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关于“国际移民”的一般定义为:除正式派驻他国的外交人员及联合国维和部队官兵等跨国驻扎的军事人员之外,所有在非本人出生国以外的国家定居一年以上的人口均属“国际移民”。根据这一界定,非法移民和出国的留学人员都在“国际移民”之列。
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本书把战后的国际移民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劳工劳务移民、家庭团聚移民、留学生移民、技术与投资移民、难民与非法移民。这些移民的出现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体系演变的进程相适应并逐渐形成了世界移民网络。
(1)劳工劳务移民。劳工的输出地主要有三大来源:①南亚国家,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②阿拉伯国家,如埃及、巴勒斯坦等;③东亚、东南亚国家,多是韩国、菲律宾、泰国人。战后迅速膨胀的石油产业使海湾地区成为世界最大的劳工输入地。但海湾战争中劳工的大量撤退使中东国家意识到劳动力本国化的重要性,外籍劳工的引入大幅减少。西欧国家也是外籍劳工输入的重要地区,由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外来劳工不仅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可以更方便地在西欧各国间流动。同时,欧洲各国的人口增长率长期为负数。它们必须引进外来劳动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但欧洲国家多以合同工方式引进外来移民,并规定合同期满后,劳工要回国,不能定居下来成为永久移民。有学者认为欧洲的这种做法“完全将移民当作调节劳动力需求的‘安全阀’,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劳务移民与劳工移民所做的工作多是脏(dirty)、险(dangerous)、难(difficult)(即“三D”)的下层工作。如菲律宾、泰国的女子就有很多到日本从事家政业和娱乐业。一些国家对这类无技术的人员监控非常严格,如新加坡就规定,无技能工人必须定期调换,不得定居,不得携带家庭其他成员,不得嫁娶新加坡人,外国女工还要接受定期的受孕检查。
(2)家庭团聚类移民。指本国公民或永久居留民可以将在外国的近亲属迁入本国,实现家庭团聚。一般情况下,家庭团聚移民除受年龄和亲属关系限制外,不受文化程度、职业专长、工作安排等条件的限制,只要本人提出申请,担保人具备担保条件,本人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基本上都能获得移民输入国的批准。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西欧各国原则上都承认家庭团聚类移民的合法性。这样,既可以彰显西方民主社会的人道主义,更重要的是定居移民可以为输入国提供长期的劳动力来源,防止劳动力来源的暂时性、多变性。
(3)留学移民。二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人才立国的重要性,特别是日本、德国等国能依靠高素质的国民劳动迅速崛起为经济强国的现实给他国提供了经验教训。很多摆脱殖民地地位的国家急需高素质人才,因而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成为最快捷的途径。除此之外,由于全球联系加紧,世界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眼界开阔,并且经济状况转佳,自费留学也成为一支可观的留学队伍。这些移民毕业后并不是全都回到母国,很多人因为发达国家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及先进的福利待遇,通过寻找工作,选择配偶等方式留在了迁入国成为永久性定居移民。澳大利亚战后已成为教育出口大国,包括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亚洲留学移民已成为其重要移民来源。
(4)技术和投资移民。二战后,传统移民国家对移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移民大国纷纷调整移民政策,减少其他类型的移民比例,而对技术类和投资类移民格外欢迎。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大量外汇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愈益重要。另外,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也使各国社会精英跨国流动日益成为经常的现象,这样逐渐形成了一股“精英迁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台港澳在内的中国赴澳大利亚新移民中技术和投资移民就占了相当比例。
(5)难民。难民问题是长期困扰国际社会的一个大问题,难民的出现不仅是由于战争、政治迫害,还存在广泛的经济和环境原因。难民通常也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经济的长期停滞倒退,人们基本的生活生产要求无法满足,促使人们以“经济难民”身份向有较好生活保障的国家迁徙。个别国家森林沙漠化,土壤贫瘠化、干旱和洪水等也会迫使人们背井离乡,部分人成为国际难民。越南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就接受了一批包括华人在内的印度支那三国难民。“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前后,澳大利亚等少数西方国家也以“政治因素”为由接受了一批中国所谓的“民主人士”。21世纪以来,国际难民问题日益突出,澳大利亚也陆续接纳了一部分来自西亚、中东和南太岛屿的难民。但其难民政策也和西方国家一样,面临着两难选择。
(6)非法移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移民规模往往超过发达国家的需求能力,移民类型也不尽相符,但由于“推力”和“拉力”的作用,很多移民往往通过非正常途径进入目的国,在不被目的国承认的情况下称为非法移民。非法入境或者是个人自发的行为,或者是通过中间人(通常称为“蛇头”)组织,越境进入目的国。这些人被称为“偷渡客”,偷渡的数量相当惊人。澳大利亚因环境优越、劳力缺乏,成为偷渡移民的重要选择国。非法移民选择留下来是希望有一天所在国会大赦非法移民。同时,他们也成为所在国一种重要的廉价劳动力资源。除非本国经济状况恶化、就业问题突出,所在国政府一般不会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
总之,战后的国际移民呈现出以下趋势:
从战后的世界人口迁移的四大主要迁移流向看,国际移民的迁出地大多是欠发达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大多出现了人口增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困境,人口增长较快,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人口出现过剩局面。同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在内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战后经济持续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移民有很大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移民或者是追求那里的较高的生活质量,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免费的教育、完善的福利政策、齐全的公共设施等。或者是看中发达国家的高收入、更多的就业机遇。而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的视野更开阔,信息交流更快捷,人员来往也更频繁。
战前的移民主要是劳工性质,战后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的需要,逐步调整移民政策,出现了技术和投资移民等新型移民类型,相比来讲,传统的劳工移民减少。战后世界政治大背景也使移民与战前不同,国际移民的迁出地不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基本上是独立的国家,移民在迁移前就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文化素质更高,对不少人来说,出国是为了进一步深造,留学生移民就是证明。在移民的职业上,战后移民不再局限于社会下层的工作,开始进入迁入国的上层社会,积极参与所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并能在异质文化中更好地适应,受到所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