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主要政党

马来西亚注册政党有40多个,目前由14个政党组成的“国民阵线”联合执政。以不同政党的性质为标准,马来西亚的政党大致可分为族群性质政党、非族群性质政党、宗教性质政党、其他性质政党四类。

一 族群性质政党

据统计,马来西亚总人口3000万人,其中马来人占总人口的68.1%,华人23.8%,印度人7.1%,其他种族1.0%。 因此,马来西亚的族群主要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当地土著居民。具有族群性质的政党主要有马来民族统一机构、马来西亚华人工会、马来西亚印度人国大党和其他土著族群政党。

马来民族统一机构(The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UMNO) 简称巫统,马来人政党。巫统成立于1946年5月11日,当时的领导人是奥恩·嘉法(Onn Jaafar)即拿督·翁,战后英国殖民政府的“马来亚联邦”计划是它产生的直接诱因,由于“马来亚联邦”计划的提出,马来人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极大的侵害,因此要联合马来人的力量共同反抗英国人的马来亚联邦计划,并争取在马来半岛的统治权力。巫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期的巫统(1946~1957)。成立之初,巫统并不是一个政党,只是一个政治组织,它具有政党功能是在马来亚联合邦成立之后。由于巫统的领导人奥恩·嘉法主张其成员应该包括除马来人之外的非马来人,遭到多数人反对,于是在1951年他又单独成立了“马来亚独立党”。而巫统的领导人则由东姑·拉赫曼接任。1955年选举之前,巫统内部又出现了一次分裂,分出的势力即后来的“伊斯兰教党”。直到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巫统逐渐成为执政党的重要一员,其合法性地位也初步确立。第二个阶段是新马合分中的巫统(1958~1965)。1958年新加坡实行自治后,新马于1963年9月16日实现合并,马来西亚联邦成立,但好景不长,1965年双方最终因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种族方面的矛盾分道扬镳。这一时期,巫统内部极端势力的发展在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个阶段是调整中的巫统(1966~1980)。1969年爆发了“5·13”事件,马来西亚政治开始向威权主义过渡,巫统在权力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这种调整最终在1974年完成,其主要原则是各党须先承认巫统在联盟中居于领导地位,然后才谈权力分配和分享,巫统的绝对核心地位由此确立。第四个阶段是马哈蒂尔时代的巫统(1981~2002)。这一时期,巫统经历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分裂,1988年2月4日,马来西亚高等法院以巫统有30个支部未经注册而参加大选为由,宣布该党为“不合法团体”,1987年4月24日第38届巫统大会及选举被宣布无效。前巫统领导人马哈蒂尔申请成立注册“新巫统”,并于2月15日获准注册,2月16日正式成立。1996年,原先从巫统分裂出去的“四六精神党”重返新巫统,新巫统再次还名“巫统”。第五个阶段是后马哈蒂尔时代的巫统(2003年至今)。这一阶段,巴达维和纳吉布都对巫统有新的发展。现有党员338万人。巫统的组织机构从上而下分为中央最高理事会、州联络委员会、区部和支部4级,最高理事会由25人组成,下设政治局、财政局、经济局、教育局、宗教局、文化及社会福利局、劳工和公会事务局。巫统中央机构每3年改选一次,产生1名主席、1名署理主席(第一副主席)、3名副主席和25名最高理事会成员。巫统主席和署理主席代表国阵出任政府正、副总理。现任主席扎希德。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MCA) 简称马华公会。1949年2月27日成立,原名“马来亚华人公会”,马来西亚成立后改为现名,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政党。全国共有110万名党员。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是由本国华人和具有华人血统的公民组成的单一种族政党。成立之初,其目的是代表和保障华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促进各民族亲善。马华公会成立至今,马来西亚的核心发展议题仍然是马来西亚的族群政治。马华公会既代表华人的权益又不能影响马来人的权益,想要在双方之间找到平衡点实属不易,并且华人对马华公会的作为也会有不满,1969年爆发的“5·13”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到了八九十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的教育出台歧视性政策,大多数华人认为马华公会没有很好地保障华人的权益,因此华人转向支持其他政党。2008年的大选中,马华公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在华人聚集的地区都没有取得应有的优势,反而民主行动党占据上风。马来西亚华人公会于2014年2月23日在吉隆坡举行中央代表特别大会,庆祝马华公会成立65周年。马华公会总会长廖中莱做了“改革转型,走出新路”的主旨演讲。这次大会还通过了全党重新接受出任各级政府官职的议案。希望强化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政治定位,包括重新确定它在政府内的参与权和地位。

马华公会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构)、中央委员会、会长理事会、州联络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执行所有职务之权力。中央委员会(简称中委会)组成成员有:总会长、署理总会长、总秘书、6名副总会长、总财政、组织秘书、25名票选中央委员、不超过8名由总会长委任的委员。会长理事会由中委会委员组成,成员包括总会长、署理总会长、一名或多名副会长、总秘书、总财政、组织秘书以及在总会长绝对权限内所委任的不超过10名委员。总会长可在他认为适当时终止这项委任。会长理事会负责本党的行政事务,它有权转授和处理一般和个别事务,但必须向中央委员会下一次会议报告其活动。马华会长理事会除非有特殊原因,每月至少进行2次例会,以便发挥监督时政的最大效能。在会议上,除了处理党内组织、行政的一般和个别事务之外,会议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国内最新时局和任何突发事件,做出适时的讨论及拟订决策;对所有将在每周三举行的内阁会议的议程及将在会议上提出的任何课题预先进行探讨,决定马华的立场并准备所需的资料、数据,使出席内阁会议的马华阁员有所遵循和有效表述。中委会必须在马来西亚各州成立一个州联络委员会(简称州联委会),拥有督察该州内之区会及支会的特定权力。州联委会的职权包括:监督及协调州内区会及支会之活动;作为中委会与州内各区会之联络机构,以处理中委会指定的任何事务。

马来西亚印度人国大党(Malaysia India Congress,MIC) 简称印度人国大党,1946年8月2日成立。它是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族政党,旨在争取和维护两族利益。现任主席是达图·斯里·萨米·维鲁。印度人国大党设有政治、经济、教育、组织及纪律、妇女、青年等14个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机构每两年改选一次。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本是印度国大党在东南亚的分支,印度独立后,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转向与马来人及华人合作,共同争取马来亚的独立。于是,1955年4月10日,马来民族统一机构、马来亚华人公会、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三党决定组成马来亚联盟党(马华印联盟党),由三党领导人组成全国理事会。马来亚联盟党主张以合法手段争取在英联邦内独立,对内主张进行民族合作和保留马来人的某些特权。1955年7月27日,马来亚联盟党在大选中获胜,成为马来亚联合邦的执政党,印度人国大党成为执政党的成员。1974年,马来西亚9个政党组成“国民阵线”,发展到后来有14个成员。但不管怎么变动,印度人国大党始终是马来西亚政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沙捞越土著保守联合党(United Traditional Bumiputera Party ) 简称土保党。1973年1月5日由原土著党和保守党合并而成,是国民阵线的一员。马来西亚原有许多土著民族,为维护自身利益,它们也组成政党。该党主要由达雅克族和其他土著民族组成,旨在维护沙捞越土著民族的利益,同时也是土著民族贵族以及地主利益的代表者。

沙捞越国民党(The Sarawak National Party) 1961年4月29日成立,其成员大部分为伊班族,反对沙捞越加入马来西亚。1962年改变主张,转为支持马来西亚,1966年7月因与中央政府发生冲突,首席部长宁甘被免去职务,于是该党退出了执政联盟,成为州内反对党,1970年和1974年分别在州议会获得12个和18个议席,实力有所上升,像其他党派一样,沙捞越国民党也难免出现分化、派系斗争,有的宣布退党甚至另组其他政党。

沙捞越达雅克族党(Parti Bangsa Dayak Sarawak) 1983年成立,1984年1月加入国民阵线,其领导成员大多是当年退出沙捞越国民党的要人。虽然在1987年被开除出州内国民阵线,成为州内反对党,但仍然是马来西亚国民阵线的一个成员党。

马来西亚人民进步党(The People's Progressive Party of Malaysia) 前身为“霹雳进步党”,成立于1953年,是一个多民族政党。其政治理念强调人民公正及公平,主张中立并同一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1957年加入联盟,但由于不满在联邦大选中获得的议席而退出。1974年加入“国民阵线”。在拿督·卡维斯(Y.B.Datuk M.Kayveas)的领导下,全国拥有30万党员及3000个支部。根据2006年的统计,进步党有48%的印裔党员、32%的华裔党员、13%的巫裔党员及其他种族党员。

二 非族群性质政党

人民公正党(People's Justice Party) 1999年4月4日成立了国家公正党,2003年7月,国家公正党决定与反对党人民党合并为人民公正党。党员主要以马来人为主,华裔占16%,印度裔占13%。党主席为原公正党主席、前副总理安瓦尔夫人旺·阿兹莎(Wan Azizah),署理主席为穆罕默德·阿兹敏·宾·阿里(Mohamed Azmin Bin Ali),前副总理安瓦尔任该党顾问。 人民公正党在1999年成立后参加了大选,获得5个国会议席。2008年的大选中人民公正党更是获得31个国会议席,成为国会最大的反对党。人民联盟的另外两个成员党民主行动党和伊斯兰教党分别获得28个和23个议席。他们成功地阻挡执政党国民阵线获得超过修宪所需的2/3议席,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对党联盟。人民联盟反对197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主张推行没有种族歧视的经济政策。人民公正党还不断扩张势力,从以前的西马逐渐向东移。

民主行动党(Democratic Action Party,DAP) 1966年3月18日成立,原名马来西亚人民行动党,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马来半岛的分支。该党信仰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的议会民主路线,是一个社会民主党,致力于追求民族平等、社会正义及经济公正。主张建立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其思想具有包容性,希望各族群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在1969年的国会议员选举中,民主行动党获得大胜,但也引起了马来人的嫉妒,引发“5·13”种族冲突。1972年1月9日,妇女组成立。第二年又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社青团)。在1990年的全国大选中,民主行动党又一次获得胜利,迫使国民阵线和巫统在某些执政政策方面,尤其是教育及文化领域做出了有限程度的让步,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是在1999年大选中,该党联合伊斯兰教党、国家公正党和人民党组成“替代阵线”,并发表了替代阵线联合宣言——“迈向公正的马来西亚”,携手抗衡国民阵线,力求粉碎其2/3的国会大多数议席。然而,民主行动党在此次大选中表现很不理想,秘书长林吉祥被迫离开国会下议院,最终民主行动党于2001年退出了替代阵线。2004年大选,民主行动党再次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反对党。在2008年3月全国大选中,民主行动党赢得13%的选票,获得28个席位。民主行动党获得空前胜利,并且国阵失去五州政权,即槟城、霹雳、雪兰莪、吉打及吉兰丹,反对党大胜。现在这五个州被称为“人民联盟州”。在未来的马来西亚政治中,民主行动党仍然是不可小觑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 宗教性质政党

伊斯兰教党(Parti Islam Malaysia,PAS) 1951年8月23日成立,原称泛马伊斯兰教党。是以马来穆斯林为主的宗教政党,它的伊斯兰教义来自较传统保守的伊斯兰教经典,包括《古兰经》《圣训》等。 其成立的背景是当时的族群矛盾尖锐,保护马来伊斯兰教徒的权益,加上不满当时的巫统族群政策和世俗主义倾向,最终从巫统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伊斯兰教党发展迅速,党员从1952年的不足5000名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数十万名。1955年参加选举,1974~1977年曾加入国民阵线,但是在1977年发生分裂,部分领导成员另组“伊斯兰教阵线”,不久之后被开除出国阵,成为反对党。1982年党选以后,伊斯兰教党成立了“乌拉玛顾问委员会”,该会加强了对伊斯兰教党的指导,其中一些政治纲领得到调整。主张建立伊斯兰教国,将伊斯兰教原则引入国家政治、经济、教育和政治体系。80年代的伊斯兰教党允许新兴力量的注入,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获得领导权。1999年11月举行的马来西亚大选中,该党获得吉兰丹州和丁加奴州执政权,取代民主行动党成为第一大反对党,其领袖也成为反对党领袖。但在2004年的大选中,伊斯兰教党只获得7个国会议席,时任党主席哈迪·阿旺也落选国会议员,民主行动党再次获得较多席位。伊斯兰教党开始调整政策,强调希望团结其他种族与宗教的人,追求平等与自由。这一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选举之后,“人民联盟州”打破了国阵占据2/3席位的传统优势。

沙巴民族统一机构(United Pasokmomogun Kadazandusun Murut Organisation) 简称沙统。1961年12月24日成立,党员以伊斯兰教徒为主。1962年沙统和沙巴华人工会以及马印国大党联合组成“沙巴联盟党”,成为沙巴州执政党。1974年加入国民阵线。但是该党经历了几次变动,1975年不但内部出现分裂,还宣布退出国阵,1976年又重回国阵,1984年又被再次驱逐出国阵,1986年6月14日又回到国阵,1990年,沙统再次决定并入巫统。

伊斯兰教阵线(Islamic Front) 1977年筹组,1978年注册成功,成员多是马来族的伊斯兰教徒。该党主张土著在国内拥有政治权利,团结所有马来人。伊斯兰教阵线一度击败伊斯兰教党,与巫统联合组织州政府,也曾是国阵的一员,1989年伊斯兰教阵线宣布退出国阵。

四 其他性质政党

马来西亚民政运动党(Malaysian People's Movement Party) 简称“民政党”。成立于1968年4月15日,是马来西亚的自由派政党,同时是国民阵线的成员之一,也是亚洲自由民主联盟的成员。党员主要以华人为主。该党强调非种族性、温和社会主义、宪政民主三项基本原则。在槟榔屿州势力和影响较大,1969年在槟榔屿州立法议会获得多数席位,组织州反对党政府。1974年加入国阵。

四六精神党 由当年退出巫统的领导人拉扎利、达图·拉益士耶汀等人于1989年5月5日注册成立。基本上延续了巫统的基本纲领,主张发扬巫统的光荣传统。1990年参加国会和地方议会普选,分别获得下院和西马各州议席8席和19席,并和伊斯兰教党联合组织吉兰丹州政府。 同年10月,该党和民主行动党、印度人进步阵线、哈民党、大马人民党等协商组成“人民阵线”。1992年获准成立。

沙巴人民正义党 1989年9月15日成立,推行“多元种族”政策,维护杜顺人的尊严,21世纪初有党员3万余人。1991年成为国阵成员党之一。 b5x27J/qgtz8RVaAGf9enxnaSRqlcO9UF2JGhr7netYEfowYCey0pONM0CgC5n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