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北战争时,长老会分为南、北两派。南长老会先在中国的杭州传教,而后发展到上海、苏州、江阴、常州、镇江、南京、扬州、徐州、淮阴、海州等地,而北长老会则以山东的青岛为起点,向沿海北面延伸。
民国元年,长老会苏州中会举行成立大会,其目的就是实现苏南地区南、北长老会的统一。它包括原上海中会和杭州中会的江苏人士,下辖十一个教会,即苏州上津桥,上海沪南、沪北、虹口、浦南,苏州养育巷、齐门、平望、江阴、峭岐、镇山。原上海中会会正为屈侯伯(原名屈乐白)教师,本会会正为李德立教师、书记李恒春教师、佐史高子桢先生,出席大会的有教师十二位,长老十位,准试四位,辖下共有教友一千六百余人。大会通过了封立诸辛生为上津桥牧师议案,并听取毕来思汇报金陵神学院情况。 1926年,长老会苏州区会第十五届年会在苏州阊门外教堂召开,经常州长老会王完白先生提议将苏州区会更名为江南区会,因原名范围太小,而江南区会可与长老会江北区会对称,名正言顺,此议案虽有个别异议,但最终通过。此次大会的正会长为张葆初牧师、副会长为宓志仁教士。同时,在苏州又召开长老会江南区会教友大会,推举王完白为临时主席,诸辛生为临时书记。
1927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成立,其中华东大会由申禾、嘉兴、宁绍、杭州、江南、宁镇、皖北七个区会组成,江南区会(包括上海、苏州、江阴等地)和原长老会江安区会分立出的宁镇区会(南京、镇江等地)属于江苏境内。同年11月,宁镇区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四根杆子礼拜堂举行。参加者有华东大会委派代表李恒春教师、吴子荣长老,本区会教师董文德、赛兆祥、师覃理、孙喜圣、朱宝惠、马逢伯等,各堂会代表有南京堂会长老朱继昌、城内堂会长老毛锦华、户部街堂会长老和文侯、溧水堂会长老潘遐龄,其他如铜井堂会、镇江南门堂会、镇江西门堂会、姚一湾堂会、丹阳堂会、金坛堂会、辛丰堂会等因战争时局的关系,未能派代表到会。大会选举张孝侯教师为会正、董文德教师为会副、朱宝惠教师为纪史兼司库、鲍忠长老为佐史,并接受苏州区会高伯兰教师、江安区会罗秉生教师为宁镇区会会员,同时批准封立李善源、潘济尘、鲍忠三人为教牧。大会最后强调:“宁镇区会原为中华基督教会之一,盖宁镇地处长江中心,贯通南北,且为教会最盛之区域,该教区内除本长老宗外,尚有八大宗派,对于宁镇区会,俱愿携手合作,打成一片,则宁镇区会中教会之前途,诚有无穷之希望。”
根据1930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第二届常会统计,属于华东大会的江南区会和宁镇区会的教堂情况如下:
(1)上海:
清心堂会(自立):牧师李恒春,通讯处上海市小西门江阴街乐家。
鸿德堂会(自立):牧师蒋时叙,通讯处上海市北四川路窦乐安路。
闸北堂会(自立):通讯处上海闸北宝通路。
(2)江阴:
北门堂会:牧师胡茂柏,通讯处江阴县北门外。
东门堂会:牧师华保仁,通讯处江阴县东门外。
虞东堂会:牧师殷得人(号德润),通讯处常熟东门外糖坊桥。
(3)吴县(苏州):
金阊堂会(自立):牧师诸辛生(号葆华),通讯处苏州阊门上津桥。
胥江堂会(自立):牧师陈少芝(号归洁),通讯处苏州养育巷。
齐溪堂会:牧师刘道生(号本立),通讯处苏州齐门外。
四摆渡堂会:牧师陈达三(号安龄),通讯处苏州四摆渡。
平望堂会:牧师马云泉,通讯处苏州平望。
同里堂会:主任沈雨生(号枕石),通讯处苏州吴江。
周庄堂会:主任管云和,通讯处苏州周庄。
光福堂会:主任王蒙新(号梦醒),通讯处苏州光福。
木渎堂会:牧师华树人(号栽之),通讯处苏州木渎。
(4)武进(常州):
从谦堂会(自立):主任王完白,通讯处武进县西门。
(5)无锡:
焦店堂会:牧师张子云,通讯处无锡县焦店。
(1)丹阳:
丹阳堂会:主任陶明亮,通讯处丹阳县东门大街。
辛丰堂会:主任尹崇真,通讯处丹阳县辛丰镇。
(2)句容:
句容支堂:牧师李善源(号绍和),通讯处句容县四牌楼。
(3)金坛:
金坛堂会:主任樊振声,通讯处金坛县城内。
(4)南京:
半边营堂会:主任周炳晨(号觉民),通讯处南京半边营。
南京堂会(自立):牧师鲍忠(号荩夫),通讯处南京四根杆子。
沛恩堂会:主任何述道,通讯处南京户部街。
铜井堂会:主任尚兰之,通讯处南京南门外铜井镇。
颜料坊堂会:主任毛锦华,通讯处南京颜料坊。
双塘堂会:牧师潘济尘,通讯处南京双塘。
天王寺支堂:主任李善源,通讯处南京天王寺镇。
府东支堂:主任朱继昌,通讯处南京府东大街。
淳化支堂:牧师董文德,通讯处南京淳化镇。
慈湖支堂:主任李善同(号元叔),通讯处南京南门外慈湖镇。
红纸廊支堂:牧师赛兆祥,通讯处南京红纸廊。
(5)高淳:
下坝支堂:主任张平,通讯处高淳县下坝镇。
(6)溧水:
溧水堂会:主任王峻德(号筱松),通讯处溧水县城内。
(7)溧阳:
溧阳堂会:主任童辉,通讯处溧阳县城内。
(8)镇江:
西门堂会:主任赵腓力,通讯处镇江西门堰头街。
南门堂会:牧师马逢伯,通讯处镇江南门。
姚一湾堂会:主任张桐,通讯处镇江西门外姚一湾。
大港支堂:主任周陆麟,通讯处镇江大港镇。
大路支堂:主任孔淦堂,通讯处镇江大路镇。
庄泉支堂:主任尹崇真,通讯处镇江庄泉镇。
以上中华基督教会华东大会所辖的江南区会和宁镇区会分布在苏南和苏中的大部分区域,而苏北地区的教会几乎清一色是由美国南长老会建立的,他们加入中华基督教会较晚。1890年南长老会江北区会成立,其范围包括铜山(徐州)、邳县、宿迁、睢宁、泗阳、清江(淮阴)、淮城(淮安)、东海(连云港)等县以及山东南部的部分教会。除受政局影响外,每年轮流地点开会一次,决定事宜,选拔人才。1935年,江北区会第二十四届常会在邳县新建的礼拜堂召开,此时江北区会下设二十六个堂会,教友有六千余人,参加会议的中外长老有十九位、牧师十一位、教士四位,会正甘瑞兰、会副王修临、正史戴廷机、佐史孟广鑫、司库刘德深,大会考核通过了金陵神学院毕业的尚守仁,华北神学院毕业的高锡公、胡方汉、冯化安、张廷均五位为准试传道,并封立刘德深为官湖堂会牧师、孟广鑫为窑湾堂会牧师、杨德泽为凌城堂会牧师。 1936年,第二十五届江北区会在徐州南关外大礼拜堂召开,此时区会所属的教堂有三十处,中西教牧人员三十余位,准试十余人。参加大会有西教士有任恩庚、卜德生等十位,华教师有程鹏云、王恒心等十六位,八十高龄的胡圩堂长老胡儒祥也扶杖莅会。本届大会有林厚义、戴文辉两位西教士加入,并考核通过安允荣、吴登堂、王宏杰、李凤林四位为准试传道,决定聘请高锡公为洋河堂会牧师、胡方汉为汴塘堂会牧师、王宏杰为棋盘堂会牧师、安允荣为袁家洼堂会牧师、吴登堂为胡圩堂会牧师,封立典礼待所属委办另外举行。本届大会会正为吴士达牧师、会副为何赓诗教师(西教士)、正史高美实牧师、佐史孙廷飏教师、司库刘德生牧师,并决定下届新会正为钱景山长老、会副为孟格美牧师(西教士),同时成立了刘子余长老等十五人组成的教育委办、高美实等五人组成的东组委办、王恒心等五人组成的西组委办、明乐林(西教士)等五人组成的北组委办、任恩庚教师(西教士)等五人组成的中组委办,“以上各委办,有成立堂会,劝请牧师封立牧师及考区会学生之职权。” 1947年,在程鹏云、王恒心等牧长倡议下,南长老会江北区会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并升格为江淮大会。
汉中堂是北长老会在南京的重要活动地点。北长老会1873年来南京传教,1882年在四根杆子(今莫愁路)建一容纳百人的小礼拜堂,1888年扩建为容纳四百人的耶稣会堂。之后,成立了“南京督会”,李满为第一任署理牧师,许家贤为第一任长老。1927年外国基督教差会为适应中国的局势,由南北长老会、公理会、伦敦会以及其他教会的中西负责人在上海开会,决定成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推举诚静怡为会长,美国传教士高伯兰(Rev. Keplak)为总干事,南京长老会就在这时加入了中华基督教会。1934年10月,当时的市政府要求拓宽路面,耶稣会堂被拆除。1936年5月,新教堂在原址附近开工,设计和建筑交给陈裕华经营的陈明记营造厂承包,预计经费为黄金一千一百两,信徒奉献八百八十两,余下由陈裕华长老和执事等人承担。1942年新建的汉中堂完工,可容纳一千余人做礼拜,它的外观是哥特式风格,内部陈设庄严,加上地点适中,南京基督教许多重大活动多在此举行。汉中堂落成后,第一任牧师是孙喜圣,第二任是鲍忠,此后又有罗文俊、李既岸等牧师在此主持工作。
镇江的南长老会(后属中华基督教会)比较发达。民国前后先后有西教士柏雅各、吴板桥、赛兆祥、包志登、孔仁孝等在此传道。“吴、柏二牧,非我镇之马礼逊耶!迨柏牧升天,吴牧往沪(任通问报主笔),而我任劳任怨爱主爱人之赛牧兆祥来,则教会由城而镇,由镇而乡,有一日千里之势,如江河之下流,沛然莫之能御也。缘赛牧待人以诚,爱人如己,救人之急,解人之厄,年尊者视之若父兄,年轻者教之如子弟,循循善诱,教养兼施,故人之对于赛牧亦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此教会之所以兴也,此教会之所以由近及远也,此教友之所以日多,而教堂之所以能林立于各乡镇也。虽曰教会之兴,由于圣灵,若非我赛牧不辞劳瘁,不避艰难,曷克臻此。”1923年,赛兆祥因病移驻南京,所管各堂,由包、孔二牧分任,后又有柏雅各之子由美国来镇江,继承其父未竟之事业。包志登设总堂于西门,金陵神学院毕业生赵腓力助之;立分堂于瓜洲十二圩等处,金陵神学院毕业生严瑞庭任之;又立分堂于武进属地茶辰、夏溪二镇,向培余任之。孔仁孝设总堂于城西极繁盛之处的姚一湾堂会,金陵神学院毕业生张相佐之;又立分堂于扬中县各处,吴向南任之。华人传道者表现最突出的是尹崇真、张荣生二位。尹崇真立堂于辛丰,张荣生立堂于丹阳。其他传道者还有:金陵神学院毕业生束锡带立堂于太港,后蒙主召,由金陵神学院毕业生周陆麟接任;童本英立堂于奔牛;金陵神学院毕业生樊振声立堂于金坛;孔淦堂立堂于宝埝;金陵神学院毕业生陶明亮立堂于延陵;马逢伯传道于镇郡之南门。另外,如蔚村、义村、西麓、堂子庙、武家桥、景巷村等数十余处,也设有分堂。 赛兆祥对南长老会在镇江的传播和建立功劳最大。1931年,赛兆祥牧师病逝于庐山,简美升先生在概括赛牧一生的事迹时,特别提到他对镇江布道工作的贡献:“赛博士兆祥,美国非金尼亚省人也,生于西历一千八百五十二年。自幼所受教育,非属平常,但为人好学不倦,爱惜光阴,能于大学及神学相继毕业后,兼有特别之造诣,曾习古文,如希伯来、希拉等文字,无不精通。盖其一生人格与功业,莫不于此时厚积基础。博士少年,即立志布道中华,及主后一千八百八十一年,乃跨洋东渡,实践基督使命,始则遍历长江南北,作游行布道之工,开创教会门户,继则驻足镇江,往来乡间,于贫民丛中,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迄今教堂数十余处,凡蒙恩归主者,莫不弦颂其为人。……今虽撒手离去,所幸继志有人,则博士之宏愿犹不难告厥成功也。” 抗战前后,有西教士曹秉良夫妇、苏宓夫、兰师德,华人孙南峰、陶明亮、耿醒予、熊鸿慈、田万慧、宋超尘、殷崇真、王慧迟夫妇、李汉成夫妇等负责镇江一带的教务,长老会所属的镇江基督医院有李福梅女士在此布道。
南长老会在常州也很有影响,1913年春西教士苏宓夫来常州传教,他先借住在北门监理会鲍涵恩牧师处。1914年春他在西门购置一民房作为传教据点,并打算在附近开设学校。此时,监理会与长老会的西教士及传道人每礼拜一上午十点半至十二点在鲍涵恩牧师家举行联合聚会,专门讨论教会一切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长老、监理两公会于本郡,历年来,不分尔我,感情甚好,正不负各联会之苦心、我救主之本旨,俾各地教会皆如本郡,则合一之期当不远矣。” 同年,两公会还商讨合办福音医院事宜,并派江阴福音医院医学博士王完白主理。1918年,常州基督教联会成立大会在局前街福音医院举行,长老会的王完白医师被选为会长,监理会张海云牧师被选为副会长,王完白夫人为会计,监理会严鲁峰为书记,当时的章程如下:“一、定名:本会定名为常州基督教联会。二、宗旨:以联络感情砥砺道德为宗旨。三、职员:设正会长一人、副会长一人,书记会计各一人。四、会期:常会按年四次,订二、五、八、十一月第二礼拜六下午三时召集,特会临时酌定。五、地点:东、北、西、局前街四处轮集。” 1921年,由王完白医师牵头捐款,长老会在常州新西门外、新马路中段购地建成了三层楼的新教堂,并以其父名字命名为“从谦堂”,教堂附设从谦女校,由王完白夫人王刘卓君负责。 同年,常州基督教联会举行全城布道大会,推定胡稼农、王完白二君为商借地点委办,遽美丽女士为广告及文牍部长,罗淑君女士为音乐部长,汤子范牧师为庶务部长,芮真儒医士为会计部长。 此间,南京金陵神学院院长毕来思(Rev. P. F. Price,D. D.)也不时来常州领会。1930年左右,苏州长老会思杜堂的包少芳牧师来常州主持教务,“自包君少芳来任牧职后,主持有人,规划有方。”发展传道人,增设分堂。1935年,驻江阴西教士慕维德来常州从谦堂任协理,华人管云和为传道,周福苕任执事。 1948年,从谦堂仍由包少芳牧师负责,并增加了阚毓藻、连渭滨等执事。
民国前,苏州的北长老会在木杏桥、狮子山、阊门外有支会,并组合为上津桥长老会,严礼余、康福安先后担任署理牧师。民国元年选举诸辛生为牧师,杨竹云、马驾夷为长老,李汉章为执事,又有刘道生、华树人等在此服务。 1914年又选举蒋文达为执事,木渎、光福、浒墅关已有三分堂,在横泾亦增立一堂,驻堂助士兼小学教习为刘彦和老师。 此时,南、北长老二会寻求统一与合作。1927年中国的南、北长老会与公理会等合并成立中华基督教会。1936年苏州南、北长老会信徒共1675人。1940年减至833人。1947年中华基督教会苏州区会成立。同年,7月25日,苏州城北黄桥镇的景道堂落成。黄桥镇本叫马兴镇,太平军攻打该镇时,居民以黄土筑成桥堡抗拒,故得此名。长老会早先在此租屋布道,景道堂的命名,“此乃景仰开荒布道刘牧道生之谓也”。举行新堂奉献礼拜那天,到会的有西差会明德、林保罗两教师、伦敦会史莫尔教师、浙江大会范光荣教师、福建协和神学院杨振泰教师以及苏州普益社与苏州城乡各教会代表等约二百余人。“典礼开始,先由江南区会会长汤仁熙并苏州分区会会长吴志雄分别揭幕,长老陈富文医师开锁。全体来宾教友鱼贯入堂后,祈祷、读经、歌诗、致词,并请上海鸿德堂诸辛生牧师讲道,继由范光荣、史莫尔、王锡畴三教师及镇民代表马琪分致颂词,姚天惠教师谢词。末由刘道生教师祝祷。摄影,礼成。会后叙餐,盛况空前。” 1949年长老会苏州城区思杜、救恩、崇道三堂教友共586人。长老会所辖除苏州城区的会堂外,还有木渎、浒墅关、黄埭、光福、吴江、平望、常州从谦堂、常熟虞东堂等会堂。 中华基督教会江南区会抗战初期在苏州建立了江浙教会人才训练院。那时中华基督教会江南区会所属的各教堂、医院均受战争破坏,教友分散。有一次,在去吴江探访教友返回苏州的途中,蔡文浩、吴志雄、明约翰、林保罗四人候车于吴江站约三小时,他们谈话中提及了“如何将教会中一般同道的教育水准提高,使他们至少能达到战前的程度。”这样就奠定了一项“培植义务工作人员”的方案,并举办了第一届义工训练班于苏州萃英中学校址内,当时学员有三十余人,持续六个星期,成绩甚佳。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林保罗去菲律宾,明约翰回美国,蔡文浩去北平上学,只剩吴志雄苦撑着教会的事工。抗战胜利后,教会次第复原,江南区会于1946年4月30日至5月2日,举行战后首届常会于苏州上津桥救恩堂,并决定恢复义工训练事工。于是电邀林保罗牧师回苏担任此项工作,并把南长老会的福音医院拨作“江浙教会人才训练院”的固定地址。 该院“自成立以来,各教会假该院举行会议者,此去彼来,正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948年,中华基督教会江浙大会鉴于乡村教会传道人才的缺乏,特在江浙教会人才训练院添设圣经学校,由明德牧师为校长,钱在天、罗爱美、蔡杨旅复分任教职。招收有志于传道、初中毕业程度、十八至三十五岁的青年,由所属区会保荐入学。学、宿费全免,膳费按月白米五斗。学期三年,课程有圣经概论、教会历史、神学、旧约、新约、圣经地理、圣经历史、宣道法、心理学、宗教教育、布道法、教牧学、圣乐、国文、英文、常识、农村服务研究、实习工作等。当年十月一日开学,已有二十余位青年入学。
民国前,基督教南长老会在淮安地区就有很大的规模和很强的势力,美国传教士在淮阴县(清江浦)城和淮安县城多处设教堂和诊所,该地区成了南长老会在中国的重要活动中心。民国后,南长老会继续发展,信徒不断增加,并组织成立了淮安堂会,选举高六先生、吕约翰、牛买珍为长老,陈耀先、李仲石、严文成等为执事,第一任华人牧师是曹子贞。其传教范围也逐渐向淮安县周边乡镇扩展:北面的马厂、钦工、沙墩、苏嘴、河下、顺河,西面的范集、岔河,东面的车桥,南面的头涵洞等地先后建立教堂,各堂均具相当的建筑规模并聘请专职中国教士驻堂。在高良涧、双沟、平桥等地还有租房设堂传教的。当时的华人教士吴慕光、周云宽等遍走县乡各村,流动传教。与此同时,教会还开办了好几所学校:在淮阴县内有清江浦基督教敬业中学(田克迪曾任校长)、清江浦基督教小学,在淮安县内有童家巷二号的崇实小学(徐耀山曾任校长)、北门章马桥的崇实小学、大香渠巷的福荣女子学校(林爱莲曾任校长、刘美德曾任副校长)、河下镇的福音女子小学,钦工、沙墩的教堂也附设学校。 民国时期,南长老会在淮安的繁盛可以从钦工镇的情况窥见一斑。就在民国元年(1912),美国人艾德士、林小姐、魏小姐三人从淮安城来北面的首镇钦工传教,偕同他(她)们前来的还有两位神学院毕业的中国传道人,一位是山东籍的聂弟兄,另一位叫杨洪庵。艾德士个子不高,大约四十来岁,林、魏二位小姐比较年轻,三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那时的钦工镇每月农历三、五、八、十日逢集,十字街口来赶集的人很多,传教士就利用这样的机会上街头宣讲基督教教义,过了不久,居然吸收了近二百名信徒,这些信徒来自附近不同的村镇:北达涟水境内的喻滩、宝滩,南到季桥、大湾,东抵顺河,西接马厂。于是教会出钱买下十字街西颜姓家二十二间房屋作为教堂。艾德士传教有非常严密的计划,每年年初,他就订好一年五十二个星期天主日学课的内容,并由一个名叫陈崇贵的牧师根据《圣经》编写,然后让聂、杨二人分头讲授,从而培养骨干,发现人才。葛卫成就是他们物色到的代理人,等葛成为传道人,聂、杨二人就到别处传教了。美国人虽然每个礼拜天都来教堂,但主要是督促、指导和发展教徒。1927年,艾德士又到钦工镇南面的马堡传教,并发展了骆殿朋、贾应中两位骨干信徒,这两位信徒“差不多天天扛着印有‘红十字’的白旗,由庄东头到庄西头,又从南头奔到北头,向农民传播教义,教徒发展很快,没有多久就从原先十几个人,一下子增加到一百几十人。美国教会就出钱在骆殿朋宅基建了五间草房作为教堂。”艾德士来回传教,骑的是自行车,乡下人都觉得很稀奇,经常围观,他就向他们兜售基督教小册子。有些小孩子很顽皮,当面喊他“洋鬼子”,他就虎着脸吓唬他们。他坐下,小孩子又围过来,他就和颜悦色逗他们玩,然后给他们讲上帝的故事。1928年,艾德士在钦工镇还办了一所小学,叫“维新学校”,校址就设在教堂,他亲任校长,聘请王梦如、黄正淮等六名教师,学生近二百人,学生分初小和高小,课程有国文、算术、音乐、体育、美术,高年级还教“四书”,每周一堂圣经课,初小学生主要是唱赞美诗,高年级学生礼拜天要到校做礼拜。艾德士在钦工传道几十年,直到1937年战乱才离开中国。 南长老会在清江浦开设的仁慈医院在民国后继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1917年,年轻的美国医生钟爱华(Nelson Bell)偕新婚妻子来仁慈医院协助院长林霭士工作。时值军阀混战之际,淮阴经常是炮火相拼的地盘,林、钟二人镇定自若,指挥全院医生救治伤残人员。1929年,黑热病在苏北传染流行,这一年三至六月来淮阴仁慈医院看病的病人达13545人,住院的病人达736人,钟爱华医师长于外科,也是一位黑热病治疗的专家,他选用德国人所制的锑剂进行治疗,疗效极佳,因而深受当地百姓的信任和赞誉。1935年,林霭士因年事已高,由钟爱华接任院长一职。1937年南京沦陷,江苏省政府迁设淮阴,日寇目标迅速转移至清江浦。仁慈医院为了避开穷凶极恶的敌人,在屋顶涂上“USA”的大字,并用竹杆挂上“红十字”的旗子,每当空袭警报拉响,医院敞开大门,让四周难民入内避险。1938年,仁慈医院抢救抗日伤员创空前纪录,日达600余人。1939年,日军占领淮阴,钟爱华尽力与日本人周旋,继续救治伤员,并隐匿没来得及撤离的政府人员。1942年,钟爱华等同事返回美国,钟爱华的四个孩子,三女一男,都是在淮阴出生的,他的二女儿鲁丝(Ruth)长大后嫁给了美国著名的布道家葛培理(Graham Billy)。在解放战争中,仁慈医院被编入新四军第三师野战医院,钱景山、曹济生、刘瑞卿等医师积极参与救治伤员的工作。1948年,美国人李如兰、吴德珠再次来华,计划恢复医院的工作,但未果。同年十二月一日,仁慈医院被国民党军队下令焚烧,三幢大楼共一百多间房屋尽数毁于一炬。
徐州是南长老会在苏北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民国前后,徐州基督教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1909年《通问报》报道:“徐州府耶稣堂,起先由白君秀生、葛君马可,并有医士某创立,本不甚兴旺,未几白君因病回国。自前三年赈济后,教会大开,有穑多工少之叹。白君痊愈后,仍为徐州牧者,与所有教友,甚为相得,又竭力整顿教规,推广传道处所,任劳任怨,不辞苦辛。至今年正月,教会大有起色,教友愈加热心,今九月初四日又有合会之提议。” 继白秀生、葛马可、马方济之后,1908年安士东(Rev. O. V. Armstrong)来徐州传教并担任西关教堂牧师。1909年受洗信徒为139人,1910年增至大约500人。为了容纳更多的信徒,1911年购置新址又建新教堂,1914年建成,可容纳六百余人。1916年葛马可返美休假,1917年1月4日病逝于美国,安士东接任培心书院院长。噩耗传来,培心书院的学生们举行了追悼会,军阀张勋也送挽联悼念。葛牧师的学生钱在天在纪念他老师的文章中写道:“牧师,美国名族,其祖父系英国苏格兰长老会特派驻美洲布道者。牧师于一千八百九十二年底偕眷来华,初同赛兆祥、卜德生牧师至宿迁布道,当时江北社会黑暗,人心愚顽,不认主道,且加阻扰。牧师居客栈中,大遭逼迫,备尝艰苦,布道外兼施医药,惜人不敢领受,先后共四年。宿迁教会之开创,牧师大有功焉。一千八百九十七年赴徐州与白秀生牧师同作主工,初至时之景况尤甚于宿迁。牧师师母乃开医院,设培心书院,遇荒年又筹款救济,造福徐州可谓至矣。长子保罗染喉疾夭亡,其余金移作扩充学校,教育吾华子弟,爱人有如此者。牧师志大而心细,有干才,善讲论,会堂演说,会场议事,发言之正确明晰,为中西人士所钦佩。去年因积劳成半身不遂症,爰于春日返国后,闻渐愈,拟今秋第四次来华,谁知近日来信,牧师已为天上人矣。仆受业牧师门下二年,教诲之德,未能一报,谨志此愿与识牧师者同伸哀悼,并为家庭祈祷焉。” 葛牧师夫妇的五岁儿子保罗·唐纳森·格瑞尔于1908年因白喉去世,葬于徐州。为纪念他,将一所教会小学命名为“保罗小学”。葛璧玺虽遭丧夫丧子之痛,仍然坚强地在徐州服务了共四十五年,她的两位女儿均在中国传教。1910年,彭永恩(Rev. Frank A. Brown)抵达中国,在泰州短暂停留后即被派往徐州,他的主要工作是乡村布道和成立乡村教堂。1914年,彭永恩与陶美丽的妹妹夏洛特(Charlotte Thompson,后改中文名为彭夏丽)结婚,他在徐州传教三十八年,主要工作是乡村布道及建立乡村教堂。1917年,荣我华(Miss Lois Young)抵达徐州接办正心女子学堂,学生人数由40人增加至350人。除了市区的学校外,她还负责乡下的七所小学。1919年,正心女子学堂改名为“正心中学”,培心书院改名为“培心中学”。此间,兰师德牧师(Rev.Lewis Lancaster)抵徐州接替葛牧师的工作并参与乡村布道,1921年兰师德去金陵神学院任教授,1929年返回徐州仍致力于教学工作和乡村布道。1922年,海侔登(Rev. Hamilton)夫妇抵达徐州,参与彭永恩乡村布道工作,他在徐州共传教二十九年。1927年,北伐战争结束后,徐州教会又有一次新的进展。由中西各五名传教士组成一个联合委员会,以管理教会所属的医院、学校和传福音的工作。1932年至1935年教会发展尤为迅速,1934年至1935年报告统计:已受洗信徒1771人,当年受洗信徒215人,未受洗慕道友1800人;乡村教堂77所,学校总数16所,学生总数758人;住院病患总数2256人,诊所病人总数43211人。在此期间,徐州的华人信徒在教会、学校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王恒心牧师在徐州西关教堂服务,是西教士安士东保送到金陵神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安子明牧师在徐州东关教会服务,山东人,金陵神学院毕业后曾在袁家洼教堂传道;戴廷机牧师服务于南关教堂,毕业于清江浦的James Sprunt学院,他是西教士海侔登的得力助手,也是一位教师和艺术家。这三位华人牧师所服务的徐州三所城区教堂均能实现自给自足。1932年,西教士所办的培心中学与正心中学合并组成培正中学,由华人信徒独立办学,王恒心牧师任校长,其他负校务之责的还有安子明牧师、刘子余、梁荩忱、朱鸣鹭长老。 徐州地区的华人信徒中比较优秀的还有叶德纯、胡方觉等传道人。在徐州地区服务的早期牧师大多毕业于南京的金陵神学院,后期的牧师则多毕业于天津的华北神学院。1935年,徐州南关教会选立长老执事,出席者有戴廷机牧师、王恒心牧师等,王治安、朱成熙、李元白被选为长老,苏伸乔、尹体元、赵学贤被选为执事。 1936年,黄河泛滥成灾,西教士彭永恩主持徐州地区的国际救灾工作。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中受伤的中国军人在徐州教会医院得到医治。1938年日军占领徐州时,美国传教士彭永恩及夫人彭夏丽、葛马可夫人葛璧玺医生和麦克菲迪恩医生仍留此地。彭永恩等中外传教士积极储备救难物质,在其住所、女子圣经学院、西关教堂等处设立难民保护区,日军进城后,徐州基督教难民保护区共收容3000多名和儿童,最高峰时,救济难民达4300人。 1939年徐州、宿迁两地的中国教会人士遭到日军的逮捕和迫害。徐州日军军警诡称基督教会内部设有抗日救国会,1939年5月6日夜半,安子明牧师、戴廷机牧师、王理安长老、罗新鸿长老被捕。11日,有人劝告王恒心牧师出走,其不肯,终被带走。葛马可师娘年逾古稀,本打算偕次女返国休养,此时不顾性命前去求救。7月5日,始得见王恒心牧师一面,“苦难病躯,几不相识”。彭永恩夫妇利用休假期间,乘船经过神户,直接与日本负责国外事务的高级官员进行交涉。7月15日,美差会全体教士作有条件担保,蒙难的十六位牧长获得释放,但行动自由受到限制。7月30日礼拜日,王恒心牧师登台讲道,见证主的恩典。为铭记此次患难,王恒心、安子明、戴廷机三位牧师分别改名叫王更新、安狱生、戴复生。与此同时,宿迁县的部分教牧人员也遭到迫害。1939年5月12日,程鹏云牧师被拘禁。13日,康盈轩、林增仪二长老被捕。14日,有人来寻捕教会事务兼书记娄佩刚先生,幸闻风逃走。宿迁教堂司阍苏宜吾代任恩庚师母送信亦被捕。这些人均被押往徐州,后经任恩庚牧师三上徐州证明担保,于7月23日被释放返回原地。 另外,彭永恩等西教士在此次劫难中保护大约两千五百余名中国妇孺免受伤害。抗战胜利后,培正男女学生达700余人,教职工近50人,成为当时徐州私立中学中人数最多的学校。1941年曾改名为培真中学,解放后改为徐州第五中学。 到1949年,徐州地区共有已受洗信徒3549人,正式教堂19所,非正式教堂94所,牧师15人,教会高中学生850人,教会小学学生900人,教会医院床位170张。
民国前,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米德安、闻声、慕庚扬从清江浦来连云港传教行医。民国后,又有一批传教士接踵而来,教堂、学校、医院的规模逐渐扩大。新浦教会是1910年在后街租屋设立的,1920年迁入福利昌巷,建有四层楼房,顶有钟楼。抗战期间为防日机轰炸,拆去两层。海州教会开始也是租屋传教,1914年在西门外建成正式教堂,占地一亩多,1938年又迁入白虎山下,占地二十多亩。1913年春,闻声牧师在赣榆县青口镇西圩外设支堂,聘北通州协和大学毕业生、山东东昌府恩县人李春华(字东园,号子光)在此作传道,他“性情良善,学问深醇,每逢礼拜登台演讲,说理详明。” 1914年,教堂移至圩内前宫大街,李春华调往东海县教会,北通州协和大学另一位毕业生王玉璞来此服务,他“于道学功夫,素有经验”。此地还开设一所崇智蒙养小学,教员刘兴龙也是北通州协和大学毕业生。 1916年华人传道士王志诚在东海县讲习街南圩设立教会,1918年秋他又在石榴镇望烟庄传道,由李振元家捐钱捐地建一草屋教堂,米德安牧师曾来此考过堂会,并播放耶稣生平的幻灯片。 1922年,美国传教士明乐林来海州,并负责教会工作。他与顾多马分任教务,他巡视西北的青口镇、沙河镇、讲习村、董庄等处,顾多马照顾东南的板浦镇、大伊山、响水口等处,华人信徒刘宜生同行协助。海州城的讲道会计等事务交由冯远照主理。 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西教士大多离开海州。1928年,周凤舞、姜如恒、刘宜生、张士洛等华人传道士继续维持教务。 1931年在青口镇传道的是一位姓侯的弟兄,后又有戴于榕以及于善堂、李瀛伯两位医生相助。 1936年,有华人牧师汤湘波在海州教堂传道,位于海边的墟沟有明乐林夫人及赵少增母子设点布道,墟沟东不远的连云,也叫老窖镇,有孝广闻教友、李东升大夫等信教。 1936年,上海青年布道家顾仁恩来苏北巡回演讲,连云港城的新浦、海州、墟沟,赣榆县的青口镇、沙河镇,灌云县的杨家集、同兴镇等地许多人受感悔改信道。 1942年,华人牧师甘瑞兰当选为苏淮基督教海州分会会长,海州分会包括沭阳县、灌云县、赣榆县和连云市。1947年有6处堂会,支堂谈道所70余处,男女信徒4500余人,另外增加毕德茂、吴德溥、陈儆吾、李云汉四位为牧师,并将区会的83处教会划归10位牧师分工管理。 1948年,可能受时局影响,数字有所下降,海州区会有5个堂会,26处耶稣堂,有中外牧师15位,信众3000人。解放初期,甘瑞兰主持新浦教堂活动,李云汉主持海州教堂活动。 1916年,美国牧师顾多马从徐州带来几个孤儿,在海州西门外朱沟河南岸开办崇真中学。1921年,崇真中学举行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毕业生有马玉奎、张士洛、卜超、蔡寅生四位。海州镇守使白宝山师长和县知事陈世恩特来祝贺,白师长的祝词是:“海山苍苍,海水茫茫。学龄童子,强半嬉荒。窃念宝山,久镇此邦。匪氛虽靖,文事未昌。历年引咎,深用惭惶。幸得贵教,播及东方。因材乐育,化莠为良。人文济济,萃于一堂。兹逢终业,典礼皇皇。宝山不敏,与此会场。三生何幸,万分荣光。谨祝贵校,万岁无疆。”又赠对联云:“崇教来西土,真才遍海邦。” 1922年春,明乐林夫人在海州城内创办乐德女校,招生四十余名,刘美德女士、朱赵寿萱夫人、张玉楼女士任教员,并请杭州弘道女学教师、清江浦传教士家雅各的长女贾淑斐任校长,又拟聘金陵大学的张芗兰女士任教员。 1925年,贾淑斐来海州,与明乐林夫人在白虎山下开办乐德女校和福临妇女学校,并重点在妇女界传道。1938年,美国女教师宋美珠来海州协助办学。海州义德医院是1914年正式开办的,由美国女信徒爱伦米芬赞助的,她的父亲嘉尔汉是美国南方的实业家。她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是缺少西方宗教,所以在临终遗嘱上写道:“将遗产的一部分捐赠在中国兴办教会医院。”具体委托美国南长老会筹办。义德医院的首任院长是慕庚扬,他是美国南长老会办的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也是牧师。1923年,明乐林将其调至镇江,由美国人芮义德接管医院事务。芮义德是外科医生,医术高明,曾救活一位患白喉的濒死男孩,所以名声大振。在此工作过的华人医生有: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帅从文女医师,广州中山大学毕业的余泽民医师、马吉人、黄开祥等。马吉人,镇江人,任义德医院内外科主任,兼痞病(胃痞病)医院院长。“医学渊博,手术精妙,为西人所钦佩。海地人民,患痞病者,足占十分之三。自得先生诊治,无不霍然痊愈。故一闻先生之名,虽百里之遥,犹襁负而至,每日痞病注射,八九十名,门诊一百余号,皆先生亲手诊视,四境百里,均知有先生之名。”1927年,受时局影响,义德医院规模减小,马吉人来东海城内开设吉人医院,为当地造福不小。 义德医院附设的护士学校,培养了一些信仰宗教、忠厚老实、作风正派的护士,有张景辉、周苗贵、汤从灵、孔宪东、谢振亚、孙秀杰、王同欣、葛锦英、李玉兰、胡玉珍、吴廷栋等人。1946年医院由明乐林负责,1948年后由戈锐义负责,1951年戈锐义返国,义德医院改为市立医院。
盐城地区的基督教主要是民国后发展起来的。1912年南长老会在盐城县城亮月街买一处三间民房作礼拜堂。1921年左右在北大街(今解放北路)购买一空地建新礼拜堂,可容400人。原亮月街房屋作为圣道书院和传道人住宅。教会还在县城西南的便仓乡设立了储才小学。 美国南长老会牧师白秀生在1910年来阜宁县城购地建堂。20世纪20年代又有美国牧师乔汉儒、司迪恩、索秋夫等到东沟、益林等地布道建堂。到20世纪30年代,全县信徒近千人,教堂有30所。1926年,从南长老会分离出去一些骨干分子组成基督徒聚会处,这些人包括:益林商会会长吴应图、金陵神学院毕业生苏嘴人季永同牧师、华北神学院毕业生杨集人邱日鉴长老、地理老师苏嘴人丁新园等,基督徒聚会处发展很快,阜宁、建湖等地活动点竟达30余处。基督徒聚会处第二代骨干分子有:益林大倪人冯鲜之、芦蒲陈月人陈永宽、板湖人夏日余等,第三代骨干分子为板湖人钱长富等。真耶稣教会在阜宁也有一定的势力,1936年以滨海县八巨人王灵生为首组成盐城、阜宁、涟水、沭阳四县真耶稣教会联席会,20世纪40年代阜宁人戴占鳌成为该派领导人物。 1914年基督教传入滨海县东坎镇,不到五年就有学校、医院、分堂的设立,受洗人数达百余人,先后有西教士白秀生、司迪恩在此传道。李以成(字韶友)曾做过东坎督会的长老,他原是徐州铜山人,毕业于金陵神学院,后调驻天赐场。当时的信徒还有汤洪亮、汤洪训、戴时新(字觉非)等人。 1932年受洗入教的有项文辰、高德元、刘德贞、高德英、高德成、刘保罗等人。 1926年之前,东坎耶稣堂是租的吴家别墅——西园馆,吴家的先人吴锡光曾做过前清的县长,其子吴荫南为地方做过许多好事。西园馆分四个部分,它的西南天井有礼拜堂,兢益小学和平民夜校也开在这里。东北天井,比较僻静,女子小学开在这里。女子小学是1921年创办的,校长是前清秀才郭祝封老先生,唯一的一位女教师名叫张教成,她和男友在耶稣堂举行“文明婚礼”震动了半个东坎镇。1922年底,女子小学搬至省议员董永成宅第,不久停办。1924年春,刘昆三长老在当地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创办了兢益小学,刘长老是金陵神学院函授部的高材生,不仅是虔诚的教徒,而且熟读四书五经,能诗能文。在办兢益小学的同时,刘长老与高达三、项永生、李广汉等信徒又办起了平民夜校,来学的都是些小店主、手艺人等,最小的十七八岁,大的三四十岁,当然都是男的,这样的夜校在周围的县镇是很少见到的。 1926年,有一位陈德基(字仁仆)医士在东坎开设医院,他是徐州铜山人,陈雅各长老的长子,曾在南京鼓楼医院、泰州医院工作过,此人“学术医理,颇为精通,凡遇赤贫病症,尽心医治,药费概不收取。”
泰州比较早的教堂是建于民国前后的美国南长老会“福音堂”,位于泰县城内且乐桥口(宝丰钱庄内),建筑面积364平方米,可容纳300多人。1926年,由美国一农夫捐资大洋五千元,在城中心八字桥西首开始筹建一新堂。此时,泰州教会已努力实现自立,明德中学、美德女中、福音医院和教堂的费用主要由当地信徒承担。 明德中学创办于1917年,校址初设于乌巷,后迁至税务桥东,1921年建校舍于大校场,同年在小校场又开设美德女子中学,1934年又在小校场和东街分别创办美德小学和意成小学。明德中学1922年至1925年校长为金士林,1925年后校长为李觉生(1950年校长为余义诚,1951年并入苏北泰州中学)。泰县福音医院是美国人贝礼士于1916年开始创办的(解放前夕院长为美国人倪恩生),规模宏大,不仅医治病患不知凡几,而且院内福音兴旺,1925年秋院内成立灵交团,团长卓景泰主领查经,张天爱主领祈祷,田芷湘主领布道。 1919年5月,西教士韩文光、何伯葵,西医士贝礼士邀请镇江西牧包志登及夫人来泰县举行布道会,男宾假座北门外品泉茶园,女宾聚于城内税务桥巷内礼拜堂,慈惠医院每日晨有查经学道。 1931年1月,泰州基督教主日学校举行第一次全体董事会议,参加者除了何伯葵、何淑英、田吉人、戴瑞霖、卓景泰、卓舜英、张澄等中西教牧外,还有其他慕道友旁听者,共约七十五人。大会选举田吉人为主日学董事部部长,戴瑞霖为副部长,戴瑞霖、张澄为书记,董事部成员为:田吉人、何淑英、卓舜英、卓景泰、戴瑞霖、张澄。主日学校长为何伯葵师母(何淑英)、卓先生(卓景泰)。张锡五、余义诚被聘请为男儿童班教员,汪文秀、杨怀清被聘请为女儿童班教员,贝礼士为男青年班教员,米丽华为女青年班教员,戴瑞霖暂代男慕道友班教员,汪信真为女慕道友班教员,何淑英为女教友班教员,张澄为男教友班教员,任德才为音乐委办,蔡彭龄为书记兼司库。大会决定主日学常会每年于一月、四月、七月、十月举行。 长老会泰县教区包括泰县、泰兴县、东台县以及江都县的一部分,方圆数百里,居民数百万,可惜稼多工少。1931年7月,高邮、兴化、泰县等地暴雨成灾,西教士李觉生等从华洋义赈会得巨款在泰县、姜堰一带放赈,一直持续到次年三四月为止。 1933年,兰师德、杨清波、黄理璥三位健将被派来泰县作工:美国人兰师德,曾担任金陵神学院教授,又在徐州教会工作过,其“道心渊博,爱心充足”。杨清波,原籍山西曲沃,曾在营口教会服务两年,新近从滕县华北神学院毕业,由兰师德建议,偕妻子及二子来泰工作,其“道学经验,颇为宏富,将来定有美好的工作”。黄理璥,上海远东圣书学院毕业,“黄君灵修最深,每日用很多时间,祷告读经,故每逢讲道时,均按正意,分解真理,使听者头头是道。” 同年夏季,为响应中华基督教宗教教育促进会号召,泰县举办了夏日儿童学校,由米丽华小姐主持,自愿签名服务者有冯汝楠、余义诚、黄理璥、陈淑贞、杨怀清、桑卓然等人,又特请上海中华女子神学的谷宝芳女士、江阴励实女中的封仪女士为教师。公推冯汝楠为夏日儿童学校校长、米丽华小姐为学监、桑卓然为书记。校址暂借美德女中之大洋房,本来打算招收三四十名儿童,不料报名者竟有一百四十余人。 1936年6月,兰师德牧师全家和福音医院梅护士长拟返美休假,泰县教会代表桑卓然牧师、医院代表卓景泰长老、学校代表余义诚、东台代表杨清波等教友及师生为其举行欢送会。 同年秋,泰县长老会教会改组自立,选举新长老一人,男女执事各二人,并请桑卓然先生为牧师。同时购得田地十数亩创办基督徒公墓。有一位吴瑞麟女士,原籍福州,从小失去父母,被留养于福州孤儿院,长大后考入前北洋大学医科,毕业后获博士学位,在北平协和医院实习二年,被泰县福音医院聘为医师,平素为人,克勤克俭,不幸于12月12日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她在世时,乐于助人读书,有两位青年在其资助下,已医科毕业。她去世后,留下遗产约一万元,按其遗嘱,除将三千五百元、十四亩田地捐泰县长老会外,尚有捐入泰县福音医院及福州孤儿院者,泰县长老会能够自立得益于吴女士的捐助。 南长老会在泰兴县城北门也设立福音堂,由西教士李觉生、华教士李如山负责,并成立普益社,旨在救济民生,服务社会。泰兴县双泰桥镇信徒王树滋热忱宣道,1935年3月,他特邀杨华亭、李觉生、李如山三位同工来镇布道三天,当场签名归主者就有二十五人。 同年4月,江徵兰、伏爱华、黄美云、封仪四位女士来泰兴布道半月,每次听道者百余人,最后悔改信主者女界十九人,男界二十八人。 1936年,李如山牧师在泰兴县黄桥镇布道七天,受感记名者有二十一人。 同年7月,兴化县教会举行城乡查经大会,李炳銮师母、赵新吾师母、桑路得、胡老太、陈正芳、刘永康、季永发七人受洗。 10月,泰兴北门福音堂邀请中华基督教会南京汉中堂鲍忠牧师、南京华康百货商店主人李松波先生、上海江湾神学崔文秀、封仪女士来此布道数日,参加者达二百余人,记名慕道者共一百五十人。 11月,李如山牧师来泰兴县正南新桥镇设立分堂并布道六天,自动归主者有十八位,其中九位甘愿认捐。 1947年,泰兴县教会一切经费,完全由本地教友担任,杨华亭(杨华庭)负责传道工作,谢汉通组织青年会活动。
民国时期,江苏各地基督教事业是兴旺发达的。除了监理会、浸礼会、圣公会、美以美会、南北长老会几个大的宗派在江苏有较强实力和较大影响外,内地会、基督会、贵格会、来复会在南京东、西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有基督教事业的建立,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使徒信心会、基督徒聚会处、自立神召会、真耶稣教会等派别在江苏各地也有零星分布。从苏南到苏北,基督教所办的教堂、学校、医院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在逐渐扩大。这个时期江苏基督教也同全国一样,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12年到1927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基督教获得了十几年的繁荣发展,北伐期间,江苏教会受到短暂冲击和一定破坏。第二阶段是从1928年到1936年,蒋介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基督教又获得几年的平稳发展,可惜好景不长,抗战爆发后,江苏各项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基督教也不例外。第三阶段是1937年到1945年,江苏属于沦陷区,基督教事业处于停滞、流亡或衰退状态。第四阶段是1946年到1949年,抗战胜利后,基督教事业又开始全面恢复,不久,国共内战爆发,基督教又受到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