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天地起源神话

一 天地起源的神话

创世神话有两大主题:一是天地起源神话,二是人类起源神话。天地起源神话是每个民族神话的开端,只有天地诞生了,人和万物才有一个生长和活动的空间平台。

天地起源神话包含三重内容:①对天地产生原因的解释,天地究竟是神创造的还是自然形成的;②古人对天地外观形状的认识和描述;③宇宙的结构。

日本人关于天地起源神话深受中国古代神话的影响,其观点如下。

1.天地是自然形成的

在天神出现之前,就有天地,就存在“高天原”。最初天地处于混沌分化的状态,终于随着天地的分化形成了宇宙。

《古事记》作者安万侣在序言中写道:“夫混元既凝,气象未效,无名无为,谁知其形。然乾坤初分,参神作造化之首,阴阳撕开,二灵为群品之祖。”

通俗地说,最初的混沌世界虽然已经凝结,但尚未出现形成万物的生命及其活动,这是一种无名无为的状态,谁也无法知道其状态。但是,随着天与地分开,天之御中主神、高御产巢日神、神产巢日神三尊神作为最初的创造之神诞生,产生了阴与阳、男与女的区别,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两位神灵最终成为国土生成和万物生育的父神和母神。

《日本书纪》开头写道:“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混沌如鸡子。”在中国古代文献《三五历记》则写道:“最初之,天地混沌如鸡子。”就是说最初的世界是混沌的,没有光亮,没有高山河流和生命万物,宇宙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鸡蛋。可见,在对天地宇宙最初形态的描述上,中日神话有高度的相似性。

2.一系列大神的产生

在宇宙刚形成时,高天原就出现了天之御中主神(宇宙中心的神),随后又出现了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陆续又诞生了一系列神,统称为“五尊特别天神”和“神世七代”。

3.属于“宇宙卵”的创世母题

把天地或宇宙比喻为一个大鸡蛋,即“宇宙卵”,是很多民族神话中共同存在的母题。伊朗神话对这个“宇宙卵”做了描述,说是神用质地为阳性金刚石的闪光金属创造了光辉夺目的宇宙,那是一个卵形物体,像一个巨大的鸟蛋,大地相当于蛋黄,而天空相当于蛋壳。

在更古老的太阳神密特拉的神话中讲到密特拉出生于石头蛋中,其出生时石头蛋从中间崩裂。印度神话中也同样有宇宙卵生神话。讲的是在一片混沌之中,水首先被创造出来,此后,由水生火,由于火的热力又使水中生出一个金黄色的蛋,经过长时间的漂浮,又从中生出万物的始祖——大梵天,这位类似中国盘古的大神将蛋壳一分为二,上半部变成了上天,下半部变成了大地。

伊藤清司认为《日本书纪》中关于天地起源完全借用了中国《淮南子》《三五历纪》等古代文献的内容。高木敏雄也认为日本天地起源神话完全是模仿中国开天辟地的一种自然主义哲学,具体地说就是受到中国的儒道、神仙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比如《古事记》中的“乾坤初分”“阴阳撕开”,以及《日本书纪》中所说的“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淹滞而为地”,等等,均来自《淮南子》的说法。总之,古代日本人在关于创世神话的基本逻辑和表述上,完全借鉴和吸收了中国神话的基本要义。

二 幼稚的国土

在《古事记》开头,讲到天地形成之初,国土幼稚,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脂,那样浮游。

这种对国土最初形态的描述有如下两层意思。

第一,最早的世界大部分被水所覆盖,陆地面积忽大忽小,而且是漂移不定的。

根据日本学者的主张,在大冰川期结束之时,日本列岛所在地发生了全面、剧烈、长期的火山大活动,大冰川期忽热忽冷的反复剧变,使日本列岛周围海面反复陆化和海化。因为一进入冰期,海水则自然大量收缩,周围海面的大部分自然渐渐“陆化”(变成陆地),这种现象被称为“海退”。但一旦进入解冰期,则海水自然又渐渐猛涨,陆化了的海面,又自然变成汪洋大海,其海面之高甚至远远越过了平常的海面,这种现象又被称“海进”。也就是说每隔一段时间,天气寒冷,海水结冰,大量土地会裸露出来;又隔若干时间,天气转热,海水解冻,重新淹没原来的陆地,陆地面积又大大缩小。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今天的日本列岛是从俄罗斯东部的大陆和朝鲜半岛上分离出去,至今日本列岛仍在缓慢向东漂移。《古事记》十分生动而形象地描述日本陆地就像一只只漂游的海蜇,浮在水面,相对于浩瀚的海洋,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海岛,点缀于其中。

因为陆地漂浮在水面,会随时移动,所以需要有驮负者,大地才不会下沉和移动,这是早期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在中国神话中,神龟具有驮地的作用。在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绘“非衣”帛画最下端是一个大力士足踏鳌鱼之背,鳌鱼浮在水上。如果鳌鱼眨眼,便会地震。这里的鳌鱼实际上是一种大海龟。此外, 地者还有大鱼、鲸、牛、龙等。乌丙安先生称之为“地震鱼”,他认为地震鱼观念的产生体现出:大地震引起的种种大地浮动观念与对鱼类的水栖特性的认识相结合的原始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有“鲇鱼翻身地震动”的传说,后来传入日本。16世纪末日本民间便出现了“地震鲇”的传说:大地是靠一条巨大的鲇鱼支撑着,鲇鱼不高兴时,身体一动,尾巴一甩,就造成了地震。为了避免地震,就要用巨大的石头将其压住,不让它动弹,这样就不会造成地震。这个传说实际上是日本人早就注意到地震前鲶鱼的反常行动之故。据说1855年江户地震前夕有鲇鱼大量出现;1923年关东大地震,也出现大量鲶鱼群异常迁移的情况。因此,日本有“鲇鱼闹,地震到”的谚语,日本最大的群众业余地震预报研究组织就取名为“鲇鱼会”。除了鲇鱼,日本一些地方也认为鲸鱼是 地者。

第二,《古事记》所形容的国土状况,恰恰是大洪水过后的状况。

世界大多数民族的神话都有“大洪水”神话,很多人认为日本神话中没有“大洪水”这一神话母题。实际上,在笔者看来,日本神话直接省略了“大洪水”神话,而是从洪水过后,兄妹神奉命生成土地讲起,兄妹神在高天原上往下看到的是一片汪洋,大地泥泞不堪。

从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看,北寒而南热,总体比较温暖潮湿,降雨量充沛,有利于食用性植物的生长。日本境内有无数的沼泽和湿地,这种地方最适合开垦使它成为种植水稻的良田,这是《古事记》将日本称为“丰苇原瑞穗国”的理由。顾名思义,“丰苇原”就是芦苇生长茂盛的低洼地,而“瑞穗国”则是盛产良好品质大米的水稻之国。 ZqkoJvkV9wHrGSALje8/pZVx+jAN5xaWgIbe1f5PeI7B5HFuFP6LnY47vtSRbE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