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浸礼会

浸礼会在中国的传布较广,两广、东北、豫鲁、江浙都有其事业的建立。江苏境内的浸礼教会在民国前后就有联合大会,1911年春,江苏全省浸礼大议会在苏州谢衙前大礼拜堂召开,此时江苏全省浸礼会教堂有三十所,即上海老北门二处、苏州苹花桥二处、镇江银山门一处、扬州卸甲桥五处、昆山玄坛弄三处、上海北四川路一处、盛泽北大街一处、上海官话会一处、上海广东会二处、苏州谢衙前二处、甪直一处、无锡一处、句容一处、曹家凹二处、唯亭一处、如皋一处、秦栏一处、青旸分堂一处、洛社分堂一处。教友总数一千一百一十六人。此次大会改选委办为干事,共八人:白多玛为本地差会牧师兼司库、余士廉为本地差会总巡、郭维义为会正、张省一为书记,其余的干事有冯活泉、冯文荣、潘子方、杨静波。 与此同时,江苏全省浸礼会女议会在苏州苹花桥教堂召开,上海女道学院教员徐师母、李师母,扬州女学教员王道荣师母、吉惠丽女士先后演讲,选举王道荣师母为会正,慧灵女学教员金柱琴为书记,苏州苹花桥传道周师母、上海徐师母、扬州王师母、镇江李师母为委办。 江苏全省浸礼会传道联合会也同时成立,选举余士廉为会正、李子美为书记,委办四位:上海潘子方、苏州曾绍贤、镇江张省一、如皋舒玉甫。 民国后,由于语言隔阂,江苏浸礼会分为苏申锡(吴语)与扬镇(官话)两个区议会。1935年在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总干事马德义博士提议下,正式成立江苏省浸礼议会,共包括上海、苏州、扬州、镇江、无锡、昆山六个教区,省议会每年举行一次,各区议会每季举行一次。以1939年为例,江苏省浸礼议会各区会地点和人员分布如下:

议会办事处设在上海圆明园路209号真光大厦的608室,干事吴继忠牧师。

(一)上海教区

上海第一浸会堂(老北门郑家木桥街):主领牧师金炎青。

怀恩堂(静安寺路西摩路口凯第商场二楼):主领牧师戚庆才。

怀施堂(海格路六百弄五号):樊尔牧师代理。

旅沪广东浸信会(爱文义路六二六号):主领牧师黄观海。

沪东浸礼公会(暂借八仙桥青年会):主领牧师汪承镐。

国语浸信会新生命堂(静安寺路西摩路口凯第商场二楼):负责传道杨惠福。

嘉定浸信会(嘉定县城):主领牧师李子美。

怀本堂(法华镇):暂无传道人。

(二)昆山教区

城区浸会堂(昆山城内前浜):主领牧师柳胄华。

东塘市浸会堂(东塘市镇):负责传道杜祥卿。

正仪浸会堂(原在南星渎,后在正仪镇):原负责传道吴绥之已故,暂由该堂信徒维持。

甪直浸会堂(甪直镇):原负责传道张成水已故,暂无传道人。

(三)苏州教区

谢衙前浸会堂(城内谢衙前):主领牧师盛培之。

苹花桥浸会堂(城内苹花桥):主领牧师夏悦三。

新民社(东中市):负责传道张容江。

盛泽浸会堂(盛泽镇):主领牧师顾迪人。

方桥浸会堂(方桥镇):负责传道严应华。

庄前浸会堂(庄前):负责传道胡维祺。

(四)无锡教区

城区浸会堂(通惠路):主领牧师高石麟。

青旸浸会堂(青旸镇):主领牧师尤荫奎。

皋岸浸会堂(皋岸镇):负责传道胡世培。

靖江浸会堂(靖江镇):暂无传道人。

洛社浸会堂(洛社镇):暂无传道人。

(五)镇江教区

银山门浸会堂(江边银山门):主领牧师章长群。

润中浸会堂(城内五条街):暂无传道人。

丹阳浸会堂(丹阳城内):主领牧师徐毕成。

吕城浸会堂(吕城):主领牧师戴子泉。

句容浸会堂(句容城内):负责传道汪保罗。

桥头浸会堂(桥头镇):主领牧师邹懋龄。

龙潭浸会堂(龙潭镇):负责传道许省三。

仪征浸会堂(仪征城内):负责传道姚声斋。

(六)扬州教区

贤良街浸会堂(城内贤良街):主领牧师张同卿。

卸甲桥浸会堂(南门卸甲桥):主领牧师王家庆。

仙女庙浸会堂(仙女庙镇):暂无正式传道人。

溱潼浸会堂(泰县溱潼):负责传道孙晓轩。

东台浸会堂(东台):负责传道程守愚。

樊川浸会堂(泰县樊川镇):负责传道桑荣盛。

秦栏浸会堂(天长县秦栏镇):负责传道朱级三。

天长浸会堂(安徽天长县):主领牧师王汝权。

十二圩浸会堂(仪征县十二圩镇):负责传道沙午。

全区工作:区牧洪宗元。

南京浸会堂(南京游府街):主领牧师赵士璋。

以下是浸礼会在江苏境内所办的教会学校:

沪江大学(上海杨树浦,后迁圆明园路209号真光大厦):校长樊正康硕士。

沪大城中区商学院(圆明园路209号真光大厦):秘书长慎微之硕士。

沪大附中(圆明园路209号真光大厦):主任李好善博士。

沪大沪东公社(上海四马路时报馆楼上):校长金武周博士。

浸会联合中学(上海外滩七号四楼)为下列各校合组而成:

晏成中学(原在苏州谢衙前):校长陈子初硕士。

慧灵女子中学(原在苏州谢衙前):校长王梅娥女士。

明强中学(原在闸北宝兴路底浸会庄):校长冯教准硕士。

晏摩氏女子中学(原在闸北宝兴路底浸会庄):校长应美瑛女士。

进德女子中学(上海老北门郑家木桥街):校长邬明英女士。

明德学校(上海老北门郑家木桥街):校长王宏业先生。

怀恩初中(原在闸北,现在上海黄家沙花园32号):校长施美恩女士兼代。

崇德女子中学(原在闸北,现在上海爱文义路六二六号):校长徐松石先生。

慕究理中学(扬州南门下铺街):校长德玛利女士、聂文杰先生在假。

城慧学校(苏州谢衙前):校长盛培之牧师兼代。

浸会小学(镇江银山门):校长敖立夫牧师兼代。

浸会小学(扬州古旗亭):校长樊顺英女士。

浸会学校(无锡通惠路浸会堂):校长强克生师母、主任李孙亚小姐。

以下是浸礼会的神学校:

浸会高级女子神学院(上海圆明园路209号709室):院长李夏兰女士。

浸会中级女子神学院(上海忆定盘路152弄4号):院长樊尔师母。

妇女圣经学社(无锡城内镇巷浸会堂):社长强克生牧师。

浸会圣经学社(扬州下铺街):社长施坦士博士。

浸会医院(扬州南门星桥西):院长毕尔士医师、田野医师。

浸会孤儿院(苏州谢衙前):院长麦嘉祺夫人、总干事盛启。

浸礼会深刻地认识到在江苏传教的重要性。1937年第三届江苏全省浸礼议会报告称:“吾苏目前之所在地非常重要,东为世界有名之商场(指上海),西为国家奠定之首都(指南京),吾浸礼会工作,除发展至沿铁路一带,越过长江之北皖省天长,本省浸会工作,区域不能算小。” 1938年尽管受日本侵略的影响,江苏全省浸礼会教友人数仍呈上升势头,总数为3627人,其中上海1555人、扬州734人、苏州462人、镇江387人、无锡269人、昆山220人。 1939年增至4500人,尤其是扬州教区发展迅速。1940年又提出扩充范围的希望:“已有之各教会多在铁路与长江之两旁,工作范围仅及全省四分之一,极应扩充,常州尚未开辟,南京工作急需注意,江北东台及邻近之机会甚好,大有自成一区之可能。”

扬州的浸礼会较发达,很早致力于在建教堂、办学校和开医院。1888年至1891年毕尔士夫妇、万应远牧师、慕究理女士陆续来扬州。1892年在城内卸甲桥建立一座可容纳200多人的教堂,并附设务本小学。1909年毕尔士在贤良街开设圣道书院,1911年停办。1923年毕尔士兴建贤良街礼拜堂(即今萃园路礼拜堂),可容纳千余人。1931年后浸礼会扬州教区成立,传教活动日渐频繁,在妇女中有女传道会,在少儿中有日光会,在高中学生中有青少年团。抗战时期,江都县仙女庙和樊川、仪征县城和十二圩等地也设立教堂,并成立扬州区浸会联合会,由施坦士(D. F. Stamps)、王家庆、洪宗元、张同卿等负责。1947年吴继孝任区会主席。南浸信会在扬州所办的学校影响很大:1888年慕究理在旧城寿安寺(现粉南巷)招收女童入学,设刺绣、圣经和钢琴三门课程。开始时招不到学生,慕究理到上海教会济良所带领7名女童来扬州,成为该校最早的一批学生。数年后招到学生40名。1906年慕究理病逝,由安德烈继任校长,次年定名为慕究理女学堂,教师大都为美国女教徒,小学实行男女兼收制。1938年伊斯坦任校长,中学开始招收男生,并附设幼稚园。1939年由施坦士负责校董会,校长为德玛丽(Miss Mary Damesest)。抗战胜利后,全校学生数增至279人,又将中小学分开,小学部在东,称私立慕究理第一小学(现育才小学校址);中学部在西,称私立慕究理中学(现邗江县委党校校址)。扬州解放前夕,美教士纷纷离去,以陆勤为首的进步教师出面维持,中学由张燕春、孙毅仁、古成厚、黄枢、姚乐同等人组织护校小组;小学由贾思锐、蒋佩兰、王子琪等人护校。毕尔士1892年在扬州卸甲桥创办一所务本小学,1909年又在圣道书院内开设懿德女学堂,1911年更名为懿德女子小学校。1923年迁到古旗亭37号,校长由张同卿牧师兼任,副校长樊顺英。1930年男女兼收,校长毕璐德。1947年改名为私立浸会慕究理第二小学(现古旗亭小学),由李好善任董事长,姚尔玉兼任校长。1948年恢复原名,吴继孝牧师任副董事长兼校长,教导主任为李道明。民国前,南浸信会伊文思医师在扬州还创办了浸会在江苏的唯一一所医院,位于城内星桥西街,并聘请金陵大学医科毕业生汤润生和圣约翰大学医科毕业生戴哲之等为医师。1913年伊文思回国,由安德生医师(Dr. Anderson)接任,次年安德生又返美,邰大医师(Dr. Adrian Tayler)接任,邰大医师是当时美国著名的外科医生,来扬州后,浸会医院,名声大噪。1918年安德森又来扬州,不幸在赴上海开会途中坠江身亡。1921年在今南通西路兴建新院址,次年在院内创办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24年邰大医师应聘于北京协和医院,焦尔登医师(Dr. Gordon)和邰二医师(邰大之弟,Dr. Richard Tayler)继任。1927年受北伐战争影响很大并停办。1936年穆夏医师(Dr. Mewshaw)前来恢复医院工作,第二年调离,院务由毕尔丝女医师(Miss Piesse,M. D.)和田护士长(Miss Teal)负责。1939年田护士长告老回美,詹姆丝女士(Miss Games)来院担任护士长并兼护士学校校长。抗战胜利后,施坦士牧师和卸甲桥浸会堂王家庆牧师代表教会接管医院。1946年夏西差会派遣安鼐森医师(Dr. Nelson Bryan)为院长,同来的还有两位青年医师海林士(Dr. Harings)和安鼐森之子,护理方面有韦莲丝(Miss Williams)任护士学校校长,惠特(Miss Wheat)任护士长。扬州解放前夕,曲修五为代理院长。1949年12月,杨锡栋为院长,当时的董事会主席是王家庆牧师,书记吴继孝,其他董事会成员有金炎青牧师、柳胄华牧师、徐尔吉牧师、时文元牧师、章长群牧师、杨锡栋医师等。1951年政府接管浸会医院,改名为扬州市工人医院并迁至圣公会原美汉中学,浸会医院原址改建为苏北人民医院。 南浸信会在扬州也有自己的神学校:1938年扬州被日军占领时,施坦士牧师与德玛丽女士在浸会医院和慕究理中学开设难民收容所,在难民中举行布道会、幕道友查经班,遂发展为定期的圣经学社,即扬州浸会圣经学校,学制两年,教授圣经神学知识,培训教会义工。校长施坦士,教务长洪宗元。1941年12月8日停办。1946年夏,江苏浸联会执行委员会决定在扬州开办一所中级神学校,培养教会教牧人员,定名为江苏浸会圣经学院,聘请施坦士为院长、吴继孝为教务长,院址在南门街堂子巷4号,学制三年,收录初中以上程度学生。1949年1月迁至镇江,1953年春并入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

无锡民国前美国南方浸信会传教士白多玛夫妇、华彼得夫妇、强克胜夫妇来建立教堂。民国后,浸会继续在无锡传道。1922年,无锡浸会的职员有:西牧师华彼得、中牧师吴锡荣、会长廉谏钟(即廉天铎,兼任培之学校校长、民声报主笔,其妻为王荣梅女士)、会吏许宝勤、司库杨念农、书记陈瑞章、干事许庆茂等。 1930年,强克胜牧师由上海怀施堂调任无锡浸会堂牧师并负责学校事宜。 1934年,无锡区浸会的中西职员有:西牧师高石麟、华彼得,中牧师尤荫奎、章长群,会吏葛玉庭、殷师母、顾亚拿等。 1935年,无锡浸会除了城外惠工桥教堂外,在县城人口稠密之处又添设一城中讲堂,由赵荣羔牧师负责,每日聚会月两次至三次。 1939年10月,无锡浸会举办主日学师范训练班,由帖威林博士、高石麟牧师、吴立乐女士、胡仲英女士、帖夫人等指导,无锡城内主日学共分十二个班,每班二十三人,老师非常缺少,此次训练班成绩优秀领得证书的学员有十九名:胡懿清、陶惠芬、葛玉庭、沈桂宝、高史凤娥、徐永春、张钧梅、史仁梧、徐兰英、徐英梅、徐建庭、秦张涵若、吕马大、李仲华、顾然明、吕梓彬、李云、高石麟、许凤华。 无锡县洛社镇抗战前有华人周吟泉和陆家坤传道,教徒有60人左右,抗战后礼拜堂迁至杨雨生家,人多时又借大寺小学聚会,由赵毓芬传道,杨雨生任执事兼义务传道。无锡县后宅乡大坊桥也建有浸会礼拜堂,属苏州区会领导,有苏州谢衙前浸会教会盛培之牧师负责,吴山枝为传道,后有严应华继任。浸礼会除了有洛社镇和后宅乡两处教堂外,还有五处布道所:由汤以洪担任总传道并负责前洲浮桥村布道所;洛社双庙北庄村布道所由强亚秋任执事;杨市仁里桥布道所由殷雨声、章秀云任执事;前洲西塘布道所由唐仁泉任执事;玉祁乡布道所由胡懿清任义务传道。浸会在无锡创办的学校有:1911年的浸会初小,1922年的树德初中,1938年的浸会第一小学(今新开河小学),1939年的浸会第二小学(今惠工桥小学)。1949年6月,汤以洪在扬州江苏浸礼会圣经学院毕业,分配到洛社教会任主任传道。1950年8月,由江苏浸会联委拨款六百元,再由部分教徒捐款,筹建了洛社镇浸会会堂,有教徒80余人。

镇江的浸礼会除了民国前的银山门教堂外,1918年又在镇江五条街建润中浸会堂,并有学校和农场。1929年镇江浸会第一次年议会在银山门浸会堂召开,到会者有十二个公会,中西男女代表约五十余人,主席张省一、副主席吴继才,书记胡立坚、程玉林,司库许省三。参加者还有敖立夫、马方伯、江树滋、陈惟馨、梁拭尘、威林士、徐毕成等人。 此时银山门浸会的负责人为敖立夫牧师(Mr. Olive)和蔡汉成教士。1933年,尽管有战争的影响,镇江浸会仍然举办夏令少年查经班、夏令儿童学校等活动,并且向桥头镇、吕城镇、靖江等地展开布道工作。主领者有马理德、戴子泉、徐尔吉、陈桂芬、沈淑珍、张淑贞、任大龄、姚纫秋等。 有一首诗称赞当时镇江浸会的兴旺:“教会群嗤老底嘉,不凉不热此中华。吾乡况已成焦土,久客何从认故家。万象一新如树木,千枝百叶此根芽。主来采取葡萄实,应赏园丁尚未差。” 1937年,镇江沦陷后,银山门浸会堂遭到破坏,中外教士和同工流散到各地。

南京的浸会开办较晚,但发展较快。1932年5月12日,赵士璋牧师由上海来南京租屋开办教会。起初的十几位教友多是由广州和上海来南京做事的。 1934年8月5日,首次举行浸礼,有二十余人接受洗礼:男教友为张耀南、褟湘琦、褟湘璘、褟湘荣、邢精瑜、杨清堂、王钟泰、孙裕仁、朱本义、王玉岭、王士俊、林忠信、邹连生、施守有;女教友为邓越澜、姚金爱、陈佩珠、和亚招等。 1935年1月1日,位于南京游府西街的新堂建成,南京粤语浸信会堂正式成立,献殿仪式由余益珊、赵士璋牧师分别主持,参加者有沈约翰牧师、吴继忠牧师、张同卿牧师、帖威林牧师、闵汉生牧师、黄观海牧师、司徒德夫人、褟仲良医师、谢赐恩先生、杨元斋先生、邓协池先生等。 南京浸信会教会约章规定:“甲、信仰:一要信真神为我侪之天父,二要信耶稣为我侪之救主,三要信圣灵为我侪之保惠师,四要信圣经是神所默示,五要信圣经是主福音之根据。乙、对神:一要守神之诫命与律法,二要恪守主日常作礼拜,三要与神交通常常祷告,四要时常习读神之圣经。丙、对人:一要传福音拯救人之罪恶,二要赈济贫穷以尽爱人之本分,三要彼此相爱患难疾病相扶持,四要学效耶稣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之善行。丁、对己:一要圣洁自守,二要克己益人,三要实行节制作有新生命之新生活,四要在主道长进。戊、对家庭:一要使家人皈信耶稣敬拜真神,二要教训子女明白圣经,三要令家庭成为基督化。己、对教会:一在道理上受教者要将一切需用供给施教之人,二要合力同心广播福音普救世人灵魂完成基督使命,三要尽自己所得主之恩赐服务教会以成主之一体。庚、对社会:一要服务社会把真理作改造社会之基础,二要帮助社会改良风俗及一切不好之习惯。辛、对国家:一要爱国家及为国家祷告,二要服从国家合理之律法及尽国民义务。” 1936年3月26日,南京浸会女传道会成立,全国浸会女传道会总干事吴立乐女士到京莅会,会众推举林张群芳女士为会长,由于张女士体弱未能到会,后众举褟陈慧华女士为会长,胡仲英女士为副会长,李盘云英女士为司库,陈道志、陈姚舜英两女士为书记,儿童日光会由王佩娥女士帮同设立。1937年3月12日,全国浸会女传道会凌邬福音会长来京开奋兴大会七天,会众议决加入全国女传道联会。同年,胡仲英副会长离京他任,张静谦女士继任副会长一职。 秋季,日军攻占南京,赵士璋牧师挈眷返粤,会吏褟仲良医师和谢照寰先生继续主持礼拜至十一月底,才离京避难,教友大多返回广州、香港居住,礼拜堂则由本地人张耀南留守。后来,张耀南以及留宁的何玉如小姐一家避居于金陵大学国际难民区。 1940年12月8日,在李结圣先生组织下,南京浸信会举行了复兴礼拜,镇江城中浸会堂主任吴雅各先生,上海方面的金炎青牧师、梁元惠先生莅临,赴会者约五十余人,李结圣先生报告了本堂过去概况,伍太太做了复兴事工的演讲,麦植生介绍了华南浸会的状况,李凤英演讲教会对于少年信徒的期望。此时该堂的职员包括:赵士璋(在假)、传道(在物色中)、会佐褟仲良(外出)、姚舜英(外出);司库李给圣、马康大夫人;事工复兴临时委员会委员李结圣先生(召集人)、麦植生先生、朱肇新先生、伍澄宇太太、马康大太太、吴继忠牧师、黄观海牧师;候补委员朱本义先生、黄体濂太太。 李结圣(李旭晖)先生只是暂时主理会务,以待赵士璋牧师返回,李先生是广州东石浸会会友,肄业于河南开封中华浸会神道学院,在李先生的主持下,加之帖威林牧师等的帮助,南京浸会堂得以恢复。

此外,浸礼会在苏州除民国前的苹花桥和谢衙前等教堂外,1912年谢衙前浸会总会在临顿路北善耕桥附近租屋又添设一处分堂,可容纳四百人,白多玛、祝鉴堂、李子美、吴锡荣参加了献堂仪式,并派曾绍贤驻堂传道,曾君本是杭州长老会教友,后转入浸会。 1931年苹花桥、谢衙前教堂有教徒800多人,1935年成立苏州区联会,日军侵占初期增建了新民堂。昆山,民国后由于军阀混战,教务不振。1932年淞沪战役后,浸礼会华人信徒柳胄华、美籍教士沈约翰来昆山重整教务。1939年,有日籍牧师富田在城内北后街开设礼拜堂,1941年基督教落入日本人之手,抗战胜利后浸礼会重新接管教务。解放前浸礼会在昆山的教堂有城区前浜浸会堂、菉葭浜浸会分堂、陈墓镇浸会分堂。 G7f7SPRAGhcKbSEKsY33Y3xIZXd2X156YuafPWsd2quUvuUk9em3YwgntQ4XcV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