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证道

证道是基督教传教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传道人根据圣经的某一章节或针对某一神学主题对基督教教义进行的讲解和发挥。其目的是要听众或读者明白、接受并信服基督教道理,从而皈依基督教。江苏信徒中部分佼佼者信仰立场之坚定、信仰道理之纯正,从他们对教义的阐释和论证中可窥一斑。

苏州长老会的鲍牧师,名哲才,字华甫,本是宁波人,1867年9月(同治六年八月)随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斯米德(斯美德)来苏州传道。在《信则得救》的长篇证道中,鲍牧师系统阐发了基督教“信”的道理。首先,他强调,“圣书尝谓人曰:凡人欲得救者必由信。是信为救之本,人必不可少者也。”接着,他从五个角度探讨了“信”的内涵和重要性:一则言此信非由人力所自持,实出于神之恩。“夫人必听道明道而后能信道,彼一闻真道,立厥信心,一若此信以为自能克持,非赖神佑而效者。不知耶稣明明而言曰:非我父予之者,无人能就信我也,父与我之人必就我,凡就我者我不弃之。” 二则言人信此道有真伪之别。“有人焉,一闻真道,心未明,意未清,而遽曰:吾能信,吾能信,是托诸空言而已。若问道中纲领若何,条目若何,始终若何,则莫之能辨焉,安得谓之真信也。即或素知传道者为人端方正直,非沽名钓誉之辈,因而信其所传之道有真而无伪,此其信因传道者而起,非为道之真实而起。倘遇传道者有一些不符,随不信其所传之道,若此之人,安能谓之真信也。亦有人焉,明识真理,推详奥义,及其上下交通,惜乎不加之以坚固,若遇患难,或及诱惑,随失信而逆理。噫,此人耶,何堪谓之真信也。亦有人焉,信神而不信耶稣为主;或信三位合一神,而不信人有原罪,乃人自取罪戾也;或信神亦信原罪,而不信死后复苏及赏善罚恶之道。若此之人,何能得称谓真信也,直言之伪耳。夫所谓真信者,信之明,存之确。……彼信天上有一神,而遵神旨,不敢少干其怒;信耶稣实为救主,而依赖其功德,不敢忘恩义;信圣灵能感化人心,不敢自称为义;信神元始造人,性本善良,因始祖违逆神命,而恶心随蔓延于后世,不能复善;信本性柔弱,不能克持行善,虽战战兢兢,而错误难免于一身;信死后灵魂永存不灭,必立于基督台前,而受审而得善恶之报,专其志不避艰难,存一心不敢他念。若此之人岂非可谓诚信者。” 三则言人信此道得圣书何应许。“与神喜悦者由于信(希伯来十一章六节),在神前得称为义者由于信(加拉太二章十六节),可称为神继子者由于信(加拉太三章二十六节),能得胜世上邪术由于信(约翰一书五章四节),能去秽洁净人之心由于信(使徒行传十五章九节),神爱世如此,使爱子至世,致万国信之者,皆能得救(约翰三章十六节)。”四则言人信当求坚益之信。“倘人以为既省有此德,不加以坚固,随矜诩自夸,不存谦逊,反藐视人,放肆无忌,怠惰自安,妄自尊大,以为恃己力所致也。若此之人,吾恐不能进其德,反退缩其信,愈趋愈下,无异于人,可不惧乎。且忆使徒在世谓主曰:使我信益笃,其徒尚然,吾人岂不发愤以求坚益之信哉。”五则言人信此道在世有何据。“雅各书曰:人自谓有信,若无行,何益之有,信能救之乎(二章十四节)。又曰:尔光宜照于人前,俾其见尔善行,而归荣尔在天之父焉(马太五章十六节)。如是言之,盖身无灵则死,信无行亦死矣(雅各二章廿六节)。且神见人之信,与人之见者大不同,因神能知人之衷藏,而人则不能,只观其外,定其曲直,故人不论独处,或一家共事,或亲戚来往,或朋友谈论,若此之时不显信德之行,乌乎可?吾愿人信顾行、行顾信,勉勉焉而不复蹈故辙者,斯可谓诚信之行确据哉。” 鲍牧师对“信”的论述可谓详备,真信就会有真悔改,伪信则不会有真悔改,信上帝拯救的恩典与大能乃基督教信仰的起点。

苏州长老会周小珊的《悔论》从正反两个事例阐述了基督教“悔改”的深刻内涵。正面的例子是约伯,处患难中虽不无抱怨,但终能悔悟而顺服上帝。“试观先知约伯,无辜摧败,灾难频加,迨夫子女牛羊,靡有孑遗,犹坚守笃实,曰:吾由之受祥,岂不由之受祸乎。我裸而出,亦裸而入。神赐之,神取之。其心终未离而颂美之也。凡得意则欣,失意则怨,未有知幡然悔改者。若约伯甚至独处涂炭,而不离孝敬,非明神知悔,乌得如是哉。所以终得生前业懋倍赐之赏,寝后逍遥天国,克享无穷之福祉,夫先知后知准绳也,苟能步趋往贤而悔,则明以自处,当哭犹无哭,当喜犹无喜,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此之谓循神而悔,永生之途不难致矣。”反面的例子是犹大,出卖主,弃神恩,虽悔而难逃灭亡之苦。“若夫犹大,使徒也,幸列门墙,熏陶职橐,恩施且厚,其于道本爱心,心领神会素矣,宜乎一贯不烦悔矣,何心叵测,丧良负师,顿忘至公至严之审判,乃贪易坏易朽之钱财,噬脐莫及,徒悔自戕,身仆腹裂,其肠尽流血田,遗臭于千古,白银抛诮于万年。呜呼,斯人不生为尤幸也。如其宫墙外望,未得其门而入,尚可饰词冒昧,今乃亲炙模范,日聆明训,犹然刚愎罔悛,此其所以死有余辜,被鞠加严,终不免于沉沦也。”对于约伯和犹大正反两个事例,周小珊总结其中的教训说:“前车颠覆,后车之鉴。取法于约伯而后悔坚,取鉴于犹大而后悔决。是故诚于悔者,知前所为尽不合宜,自责自伤,芟净恶根,毕生兢兢,达不达常思兼善,信不信无不用爱,诚谦洁己,思显神荣,所过必化,救溥万方,必享安慰于前,可升明宫于后,悔之益岂浅鲜哉。凡人荏弱,不能有善而无恶,悔由恶生,恶由悔灭,赖悔以挽狂澜,复新之端也。夫人未有悔心,则不知罪之由来,过之由起,陷溺愈久愈深矣,祸福无门,悔不悔一念启之也。”

鲍哲才牧师还阐述了一个真正悔改的人对待世间万物所应采取的态度。他以《腓力比书》第三章第八节使徒保罗的话“且我以万事为损,因以识我主基督耶稣为美之盛,夫我因彼既已损万事视为粪土,致可获乎基督”为题,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他说明世俗诸事非无益而有害。“曷言乎世之事非无益而有害者,盖吾神不能遗世而独立,则吾心不能不与物为缘,吾心既与物为缘,则凡物之足以害吾心者,皆入于吾心而陷害我矣。……夫人之一心,心为灵府,心之所好在于世俗,则四肢百体皆从其命矣。约翰书曰:勿爱斯世,或在斯世之物,人爱斯世,则爱父之爱不在其衷(一书二章十五节)。” 第二,他指出世上万事实由上帝主宰,非人力所能强求。“又吾观世上之人,士农工商,四者概之矣,故不论何人,莫不望志气高涨、心慕富贵、一得以快其心以畅其体,故毕生碌碌,半世劳劳,岂知天不如愿,时不相符,不能悉合昔日之望,此何故耶。……非彼谋之不美,亦非度之不嘉。正如撒母耳前书曰:使人穷乏,使人富裕,使人卑微,使人高显,此非耶和华所主乎。举贫贱者于尘埃,升匮乏者于粪土,使坐于民间,致得荣位,盖天地之基,属耶和华(二章七八节)。使人显达者,非由东,非由西,非由南,其操权自神,升降黜陟,咸其所知矣(诗篇七十五篇六节)。” 第三,他解释保罗以识耶稣基督为美盛的原因。“当保罗之未归教时也……其灭耶稣教也,不特在本土欲灭之,即外邦亦欲尽灭之而后快。及其兴耶稣教也,不特在本土欲兴之,即远处亦欲通行而后已。……当受诸艰难之际,非不知其所负至重且大,而甘受其苦,益坚其志,不生陨灭退缩之心,若不依恃吾主,而看天道不可失守,死不变心,存天国永乐之望,其何能若是乎。”

以上苏州长老会两位中国信徒的三篇证道文章,针对“信”与“悔”等基督教要道进行分析与讲解,内容全面详细,思想深刻纯正,反映了中国早期新教信徒较深的信仰程度和较高的神学素养。 Wg4DQjROnVh8gg9Heji/+mHMO9NglqAZIRXaD6Ou77koF9w/oytij8dR9pO3gyn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