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与原因分析

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表现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的总体态势。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指向欧美发达国家的趋势十分明显,而其来源地则主要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地区成为国际移民的主要迁出地。重要的迁移流有:①从南欧、北非、南亚向西欧国家的迁移;②从东亚、东南亚国家向亚太地区的日本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迁移;③从东南亚、北非等地向海湾地区的以劳工迁移为主的人口迁移;④从拉丁美洲向美国的迁移。它们在地理范围上相互交叉、错综复杂,在时间进度上也并非同步发展。促成迁移的原因和迁移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战后国际移民受到传统的国内“推力”和国外“拉力”的共同作用的同时,无疑还普遍受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100多年中,欧洲一直是世界长期或永久性国际移民的主要来源地,这与科技革命和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各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西欧工业生产指数如果以1938年为100,那么,1946年第一季度则为68,1947年第一季度为78。 [7] 但战后美国对西欧国家实施的“马歇尔计划”迅速生效,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起,欧洲各国的经济开始复苏。本国劳动力再生产速度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求,西欧国家开始考虑向区域以外的国家引进大量劳动力。首先在20世纪50~60年代,法国、德国等国家允许南欧国家劳工移入。接着逐渐扩展到更大范围地区如土耳其、利比亚等前法国殖民地国家。这些移民能率先进入西欧国家,一方面因为地理位置的便利以及文化传统的相似性(比如南欧国家),另一方面则是语言上占有的优势,北非国家多为前法国殖民地,移民的法语水平较高,土耳其则与西欧国家,特别是德国有深远的传统交往关系。而对于土耳其、北非、南亚国家,在这一时期他们也有外迁人口的要求。二战以后,前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北非的利比亚、埃及和西亚的土耳其等国人口急剧增长,迅速超过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劳动力,这些国家和人民开始不断到海外去寻求工作,西欧各国成为他们移民的首选之地。印度长期以来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战后的南亚独立、印巴分治,以及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长期宗教矛盾与冲突,促成了大量南亚人口向英国寻求安身立命之所。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传统的移民迁入国,但在二战之前,移民这些国家的人口成分多为欧洲国家,因为他们与美、加、澳同文同种,深受三国欢迎,而对广大亚非拉美国家移民则采取抵制态度,各国制定了相应的限制亚非拉移民的政策。然而,由于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欧洲国家向海外移民能力的锐减,加之亚非拉移民素质不断提升,三国相继放松了对移民的政策限制和种族歧视,大规模吸收海外移民。到70年代以后出现了移民的高潮并持续发展,势头强劲,直至现在。

从表1-2中我们可以看出,战后移居美国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多,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平均净移民不足30万人,到90年代,平均达115万人,增幅达四倍之多。战后五十年,美国吸收了3000万人的净移民,这与美国长期维持世界经济大国与超级强国的吸引力是相适应的。

表1-2 1951~2000年美国人口增长的构成(年平均数)

随着1967年新的移民法的生效,加拿大的亚洲移民在总移民人口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1993/1994至1997/1998年间,加拿大共接纳移民102.95万人,其中亚洲占61.7%,欧洲仅占19.2%。加拿大的开放政策对澳大利亚等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世界传统移民国家移民政策的改革,世界因此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移民高潮期。

澳大利亚长期实行“白澳政策”,试图在亚太地区维持白人人口的绝对数。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酷现实使澳大利亚明白,与澳大利亚生死攸关的不是远在大西洋东岸的英国,而是一衣带水的亚洲各国。而且战后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也要求引进廉价的亚洲移民。1966年和1973年,澳大利亚两度修改其移民政策,并最终废止了“白澳政策”,从此亚洲移民大量涌入澳洲,1990~1994年亚洲移民占到移民总数的50.9%。

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人口的纯流入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盛行的“黄祸”论也把矛头指向了日本。二战期间有不少朝鲜人、中国人来到日本,但大多是被日本帝国主义政府强制征集来的劳动力。二战后,战败的日本在经济上却取得了成功,借朝鲜战争恢复元气。1968年经济超过德国后稳定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80年代时还有赶超美国的势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国劳动力不再能完全满足经济需求,日本也开始使用海外劳动力,逐渐由纯人口流出国变成人口流入国。战后,日本的国际移民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外国人口的微增期。第二阶段:从80年代到90年代,是外国人口的激增期。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是外国人的稳增期。

战后西亚海湾地区成为世界人口的重要迁入地有其特殊的原因。20世纪50~80年代,海湾地区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激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油地区。石油出口带来的巨额收入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因而对劳动力需求也猛增。然而本地区人口增长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产生严重的人口供应状况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之本地区多沙漠地形,居民长期以游牧为生活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西亚各国开始大规模雇佣外籍劳工。1977年海湾地区6国吸收外籍工人达197.9万人,1985年猛增至514.7万人,外籍劳工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平均达70%,一些国家如阿联酋、卡塔尔1990年的平均值更高达92%(见表1-3)。

表1-3 海湾六国外籍劳工占总劳动力的比重

外籍人口的大量涌入使海湾地区“迅速崛起成为与西欧、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劳务市场之一”。 海湾地区引入的人口绝对数字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外来人口却大大超过了本国公民数目,在劳动力总数中占绝对优势,这也是海湾地区移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这也给海湾国家带来了一些弊端,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大批外籍劳工仓促撤离,给劳工输入国带来巨大损失,海湾国家意识到劳动力本国化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本国人口的增殖和培训力度,并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外籍劳工的输入,这使得海湾地区的劳工输入不再像70~80年代那样引人注目。

拉丁美洲向北美,特别是向美国的移民构成了一支较大的移民流。1950~2005年,拉美人口增长迅速,总人口增长2.35倍,其中墨西哥和中美洲增幅达2.94倍,南美洲为2.32倍。 因而从历史上的人口净迁入地区转变为人口迁出地。拉美人口迁出还因为拉美地区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不乐观,部分国家长期动荡。在拉美国家移民的目的国中,北美各国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工作机会多、地理距离较近,备受拉美各国移民欢迎,特别是美国。据统计,2003年在美国的拉美裔人口达3990万人,在美国总人口中占到13.7%。其中墨西哥由于毗邻美国,常成为各国移民的第一移民站。另据统计,1955~2005年,墨西哥迁出1100多万人,占拉美累计净迁出人口(约2600万人)的43%。 BV2A3DAPiPXtDSPPI8xhtBiEgkO3l//aE8t4Ll2RsS9ZZxO9pfy5xkg8N9FIZQ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