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概况

晚清的教案大大小小、此起彼伏,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据大陆学者统计,1842年至1911年全国共发生教案1998起 ,1844年至1907年江苏发生教案70余起。 据台湾学者统计,1860年至1899年全国共发生教案811起,其中天主教与耶稣教教案比例约为8∶2,在此期间江苏共发生教案46起,占全国总数的5%左右。

1868年8月22日,扬州教案爆发,此事件是当时全国典型的教案之一,从其发生到处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像全国其他地方的教案一样,扬州当地的民众基本上弄不清天主教和耶稣教的差别。本来是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金缄三所办的育婴堂出现小孩死亡的事件,因金缄三当时不在扬州,所以愤怒的群众就赶到英国内地会传教士戴德生的住处闹事。第二,这一教案也是由谣言扩散引起的。当时各地谣传洋人办育婴堂是为了剖取幼孩脑髓眼珠以入药,而江都县令率人掘地验尸,并没有发现剖取脑眼的事实,证实死者均为因病而死。但彼时群情激愤,已不可收拾。第三,这一教案是由当地士绅煽动并领导民众发起的。此前,扬州士绅多次开会并散发揭帖,鼓动群众驱逐洋教。8月18日举行府学考试,来扬州的各县考生也投入了反教运动。第四,教案的处理牵动了中外各方的行政要员。中方涉及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奕,英方涉及英国驻上海署理领事官麦华陀和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等。第五,教案的最后解决是赔偿相关损失,处分相关人员包括地方官员,允许传教士重返故地,并贴告示晓谕民众:“务须恪守钦定条约,毋得滋扰教堂,借端生事……倘敢故违,定行重究,决不姑宽。” 可见,教案的发生和处理并没有给官府和民众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是更觉吃亏和耻辱。

扬州教案后,江苏各地的反教谣言稍有止息,但士民仇教情绪并未平复。比如,苏州很快出现匿名揭帖,北长老会美国传教士斯美德将其抄录于地方官员,并痛彻声称:“我西人何负于华人,似有功而无过,何至屡屡藐忽之。当发逆遍江南之际,万姓流离,我西人仰体上帝矜恤为怀,鞠躬尽瘁,而不辞殁于王事者,指不胜数。迄今昆山城外,累累荒冢,尽我弟兄亲戚,非都我西人之骨乎。非沽名也,非贪利也,无非念四海之内皆兄弟,爱人如己之公意。每过玉峰,黯然神伤。今幸升平,家室重安,伊谁之力居多,总不得谓功思,亦无损于中原,何至承华人以逆夷二字以酬劳乎,此在稍有心肝之人,决不出此言也。余非好事者,诚恐播闻及申西国诸执事之耳,蹈广陵之故辙,于地方有司恐干未便。”在斯美德的劝导和威胁下,苏州府的元和、长洲和吴县三县县令不得不联名颁布告示,曰:“江苏苏州府元和、长洲、吴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吴、厉、汪为晓谕事,照得洋人传教系条约所载,事亦非同创见,各处循案办理。近日苏城地面往往见有匿名揭帖,声言入教之如何受累,此在稍有知识是涉杳渺,故可以不置一词,诚恐无知愚民耸动听闻,或因煽惑滋事。况匿名揭帖本干例禁,不应遍贴街衢,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士民人等知悉,外国建堂礼拜,所在皆有,至入教与否,仍听本人自主,并无相强之理,务当各安本业,毋徒以恍惚之口舌,致启衅绪,如敢故违,定行拿究不贷,切切特示。同治八年三月十七日。” 这一告示说明地方民众的反教情绪一直是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只是慑于官府的压力不得不忍气吞声罢了。

根据台湾学者陈银崑的分析,江苏教案分三期:1860年至1874年为第一期,共发生教案26起,年平均1.73起;1875年至1884年为第二期,共发生7起,年平均0.7起;1885年至1899年为第三期,共发生13起,年平均0.87起,基本呈下降趋势。 而同期全国教案三阶段的年平均数分别为0.93、0.98、1.08,总体呈上升趋势。 1891年(光绪十七年)江苏受长江流域教案之波及,发生丹阳、无锡、金匮、阳湖、江阴、如皋等六案,其原因一系受湖南周汉反教宣传的影响,二系哥老会等分子及游勇借端生事,与江苏地方官民关系不大。 可见,江苏不是全国爆发教案很严重的地方,“江苏人柔顺富理性,且从现实利益之考虑,教案结束较早,案情较轻。” 江苏地区东西文化交流较早,中外关系逐渐趋于融洽。后来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江苏实行东南互保政策,教会几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OQCc7sNO+aNmC3lJxd0XUsTwg8Rb3/siVrRLTS0Ps73Z4CH3aicaWzAJxf160w2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