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是马来西亚的经济主体,主要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70年代以后,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推进制造业、电子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同时实施的马来民族和原住民优先的“新经济政策”,旨在实现消除贫困、重组社会的目标。“新经济政策”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更是一种政治、文化、社会和族群政策。自1987年起,马来西亚经济连续10年以8%的速度增长。四年后提出将大马建成发达国家的跨世纪发展战略——“2020宏愿”,高度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出现倒退。政府采取扩大内需和出口、稳定汇率、重组银行企业债务等政策,经济才逐步恢复并保持中速增长。2008年末,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大马国内经济的发展,出口下降,政府为应对危机推出了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2009年纳吉布总理采取了多项刺激马经济和内需增长的措施。2010年政府公布了以“经济繁荣与社会公平”为主题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并出台了“新经济模式”,继续推进经济转型。马来西亚经济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稳步回升势头良好。
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从1971年开始实施,至1990年结束,历时20年。“新经济政策”是马来西亚政府制定和推行的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一种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社会政策。敦·拉扎克总理在1971年7月向国会提出第二个马来西亚五年计划时表示,“新经济政策是国家和人民最后一次获得生存的机会”。 新经济政策(又称为“原住民优先政策”)旨在进行有利于马来人的财富重新分配,以消除民族经济实力上的差别。不过其内容和实施过程早已超越了经济政策的范围,以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政策为主线,涉及宗教、文化等非经济领域。该计划主要通过推进农村生活的现代化,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平衡的增长以及加强培养马来人工商业阶层,让马来人和其他土著居民能真正参与到国家经济活动中来。
为了实现所有这些目标,政府明确表示要更加积极地干预经济,为低收入或无收入人士提供直接的经济援助,以便让他们获得最低的生活水平保障。在财政政策方面,为中下层人民提供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廉价住房,使中下层人士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并且扩宽政府在教育、卫生和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支出。政府直接干预商品市场,对一些主要的农产品,如橡胶和大米限定最低的保护价,控制产量和价格,让生产者不会因价格的波动而受到利益损害。此外,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多半马来人都生活在农村,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在城市的马来人也以从事传统产业为主,这一低收入的劳动结构使马来人陷入贫困的状态之中。政府因此重视发展现代工业部门,帮助马来人摆脱贫困。马来西亚政府的目标是:到1990年,马来人与非马来人在第一产业部门就业的比重必须达到60∶40;在第二产业部门(包括建筑业、矿业、制造业、运输业和公用事业)就业的比重为50∶50;在第三产业部门(包括金融业、批发与零售贸易、政府和其他服务业)就业的比重为48∶52。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二层次的国家中发展得最好的国家,它既拥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和橡胶、棕榈等热带作物资源,又拥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发展经济有较好的基础条件。2014年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为3356亿美元,增长率为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039美元。
耕地面积约485万公顷。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热带水果等。粮食自给率约为70%。2014年农业总产值为582.5亿林吉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8%,就业人口167.7万人。 马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种植业,其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生产热带林木为主,一度提供世界热带硬木消费量的25%,是世界上热带硬木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马来西亚还是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橡胶导管、橡胶手套及乳胶线名列出口生产国首位,也是全球第五大橡胶消费国。
马来西亚政府很重视对渔业资源的开发。渔业以近海捕捞为主,近年来深海捕捞和养殖业有所发展。马来西亚海岸线长达4192千米,沿海鱼类多达1000多种,250种有食用价值,渔民捕捞食用仅100多种,其中海鱼占90%,淡水鱼占10%,主要有红曹鱼、江鱼、马鲛鱼、鳗鱼等。大马还盛产螃蟹、虾、蚝和其他贝类。渔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深海捕捞技术的创新以及对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
马来西亚有水草丰富的灌溉草场,很适宜发展畜牧业。1994年畜牧业生产约增长10%,产值达到387万林吉特。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家禽和猪的饲养量增加,这两项经统计达到270万林吉特,约占畜牧业的70%。大马农业部大力发展无疫病畜牧业,并向泰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出口家畜,还从国外引入品种优良的家畜来不断促进本国家畜业的更新换代。马来西亚禽畜业主要以鸡、牛、羊、猪、蛋以及乳品加工为主,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7%,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
近年来,马来西亚肉蛋奶的需求量为246万吨,其中,鸡肉、鸡蛋、猪肉自给率已超出100%,但绝大部分牛奶、奶制品、牛羊肉需从国外进口。马来西亚禽畜业以养鸡业为主流,全国90%的养鸡场和屠宰场集中在西马,占禽畜生产总量的55.7%。
马来半岛的主要工业有橡胶、轻工业、电子工业、锡矿开采、油棕加工制造业、熔炼行业、伐木业和木材加工业,重点发展电子、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和纺织品等。大马政府鼓励以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加工业在大马国民经济中比例最大、最为重要。全国有200多个工业区和工业园区以及13个国家自有工业区。沙巴和沙捞越主要以石油生产和精炼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为主。2014年,马来西亚制造业领域GDP为2055.3亿林吉特。
马来西亚矿业以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为主,马来半岛11个州中9个有锡矿,但霹雳州和雪兰莪州最多。截至2015年,马来西亚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为194.9亿桶。大马是原油和天然气的净出口国,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生产的油气主要出口到日本、印度、泰国和中国。
马来西亚煤炭储量约为17亿吨,主要分布在沙捞越州、沙巴州、霹雳州、雪兰莪州和玻璃市州,其中位于沙捞越州的有14亿吨(约82%)。沙捞越州的美里—皮拉煤田煤层厚约1~3米,为高挥发、中灰分、低硫次的烟煤,资源量超过3.87亿吨。锡里泰克煤田煤层厚约1米;宾土卢煤田蕴藏有2000万吨高挥发、低灰分烟煤,热值可达29301~31394千焦/千克,除用于电力生产以外,其余部分主要用于水泥和钢铁生产。
2014年马来西亚矿业GDP为641.4亿林吉特。生产的其他主要矿产有煤、锡、金、铝土矿、稀土矿、铁矿石、钛铁矿、硅砂和高岭土等。在大马矿业生产中具有较大规模的是石油、天然气和工业矿物,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属开采均为小规模矿山形式。2020年之前,马来西亚将逐步改善能源结构的不平衡状况,增加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小型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比例。大马新能源补贴的资金主要来自消费者而非财政部。其中,对太阳能的补贴最高。
目前,服务业在马来西亚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90年占GDP比重的46.8%提高至2013年的55.2%,成为全国经济结构中最大的产业部门。2013年,马来西亚服务业出口额为1254.7万林吉特,占总出口额的15.4%,同比增长了1.1%。主要行业比重依次为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政府服务、房地产和商业服务、通信、运输仓储。2014年马来西亚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随着政府对服务领域的逐渐开放,预计到2020年服务业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
马来西亚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自1995年以来,外贸依存度达150%以上。从1998年起,马来西亚连续16年保持贸易顺差。21世纪以来,对外贸易增长较快,2001~2008年对外贸易平均增速在25%以上。2009年,马来西亚对外贸易额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外贸总额降幅达16.6%。2010年外贸恢复强劲,总额达到11686亿林吉特,同比增长18.3%,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1~2013年,在全球经济总体不景气的背景下,马来西亚对外贸易仍取得较好的成绩。2013年,外贸总额达到13688.9亿林吉特,同比增长4.5%,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出口额达7198.2亿林吉特,同比增长2.4%,进口额6490.7亿林吉特,同比增长7.0%。其中,大马的出口产品主要是石油制品、液化天然气、石油、电子电器产品、棕油、棕油制品、木材及木材制品等。其中工业制成品占76.4%,矿产品占13.4%,农业类产品占8.9%。
2014年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为610亿林吉特,总贡献达1610亿林吉特,成为马来西亚第三大经济支柱。2014年赴马游客人数为2743.7万人次。 同期的旅游业收入增长13.2%,达到106亿美元(约353亿林吉特)。预计亚太区旅游业年度增长率为4.9%。中国预计将在2023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经济体,东南亚游客人数则位居第二。在马来西亚旅游转型计划中,政府将采取积极行动瞄准高净值游客,以恢复马来西亚的中国市场,仅凭政府及业界努力并不够,利用游客所分享的游记和旅游攻略以及网络影响力则更大。政府也将会加快推进绿色旅游、医药旅游及购物旅游。
虽然赴马来西亚旅游的人数比新加坡和泰国多,但旅游收入少于新、泰两国。在2014年,赴马来西亚旅游的游客达2700万人次,泰国为2500万人次,新加坡为1500万人次。其中泰国的旅游收入高达380亿美元,新加坡有180亿美元,马来西亚却仅有170亿美元。 预计10年后,旅游业对马国内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将增至959亿林吉特,总贡献预计上升至2622亿林吉特。
马来西亚对外出口市场以东南亚、亚洲其他地区、欧洲、美洲、大洋洲为主,电子电器、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化学化工品等为主要进口产品,半成品、生产材料及消费品分别占58.4%、15.2%和7.3%。前十大进口来源地依次为中国、新加坡、欧盟、日本、美国、泰国、中国台湾、韩国、印尼和越南。马政府一直欢迎外商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20世纪70年代,推行出口导向型政策后,欧美和日本部分制造加工业转移到马来西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马受到较大冲击,尽管采取了征收撤资税等措施,外来投资还是呈下滑趋势。21世纪以来,随着对贸易、投资的不断开放,谨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在关键领域采取结构改革,马来西亚经济得以恢复并取得较大发展,外商投资日趋活跃,并成为推动该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13年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为11%,同年马来西亚外来直接投资额创新高,达387.7亿林吉特,同比增长24%,而东南亚其他国家仅为2.4%。马来西亚吸引外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及矿业。服务业则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及信息通信行业。前五大外资来源地分别为日本、新加坡、荷兰、中国香港及英属维尔京群岛。
马来西亚公路网在整个东南亚都算是比较好的,贯穿马来半岛南北的主要干线为公路和铁路,航空业也较发达。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目前大部分公路为柏油、混凝土路面,建筑工程质量相当好,坡度不大,很少有急弯。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公路里程最长、公路质量最好的国家。2013年全国公路总长14.4万千米。至2013年底,已注册机动车2381.9万辆。2013年马来半岛铁路总长1641千米,马来西亚火车分快车、直达普客、短途客车和“市场火车”四类。旅客也有机会搭乘豪华的东方快车,享受41小时的东方快车行程,从新加坡出发,经过吉隆坡,直接进入泰国曼谷,然后再原路返回。
大马内河运输不发达,海运80%以上依赖外航。东马的河流弥补了公路的不足,是沟通沿海和内陆的主要通道。海运在大马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马六甲海峡集中了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航线,海峡东岸是马来西亚经济重心地带,拥有全马最重要的港口和最大的海运量。海运业的发达,给当地港口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马来西亚也力争使这些风景怡人的港口城市成为国际知名的海滨度假村。近年来大力发展远洋运输和港口建设,主要航运公司为马来西亚国际船务公司,主要港口有巴生、槟城、关丹、新山、古晋和纳闽等。民航主要由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和亚洲航空公司经营。
全国机场分布广泛,共有25个,其中国际机场有7个:兰卡威、吉隆坡、哥打巴鲁、槟城、哥打基纳巴卢、新山和古晋。2013年的旅客量为8101.6万人次。马航有飞机89架,辟有航线113条。1996年11月,航空公司投入运营,有飞机188架,辟有航线83条。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建筑市场蓬勃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年均增长14.8%。金融危机爆发后,该行业受到重创。2006年,马来西亚宣布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启动部分政府工程和公共项目,建筑业开始缓慢复苏。2008年,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了670亿林吉特的财政刺激计划,对该国建筑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9~2013年,建筑业产值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总产值294.2亿林吉特,同比增长10.9%,占GDP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