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甫一发端,便在南北两种异质文化的对流和碰撞态势下迸发出了夺目的火花。于时,南朝宫体诗绮错婉媚的流风余韵尚未完全散去,北方民族铁甲劲旅所固有的“似火肝肠”就被其“色貌如花”的体裁风格所深深吸引。从此,北方民族基于阳刚和血性的贞刚质朴风范,便找到了全新的表达与诠释方法。所以,隋朝大将韩擒虎从建康城的胭脂井里打捞出荒淫无度的南陈后主陈叔宝那一刻,预示着政坛与文坛新的春天即将来临了。然而历史就是这般的严酷,统一的隋王朝未能延续多久,便因隋炀帝的横征暴敛而走向穷途末路。政坛凋零,但文脉尚存,诗歌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积聚着新的质素,期待着全新的风貌与格调。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隋代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是南北朝诗歌遇合并交融的重要阶段。唐诗的发展正是以此为滥觞,走向成熟,也走进了中国诗歌史上崭新的春天。

有唐一代之诗被称为“唐诗”,唐代也因诗歌的高度繁荣而被称为“诗唐”。在中国诗史的长河中,唐诗的地位无可替代,亦无与伦比。诗至盛唐,体裁完备,流派纷呈,质性丰富,名作迭出,风格气貌已臻于尽善尽美之境界。故胡应麟《诗薮》评唐诗发展的盛况云:“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雄浑、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胡氏从唐诗的体式规制、格调风貌、诗人群像等不同角度,对唐诗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充分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唐诗正处于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刻。因此,明代诗论家高棅在《唐诗正声》中热情洋溢地评论道:“尝为风骚辍响,五言始兴;汉氏既亡,文体乃散。魏晋作者虽多,不能兼备诸体;齐梁以还,无足多得。其声律纯完,上追风雅,而所谓集大成者,唯唐有以振之。”高氏之言,实为确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像唐代这样,留下如此脍炙人口、富有激情的海量佳作。唐诗的魅力也因此而历久弥新,被千年时光的浪潮磨砺得愈加光彩夺目。

作为古代诗歌发展高峰期结出的硕果,唐诗有其独特的外在形式美与内在情感美、境界美,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面貌与美学质性,构建起了迥异于历代诗风的“唐诗美学范式”,以至于“唐诗”一词成了妇孺皆知的中国古典文学象征词语。是故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评唐、宋两代诗歌审美范式之差异云:“唐诗、宋诗,亦非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创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钱氏即是将“唐诗”作为特定的诗学审美范式类型看待,而对其艺术美感的实质和生成机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与阐述。

所以,唐诗就是这样一种美到极致的诗歌形态,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就步入了它的成熟期,也来到了它的回旋与转折点。从诗三百、楚辞、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盛行的五言诗,再到唐代律、绝成为诗歌主流,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至此已完全成熟,体裁几近完备,艺术臻于至境,唐诗也因此完成了古典诗歌气象大开的历史使命。所以,高棅评唐诗体式发展之完备,质性之多样云:“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高下之不同。”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伴随体式的发展完备而来的是风格发展的趋异化与多元化。与前代诗歌相比,唐诗的艺术风格类型更趋于完善与多样。屠隆曰:“即如四杰佻放,其诗砰宏;沈、宋俊轻……其诗凄惋;曲江方伟,其诗俏严;少陵思深,其诗雄大;青莲疏逸,其诗流畅;右丞精禅,其诗玄逸;襄阳高隐,其诗冲和;东野苦心,其诗枯瘠;长吉耽奇,其诗谲宕。”足以表明唐诗风格气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所以,若是放眼于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唐代则为最关键的一环,古典诗歌的美学规范至唐诗已完全确立,并作为一种稳定的审美范式而为后世所追摹。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唐诗艺术形态之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期得以定型并备受推崇,其原动力则在于其诗学审美精神的自觉。袁行霈先生评唐诗的艺术特质说:“唐诗之不可及处,在气象之恢弘、神韵之清超、意境之深远,格调之高雅。唐人首先是培育起诗情才写诗,或者说只写那些适合于用诗来表达的东西,而且力求显示美的性情,追求美的意境。唐诗的美是一种空灵的美,如镜中花水中月,宛在目前,却又不可凑泊。”唐诗这种健康、活泼,富有生机的内蕴之美是诗歌美学发展的至高境界,正因如此,唐诗的美学内涵比其他任何时期的诗歌都要显得更加丰富,也更为鲜明。诗歌的本质是文学也是人学,唐诗作为诗歌体式发展到最完备阶段的产物,一切应有的文学质性和人文情怀都已大备于体,并汇流成为一种纯文学而又纯审美的言说方式,诠释了我国封建社会巅峰时刻文学、美学与文化、人性的完美融合。所以,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谷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而唐诗这种“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艺术境界,正根植于其文学审美特性与人文关怀属性的表里如一和水乳交融。

若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来看,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关于此一问题的讨论,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在学界形成浪潮。众多学者纷纷撰文阐明观点,试图从各种角度对其中原因做出解释,尝试解读唐诗在诗史长河中独成大观的原因。此类解读成果,汇总起来大致可分为如下数种观点:“经济繁荣为诗人们提供了漫游天下四方的物质基础;皇帝的倡导提高了整个社会对于诗歌艺术的重视程度;诗赋取士吸引了众多士子致力于诗艺探索;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令诗人们敢于直抒胸怀;相关的音乐、绘画等姊妹艺术的繁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文化的滋养;佛道两教的兴盛诱导诗人对人生和艺术进行更加全面的观照和更为深入的思考;前代文学家探索出的格律体式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必要的艺术经验支持。”然而以上所列举的各种原因尚不能完全概括唐诗发展的驱动因素,原因有二:一是唐诗崛起于昌明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极为复杂多样,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不能一锤定音;二是唐诗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初、盛、中、晚每个时期唐诗繁荣的原因既有其共性,又不乏个性,难以一概而论。因此对唐诗繁荣原因的探讨,仍将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需要广征博引、多方求证、攻坚克难的命题,同时也期待着多学科的合作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如今,关于唐诗研究的论著已是汗牛充栋,且研究的方向和路数早已从早期对宏观诗史的探索与描述转向更为具体深入的专题研究,并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所谓唐诗研究的“三位一体”,是指唐诗的历史背景研究、外部研究和本体研究统一于唐代诗歌研究这一系统之中。唐诗的本体研究指对唐诗体式本身的研究,旨在立足于唐诗的体制和文本,考察唐诗的声律、辞采、意象、风格和意境等基本质素联动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探求唐诗借助辞采、声律等语言材料得以成功塑造意象并传达出情感之美、意境之美、风格之美的原因和机制,以及唐诗美学特质、审美属性和情感蕴含与唐代人文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唐诗的背景式解读,是对唐诗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进行综合考察,将唐诗放置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框架中进行研究和解读,即所谓的“知人论世”。虽然唐诗发展的历史背景研究在广义上也属于下文所要探讨的唐诗外部研究范畴,但由于对历史背景的解读和批评是历代诗论家评论唐诗的传统模式,也是唐诗外部研究中发展最早、运用最为成熟的研究方法,所以,学界多将相关历史背景研究从唐诗的外部研究体系中剥离出来,将其置于和外部研究平行的地位来加以专门探讨。而唐诗的外部研究,则是对环绕在唐诗本体周围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探究。这些外部因素对唐诗的发轫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政治、经济、宗教、教育、交通、地域、宗法和民俗等就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唐代诗歌创作的立意和选题,对唐诗的风格气貌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塑造功能。这样,唐诗研究便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探索方向体系。而这一体系,也可以被解读为唐诗研究的“一体两翼”模式——“一体”是指唐诗体式和文本这一主体,“两翼”为唐诗的历史背景研究和外部研究这两个支持基点。

综而言之,如何能将恢宏壮观的唐诗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出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唐诗之魅力,唐诗之源流,唐诗之艺术,是学者撰写唐诗史的重要目标。在更加翔实的专题研究所不断取得之成果的支持下,学界对唐诗史的观照与撰述也必将变得越来越细致和深入。各类唐诗史著作对唐诗研究的源流、派别、体制、风格、意境等各方面要素也均在尝试做出创新性的解读与诠释。有些著作更是尝试打破传统的研究观点与方法,锐意开辟新境界,对“四唐分期”说进行了见仁见智的修正,这些探索都是可圈可点而令人钦佩的。然而传统的唐诗史仅重视史的纵向描述,而相对忽视了对于单篇作品的解读与分析,显得抽象而不够生动、亲切。当代的众多诗歌选本则又仅以选诗为目的,通过训诂、鉴赏、汇评等方式将作品孤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缺乏对诗史文脉的必要梳理和提示,难免令读者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不利于引导其对唐诗发展演进与艺术风格嬗变进行整体的观照。有鉴于此,笔者在撰写《唐诗指津》一书的过程中,试图将诗选与诗史两种论说模式有机融合,通过训词释典、析文赏艺、论世知人等方式,在选解唐诗的同时,尝试勾勒出唐诗发展的整体轮廓。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诗人为纬,试图从文学、文化的双重角度对唐代诗歌进行更为全面的观照。具体来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名为《唐诗指津》的小册子,力求通过解读、分析具体作品来梳理唐诗发展的脉络,考察诗歌流派的特征及其演变历程,分析诗体递兴的原因及诗艺发展的情况,探究时代与诗风的关系,以期全面地反映唐代诗歌的整体面貌。同时本书还对唐代诗人的生平履历、诗学主张、风格个性、创作成就加以信而有征的考辨,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篇章的思想内容、诗歌的艺术特色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尽可能细致精要的评述,以期集中深入地揭示唐代诗学之美的文化意蕴,并以唐诗为镜,来直观、鲜活地展现唐人的精神风貌,同时提示诗歌与唐代其他各种文学体裁交流互渗的具体情形和轨迹。在细析作品的同时,全书还借助对时代、诗体的宏观考察和对作品、作家的微观分析,努力做到提纲挈领、发微钩玄,为读者进一步研读唐诗提示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和途径。当然,《唐诗指津》在解读诗歌文本的同时,也会融入笔者若干年来从事课题研究的一些相关心得和独到观点,亦欢迎广大同仁不吝赐教,热心斧正! JtEFAckixyW1rw1Xawe0r6owhnJBBLGZ1WzuUXyMZu9L2KbdAfAd0+yUA9/4Hm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