仁(Dr. Hart)来到南京,一边行医,一边传教。1882年,他在估衣廊购地建筑一座礼拜堂。1887年至1888年传教士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沙德纳(E. C. Shaden,1863-1934)等十余人来南京。福开森此前在镇江学习汉语,到南京后在估衣廊居所办学,并出任汇文书院校长。沙德纳是一位相当活跃的女传教士,她是美国印第安纳州人,1887年慕尔大学毕业后,即决志来中国,定居南京,向四乡传道。1888年5月,她由芜湖带回六个女孩,开始在南京乾河沿创办汇文女子中学。1891年她租赁评事街走马巷宝月楼茶馆楼房三大间进行传教,1895年因听者增加,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后在1901年购得讲堂街房地二十余间,开设卫斯理堂。从1891年至1900年沙德纳前后参与了五座教堂的修建。 1912年10月,沙德纳创办金陵女子神学院,学生由起初两人增到五人直至毕业生遍及各省。她“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使女子神学,日增月盛,毕业学生遍及各省,有办教育者,有作慈善事业者,其造福于社会,诚非浅鲜” 。晚年,她又掌管赫德圣道女学。1934年不幸病逝。有几段挽联概括了她奉献中华女子教育的一生:“廿四妙龄女子身、怀才抱道、涉重洋、传基督、之死失靡他、卒能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整个生命牺牲者、茹苦含辛、创中学、救邦媛、厥工诚伟大、毕竟以信以望以爱总其成。”“女学久沉霾、教士来华、关怀备至、创此汇中赫圣金神、治事之工、三畦桃李荣千树;媊星今已陨、同仁回溯、遗范犹存、看渠忍苦耐劳努力、凭心而论、一样牺牲有几人。” “本是女贞嘉,酷爱吾华,满城桃李竞春花,辛苦浑忘身是客,神学为家。年鬓雪霜加,乱似蓬麻,一生赖主作生涯,火马云车接去,女以利沙。”
属于浸礼宗的中华基督会是在1886年(光绪十二年)由美国基督会(Disciples of Christ)派马林医师(W. E. Macklin,1860-1947)来南京创立的。1887年,美在中(F.E.Meiges)受美国基督会差遣来南京和马林合作。马林初到南京时,常骑马到夫子庙茶馆喝茶,以接触民众进行传教,但收效甚微。后来他不得不改变传教办法,凭他的医术赢得人的信任。他在热闹的鼓楼街购地建筑西式楼房,开办医院并在院内设立教堂。马林与当时驻南京的督军张勋交往密切,张勋发给他一块“护身牌”,所以别人都不敢冒犯他。
南京贵格会(Quaker),又称公谊会或教友派(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美国女传教士义白礼(Miss Esther Buher)创设的。她是俄亥俄州大马色城人,1887年(光绪十三年)12月14日来华,未启程之先蒙主指示命其久住南京,所以来南京后不久,就购地造屋。在五台山下,创立妇女学道馆造就女布道士。“义牧师虽系女子,却有过于寻常男子办事之才干,又善于用经训教导人,并喜欢与人联络,所以与南京一切西人,感情最深。一则,肯为别人出力,在各样事上帮忙;二则,因她倡议每礼拜四日,妇女祈祷会,在自己家里,将近二十年,未曾止息,且人数年年增多,直至离世之日;她那道德感人之效果,于此可见一斑。”义白礼在南京三十年,始终如一,1921年在庐山避暑被主接去,享寿七十年整。1891年,义白礼聘请美国俄亥俄州阿勒幸登城的女信徒安得烈为校长来南京创立培珍女校。安得烈最令人钦佩之处就是其平日减衣缩食,以薪金之所余储蓄至五千余元,本来年近花甲,理当留为防老,但尽数奉献,为该会建造礼拜堂,而且亲自监工擘画,经营一年之久,于1908年春建成,礼拜堂位于南京慈悲社八号,取名“贵格会灵恩堂”,后聘华人高师竹为第一任牧师。1920年9月20日,安德烈因积劳成疾死于美国。
还有其他的一些教派也逐渐传入南京。来复会(American Advent Mission Society)于1898年由美国牧师慕向荣创始于南京城北来子庵,次迁于洪武街,三迁于大石桥,并成为来复会总会堂。后来的华人牧者有王翰臣、李遗范、于清、龚云骧、张文林等。“论其组织之法,完全采取西式,所有教会之活动负责者,而中牧不与焉。” 中华圣公会自1909年来南京,美国传教士季盟济(L. M. Gill)和马骥(J. B. Magee)先在汉西门租房建立布道所,1910年又移到城南马府街,1912年在门帘桥大街(今太平南路)买地建礼拜堂,定名为“圣保罗堂”。 1910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dventist Church)美国传教士毕胜道(E. Pilaguiat)在南京淮清桥附近租屋布道,这就是后来白下路堂的前身。 可见,基督教在南京的传播呈现出各派林立、竞相发展的局面,为南京成为江苏省基督教布道中心和连接江南江北的中转站打下坚实基础。
扬州的基督教传入也比较早,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是最先进入扬州的。1868年(同治七年)6月,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带着他的家人和同工乘着一艘大船从杭州沿着运河北上,经过长江入运河再向北来到扬州。其成员有戴德生夫妇和四个孩子、戴氏的秘书白安美、孩子的保姆路惠理太太,以及四个来自杭州的中国基督徒,还有十一年前为戴德生所收养的年轻人天喜,以及内地会印刷主管李兰丰的未婚妻安馨。 不久他们在皮市街修建了中式楼房的教堂,著名的“扬州教案”就发生在这里(今皮市街149号市五中宿舍)。1895年(光绪二十年)传教士王瑞臣又在南门街设立内地会教堂(今甘泉路343号)。1875年(光绪六年)后,美国南方浸信会布道工作从上海扩展到扬州。1888年至1891年浸会联合会派遣传教土毕尔士夫妇(Mr. and Mrs. L. W. Pierce)、万应远牧师和女教徒慕究理(Miss Julia K. Mackenzie)来扬州创立浸会教堂,创办学校,开设诊所,以吸受信徒。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圣公会传入宝应县,在北门大街设教堂(今县文教食堂)。1907年,韩忭明奉江苏教区之命由苏州来扬州,于左卫街(今广陵路)设立教堂。 同年,伊文思医士(Dr. P. S. Evans)创办一所颇具规模的医院。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扬州浸礼会派牧师杨世忠到江都镇传教。
泰州又称海陵,包括泰县、泰兴、兴化、姜堰等地。基督教1887年传入泰州,先后传入五个教派,即内地会、美南长老会、圣公会、地方教会(基督徒聚会处)和真耶稣会。1898年,内地会传教士英国人胡德恩在兴化县传教,设教堂于北小街耿宅,1904年迁于东营,1910年(宣统二年)又在东城外后河头兴建教堂。 民国前后长老会在泰县(泰州城)、泰兴等地设立教会和医院。1907年长老会信徒曹立斋与泰州城内的张君、陈君等人士发起成立了天足会,入会者有数百余家。
基督教传入南通的时间较晚。1894年中华基督会美国传教士威廉在上海设立基督教区后,曾派中国牧师范某来南通设立布道站,长达两年,但未获成果。1905年美国基督会总会又派浦尔琪来南通传教,在城区租赁民房(今南大街49号)布道传教。1907年,美国医生雷登夫妇来南通以应诊名义和中国医生刘某传教,并获总会拨款在南大街购买土地1.66亩,建造房屋二十九间,开办医院兼做教堂;同时还在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设立福音堂。1909年,上海教区派美国传教土鲍伦德及夫人来南通传教及办医疗事业。1912年南通布道站被改称南通基督教区。
苏中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处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联结南北,贯通东西。苏中人的性格也比较适中坦直,没有苏北人那样粗犷,也不像苏南人那么精细。基督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虽然开始时有民众的抵触,但终于在此落地生根。这就为以后基督教在本地区的发展以及基督教向周围的扩散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