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昊伏羲氏与龙部族的形成

太昊为东夷部族首领,伏羲为西部部族首领,当伏羲带领其部族从西方迁到东方与太昊部族合并时,实现了上古东西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太昊伏羲氏由是诞生。在陈地,伏羲根据自己龙种龙性的特征,首创了龙图腾,用龙统一麾下各部,龙部族集团首次出现于中原大地,也为后来以炎黄为基础的龙部族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为华夏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一 太昊、伏羲及太昊伏羲氏

(一)太昊与伏羲

1.太昊

太昊,又称太皞、大皞,文献载他是其母“履巨人迹”,又“虹且绕之”而孕生于成纪的。作为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太昊与东方关系密切,《汉书·魏相传》载“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载“陈,太皞之虚也”,陈,今河南淮阳。东夷是上古时期东方(黄河下游)的部族,炎黄之时与华夏部族一起是北方两大部族,其与华夏部族的交往也十分频繁。太昊之后,东夷部族首领为少昊,后来,蚩尤也加入了东夷部族,并带领东夷部族与黄帝部族作战,最后败徙南方,成了南方苗蛮祖先。东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周代以后,东夷后裔“任”“宿”等邦国“服事诸夏”“司太皞与有济之祀”(《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居地渐次东移。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鲁、齐、越等国逐渐吞并了东夷国。至此东夷完全融入华夏族,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夷的祖先太昊、少昊也在华夷文化的交融中进入华夏古帝序列中。

2.伏羲

伏羲,又称宓羲、包牺、庖牺、牺皇、皇羲。从神话文化角度观察,他是龙的后裔,又与凤联系紧密。

中国传统文化或曰中国古代神话认为:龙是取材于“蛇、鳄、牛、虎”等动物及“雷电、虹霓、云雾”等自然天象糅合而成的神物。这些被取材的对象都被视作龙形象。伏羲是其母“被青虹绕之,孕十二年而生”(《拾遗记》卷一),其形象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列子·黄帝篇》),“蛇身人首”(《帝王世纪》),“龙唇龟齿”(《春秋合诚图》)。伏羲的出生与形象证明了他是龙的后裔。伏羲与凤关系也十分紧密。首先伏羲部族是“使四鸟”部落联盟的一支。其次伏羲有一个伟大的妹妹女娲,其姓为风。在古文字中,“风”和“凤”是同一个字,“凤”者“凤凰”也,由此可知伏羲部落也是崇拜凤凰之夷。再次伏羲作八卦是受“鸟兽之文”的启发。最后伏羲有巴人后代,他们是鸟所生(《山海经·海内经》)。

3.释伏羲

关于伏羲,历来说法不一。闻一多先生首先认为伏羲是“匏瓠”,于是从之者众,皆认为伏羲是“葫芦”或“葫芦瓢”,而且还认为女娲是“女匏瓠”或“女伏羲”。此解释有三处疑点:其一,伏羲与女娲结合出现较晚,非原生态神话;其二,葫芦的传说因洪水神话而起,在我国把伏羲与葫芦相联系的并不多;其三,古代神话资料中伏羲与洪水神话关系不大,如果用西南少数民族的葫芦神话来解释伏羲就显得十分牵强。

金荣权认为:“伏羲”实际上是上古太阳神羲和部族中以虎为氏族标志或以虎为崇拜物的氏族首领。这个氏族原本便是远古东方以“鸟”为崇拜物的部落联盟——帝俊族的成员。《山海经·大荒南经》曰:“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于是帝俊—羲和—伏羲,便形成了一个氏族谱系。帝俊妻羲和,则反映出东方母系氏族的衰落与父系氏族的产生,是帝俊对羲和部族的征服与统治。

(二)伏羲出生地说

随着伏羲神话的传播,加之其人文始祖身份,伏羲出生地出现了多种说法。

1.东方雷泽说

关于伏羲生于雷泽,古文献有载。《山海经·海内东经》郭璞注引《河图》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帝王世纪》(辑本)也载华胥在雷泽履巨人迹生伏羲。

伏羲因其母在“雷泽”履迹而孕生。关于“雷泽”的地望现有两种较流行的解释:一是江苏太湖,一是豫鲁两省交界处。

《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有人认为雷神即伏羲,吴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以西,亦为今之太湖。《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吴县。”班固自注曰:“具区泽在西,扬州薮,古文以为震泽。”古之具区泽即今之太湖,雷与震互训。据此,雷泽当为江苏之太湖,或曰太湖一带。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史记·集解》引郑玄注曰:“雷夏,兖州泽,今属济阴。”《汉书·地理志》曰:“瓠河又左,经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水经注·瓠子河》卷二十四曰:“瓠河又左迳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人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东南即成阳县,故《史记》曰:武王封弟叔武于成。应劭曰,其后乃迁于成之阳,故曰成阳也。”成阳属济阴郡,位置在今山东定陶、曹县一带。《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山海经》云雷泽中有雷神。”据此,“雷泽”与“雷夏泽”均指“雷泽”,其位置当在今山东省菏泽与河南省濮阳之间的广大地区。

以上关于雷泽的两种主要传说均在我国东部,介于黄河、长江之间,跨江苏、山东两省,兼带河南东部与安徽北部,这一带正是神话时期东夷部落的活动地带。

2.西方成纪说

关于伏羲生于成纪,古文献有载。《路史·后记一》罗注引《遁甲开山图》载:“伏羲生于成纪,徙治陈仓。”《续后汉书·郡国志》载:“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帝王世纪》载:“太皞帝庖牺氏……母曰华胥……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华胥在雷泽履大人迹生庖牺于成纪。

关于伏羲生于成纪的文献是汉以后的,此说法也是汉以后才盛行的。“成纪”得名,有两种说法:一为伏羲氏首画八卦,以成纲纪;另一为华胥氏怀孕十二年而生伏羲,而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故生伏羲的地方为成纪。

西汉始设成纪县。古成纪指一个区域范围,包括甘肃省东部和东南部,亦可说渭河上游流域,其核心区域基本在今天水一带。说伏羲生于成纪指今天甘肃省天水市,具体地点是甘谷县朱圉古风台。天水市所辖秦安县,是成纪县治所延续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素有“羲皇故里”之称。甘肃简称陇,这与伏羲以龙纪有关。陇右、陇西、陇城等地名都与龙生之地有关。在甘肃天水一带有伏羲庙、卦台山、雷泽山等与伏羲相关的遗迹。

3.其他说

围绕成纪之地,又衍生出了华胥生伏羲于静宁说、仇池山说。

静宁说:静宁地处六盘山之西、华家岭以东,历史上成纪曾迁于此,在今静宁县南之治平川有“治平成纪”遗址。伏羲生于静宁应该是历史上成纪迁徙至此引出的结果。

仇池山说:《路史》曰:“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太平御览》中也有“伏羲生于仇夷山”说法。仇池山,又名仇夷,在今甘肃省西和、礼县交界处,属于秦岭地区,与古成纪相距仅百余公里,位于县城南45公里处的大侨乡境内。此说应该是因距成纪近而附会之。

甘肃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都在古成纪地理范围内,从秦安向北经庄浪到静宁,从秦安向南到礼县、西河,此南北一线属古成纪,都有伏羲活动的传说。说伏羲生于静宁、仇池,一是历史上成纪迁徙于此的原因,二是距离成纪核心地近的原因。从大的区域说,静宁说、仇池山说也是成纪说。

另外,还有伏羲生于陕西蓝田说,其根据是蓝田有华胥陵、雷泽、履迹处等许多关于伏羲的文化遗址。还有伏羲生于山西永济之说,因为在山西永济县南雷首山下有雷泽(本名雷水),但此说中的“雷泽”与神话中的“雷泽”不同,此说中盖因此地有雷山、雷水,因而附会之。还有伏羲生于四川阆中之说,因为阆中有华胥之渊,西南巴国有太皞的后裔等。这些都是不足为证的。

关于伏羲出生的8种说法,“静宁说”“仇池说”“蓝田说”“永济说”“阆中说”有说服力的证据少,不足为信。“西方成纪说”很是盛行,但在汉以前没有“伏羲生于成纪”的记载,汉以后的这种说法可能是因为伏羲地位的提高而各地“哄抢名人”以抬高本地名声的结果。金荣权说:“雷泽自古传说虽地方不一,但均在东方,西方无之,华胥绝无在东方雷泽怀孕后而去西方生子的道理。‘成纪’当为‘成阳’之误,只不知是笔下之误、传说之误,抑或者有心之误。” “东方雷泽(雷夏泽)说”符合伏羲东方夷族帝王、太阳神地位的身份,《易经·系辞下》载“帝出乎震”,“帝”指伏羲,“震”与东方对应,这些都佐证了伏羲生于东方,而不是西方。

我们认为,伏羲生于西方甘肃天水,后来其部族大部分东徙至东部与东夷太昊族融合,成就了太昊伏羲氏部族。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伏羲生于何地已不重要,他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却是不容争议的。

(三)太昊伏羲氏名称由来

在北方汉民族古代神话的后来叙述与研究中,伏羲与太昊几近等同,伏羲可指太昊,太昊亦可指伏羲,太昊、伏羲绝大多数是指一个人或一个部族,更多是以太昊伏羲氏并称 。其实,远古之时太昊与伏羲没有关系,太昊是太昊,伏羲是伏羲,太昊与伏羲不是一人或曰不是一个部族,故先秦典籍中太昊与伏羲是分开而言的,如《荀子》在《正论篇》中言“太昊”,而在《成相篇》中则言“伏羲”,可见两者并非一人。再如《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陈,太皞之虚也。”另外,《山海经·海内经》亦有:“有九丘,以水络之……大皞爰过。”“太皞”同“大皞”,当为“太昊”,这里却不言伏羲,可见,在先秦时,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联系。

太昊是上古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个部族或首领,伏羲是上古西方(黄河中上游)的一个部族或其首领。伏羲部族发祥于甘肃天水,后东徙东方与东夷太昊部族融合,成就了太昊伏羲氏部族。这恐怕是太昊伏羲氏称谓的根本原因。

太昊伏羲合称最早见于西汉末,始作俑者为刘歆。由于政治的需要,加之伏羲与太昊的东方太阳神身份,刘歆在《世经》中把伏羲与太昊、炎帝与神农并称,后来的《汉书》《世本》亦曰“太昊伏羲氏”,后世史籍相继采纳此说,官方民间也认可太昊伏羲氏之称谓。虽然言伏羲亦指太昊,言太昊亦指伏羲,或言太昊伏羲氏,但就整体而看,言伏羲多于言太昊,伏羲的影响远大于太昊(特别是在南方),这可能就是文化流传中的一个特征——一个文化因子被另一个文化因子所代替或融合。

太昊伏羲氏连称客观上反映了民族和合、文化融汇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民族凝聚与文化统一。

二 太昊伏羲神话的主要内容

伏羲作为始祖神和文化英雄,其神话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很多内容,其最初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画八卦

八卦是中国的元典文化,是中国哲学之基与文化之根。关于八卦起源的猜测有很多种:“伏羲画卦说”“结绳说”“龟卜说”“竹筹蓍草说”“原始文字说”“男根女阴说”“天地说”“土圭测影说”“日月星象说”“宫室建筑说”“筮数说”,等等,我们认同“伏羲画卦说”。

画八卦是伏羲对人类的最大功业,《世本》《周易》等古文献对伏羲画八卦多有记载。伏羲画八卦,一是受《河图》《洛书》的启发,故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上》)之说。“河”是黄河,“洛”是洛河,“圣人”指伏羲,伏羲是依据《河图》《洛书》的原则画八卦的。二是灵感源于“天地风与鸟兽之纹”。《周易·系辞下》明言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作八卦。

后世经学家孔安国、马融、王肃等认为:伏羲受《河图》启发而作《易》,又仰观天俯察地来相互参正,然后画出八卦。伏羲画八卦是远古先民自然观与生命观的一种反映。在伏羲时代先民的意识中,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是有灵的,都是受着神灵主宰的,人间的吉凶祸福疾病死亡都是神灵在掌控,由此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心理。作为氏族首领的伏羲为了氏族更好地发展,他勇于担当,解释自然、诠释生命、引导生产、联通神明、治理天下,通过“观天观地观鸟兽之文取身取物”创立了 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八卦,分别象征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大天神的符号,每卦又可象征多种事物,以此来引导先民。

(二)结罔罟

伏羲时代,远古先民还生活在渔猎时期,于是伏羲根据八卦原理发明了罔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周易·系辞下》),“(庖牺氏)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庖牺氏”(《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罔罟捕鱼猎兽提高了生产效率,劳动成果也有所剩余,于是先民把吃不完的野兽豢养,为畜牧时代的到来积累了经验与财富,也为先民定居提供了条件,同时它也改变了生产关系,男子在“豢养”与“放牧”中成为主角,地位越来越突出,社会形态由母系向父系迈进,伏羲做了远古社会中的第一个男性联盟首领。伏羲利用罔罟先进的生产工具,其部族发展迅猛,不断外拓土地融并他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部落联盟。罔罟的发明是渔猎时代的文明,它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三)正姓氏

华夏姓氏滥觞于远古的神话时代,其源头为“始祖赐姓”与“图腾为姓” 。无论是“始祖赐姓”还是“图腾为姓”,都始于伏羲。伏羲时代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代,人口增加、居住地扩大,氏族成员按亲疏远近形成若干分支。为了区分这些氏族及其分支,伏羲开始了“正姓氏”,规定同一祖先血缘同一地域的氏族即为同一“姓”。伏羲首先自定为“风”姓,《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路史·后记一》载“太昊伏羲氏风姓”。繁体字“风”上部意为“天似穹庐”,下部为“虫”,“虫”者“龙”也。“风”寓意是“天下一条龙”,符合他的龙图腾。伏羲接着又为其他氏族定姓,于是就有了“姒、姜、姚、妫、姬”等“女”字姓,意为同一女性祖宗。接着他又采用动植物、景物、地貎等为庶民定姓,于是就有了“牛、马、杨、柳、花、江、石、邱、高、沙”等姓。

有“姓”就有“氏”,“姓”与“氏”都是部族、宗族徽号的标志,是氏族内部不断迁徙分化的结果,是同部族大群体与小群体的区别,无贵贱之分,但后来“氏”为贵者所称,为部落英雄人物的尊号,即是“尊者为氏”,如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祝融氏等,但这时的“姓”“氏”双轨并行,如太昊伏羲氏,风姓;炎帝神农氏,姜姓;黄帝轩辕氏,姬姓;帝舜有虞氏,姚姓;等等。三代之时,君主有“姓”,其旗下封国为“氏”。秦汉时代“姓”“氏”归一皆称“姓”,直到现在。

神话时代“姓”与“氏”是一种血缘标志也是一种地缘的标志,姓也是血缘及情感的纽带,它也是中华民族联系的桥梁,在今天仍然发挥着特别的作用。

(四)置婚姻制嫁娶

伏羲“正姓氏”的目的是“置婚姻”“制嫁娶”,规定“同姓不婚”,防止“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路史·后记一》载伏羲“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万民之利,丽皮荐之以严其礼”,《世本·作篇》也载“伏羲制俪皮嫁娶之礼”。“姓别婚姻”成了中华古姓的主要社会功能。伏羲对男女婚姻所做的限制与规定,确立了族外对偶婚制度,结束了群婚、乱婚、杂婚的野蛮现象,促进了家庭形式的出现,带来了私有制文明的产生,加速了原始氏族公社与氏族图腾的灭亡。从此,伏羲便以文明的开创者而居于始祖神之首了。

(五)洪水与造人

“洪水与造人”是伏羲神话后起的内容,主人公伏羲与女娲为兄妹或夫妻,其广为流传于北方黄河地区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1.西北甘肃

甘肃天水被认为是伏羲的出生地,有“羲皇故里”之称,当地民间流传着“三皇”神话、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伏羲创世神话,伏羲庙当地俗称“人宗庙”“人祖庙”。创世神话说伏羲与女娲成婚后通过建木 上达天庭,天帝向他交办两件事:定甲历和画八卦。伏羲走万里路、登万座山、观天取地,于是受渭河里双鱼相抱的大漩涡启发在三阳川的卦台山上画卦。另外,天水一带还流传着伏羲教民结网的神话。

2.中原河南

河南淮阳是伏羲的建都地,伏羲在那里俗称人祖爷,太昊伏羲陵被称为人祖坟。太昊伏羲陵里有“子孙窑”,为人们送子。淮阳地区广泛流传着伏羲女娲遇洪水与造人的神话 。据杨复竣《中华始祖太昊伏羲》记载,在淮阳流传的伏羲女娲人祖神话有《龙的来历》《人祖伏羲女娲》《白龟救伏羲女娲姐弟》《葫芦救伏羲女娲》《石狮子救伏羲女娲》等;兄妹成婚造人神话有《伏羲女娲滚磨成婚创人类》《伏羲女娲栽柳为媒》《女娲抟土造人》《天下人祖是伏羲》等。

在河南的其他地区,也流传着同样的故事。如沁阳流传的此类故事对淮阳的故事正好是一个补充:“为了让泥人身体结实,白日里,女娲和伏羲就把泥人们搬到洞外晒太阳,到了夜晚再一对一对收回去。一天正晒着,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女娲收不及,就拿起扫帚往屋里扫起来。这一扫,有的掉了胳膊断了腿,有的塌了鼻子瞎了眼,世上为什么有残疾人?就是这样造成的。女娲晒泥人的地方叫泥人场,现在去沁阳县境内还能找到。”

现今的中原地区(晋南、晋东南)广泛流传着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 。伏羲神话与女娲神话结合后产生了洪水造人神话,赋予伏羲女娲人祖神的地位,这是后天的神话。

3.长江以南

江南和西南等地民族均视伏羲为始祖,当地的伏羲神话主要是和洪水联系在一起的。在杭州、兰溪、海盐等地广泛流传着“洪水”“造人”神话,主人公均为伏羲兄妹。海盐流传的《伏羲王》,讲述远古之时洪水灾难,人类灭绝,仅存伏羲王兄妹。羲王要与妹妹羲女结婚被拒绝,在白龟王的撮合下兄妹二人终于成婚。羲女怀孕十三年,生下一条数丈怪蛇。羲王把蛇斩成十二段,化成“十二地支昼夜”,又斩成三十二段,蛇头变成了山岗,蛇尾变成了五湖,蛇肚化为天地。于是完成了天地的开辟。

闻一多《伏羲考》 列出了西南民族民间洪水神话,其中伏羲系列的占比较大,多为洪水与创世神话。今天仍有不少少数民族流传同样的故事,如仡佬族《伏羲兄妹制人烟》、土家族《兄妹开亲》、布依族《伏羲兄妹》。

总之,洪水创世神话中皆以伏羲兄妹为始祖,尽管各地各民族细节有差异,但主要内容相同,可以说形成了以伏羲创世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六)伏羲的其他文化发明与创造

伏羲人间帝王身份确立后,人们把许多文明成果的发明和创造都归之于伏羲,他不仅“创龙图腾、画八卦、结网罟、正姓氏、置婚姻”,还“作甲历、知天文、制礼乐、做乐器、创音乐、刻书契、煮熟食,建城郭、冶金属、耕农业、纺织布、驯养蚕、首祭祀、辨医药、铸钱币、造兵器”,等等,伏羲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神,其文化地位高于黄帝、炎帝,这种现象是神话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黏合和叠加造成的。

三 伏羲神话文化遗存

伏羲神话传播地区广,伏羲文化遗存也遍布各地。据统计全国有200多处伏羲文化遗址,关于伏羲的民间传说至今犹存,其主要分布在南方的苗、瑶、壮、侗、布依、毛南、仫佬、彝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黄淮流域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的汉民族地区。现主要就甘肃天水和河南淮阳伏羲文化遗存较集中的地区作一概述。

(一)甘肃天水伏羲文化遗存

甘肃天水市旁三阳川有一小山叫卦台山,据传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北宋时在卦台山上建有伏羲庙,明代在秦州城即今天水市城区建有全国最大的伏羲庙,本名太昊宫,当地人俗称人宗庙、人祖庙。明清两代,秦州城的双桥城门楼的城墙上镶嵌着“羲皇故里”的石刻匾。天水市的“羲皇故里”之称由此而来。“静宁说”言静宁是伏羲故里,静宁现有古成纪古城墙遗址,存有羲皇故里碑,有占地66亩的伏羲文化城。西和县仇池山有伏羲崖和相传伏羲生处的伏羲洞,山顶有伏羲庙。甘谷县西南白家湾乡朱圉山脉之中有古风台,传为伏羲出生地。

在天水民间流传着“三皇”神话、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也流传着伏羲创世神话。如创世神话说伏羲与女娲成婚后通过建木上达天庭,伏羲从天庭接受了天帝交办的“定甲历”“画八卦”任务,于是伏羲在三阳川的卦台山上画卦。

天水对伏羲的祭祀由来已久,最晚也在秦早期。《史记·封禅书》载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2年)“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青帝即太昊伏羲。历代对伏羲的祭祀都有变化,也曾中断过。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三月初三在天水伏羲庙落成后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伏羲春祭,这是文献记载中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伏羲祭典。传说正月十六是伏羲的生日,现在伏羲庙每年的正月十六举行人祖庙会。在三阳川的卦台山上,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卦台山伏羲庙会。

(二)河南淮阳伏羲文化遗存

1.伏羲都陈之宛丘

在中国的大地上,通过现代考古,我们已发现了170多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和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化石,后来的裴李岗文化、河姆渡文化、三星堆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至少说明在距今8000~400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已生活着多支不同的原始先民部落和部族。伏羲部族是距今8000年左右的先民部族之一,其最早生活在甘肃天水一带。

当伏羲部族强大后,他们沿黄东徙,到达黄河中下游的黄淮大平原与太昊部族融合,成立了太昊伏羲氏部族,实现了远古时代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太昊伏羲氏部族在中原及东部地区生活,并在宛丘建立城。《左传》载“陈,太皞之墟也”,《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都陈”,《陈州府志》载宋太祖修陵诏“太昊伏羲都宛丘”。伏羲建都于陈,或曰宛丘。陈即今河南淮阳县;宛丘是陈的一个地名,其地望在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平粮台。“陈”历史上也称“宛丘”。1983年在平粮台发掘了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其下面叠压着一座距今6000~8000年的大汶口文化城址,这与伏羲氏所处时代基本吻合,据推测是太昊伏羲的都城,但未对其进行发掘。今淮阳有关伏羲的文化遗存还有很多:伏羲故都宛丘、伏羲画卦台、太昊伏羲陵墓、伏羲故城羲城实(位于淮阳城东北16公里)、伏羲白龟池。另外淮阳还流传有大量的伏羲女娲神话,这些活态的伏羲文化遗存,也佐证了伏羲都陈。

2.太昊伏羲陵庙

太昊陵,亦称伏羲陵,又称太昊伏羲陵,百姓俗称“人祖坟”,坐落在今淮阳县城北1.5公里的龙湖之滨,位于伏羲故都宛丘西北6公里。伏羲陵是由伏羲墓发现而来的,但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当在中国三代以前的远古时代,或曰6000年以前。关于伏羲陵的来源,据《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 有四种传说:一是人祖坟古来就有;二是人祖坟是人头变的;三是人祖坟是埋葬一个头顶有两角的人头骨堆起来的;四是人祖坟是用伏羲的头筑起来的。

太昊伏羲庙,亦称人祖庙,古时因墓立庙,故太羲庙与太昊陵相伴,并称为太昊伏羲陵庙。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面积达875亩,有内城、外城与紫禁城,有太昊伏羲陵、女娲观、玉皇观、三清观、天仙观、老君观、玄都观、岳飞观、火神台等。

太昊伏羲氏享祭由来已久,陵庙修建也不断进行。殷代享有庙祀,“汉以前有祠”(《陈州府志》),汉祠与庙同。唐时诏令在太昊伏羲陵庙区“禁民刍牧”(《陈州府志》)。宋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颁布了《修陵奉祀诏》,是历史上伏羲陵庙第一次“诏建陵庙”的记载,后来宋多次修建扩建太昊伏羲庙。元末太昊伏羲陵庙被毁无存。明洪武七年(1375年)朱元璋颁诏大治寝殿(统天殿),从此以后,伏羲庙方有统天殿。在明代有七位皇帝八次扩建伏羲陵庙,规模越来越大,格局也开始定型。清初多次重修太昊伏羲陵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修葺太昊伏羲陵庙,至成现在规模。

3.祭祀表演

祭祀太昊伏羲也叫朝祖会,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会期长达一个月。朝祖会上,到处可见“泥泥狗”,又称灵(陵)狗,据说它是给“人祖爷”守陵的。当地人说泥泥狗是人祖姑娘女娲抟土造人与女娲造六畜传下来的。朝祖会上,俗称“娃娃观”的女娲观到处可见无嗣的女人“拴娃娃”的习俗,遂愿后还要“送旗杆”还愿,尔后还有“烧旗杆”“抢旗杆”等活动。朝祖会上,还能看到俗称“担花篮”的“担经挑”巫舞,它起源于伏羲女娲的女儿宓妃为寻找失去的母亲女娲而编的经歌。担经挑边舞边唱,唱词是代代相传固定不变的,如《祭女娲龙花会》《花篮里面担真经》《龙花会》《十朵莲花》《坐莲台》《朝九莲》等20多首。在太昊伏羲陵庙庙堂还有劝善经《父母好比两尊神》《行善积德是福根》《劝赌经》《古朵经》等近20首,为世经《敬得老天心欢喜》《葫芦里面有真经》《贤良女白海棠》《十个字里有短长》等近30首,农家经《庄稼歌》《四季歌》《节令歌》等近10首,爱情婚姻歌《同床共枕孝爹娘》《闹洞房》《婚礼歌》等5首。据杨复竣先生《中华始祖太昊伏羲》记载有43篇今天仍流传,内容主要是“人祖的诞生与获救”“兄妹成婚造人”“治世神话”“发明创造”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四 伏羲神话的传播与特点

伏羲神话从产生到唐宋时成熟定型经历了数千年,其间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也不断丰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一)伏羲神话纵向的传播流变及其特点

伏羲神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从文献记载中可把伏羲神话传播流变过程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汉以后至唐宋三个阶段。

1.先秦时期:伏羲神话初现期

先秦文献《庄子》《易经·系辞下》《管子》《战国策》等对伏羲有记载,其中记载最多的是《庄子》,记载最详细的是《易经·系辞下》。先秦时期的伏羲不是以神话人物面貎出现的,而是以上古帝王的身份出现的,主要事迹是画八卦教民渔猎,先秦诸子把伏羲作为“托古改制”的凭借。

先秦时在楚地流行着伏羲创世神话,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楚帛书》载曰:熊雹戏娶女填为妻生四子,当时未有日月山川,伏羲作为创世神创造了世界。楚帛书的时代为战国中晚期,熊雹戏,即伏羲,因楚人以熊为氏故名;伏羲所娶女填为谁?严一萍、饶宗颐等学者认为是女娲,李学勤、杨宽等学者认为女填为女娲并无确证,雹戏所娶不是女娲。楚地流行的这一创世神话,是楚地较早流传伏羲及其配偶神话的证据之一,也是先秦时期中国完整创世神话的一个活标本 。楚帛书是先秦时期唯一记载伏羲创世神话的文献,因此伏羲很可能是楚人的创世始祖,秦汉以后伏羲进入三皇五帝体系,是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直接体现。

2.两汉时期:伏羲神话的细化期和伏羲由人向神的转化期

这一时期的伏羲神话表现出几个特点:第一,儒家的伦理思想和等级意识渗透到伏羲神话传说中。如陆贾《新语·道基篇》有“于是先圣(伏羲)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这种君臣、夫妇思想明显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植入。第二,伏羲的形象及神话内容有所增加。伏羲神话除先秦时的画八卦、教民渔猎的人王事迹之外,另增加了伏羲神秘感生说、人首蛇身外形等神性特质,西汉末年谶纬图书之中有大量记载,如王符《潜夫论·五德志》载:“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春秋合诚图》载:“伏羲龙身牛首,渠肩达掖,山准日角,震目珠衡,长九尺有一寸,望之广视之专。”第三,太昊伏羲合称出现。合称始于刘歆,其后有:《汉书·古今人表》“太昊帝宓羲氏”;《汉书·律历志下》“《易》:‘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合称是族群的交流与融合的直接反映。第四,阴阳五行学说浸入伏羲神话,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大量出现于汉代画像砖上,他们皆为上古圣王,如《淮南子·览冥训》载:“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列子》卷二《黄帝篇》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此时二人并不是夫妻或兄妹。

3.汉以后直到唐宋时期:伏羲神话趋于定型期

此时伏羲神话大范围传播,内容更加丰富。《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太平御览》《路史》《艺文类聚》《文献通考》等文献中载有伏羲出生地、建都地、葬地等。伏羲女娲为兄妹、夫妻关系,二人结婚繁衍人类神话出现并流传,同时还记录了许多文献上都说到的伏羲女娲“定姓氏”“置嫁娶”“定婚媒”的神话故事

最初伏羲与女娲的关系是出现在汉画像石上,随着汉唐疆域的扩大,远播至新疆、四川等边远地区。如:重庆出土汉代石棺常见“伏羲女娲蛇身人首联体交尾图”;四川郫县出土的伏羲女娲汉画像石砖;新疆吐鲁番出土帛画有隋代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图;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葬棺盖有彩色伏羲女娲(1号墓、13号墓),以及墨线绘的卦象图(13号墓女棺后档头里面);甘肃武威魏晋墓出土的彩绘陶盆上绘有伏羲女娲像;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有魏晋至隋唐的伏羲女娲像 。这些边远地区的伏羲女娲画像显然是中原汉人迁徙到当地时带去的

从先秦史时的《易经·系辞下》到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和王充的《论衡》,再到唐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对伏羲都有详细的描述,涉及社会经济生活、婚姻状况、文化贡献等内容。伏羲的功业使其地位日渐上升,位列三皇之序。这种种现象说明了伏羲神话的演变反映了神话的历史化,体现出神话的时代性。

(二)伏羲神话横向的传播流变及其特点

伏羲神话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民间流传,其突出的是伏羲的神性。从空间分布上伏羲神话可以长江为界分为南方与北方两个区域。

北方区域的伏羲神话主要在汉民族中流传,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的汉民族居住区,集中于甘肃、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份,尤以甘肃天水和河南淮阳为多,内容集中于伏羲女娲造人、兄妹婚、伏羲画八卦、伏羲诞生等。

南方区域的伏羲神话主要在少数民族中流传,其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居住区,集中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居住的苗、瑶、壮、侗、布依、毛南、仫佬、彝等民族中,主要是洪水过后兄妹婚再创世的神话。

伏羲神话的不同区域流传是长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结果。关于伏羲神话的传播路线,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南方说”认为伏羲神话是从古代西南民族中兴起,随后传播至北方和东南方,如芮一夫、闻一多、吕思勉、蒙文通、徐中舒、袁珂、邓少琴等,均持此观点;而持“北方说”的有张光直、王孝廉、张自修、魏峨等,他们认为伏羲神话的本源应兴起于北方地区,北方是源,南方是流。我们认同“北方说”。

五 从太昊、伏羲、女娲神话看民族的迁徙融合与神话的传播演变

(一)太昊、伏羲、女娲部族的迁徙与融合

《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昔尧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盖日之所出也。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蓝夷作寇。自是或服或畔,三百余年。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 太昊为东夷部族的首领,其部族最早主要居住于东方的山东一带,后来人口增加,部族分支开始南迁中原地区东部和淮河流域,其活动区域在周口一带,中心地为淮阳。太昊居陈应在五帝之前,其实东夷大规模地迁移是在商周之际,其向淮河流域迁徙者在夏商有英、六等方国,在周代建立有徐、六、英、群舒、黄、江、养等诸侯国;向北方迁徙者有传说的虞舜、秦人和赵人的祖先;向中原迁徙的太昊族主要是在陈地淮阳,后伏羲族从西东徙,至陈地二族合二为一,为太昊伏羲氏部族。

古史所载的太皞之墟地在今周口市淮阳县,在这里不仅有太昊伏羲陵,同时还有最丰富的伏羲神话传说,包括伏羲造八卦、兄妹通婚等传说。考古发现的淮阳的平粮台遗址包含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中期、龙山文化晚期等多个文化层,距今约4000年。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属于东夷民族所创造的早期文化,其文化由东夷文化区传入淮阳地区是民族迁移的结果,可以说明,至迟在距今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中的一支便移居至周口淮阳一带。结合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证明这支东迁的东夷部族当为太昊的后裔。

伏羲是龙的儿子,是西方部族首领,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伏羲带领部族沿黄河东迁,直达中原东部,与世居东方的夷族太昊部族融二为一,故后世称为太昊伏羲氏

东夷首领太昊本以鸟为图腾,与伏羲融合后,也以龙为图腾,融合后的太昊伏羲部族在今周口淮阳一带高举龙图腾的大旗,不断融合其他部族,并“以龙命官”“为龙师而龙名”。从神话的角度看,太昊伏羲的这种做法是以龙为传承谱系的,这也是后世称伏羲首创龙图腾的主要根据。其龙部族的支族有赤龙、黑龙、青龙、白龙、黄龙、勾龙、应龙、御龙、豢龙、河龙、烛龙、虬龙、交龙、蟠龙等之分。伏羲太昊两部族的融合是上古部族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同时也把蛇鸟等图腾统一为龙图腾。

当太昊伏羲部族统一了中原各部后,最早活动于太行山区的女娲族的后裔们也走下太行山,越过黄河,其中一支沿黄河东迁,到达河南东部的周口地区,并在这里生息、建城立业。在周口,伏羲与女娲部族逐渐发生融合,其部族融合的标志就是伏羲与女娲联姻,由此产生了洪水劫难兄妹结婚救世造人的新的伏羲女娲神话。

太昊伏羲时代后期,发祥于西部的炎帝部族也开始东徙进入了中原地区,并与太昊伏羲部族融合,实现了远古时代部族的第二次大融合,炎帝部族改牛图腾或曰羊图腾为龙图腾。当炎帝占据太昊伏羲活动区域后,一部分伏羲后裔开始南迁,他们越过长江后又向西向南迁徙,散居于广西、贵州、四川、湖南一带。伏羲的南迁部族带去了伏羲神话,并与江南本土的原生神话融合,创新出以洪水劫难为母题的创世神话与救世神话,伏羲兄妹成了救世主、成了人类始祖。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传播与演变

大凡有古代神话传说的民族,大都会有洪水神话的内容,尽管人们对待洪水的态度、逃生的方式、洪水之后的结局等各有不同,但洪水对人类的伤害却是一致的,对洪水灾难的记忆也是深刻的。中国上古时代也有洪水灾难,最著名的是尧舜时期的大洪水,于是有鲧禹治水。其实,伏羲与女娲联姻神话产生的契机就是远古时代的一场大洪水。从神话传说来看,洪水泛滥让这两个来自东夷和太行山上不同的部族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随着部族的融合,对原始灾难的记忆所衍生的洪水神话传说被继续演绎且产生新变,于是,以洪水神话为母题、以伏羲和女娲为主人公的系列神话由此产生。新生的女娲与伏羲神话以“洪水逃生”“龟为媒”“滚磨成婚”和“抟土造人”等为主体内容,结果是人类繁衍,伏羲、女娲因造人之功,被尊称为人祖。

至此,伏羲与女娲这两位在早期神话中来自不同神话系统的毫无关系的人物,由部族首领而变为兄妹,再变成夫妇,从而上升至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神。

总之,作为上古时代东西两大部族融合的太昊伏羲氏部族,为早期民族的发展迈出了部族融合的第一步,其龙图腾也成为中原地区民族凝聚的旗帜。太昊伏羲神话由氏族神话到部族神话最后为民族神话,其演变过程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诉求。 M0mEYKvx/magQQSVPDScgbPtACboYqTXPJq2GPS2awLmaoyf7gfutEVVyBJroI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