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章 |

概况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10月25日,是青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第一任院长史克明,第二任院长傅青元,第三任院长朱世奎,第四任院长陈国建,第五任院长景晖,第六任院长赵宗福,现任院长陈玮。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以学科特色鲜明、人才较为集中、研究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在青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为省委省政府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的光荣职责,以及从整体上提高青海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时代使命。

建院初期,全院设哲学研究室、经济研究室、民族研究室、宗教研究室、地方史研究室、图书资料情报室、刊物编辑室、办公室等8个处级机构,事业编制60人。1988年6月核定事业编制131人,1996年6月核定编制113人。2003年机构改革后,全院总编制为9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编制70名,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编制20名。2017年全省精简事业编制,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按比例核减事业编制5名,核减后全院总编制85名。目前,院级领导职数有4名,其中院长1名,副院长3名。下设办公室(人事处)、科研管理处、经济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所、藏学研究所、政治和法学研究所、文史研究所、《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文献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生态环境研究所)、后勤服务中心等12个处级机构,另外内设院机关党委(机关纪委)、机关工会。现有在职职工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8人(科研人员49人,科研辅助人员9人),占职工总数的69%;行政后勤人员26人,占职工总数的31%。在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中,正高14人,副高19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5人。

建院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治青理政战略部署,以打造“中国特色、青海特点”新型专业化高端智库为目标,坚持“立足青海、面向全国、注重实际、突出特色”及“三兼顾、三为主”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学科意识、精品意识、人才意识。正确处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对策建议的时效性与学术价值的永久性的关系、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本院工作与全局工作的关系。以科研为中心,不断调整学科布局和科研力量,增强精品意识,提高研究水平和工作效率。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求,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宗教问题、生态环境等关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智库成果。经过40年的奋斗和发展,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入选“中国智库索引”首批来源智库,并被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家地方智库之一。

建院40年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除组织各研究所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家和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外,还根据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确定院级重点课题项目和一般课题项目。同时积极承担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在青海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项目通常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参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愿选择研究任务。许多重大课题,由多学科的学者参加,以利于多学科综合优势的发挥。也有部分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独立地进行研究。近年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以重点学科为着力点,确定了藏学、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民族宗教等研究领域作为研究重点和主攻方向,并注重从青海省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选取科研课题。经过全体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产生了一大批针对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直接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为各部门各行业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咨询服务的优秀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9月底,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共完成学术著作223部;资料汇编、古籍整理、工具书、教材、社科普及读物、译著等176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4306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86项、省级课题110项、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合作)课题158项。

建院40年来,先后荣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3项;青海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7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一等奖16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109项、鼓励奖34项,还有许多成果获全省各类大型研讨会的优秀论文奖。这些成果体现出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院40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精神,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紧紧围绕科研、咨询、评估中心工作,以建设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开拓创新的科研人才队伍为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近年来,院党组以建设中国特色青海特点新型智库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院在职职工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8人,全院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博士后1人、博士学历7人、硕士学历31人、本科及其他学历19人;其中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19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5人。全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1人、优秀人才3人,省级优秀专家4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青海省第二批“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5人,青海省第三批“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领军人才1人、拔尖人才1人。青海省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五个一工程”评审专家3人,省社科界专家人才库专家9人、青海省新闻和文化出版产业专家库推荐人选5人、青海省优秀法学家1人、青海省优秀青年法学家1人、省委宣传部中端和初级人才培养对象17人。

建院40年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的方针,近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交流规模上,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共组织、参加全国和全省性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700多次,有1000多人次参加了各类学术活动。从交流形式方面,积极拓展学术交流渠道,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库的专家和学者300余人次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举办专题讲座等活动。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先后派遣数十人次赴美国、德国、比利时、蒙古国、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拓宽了科研人员的视野,活跃了学术思想,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提升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内玉树州、河南县、兴海县、化隆县等地方党委和政府挂职锻炼,组织中青年科研骨干和党务干部赴四川省委党校、山东省委党校等进行学习和培训。通过访问学习和挂职锻炼,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硬、研究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人才骨干。在地区分布上,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已遍及世界10余个国家(地区)和全国30多个省区。日益发展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对繁荣青海社会科学事业、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增进与有关国内外智库机构间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将对外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对外学术交流,促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发展。一批研究人员通过高校进修和访问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业务上得到培养和提高,许多人才已成为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建院40年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始终以扩大青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推介和助推文化名省建设为己任,努力打造《青海社会科学》这一高端学术平台,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青海社会科学》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1982年改为双月刊并在国内公开发行,1985年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40年来,《青海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创新性、应用性,刊发了一系列学术上有创见、勇于探索、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高质量学术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截至2018年9月底,已出版233期,发表各类理论学术文章约6000篇。其中:50%以上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性期刊全文转载、复印,或被论点摘登及题录;有3篇被评为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在历次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数及等次在省内刊物中均名列前茅。《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被列为全国综合类社会科学重要期刊和民族学类核心期刊;1999年被列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1998年、1999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7年先后七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8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2年、2008年连续两次获青海省社科期刊编校质量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十佳期刊”;2018年8月入选“青海最美期刊”;2013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为青海唯一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目前,《青海社会科学》设有本刊特稿、藏学研究、丝路研究、生态研究、哲学与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文学研究、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与宗教学研究等常设栏目,并跟踪学术热点问题,适时开设相关专题研究栏目。2018年3月10日,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主管、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青海社会科学(藏文)》正式创刊。《青海社会科学(藏文)》属季刊,设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民族学、宗教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语言学、藏医药学、文学艺术等特色学科栏目。主要刊发用藏文创作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及其他学术成果。充分展示我国藏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向藏区社科理论工作者和藏学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料和科研信息。

建院40年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先后创办了系列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刊登平台,如《进言》(2006年2月),以“咨政献策、一事一议、观点创新”为宗旨,先后刊发129期,得到省级领导批示肯定108次。《决策视野》(2009年11月)创刊,主要刊载社科理论研究前沿的动态信息和研究成果,专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阅。《科研参考》(2014年8月),截至2018年6月编发信息类资料共82期,提供省上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青海时政手册》(2011年)至今已连续编发5册,专门提供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参考学习。《青海社会科学报》(1999年1月,曾用名称《社科动态》《青海社科院》,2008年更为现名),自2015年起发行期数由原来的双月期改为单月期,每年发行12期。此外,2001年底,创办了专呈副省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参阅的《青海研究报告》。报告撰写人主要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学者专家和科研骨干,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侧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宏观性、前瞻性。围绕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立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研判,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各级党委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经过17年的实践,已成为社科院应用对策研究的一大平台,因其报送内容客观翔实且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认同,并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吸纳借鉴。目前,《青海研究报告》已成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的重要科研品牌,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发挥新型智库功用的主要载体之一。近年来,为更好地向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理论咨询服务,不断深化和拓展成果应用平台,扩大智库品牌效应,相继创立了《青海研究报告建言版》《青海藏区要情》《丝路建设智库要报》《青海生态建设智库要报》《青海民族宗教内参》,以及《舆情信息》等多个智库报告,拓宽了科研成果转化渠道,确保研究成果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不断扩大科研品牌效应。先后有135项智库成果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等领导同志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等主要负责同志及其他省级领导批示160多次(具体批示见后文《历年科研成果获领导批示一览表》)。

建院40年来,青海社科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破部门和学科界限,于1999年创办了集综合性、原创性、前瞻性于一体的《青海蓝皮书》。全书以青海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从战略高度对青海经济社会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是对全省经济社会形势进行上一年度全面分析,下一年度科学预测的专题研究集成。2012年起,全新改版升级,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权威出版发行,同年成为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的会议材料。从2015年开始,青海省政府每年以官方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青海蓝皮书·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主要成果、学术观点进行权威发布,实现了皮书新闻发布的制度化、常态化。2017年2月,《青海日报》以《2017年青海经济之走向》为题,首次整版介绍了《青海蓝皮书》。2017年《青海蓝皮书》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这是《青海蓝皮书》获得的重大荣誉。目前,《青海蓝皮书》已成为集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智慧和精华,对当前青海热点问题进行年度专业研究的重要成果表达形式,成为青海社科院广视角、全方位宣传推介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更是各级领导、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的参政议政、科学研究和认识省情的重要参考和理想读物,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服务青海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载体,有效提升了青海学术话语权。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组织编撰了首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蓝皮书》(2016年)和《青海人才发展蓝皮书》(2017年),为向海内外宣传推介青海生态文明建设、高原人才建设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12年起,还与西北五省区社科院联合编撰出版《西北蓝皮书》。由于青海社科院在皮书工作方面的突出成绩,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托青海社科院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承办“第十八次全国皮书年会”,年会参会人数规模之大、出席会议领导层次之高、专家之众,都在皮书发展史创造了新的纪录。会上,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精心推出的《2016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荣获第八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登载于《2017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三种管理模式”成效及经验》一文,获得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汉文学术论文类一等奖;《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政策成效及对策建议》一文,被中办信息刊物《每日汇报》单篇采用,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做出批示;《2017年至2018年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一文,被中办信息刊物《观点摘编》综合采用。

建院40年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行政后勤和各类辅助工作,要紧紧围绕科研中心的要求和以人为本、围绕需求、服务科研的原则,认真履行服务和保障职能,在管理、保障、服务、廉洁、务实、高效上下功夫,确保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保障。各职能部门切实把积极改善工作环境、扩大学术资源等视为第一要务,把全力推进中国特色青海特点新型智库建设作为奋斗目标,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按照“功能分设、深度交流、相互支撑”的原则,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需求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破单位和学科界限,先后成立“青海藏学研究中心”“青海丝路研究中心”“青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青海宗教关系研究中心”“青海人才研究中心”等专业化高端智库研究机构,逐步实现了科研咨询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目标。同时,还建立了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玉树分院等一批地方研究院。

经过40年的发展,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凭借高质量的科研咨询服务工作和各项事业全方位的整体发展,得到青海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0年3月被中共青海省直机关评为2009年度“机关党建先进单位”;2010年6月被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省直机关文明单位”;2011年6月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11月被评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2月被中共西宁市城中区委、区政府评为2010~2011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并将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确定为“道德讲堂”;2012年2月被中共青海省直机关工委评为2010~2011年度“机关党建先进单位”;2012年9月荣获“全省理论工作先进单位”;2010~2012年度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13年1月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2013~2015年度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被授予“省直机关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度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被西宁市城中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小组命名为“先进集体”,同时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综合治理)工作专项考核中评为“省直机关优秀单位”。同时,院党组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努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2011年、2012年院领导班子连续两年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优秀领导班子”。 V/oCdZHT7FDZdEo+pvjCDT6q4oWYSxqFeTnuJWLuNupZGJMx7hfMbk9Q0EIoe/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