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战后经济全球化

一般认为,“全球化”一词是1985年莱维特(Theodre Levitt)首先提出的。他使用这个词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变,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近年,随着全球化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又把全球化分为前现代(1500年以前)、现代早期(1500~1850年)、现代(1850~1945年)以及当代(1945年以来)四个阶段。 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者,在定义全球化时都着重到了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即通常所指的狭义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展。历史上,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次快速发展的阶段,分别受近代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影响,而“历史延续下来的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结构形成了国际人口迁移的推动力和吸引力”。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一阶段。这一期间,借助地理大发现,欧洲殖民主义把新兴产业如纺织业快速推向世界,同时在各地建立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逐步形成了以英国工业为中心,世界多数的农业国家环绕的世界市场体系。英国也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发展为代表,包括交通、化学等产业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垄断公司大量兴起,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全球经济与世界霸权紧密联系,世界市场空前发展。世界经济重心由英国转向美国。

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经济全球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推动下,全球化日益显现出多样、自由、全面、深入的特征。战后世界经济以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年以后改组为世界贸易组织)]为支柱,以区域一体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并有跨国公司无处不在的全球扩展。二战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战后世界各地区普遍觉醒,殖民主义旧体系崩溃,民族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造就了一批新兴的独立国家。而由于二战的巨大代价以及残酷教训,各国都把发展国家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战后长期存在的“冷战”国际形势使世界明显划分为两大阵营,这反而为各国在两大阵营内部的经济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战后逐步形成了一批区域经济贸易区和地区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煤钢联营进而发展而来的欧洲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等。这些组织机构合作的基础无不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也使战后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且持续时间更长,一直到当代。

战后经济全球化必然带动国际人员流动的大量增加。据国际移民组织(IOM)统计,目前世界有大约1.92亿人口居住在非出生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平均每35人就有一个是移民。1965~1990年国际移民人口增加了4500万人。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员流动在方向、规模、人员主体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与经济需求相适应的变动特征。 2l1X0jPJsB/Rm5KI66WOfygFr6AoxZeRC3YzA8Uj9nrvu2iqWKH3tFmHC3luBO0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