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华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秋冬之际,康熙帝巡幸西安,进一步认识到西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决定建立喇嘛庙广仁寺,把西安作为以宗教文化联系西北蒙藏的枢纽。
康熙四十二年十月初五日,康熙帝公布了西巡的想法。他说,陕西省为沿疆重地,当出师塞外、平定噶尔丹时曾经历其边境。而西安一路未及亲莅。陕西督抚以及河南、山西巡抚诸臣都请他西巡,因此想乘此冬令农隙之际成行。十一日,康熙帝命皇太子胤礽、皇三子多罗贝勒胤祉、皇十三子胤祥随驾启行,离京后进入直隶。二十一日,康熙帝一行自井陉县至固关,进入山西,二十五日至太原府,驻跸三日。十一月十一日,西巡队伍至黄河岸。十五日,康熙帝一行至西安府,阖城官兵、绅衿士庶跪迎,驻跸城内。二十二日,自西安回銮,驻跸临潼县温泉。十二月初二日由孟津渡河,十九日回京师。此次西巡途经四省,历时68天。
康熙帝西巡的目的与内容,据《清圣祖实录》所载的西巡谕旨记载,是观览民风、询察吏治、简阅禁旅、整饬军营四项要务,事实上也是如此。另外,康熙帝通过祭奠山川与名人、密切君主与臣民关系,在广大的汉族面前树立认同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的形象,以此赢得汉族对于清朝统治的政治认同。这也是西巡所要表达的意义。
笼络蒙古也是西巡的一项内容。康熙帝抵达西安,青海和硕亲王扎什巴图尔,鄂尔多斯多罗郡王董罗布、松阿喇布,多罗贝勒纳木扎尔额尔德尼,厄鲁特多罗贝勒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喀尔喀台吉哈嘛尔戴青,青海台吉盆苏克等来朝。十八日,康熙帝在西安府城外教场阅兵,这些蒙古贵族随驾观览,“窥见官兵整齐、队伍森严、甲胄鲜明,无不互相叹异。奏曰:臣等但知禁兵精练,天下无敌,未知外省之兵亦皆如此。自当亿万年永享承平之庆” 。当日,康熙帝宴请了陕西官兵及蒙古诸王、贝勒、台吉,并封达赖汗之弟青海台吉盆苏克为多罗贝勒,赐蒙古诸王、贝勒、台吉等缎匹银两。次日,又专门于行宫前宴请青海和硕亲王扎什巴图尔等、鄂尔多斯多罗郡王董罗布等、厄鲁特多罗贝勒巴图尔额尔克济农等、喀尔喀台古哈嘛尔戴青等及地方大臣官员。
藏、蒙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康熙帝敕建藏传佛教寺庙——广仁寺(见图1),为弘扬藏传佛教提供了宗教场所。
图1 广仁寺
有关建寺、选取住寺喇嘛、赏赐御书匾额及碑文的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一书中有详细记录,我们据此略事考述。
根据西安将军博霁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五月十三日奏折记载,康熙帝离开西安时,曾拨给博霁银两,命其在教场西北隅创建藏传佛教大庙。工竣,博霁等地方官奏闻,复奏请庙名、大殿挂匾。康熙帝以大字御书庙名“广仁寺”,并赐殿御书“慈云西荫”(按:该匾额今存寺中,《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误译为“慈运锡殷”)大字匾额。博霁派人雕刻两匾额字完工后,悬挂寺中(按:《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说悬挂日期是四十二年十月初七,时康熙帝尚未到西安,恐有误)。
康熙四十三年正月十一日,博霁将西安开元寺诺特哈达喇额赫佛(按:《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还有开元寺“南无达喇额赫佛”一词,当是指同一尊佛)移到广仁寺供献,遵旨以喇布札布巴喇嘛(按:应是《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后来出现的“白喇木扎木巴”喇嘛)为达喇嘛,选小喇嘛十五名,为祝皇帝圣寿诵经七日。据说“时西安满汉文武大小官员、兵丁、通城士民等皆齐集,纷纷拈香叩头,不胜欢悦,言皇上临幸西安,遍赏天恩,且建此大庙,未令民出一力赏赐库银,为国民照内地式样建美庙” 。博霁等奏谢给帑建庙并赐匾额。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初九日,陕西巡抚鄂海上奏请万安折,康熙帝在朱批中先是讲西岳华山华阴庙牌匾、碑文都已写完,然后谈到新建的广仁寺:“至于住寺喇嘛等,着尔等细选毕,书折奏来亦应立碑。若得碑之大小式样,则写后赐去。” 六月十一日,鄂海奏报收到御书匾联等事“立此二处庙之碑石出自山上,俟输运至,敬画碑之长款式样,将现抄送碑文一并回奏,恭请圣主赐书。再,至于新建寺内诸喇嘛,奴才会同总督博霁细密访查,于西安城内虽有喇嘛,但未有忠厚老实者。此外在别处之喇嘛,奴才我二人又不得熟,若蒙皇帝矜念,祈请选送”。八月十九日,鄂海奏请新建碑文并派喇嘛:“今谨绘得华阴庙碑、新建寺碑式样二副,与皇上所赐碑文一并上奏。奴才等跪请,将立此二庙之碑文,俟圣主御书赏赐,敬刻于碑,以永垂万万斯年。”康熙帝则批示说:“两碑文都写完赐去了。因冬季寒冷,笔墨不畅,所以字很不好……在新建寺内,朕观之在西安白喇木扎木巴似乎可以。”
十一月十六日,鄂海的家人将康熙帝御书碑文带到西安,鄂海与总督博霁率满汉官员于城外跪迎,望阙谢恩。二十一日,鄂海上奏,以陕西未有善刻匠人,俟来年天暖奏请,召善刻匠人刻之。至于住新寺喇嘛,西安的白喇木扎木巴为人美俊,既敬佛且善诵经。若以其住寺,于西安众喇嘛中,视其能诵经者,简选十五名合住。还说择吉从开元寺将康熙帝见过的南无达喇额赫佛移到广仁寺,使其每日诵经,以感谢皇帝的殊恩。至于备办拈香供佛的款项以及诸喇嘛费用,鄂海与博霁商议,打算以建寺银一千余两买田租人耕种,每年收租使用,可至永久。如有不敷,他们酌情资补。现初设供佛众喇嘛所需诸物,愿备好送给他们。康熙帝朱批:“尔等所议甚为周到,司、道各官周济着即停,余依议。”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正月二十六日,鄂海奏请赐派镌刻御书碑文匠人。康熙帝回复,已经派善刻文字匠人梅玉峰去了。
二月十六日,川陕总督博霁上奏,说他和鄂海遵旨任命白喇木扎木巴喇嘛为广仁寺达喇嘛,该喇嘛十分感激,欲前往北京叩谢皇恩。博霁还说,以前每年康熙帝诞辰,都要在西安城内的大庙亲自拈香诵经七日。广仁寺建好,恰逢三月诵经之时,他们挽留白喇木扎木巴,使其率领众喇嘛在该寺诵经祈福,故未让他赴京。诵经结束后是否派遣白喇木扎木巴进京,请皇上训旨。康熙帝下旨令其来京城,到时升其为扎萨克喇嘛,令博霁转告白喇木扎木巴。
八月十六日,鄂海奏报官绅观看御书碑文情形:“蒙圣主颁赐御书广仁寺、华阴庙碑文,梅玉峰到来后,皆已谨刻于碑石,将择吉日,建黄瓦碑亭竖之。镌碑工竣,而满汉文武官员及闲员、生员、百姓齐集,争相观看毕,俱皆赞颂。” 另外,鄂海还想留梅玉峰月余,让他修理以前皇帝赏赐他的匾额、对联、诗文刻石,使碑石上的字与皇上御书原字相似。康熙帝表示认可。
康熙帝御书《御制广仁寺碑》文手稿、碑刻仍保存在广仁寺,成为广仁寺的镇寺之宝。就学术研究而言,《御制广仁寺碑》文也是珍贵的史料,全文366字,内容如下:
朕存心天下,眷顾西陲,惟兹关陇之区,实切封疆之重。岁当癸未,特举时巡,省方设教,训吏宁人;已责除租,行庆布德,引年赐帛,奖学兴贤,所过山川,圣哲祠域,遣修祀事,用殚精禋。凡所以裨邦政、厚民生者,靡弗致其勤焉。又以运际承平,无忘武备,简稽将士,整饬戎行。发内帑之金钱,普军中之颁给。爰于演武之场,躬亲校射之典,以建威销萌之义,有观德习礼之风。顾念久安长治,务在因俗宜民。若乾竺之传,言虽殊尚,而利济之道,指有同归。阅武之顷,周览地形,相其爽垲,命创招提。即大赉之余资,为双林之小筑。厥工匪侈,逾载告竣。斯役也,经营适协乎舆情,铢黍不烦夫民力。将使黄山岩岫,秀比灵山;渭水波涛,凝如定水。洪河息浪,渡法海之津梁;华岳云开,通耆阇之辙迹。五陵六郡之众,回向香城,外藩属囯而遥,群游净土。贲神光之常护,上以祝慈寿于无涯,助王化之遐宣;下以锡民休于有永。其亦朕绥怀寰宇,顺导烝黎之至意也欤。于是题“广仁寺”之额,标括三乘,书多宝之碑,昭垂奕叶云尔。
康熙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日
碑文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讲述西巡的目的与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改善吏治民风,蠲免钱粮,敬老奖学,尊崇圣贤,以利邦政民生;整饬军务,奖赏兵士,御射示范,以观礼立威展示强清。二是谈论设立广仁寺的意义,旨在“顾念久安长治,务在因俗宜民”,而佛教的“利济之道”与朝廷的长治久安“指有同归”;期待广仁寺成为西北民众的礼佛进香之处,藏传佛教的信仰所在,以寺院护国佑民。
广仁寺作为西北汉地陕西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仁寺首先是国泰民安的祈福之地。每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帝圣诞的万寿节,广仁寺都要举行宗教仪式祈寿,该仪式有通过宗教途径达到政治认同的作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正月二十六日,博霁、鄂海请旨:
年前钦差掌仪司郎中邵穆布送佛至西地,于正月初二日来潼关时,陕西省男妇扶老携幼、拈香陈列祭品,喜悦行礼,直至三百里,沿途迎者接踵不断。于正月初五日到省城时,满汉文武各官、闲员、书生、兵民等皆迎入城。定设宝座、持幡,陈列祭品毕,因系陕西人未曾见者,故皆赞赏不已。于正月十三日,将佛请进广仁寺,继续诵经祀神,共祝圣上万寿时,远近人等奔走相告,来瞻拜者接踵不断,以致庙前热闹非凡,人集如会。
再,据广仁寺扎萨克喇嘛旺舒克吉木巴呈称:小僧来此已久,尚未请皇上之安。今将请佛、诵经及一应祀神项已完,俟诸臣、官员、兵民诵经毕,小僧舒克吉木巴请前往请安,请代为上奏等语。奴才等现将为送佛诵经。每年于三月皇上万岁圣诞,陕西地方满汉各官、闲员、书生、兵民皆于庙内诵经,共请皇上万寿。达赖喇嘛亲率众沙弥日谨诵经,故请暂留扎萨克喇嘛旺舒克吉木巴,以三月圣上万寿礼诵经。诵经事毕,可否遣之赴京朝见之处,奴才等未敢擅便,故谨奏请训旨。
康熙帝表示认可。
西安地近蒙藏居住的西北,康熙帝在此设立喇嘛庙广仁寺,表达对藏传佛教的尊重,广仁寺也成为西北和康藏一带大喇嘛进京路过陕西时的行宫。清廷还令地方官府出资维持广仁寺,喇嘛四季养赡银、元旦香烛银由咸宁、长安二县领支,先是从公捐俸工银中动支,后改为从养廉银支出。雍正四年(1726年)支出养赡银391两、香烛银40两。 如此支持藏传佛教,显然出于清朝控制西北的政治需要。
(原载于《紫禁城》2012年第4期,收入本集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