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高级职称队伍

(一)在职高级职称人员

陈玮 ,男,藏族,中共党员,1959年12月生,青海省大通县人,兰州大学藏学专业研究生,法学博士。曾先后在省教育厅教材编译处、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工作。现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民族宗教学领军人和首席专家,青海藏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学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常务理事等职,是国内著名藏学研究专家。长期从事民族宗教、藏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撰写、主编《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研究》《藏族古典小说概论》《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概论》等著作20余部。用藏汉两种文字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藏学》《西北人口》《西北史地》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青海藏族社会习惯法的调查》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英文版全文翻译转载,有10余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术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其中,《青海省推行藏传佛教寺院“三种管理模式”的成效及经验》一文获得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学术论文类一等奖;《青海藏族社会习惯法的调查》一文获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学术论文类二等奖;《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渗透活动方面的形势、任务、思路和对策》获2011年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立维护藏区社会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研究》1项,完成《青海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研究》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等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委托的重点项目10余项,完成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央党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委托的《青海藏区民族关系研究》《历代中央政府治理青海藏区研究》等课题10余项。主持撰写的调研报告《青海省推行藏传佛教寺院“三种管理模式”成效及经验》《青海对蒙古、俄罗斯涉藏工作对策研究》得到时任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旦科和公保扎西同志的肯定性批示。长期在省委党校从事藏族文化史、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学工作,开设“藏族部落制度”“青海民族关系史”“宗教社会学”等课程,是民族宗教学、社会学和藏学等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是社会学专业导师组组长,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2013年以来,在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担任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主席和委员,指导青海省委党校社会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长期在一些省直机关党委中心组、州县委中心组讲授有关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等方面的专题课。曾率中国藏学家活佛代表团出访欧洲多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宣传党和国家西藏政策,在西藏经济建设、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和宗教信仰自由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维护了国家利益,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的表扬,并多次前往日本、德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宣传推介。

孙发平 ,男,汉族,1962年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83~1986年,在甘肃省甘南州委党校任教。1986~2006年,在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任教,其中,1995年聘任为副教授,1996年任教研部副主任;2000年聘任为教授、教研部主任,主要承担《资本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学、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等教学工作;2001年担任区域经济学和经济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组组长;2003~2012年,任第九届、第十届青海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6年4月至今,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其中,2007年聘任为研究员;2008年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任青海丝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青海省旅游绿色发展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青海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青海省人口与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被聘任为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特邀研究员、中共青海省委讲师团特邀教授、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特邀教授、青海省发改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委党校新型高端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学和青海经济问题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独立、合作、主编书籍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青海省社科规划办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主持完成各类委托课题40多项。主要代表作:著作有《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与补偿机制研究》《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读本》《“四个发展”:青海省科学发展模式创新》《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等;研究报告有《“一带一路”青藏国际陆港建设研究报告》《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机遇下青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研究》《青海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评估报告》《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生产生活安置效益评估研究》《三江源水源保护与涵养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青海文化名省建设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青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难点及对策建议》等。其中,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青海省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水利部黄委会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拉毛措 ,女,藏族,1962年12月生。198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同年6月至青海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至今,曾任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现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青海省青年联合会第八、九届委员会常委。现兼任青海省女科技协会和青海省妇女研究会副会长、青海省藏族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等职。2004年被评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03年、2006年、2008年被评为青海省优秀女科技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09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等。2011年被评为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2014年被评为青海省文化名人和“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称号及青海省优秀专家。2016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9年毕业分配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从事藏族历史与现状研究,2000年调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主要致力于藏族妇女问题研究,2003年至今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学研究所,主要致力于婚姻家庭及应用对策研究。先后累计完成各类科研成果100余万字(个人执笔部分),编辑稿件200余万字。其中先后独立完成专著2部、合作参与完成专著10余部,学术论文90余篇。独立和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级社科基金课题7项。担任2004~2009年《青海经济社会蓝皮书》副主编工作;先后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1项:《邓小平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分析》(合作),二等奖1项:《青海省城镇各社会阶层状况调研报告》(合作),三等奖5项:《藏族妇女历史透视》、《用中华民族意识凝聚青海各民族问题调研报告》(合作)、《西藏自治区妇女的法律保障及其社会经济地位》(合作)、《藏族妇女问题研究》(独立)等;获全国优秀妇女读物暨全国妇联推荐作品奖1项:《藏族妇女文论》(独立)。主要代表著作有:《藏族妇女文论》(独立)、《藏族妇女问题研究》(独立)、《藏传佛教与伊斯兰教文化圈女性价值观研究》(主持)、《青海世居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主持)、《青海妇女社会地位研究》(副主编)、《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和谐社会建设——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五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副主编)等。

张立群 ,女,满族,1962年11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教授。先后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现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兼任青海省委法律顾问、青海省政府法律顾问、青海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和惩戒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法制讲师团成员、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审判智库专家、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法律顾问、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委员会特邀研究员、青海省法学会理事会特邀研究员、青海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专家库专家、三江源国家公园法治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宁市政府立法咨询员、西宁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长期从事法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致力于法理学、行政法、民族法治和地方法治研究。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法制构建研究”、主编《青海世居少数民族公民法律素质调查与研究》,主持参与省级课题及委托课题10余项。独立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论文有《青海地方法制建设问题研究》《入世与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与建设法制政府》《青海民族地方立法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人权保障》等,其中,《入世与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人权保障》获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丝绸之路经济带法治环境建设研究》获中国法学会主办的第九届“西部法治论坛”一等奖,《对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获第二届西部法治论坛二等奖。此外,积极为青海省委、省政府提供智库研究,独立撰写的调研报告《对妥善解决青海省群体性事件的思考》《建立失地农民的法律保障体系问题研究》及合作撰写的《新时代青海政法工作展现新作为》得到省委领导批示。

刘景华 ,女,回族,1964年4月生,青海省西宁市人,研究员。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学历。先后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科研管理处、文献信息中心工作。曾任科研处副处长、处长,现任文献信息中心主任。2008年被评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14年被评为“青海省优秀专家”。

主要从事青海地方和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截至2017年,累计完成科研成果207.5万字,其中论文、调研报告42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11篇,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16篇),专著14部(其中1部独著,2部二人合著),主持和合作完成各类课题8项(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1项合作获国家社科规划办优秀结项;1项主持获国家社科规划办良好结项),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部委奖1项,厅级奖3项。主要成果有:合作完成的专著《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获青海省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简史》获青海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青海通史》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湖区生态环境研究》和工具书《西部开发信息百科·青海卷》获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青海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获青海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关于打造“西宁毛”品牌,加快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调研报告》获青海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完成的论文《抗战时期的西北诸马》获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办等联合举办的青海省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和青海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鼓励奖、《清代青海的手工业》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要前提》获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藏地区“汉藏走廊”的形成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获国家社科规划办良好结项。此外,独著《青海史话》系列丛书之一《西海蒙古》、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青海伊斯兰教教派和谐相处的教育与管理研究》以及参与完成的多项研究报告获得副省级以上领导批示肯定。

鄂崇荣 ,男,土族,无党派,1975年2月生,青海省民和县人,哲学博士,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9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历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等职。兼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青海省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长期致力于青海民族宗教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合作完成《多元文化背景下多民族民间信仰互动共享与变迁研究》《藏传佛教在港澳台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态势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重大委托项目共10项,主持完成《青海藏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青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等省部级项目4项。独立、合作出版《青海民间信仰》《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守望精神家园》《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研究》《土族卷·互助县》等著作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民族报》《青海日报》《西北民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等报纸和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30多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中国民族报》《北京大学学报》等报刊观点选摘,或被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宗教学术网、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民俗学网等国内高端学术网络平台全文转载。

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注重智库研究和社科普及工作,完成《中国共产党处理藏传佛教问题的探索与启示》《维护青海藏区稳定的一些思考》《近年来青海省藏传佛教青年僧侣思想动态研究》《青海对蒙古、俄罗斯涉藏工作对策研究》等研究报告和资政建议40余篇,多篇智库报告和资政建议得到时任中共青海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合作参与完成《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读本》《青海文化知识读本》社科普及类书籍5部。部分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央统战部、青海省人民政府等颁发的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奖项共12项;一些成果还分获首届青海省民间文艺奖、民间文艺优秀研究成果、全省优秀调研报告等奖项多项。

张生寅 ,男,土族,1974年11月生,青海省互助县人,硕士研究生。1996年6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同年8月分配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年1月被聘为历史学副研究员。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2011年12月获历史学研究员任职资格,2013年1月被聘为历史学研究员。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海南州兴海县挂职锻炼,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17年5月至今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工作。个人先后被授予省直机关2006~2007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16~2017年度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主要从事青海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先后公开发表各类科研成果85项、189万字,其中参与、合作或主持撰写《青海通史》《西羌觅踪》《商贸互市》《镜鉴——青海民族工作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回顾》《民国藏史通鉴》《明代以来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中华民族全书·中国土族》《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河湟土司与区域社会》《中国藏传佛教大系·青海藏传佛教寺院》《青海历史》《元代以来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研究》《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在青海的基本情况及影响》《丝绸之路青海道志》等著作1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25篇,合作或独立完成调研报告14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基金项目1项、香港卓越领域学科计划(AOE)项目1项,主持完成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科研成果先后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第五次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厅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加强青海柔性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人才小高地、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得到原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的批示和相关部门采纳实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土司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青海史志研究会理事、青海中共党史学会理事、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理事等。

马勇进 ,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1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籍贯山西省左权县,编审。1982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现任《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兼任青海省期刊音像(电子)协会副会长,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延风》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1977年9月在青海省互助县城关公社大寺大队插队。1978年2月~1982年1月在大学就读。毕业后分配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先后在情报所、《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从事情报与翻译、编辑工作至今。其间,于2001年9月~2002年6月,以国家公派普通访问学者身份在瑞典隆德大学政治学系留学。主要学术成果有:《青海省社会科学文献资源调查评述》(专著,合作)、《对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的思考》(论文)、《加强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及实现路径》(论文)、《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的神圣职责》(论文)、《以创新的姿态当好学术期刊编辑》(论文)、《苏南匈波四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论文)、《六十年代以来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改革》(译文)等20余部(篇)。参与了《青海百科全书》《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青海部分)的撰写。2006年以来一直参与《青海蓝皮书》的编纂工作。合著的《青海省社会科学文献资源调查评述》获青海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毛江晖 ,男,汉族,1969年6月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培训中心主任,经济学副研究员。现任青海民族大学客座教授,青海省经济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西宁市发展和改革专家组成员。

长期致力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贸易经济和公共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完成各类科研成果120万余字。其中,出版专著1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与)、省社科基金项目和委托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38篇,编写教材3部。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主持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第三方评估》等国家级评估5项。担任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格尔木市)制度设计课题研究课题组组长,牵头完成国家专项课题4项,制定管理制度18项;担任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宁市)制度设计课题研究课题组组长,牵头完成国家专项课题1项,制定管理制度13项。

杜青华 ,男,汉族,1978年4月生,青海省乐都县人,副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现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与消费问题、高原地区贫困与生态移民问题的研究工作。工作以来,共完成科研成果总量120余万字。其中,合作和参与完成《青海藏区反贫困战略研究》、《青海经济史·当代卷》、《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等学术著作5部;主持、合作、参与完成《对中国藏区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建议》《金融危机形势下青海扩大居民消费促增长问题研究》《青海省新时期扶贫目标及对策建议》等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和横向委托课题等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撰写研究报告50余篇。其中,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研究报告、对策建议等应用类研究成果20余篇(其中有1篇获得中央领导批示,10余篇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肯定)。科研成果先后荣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2011~2017年先后荣获青海省优秀调研报告评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鼓励奖1项。

鲁顺元 ,男,藏族,1971年11月生,青海省互助县人,研究员。民族学学士、民族社会学博士。曾任乡政府副乡长(挂职)、中央党校“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先后获全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学术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民族社会学范围,兼及环境社会学的部分领域;围绕基层社会组织建设,人与环境及环境与文化、社会互动关系等作了长期的研究,对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冬虫夏草资源开发等论题略有涉及。

合作出版书籍4部,发表(包括合作)论文、研究报告、散论等60余篇。其中,代表性专著《文化圈的场域与视角:1929~2009年青海藏文化变迁与互动研究》由国家权威出版社出版,获得第十二次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有4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10项研究报告获省级领导批示肯定。在历届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有1项成果获得一等奖、4项成果获得二等奖、7项成果获得三等奖、1项成果获得鼓励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藏高原藏文化圈当代演化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以青海为例》结项鉴定为良好等级。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热贡移民社区与传统村落的文化开发保护研究》(主持人)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果洛达日:21世纪初的经济社会发展》(副组长)。

谢热 ,男,藏族,无党派,1963年12月生,青海省化隆县人,现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本科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藏语文专业;1983年7月分配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从事藏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与变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1999年9月至2001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在化隆县政府挂职任副县长;2015年7月担任藏学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6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理事。长期致力于藏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与变迁的前沿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截至目前,独立出版学术专著:《传统与变迁——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村落信仰仪式——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两部;参与、合作出版的学术专著有:《藏族生态文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藏族部落制度研究》及《中国藏族部落》(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等6部;合作出版译著《夏琼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发表学术论文《论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藏传佛教文化与现代化》《论古代藏族自然崇拜》《论古代藏族龙信仰文化》等100余篇;发表调研报告《藏传佛教僧侣社会身份及角色问题研究》《青海开展“平安寺院”建设活动的成功经验与启示》《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开展“教风年”活动的成效、问题及建议》《黄河上游梯级电站水域资源综合利用构想》《青海藏区与其他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性及差异性分析》等50余篇。其中数篇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2017年《青海省推行藏传佛教寺院“三种管理模式”主要成效及经验》一文获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汉文论文类一等奖,一些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运用、转化;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3项,均已结项。

张前 ,男,土族,1973年生,青海省民和县人,中共党员,编审,1995年7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1995年7月至2002年4月,在青海省海西州文联《瀚海潮》杂志社工作,先后担任《瀚海潮》杂志责任编辑、副主编、编辑部副主任、海西州文联秘书长等职务。2002年5月至今,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工作,先后担任《青海社会科学》责任编辑、副主编、编辑部副主任等职务。2006年获副编审任职资格,2011年获编审任职资格。曾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荣誉称号,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首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决赛团体三等奖各1项。在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被推荐为优秀出版人物奖(青海)人选。获得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2项、“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4项。

长期从事期刊编辑工作,潜心致力于编辑理论和实践研究,兼顾文化传播等研究工作。在编辑理论及实践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有《一个编辑眼中的版面费问题》(《光明日报》)、《对学术期刊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学术不端与学术期刊的责任》、《社科类学术期刊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市场语境中学术期刊的命运与路径》等,其中,《对学术期刊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一文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在文化传播等研究方面,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专题项目1项,独具视角,聚焦文化领域的新理论新问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代表性论文有《从地域到世界:“一带一路”倡议的地方语境创设》(“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等。责编或组织编发的文章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数十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重要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或论点摘录,编辑出版的《青海社会科学》杂志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青海唯一一家)和“中国北方十佳期刊”荣誉称号,先后6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先后两次获得青海省期刊编校质量一等奖。

马生林 ,男,回族,1959年12月生,青海省祁连县人。1980年6月参加工作,1988年6月毕业于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至1990年7月先后在祁连营盘台、河西小学和扎麻什中学、县中学任教。1990年8月至2000年12月在祁连县政府办公室和地方志办公室从事行政和修志工作,担任副主任、主任职务。1999年12月取得副编审任职资格,同年至200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2001年1月至今在青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生态环保研究工作。2006年12月获得经济学研究员任职资格,2012年获得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2014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现为经济学二级研究员。

近20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应用对策研究报告50多篇(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8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和省部级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三等奖4项。在国家和省级重点出版社公开出版学术著作《青海湖区生态环境研究》《“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青藏高原生态变迁》3部。在《中国环境报》《中国民族报》《西部论丛》《水利经济》《西部发展报》《西北民族研究》《甘肃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日报》等省内外报刊上公开发表《三江源——中华民族的生命源》《走近沙尘暴》《关注“生态难民”》等论文1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6篇,被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3篇。尤其《抢救黑河源头原始森林刻不容缓》《关于加强青海省红色旅游的建议》《对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考与建议》《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等研究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主持完成《青海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完成青海社科规划办课题《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沙尘暴治理对策研究》等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立项率和完成质量得到业内同行赞同。

马文慧 ,女,回族,1971年6月生,青海省西宁市人。199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学士学位。研究员。1994年7月至今分别在青海省社科院哲学社会学所、社会学所工作。2016年度华东师范大学“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回族学会、青海回族研究会等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宗教社会学、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截至2017年,合作、参与出版专著5部,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独立、合作、参与完成调研报告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合作、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社科基金项目5项、委托课题3项,完成院级课题多项,共完成科研成果量170多万字。先后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荣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青海省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全国统战理论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全省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首届回族学会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1项;6篇研究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的批示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主要著作有:合著《青海回族史》《青海伊斯兰教》《青海回族历史与文化》等;论文《从民俗文化视角看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论》《多维度应对青海农村老龄化问题》《基础与发展:青海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规范化考量》等;调研报告《青藏地区基层宗教组织与社会稳定的社会学研究》《当前青海伊斯兰教事务管理工作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加强青海省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问题的思考》等。其中《宗教与青海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荣获全国统战理论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邓小平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分析》荣获全国七部委研讨会入选奖、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青海省城镇各社会阶层状况调研报告》《青海回族史》《关于打造“西宁毛”品牌,加快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调研报告》荣获青海省第八次、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青海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荣获青海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和论文调研报告类一等奖;《当前青海伊斯兰教事务管理工作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荣获青海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调研报告类二等奖等。

胡芳 ,女,土族,1972年3月生,青海省民和县人。1995年6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文学学士。2007年6月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获民俗学硕士学位。现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文学研究员,兼任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土族研究会理事、青海省文艺评论协会理事、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土族》编委等,系青海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省政协立法协商智库成员。

主要从事青海地方文学、民俗文化和土族文化研究,兼顾应用性研究,公开发表出版科研成果70多项、共180多万字,独著《土族社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合著《草原王国吐谷浑》、《青海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三川土族纳顿节》、《中华民族全书·中国土族》、《青藏地区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中国节日志·春节(青海卷)》(副主编)、《中国节日志·土族青苗会》(主编)、《吐谷浑史话》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项目2项、省规划办社科基金项目2项。独立撰写的《民族历史回响中的文化寻根——论梅卓的长篇小说创作》《西部高原的礼赞——论昌耀的诗歌创作》分别获第三届、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三等奖,《土族女词人李宜晴词艺简析》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民间生活的真实镜像——论陈元魁的〈麒麟河〉》《民族现实生活的文化审视——论梅卓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分别获青海省首届、第二届文艺评论三、二等奖,《青藏地区民间传说的文化史价值》获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合著《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中国节日志·春节(青海卷)》《草原王国吐谷浑》《青海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青藏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分别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此外,科研成果还曾获青海省文学艺术创作奖、青海省第三届青年文学奖、省委宣传部理论调研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窦国林 ,男,汉族,1965年9月生,青海省湟中县人。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学学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资源经济。2007年始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转为经济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经济、资源经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完成科研成果总量80余万字,发表各种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40余篇。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青海藏区农牧民增收致富道路探讨》《青海扩大内需途径与对策》《湟水流域山区农牧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关于强化昆仑玉品牌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青海省节能降耗研究》等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报告。

参与完成的《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机遇下青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研究》获青海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灾害不可避免 灾难可以减免》一文参加光明日报主办的“灾难中的智慧”征文活动获一等奖,主要观点予以发表。《中华智慧的“古为今用”》一文,在《光明日报》2013年1月16日加彩文官俑、秦始皇陵铜车马发表,并被中国文明网、求是理论网、文摘报等媒体转载。

高永宏 ,男,汉族,1962年11月生,大学学历,副研究员。1983年7月~2004年5月在青海省总工会干校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9年取得高级讲师任职资格;1989年取得律师资格,曾在青海西海律师事务所等律师执业机构注册执业近20年;2004年6月调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今政法研究所)从事法学研究工作,转为副研究员任职资格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法、司法制度、社会治理等。

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共完成各类科研成果80余项,合作出版专著1部,主持完成省级课题1项,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部门课题、横向委托课题多项,公开发表论文、研究报告50余篇,总成果量80余万字。曾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其他各类奖项10余项。现为中国(青海)法学会会员,曾连续兼任两届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咨询组成员,现兼任西宁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组成员、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审判智库专家。

参看加 ,男,藏族,1967年8月生,青海省贵德县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藏学、宗教社会学研究。发表有《藏传佛教夺舍转世法——一种特殊的活佛转世方法》、《藏文〈御制喇嘛说〉之注解》(藏文)等学术论文多篇;公开出版《藏密溯源——藏传佛教宁玛派》(合作),译著《马克斯·韦伯文选》(合作,汉译藏)等学术著作;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社科规划课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区多元共存历史与现状研究》鉴定为良好;完成的多项成果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青海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参与)获一等奖,《新形势下藏传佛教现代高僧培养问题的解决之道》、《藏传佛教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合作)、《江河源区相对集中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合作)获二等奖;《应关注新一代宗教界代表人士的培养》等多项应用研究成果获省级领导肯定批示,《新形势下藏传佛教现代高僧培养问题的解决之道》获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的批示。

马进虎 ,男,回族,1963年3月生,青海省大通县人,副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9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世界近代史伊斯兰教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年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中东文明史专业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2007~2017年)省社科院文史所所长。兼任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研究甘肃基地研究员、青海回族撒拉族教育救助会会员。曾在门源、大通担任过机关干部、中学教师等职。

长期致力于伊斯兰教、回族教育、经济、文化产业等研究工作。先后合作、独立出版书籍2部,在《宁夏社会科学》《西北史地》《西北大学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回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青海蓝皮书》《西北蓝皮书》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邓小平民族理论与实践》,专著《两河之聚——文明激荡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优秀成果鼓励奖一项,获青海省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一项。获青海省全省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解占录 ,男,汉族,1974年11月生,青海省湟中县人。1992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6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工作,2006年晋升历史学副研究员任职资格。其间,曾担任西宁市城中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主要研究方向为青海历史、青海文化与旅游等领域,迄今独自或参与完成《唐蕃青海之争》《镜鉴——青海民族工作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回顾》《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青海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中国藏传佛教大系·青海藏传佛教寺院》《青海藏毯志》等专著、志书9部,《柴达木百年开发与生态变迁》《青海历史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现代旅游中的开发利用研究》《青海省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研究》等国家及省级课题5项,在《中国藏学》《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上独自或合作发表《清代喇嘛衣单粮制度探讨》《西方文化在湟源的传播与影响》《青海省“法轮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等论文近30篇。其中有一项成果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两项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毕艳君 ,女,土族,中共党员,1975年11月生,青海省贵德县人。本科学历。1998年7月至2000年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文史研究所文学副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土族》杂志编委。2014年获得青海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文学评论与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先后在《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延安文学》《西北军事文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等省内外刊物和《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民族报》《青海日报》等省内外报纸上发表成果百余项。合著有《古道驿传》《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青海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三江源文化通论》《丝绸之路青海道志》。曾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青海省首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第二届文艺评论奖三等奖、第四届青海青年文学奖以及青海省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省优秀调研报告奖等奖项。

肖莉 ,女,汉族,1964年7月生,大学本科学历,副研究员。1988年在青海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工作;2002年公考考入院编辑部;2003年到社会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入院以来,共获得院级单项奖7项、院级荣誉3项。

主要从事应用社会学、公共管理等方向研究。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48篇,其中核心6篇,主要代表作品有:《影响青海社会稳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青海基层党组织维稳能力研究》《青海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主持、参与完成《青藏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研究》等2项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主持、参与完成《促进青海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等4项省级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参与完成委托课题4项;主持、参与完成《青海藏区依法治理工作研究》等院级课题15项。《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论与实践》等7篇论文在全省举办的研讨会上入选优秀论文并入集,《青海省城镇各社会阶层状况调研报告》等4项研究成果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一、二、三等奖。

刘傲洋 ,女,汉族,1976年6月生,大学本科学历,副研究员。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同年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研究工作,2010年1月转入《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任经济学科编辑至今。独立或合作完成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及基金项目70余项,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入选论文奖6项、优秀论文奖1项,省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2项。编发稿件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多篇稿件被重要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娄海玲 ,女,汉族,1971年1月生,河南省原阳县人,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大学本科学历,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青海省优秀青年法学家。长期从事法社会学和地方法治建设研究,完成各类科研成果近100万字,合作完成专著1部,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及各类委托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及调研报告6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有《藏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调适研究》《青海世居少数民族公民法律素质调查与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法制建设研究》《青海藏区草场地界纠纷调处预防机制研究》《关于“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的调研报告》《青海藏区生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等,研究成果中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青海省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3项,获中央政法委维护稳定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1项等。另有部分研究成果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王丽莉 ,女,汉族,1966年7月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1999年11月调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培训中心财务部门任会计工作,2001年4月在院财务部门主管工作,2004年至院文献信息中心任图书馆员工作,2007年12月取得图书馆员职称,2010年取得图书馆系列副研究馆员职称。

先后在省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各类成果达26.97万字(其中:论文12篇;青海蓝皮书1篇;调研报告1项;国家课题1项)。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杨军 ,男,汉族,1978年生,甘肃省兰州市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职称,1999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学历。1999年7月至2003年6月,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培训中心负责教学、教务工作,2003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2011年12月至今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工作。参加工作以来,获得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4项、“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4项。

长期从事科研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兼顾区域经济、图书馆情报学等研究工作。在文献信息理论及实践研究方面参与了《青海省志·索引》总目录、地名笔画索引编辑的工作,设计并完成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网站建设项目和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资料平台数据库的建设,代表性论文有《对西宁市川浅村庄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的调查与思考》《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对网络舆论问题的思考》《青海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思考》《信息服务发展视角下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思考》等,其中,《网络文化产业与图书馆事业的协调发展探讨》一文荣获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优秀论文奖、《图书馆法制建设及图书馆职业道德中的法律观念》获得西北五省区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类一等奖。

沈玉萍 ,女,撒拉族,1972年2月生,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2000~2003年在青海民族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2010年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0年9月到青海社会科学院工作,2014年获历史学副研究员职称。

主要成果有:研究生期间发表《试析临夏回族文化》《“口唤”一词文化解读》等论文。博士期间发表《吐谷浑王国屡败屡兴原因探析》《马欢和马德新朝觐比较研究》《有关〈西域土地人物略〉作者的考察》等论文。在社科院工作期间发表《百年撒拉族族源研究述评》等专业论文,并主持或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多篇,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青海“拉面经济”开拓中西亚市场研究》一文收入《2016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合作出版著作《中国边缘穆斯林族群的人类学考察》《小儿锦研究》,及译著《中亚文明史》。在南京大学学习期间曾获2008年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论文《草原民族历史上的城市:都兰的文化地位及都兰古墓群的保护开发》一文获第十一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才项多杰 ,男,1970年5月生,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青海藏区人文历史及文献翻译。

1994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现西北民族大学)少语系,获中国少数民族藏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4年在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参加工作。1999年考入青海民族学院藏学系,攻读藏汉翻译专业研究生,2002年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起至今,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从事文献翻译、青海藏族人文历史等基础性方面的研究,以及青海藏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应用现实性决策服务研究工作。近十年来出版专著两部,译著2部,完成译著2部(待出版);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完成调研报告10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1项,参与完成2项;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社科研究资助项目1项;主持完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横向课题1项,参与完成1项。累计一类成果达60万字以上,二类成果约120万字。其中4篇调研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获青海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参与),中国藏学研究第四届“珠峰奖”汉文论文类一等奖1项(参与)。

旦正加 ,男,藏族,1978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第二批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培养人才项目拔尖人才。

2002年8月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工作,主要致力于藏族人文历史与民俗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观念与习俗——藏族“央”文化的本土解读》,参与撰写《道帏藏族社区志》,合编《当代藏族研究生论文精选》,合译《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科学前沿、军事)》,发表《敦煌古藏文文书所载“森波杰达嘉布”王朝被灭事件及其后果探微》《藏族祈福仪式及其文化传承》《安多道帏藏乡的饮食文化》等藏汉文学术论文30余篇,完成调研报告6篇,参与录制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及民俗民间文化光盘3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2016年,专著《中国节日志·春节(青海卷)》(参与)荣获青海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7年,论文《青海三江源地区牧民家庭贫困问题研究——以达日县典型牧户为个案》荣获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汉文学术论文类三等奖;2018年,论文《论〈格萨尔王传〉中的梅萨其人》荣获第二届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等。

张明霞 ,女,汉族,1982年3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现从事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发表E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完成调研报告多篇,合著专著2部,主持、参与课题多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藏高原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参与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三江源国家公园实践研究》,《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9)》和《西宁市绿色发展蓝皮书》分篇报告撰写;参与完成《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青海卷》《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第三方评估》《青海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三江源生态保护红线(一期)划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于生态环境约束的青藏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实证研究》《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实践研究》等项目;执笔调研报告《公众参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获原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马顺清同志批示,为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发挥积极作用。

益西卓玛 ,女,藏族,1975年6月生,甘肃省玛曲县人,研究生学历。1995年9月至2002年6月,就读于西北民族学院藏语系。2002年8月至今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工作,兼任青海省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宁玛文化丛书》主编。2002年开始从事藏学研究工作,致力于藏传佛教宁玛派文献整理、藏族妇女、文献翻译等领域的研究。公开出版专著2部(合著),独立译著4部,合作译著3部,古籍整理近30部;用藏汉两文公开发布论文、调研报告等20余篇。参与国家重大课题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参与完成省部级重点课题3项,院级课题5项。2011年度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2013年度被评为院优秀党员;2014年度被评为院五好文明家庭及院先进工作者;2015年度被评为全省最美家庭;2017年度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7年8月参与课题荣获第四届中国藏学珠峰奖汉文类论文一等奖。

杨军 ,男,回族,1978年11月生,青海省大通县人。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青海省“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参与省级课题3项。公开出版合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23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独立发表核心期刊5篇),完成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研究报告》10多篇。累计成果50万字以上,其中一类成果30多万字,二类成果20多万字。相关成果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1项,青海省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二)离退休高级职称人员

朱世奎 ,1932年12月5日(农历壬申年十一月初八日)生,青海省西宁市人,笔名石葵。1952年前在西宁、兰州两地求学。历任湟川中学教师、青海省文联副主席、青海大学特邀教授、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93年被评为研究员。任教期间进行教学改革:1953年冬,自行设计土温箱培养草履虫成功,在青海生物教学史上,第一次在冬季让中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活的原生动物;1954年夏,组织学生在课外举行了“爱鸟日”活动,这是青海环保史上的第一次爱鸟活动;开辟了一亩多地的种植园,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农作物栽培的实践活动。著有《西宁风俗纪略》、《西海雪鸿集》、《秋叶集》、《辛巳之殇——1941年日本军机轰炸西宁暴行录》、《西海古今谈》(中英文对照)、《西宁方言志》(合著)。任主编并撰稿人,已出版有《青海风俗简志》、《西宁方言词语汇典》、《东篱菊》、《辞鉴》、《青海掠影》、《西宁》(英文版)、《世界语在青海》、《青海省社会科学志》、《青海百科全书》(任执行副总纂,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发表过“西宁辛巳六十年祭”(日本军机轰炸西宁纪实)、《白兰——吐谷浑王国的光辉坐标》、《吐谷浑人的科技贡献》、《青海汉俗的建构特色》、《文泸画廊掠影》、《吐谷浑白兰地望新考》(与程起骏合作)、《河湟花儿语言艺术的散点透视》、《三家花园三家诗》、《第三次龟兔赛跑》(童话)等论文、文艺评论、杂文、散文、序跋、诗歌、童话、科普小品等80多万字;与李文斌合作收集整理盲艺人万玉琴女士演唱的8600诗行的《贤孝》等。

周生文 ,男,藏族。本名噶·班琼,1937年5月生,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人,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聘为藏学副研究员、青海大学特邀教授、《玉树州志》顾问。先后任青海省民师党团办公室副主任、玉树州委党校教育科负责人、海西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文艺处长,1997年退休前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正厅级)。1983~1987年任省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1988~1996年任省政协委员。兼职省藏学、婚姻与家庭、统战理论诸研究会副会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社科联副主席等。退休后任青海藏族研究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等。

合作、独立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专著《藏族部落制度研究》(第六章第二节)、《青海百科全书》(编辑部副主任、民族宗教分编主编并撰稿),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甘青藏传佛教寺院》(撰玉树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主编)、《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三县农业综合开发研究》(课题组长、副主编)获优秀成果三等奖,后者并获省科委省科技成果奖。论文《大元帝师八思巴在玉树地区的活动》(合作)获三等奖,《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先行探索》(合作)获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等。晚年著《玉树地区藏族风俗志》,2017年12月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陈国建 ,男,汉族,1936年10月生,四川省营山县人,副教授,1960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6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5月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任党组书记、院长。1998年11月退休。1960年8月~1983年4月,先后在青海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文教组、教育局任干事,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秘书组长,省科委政治处副主任,省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1983年4月起,先后任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兼任省大中专院校招生委员会和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高教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理事、省社科联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1991年省委高校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历任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八届代表,中共青海省第八、九次代表大会代表。较长时期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先后在省内外书报刊上发表有关教育、社科、经济方面的文章、调研报告50余篇,其中《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作用及前景》等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省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青海六州经济发展突破口选择》和《青海资源开发回顾与思考》,并在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编的《调查研究》上全文刊登。《论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收入《新时期党的建设文库》《走向21世纪的中国——中国改革与发展文鉴》。

景晖 ,男,汉族,1947年11月生,陕西子洲县人。1964年10月参加工作。1971年9月考入青海师范学院、1979年3月考入中央党校理论部脱产学习,获大学本科学历。1974年12月调入中共青海省委写作组。1980年8月后,历任《青海通讯》编辑部编辑、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处长(兼任青海省委常委会学习秘书);1991年10月,任省委党校副校长并兼任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省部级班)责任导师、中函青海分院院长、“一校三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党校教育》总编辑。1998年11月任青海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兼任青海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退休。其间,在省内外多批次作过一些较为重要的学术报告,组织和参与过一些重大的评奖、教育活动。曾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主要代表作:《党性党风党纪》(独立)、《青海资源开发研究》(主编)以及《新时期毛泽东思想发展研究》(主编);《中清以来人类活动对三江源区生态活动的影响》(第一作者)、《青藏高原生态替叠与趋导》(第一作者);1999年创办《青海蓝皮书》(主编)、2001年创办《青海研究报告》(主编)、2006年创办《进言》(主编)。以上“三大平台”曾引起省委省政府极大关注。先后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217次重要批示,较好地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2005年8月23日赵乐际(时任青海省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亲自写信:“《青海研究报告》,我是每期必读。感到选题好、内容好,对我十分有助。请代我向参与研究的同志们致谢。”由于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在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和省内各层级党组织中也受到一定好评。同时,其利用业余时间还创作了一批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并获得全国和省政府一些奖项(如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一项、全国首届纪检系统歌咏比赛二、三等奖和国务院参事室诗词奖等)。歌曲《老话》获得省政府一等奖同时获得当年西北五省区唯一高奖,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为良好的社会影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取得一定的成绩和贡献,1992年先后被评聘为研究员,1992年被授予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1997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退休后,先后发表了《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追梦台湾》《哦呵呵,雪山佛祖》等一些论文、文学作品。2017年1月,整理出版了《景晖自选文集》(两卷本近80万字)。

赵宗福 ,男,汉族,1955年10月生。青海省湟中县人。教授、研究生导师,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12月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民俗学博士学位。2008年4月~2015年4月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之前曾任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副校长等。目前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副理事长、青海省民俗学会会长、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昆仑文化研究院院长等,同时兼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客座及特聘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青海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文联“德艺双馨会员”等荣誉称号。曾获首届“钟敬文民俗学奖”、首届“大昆仑文化杰出学术理论奖”。

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典神话、民间文学、西部诗歌史、青海文化史、民俗文化学等方面研究,均有较高建树,在国内外学界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先后策划主办“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等10余次大型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在其不懈努力下,昆仑文化已成为青海省委省政府对地方文化的文化定位和着力建设的文化品牌。多年来,先后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要有《花儿通论》《昆仑神话》《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青海历史人物传》《青海史纲》《青海民俗》等。先后在《文艺研究》《民间文学论坛》《民俗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和台湾《大陆杂志》《民俗曲艺》等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部分著作先后被译为英、日、韩等多种文本在国外出版发表。近年来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其中主持完成的《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获优秀结论。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这是青海省第一个国家重大项目。一些论著被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大学指定为研究生必读书目,关于民间信仰的田野报告被列为名牌大学研究生教学案例。先后有30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大多为独著。其中中国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1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青海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1项、青海民间文艺成果一等奖1项。

翟松天 ,男,汉族,1941年生,甘肃省武威市人,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同年来青海工作。先后在大通县、互助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于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省康杨“五七”干校劳动,先后在互助县、省委宣传部工作,先后担任互助县宣传干事、县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代主任,理论教育处干事、副处长、代处长等职,1983年任玉树州委常务副书记,1987年调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任副院长(正厅级),分管科研业务管理,至2002年8月退休。退休后,又被本院返聘从事科研工作,任期5年,直至2007年。

在院工作期间,曾被聘为青海省科协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曾任青海省商业经济研究会、青海省劳动关系研究会、青海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职务。曾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青海人口》、《高耗电工业西部对青海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中国藏区反贫困战略研究》和《青海百科全书》经济篇主编。完成省级科研项目多项,主要有《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经济史》(当代卷1950~2000年)(与崔永红同志合作);《青海经济蓝皮书》从1998~2002年,每年一本,共五本;《青海经济体制改革中期研究》《青海省“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青海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互助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海北州“十三五”交通发展规划》等。还有论文20篇。其中,曾先后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多项,于2001年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王昱 ,男,汉族,1947年6月生,1965年7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毕业于武汉大学,1983年8月毕业于中央党校理论部。1983年12月至2007年9月在青海省社科院工作,历任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副院长、正厅级调研员等职,曾兼任青海省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青海省志》副总编、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常务)、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曾为省政协第八届委员、省科协第七届常委,2007年9月退休。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聘为历史学研究员,2010年为院资深研究员,2013年8月被青海省人民政府聘为青海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00年获省政府颁发的“青海省地方志先进工作者”奖,1985年、1987年被中共省直机关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被中共青海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从事青海地方历史研究30余年,独撰、主编或合作出版图书25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150余篇。有23项成果获奖,其中《青海省志·建置沿革志》《当代中国的青海》《青海百科全书》3项学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青海省志·社会科学志》《近百年来柴达木盆地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论青海历史上区域文化的多元性》4项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获三等奖6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百年来柴达木盆地开发与生态变迁研究》《青海历史文化的内涵及旅游开发》2项。主编《青海简史》,1992年出版,2013年再出修订版;校注(顺治)《西宁志》,1993年出版,现修订后待再版;校注(光绪暨民国)《西宁府续志》,2016年出版;主编《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1985年出版,现修订后待再版;主编《青海文献资源调查评述》,1994年出版,获中国省市区社科院图书馆一等奖;主编《青海省志索引》上、中、下三册,2008年出版。论文《对近百年柴达木开发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先发表于《青海社会科学》,后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调研报告《关于解决青新边界中段界限的历史依据和意见的报告》,1990年执笔,1.7万字,由省勘界领导小组上报国务院,受到省、部领导的好评。

刘忠 ,男,汉族,1937年6月生,内蒙古通辽市人,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辽宁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197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青海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1997年退休。曾兼任青海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青海省计划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主要著作有:《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开发西部振兴青海》《中国的企业家》《在探索中前进》《中国企业承包实践(青海)》《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探》《略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解放思想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中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与对策》《青海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论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等。组织领导和参与完成的重点科研课题有《柴达木盆地农业开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研究》《青海改革中期规划研究》《青海省预算内工业亏损企业减亏扭亏对策研究》《青海财源建设研究》《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其中《柴达木盆地农业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研究》获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专著《青海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崔永红 ,男,汉族,1949年10月生,甘肃省古浪县人,1982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参加工作,2009年12月退休。工作期间,在青海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地方史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8月任历史研究所所长,2000年被聘为历史学研究员,2006年4月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13年被聘为青海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长期从事青海通史、青海经济史、西北军事史、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参与现实问题的调查和应用对策方面的研究。由于成就突出,曾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青海省劳动模范等称号。2011年7月,作为优秀共产党员专家代表,在中南海受到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领导同志的亲切会见。2014年当选为青海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出席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截至目前,共发表各类成果196项,555万字,其中论文116篇,调研报告30项,专著29部(含合作和参与),代表性成果《青海通史》(任第一主编)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共有20项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退休以后,继续发挥余热,前述成果中有49项、185万字是退休后完成的,如主要著作有:《西北战事志》(编著)、《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卷》(副主编)、《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主编,修订版)、《柴达木民族史简稿》、《丝绸之路青海道志》(主编)等,主要论文有《明代青海疑难历史地理问题考证》《唐代青海若干疑难历史地理问题考证》《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原真性普遍性价值研究》等。曾经先后担任青海省地方志研究会副会长、青海省党史学会副会长、省委宣传部与省社科联特约研究员、青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省委党校特邀教授、省委宣传部讲师团特邀教授、省文化厅文博专家组组长、青海省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等职。

童金怀 ,男,汉族,1936年12月生,江苏省盐城市人,编审。196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中共党史系,分配到青海省工作。先后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校、兴海县中学任教。1982年9月调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从事中共党史和国际共运史研究。后任《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1997年1月退休。曾兼任中共青海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特约研究员,青海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青海省青年运动史工作委员会委员,青海老年大学文史班教授。在任《青海社会科学》编辑期间,初审、复审稿件约2500万字,编发稿件250篇约150万字,并负责刊物日常编务工作。多次担任全省性学术活动的评委或编委,主持或参与选编《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党的旗帜下》等5部文集。撰写论文、评论等20篇,其中有多篇获得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等部门的奖励。参与编写的《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提要》获青海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获青海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被收入《新时期党的建设文库》(中共中央党校新时期党的建设文库编委会与中国书籍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

李高泉 ,男,汉族,1934年9月生,湖南省安化县人。研究员。1958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学院统计系。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4月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后任科研组织处处长。兼任青海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青海省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统计系列高评委委员。1994年退休。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研究方向侧重于农业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独立、合作完成的主要著作有《青海省经济地理》《中国人口——青海分册》《青海体制改革中期规划研究》《薄一波经济思想研究》《青海玉树东部三县农业开发研究》等。其中《薄一波经济思想研究》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玉树东部三县农业开发研究》获三等奖。另有2篇论文分获全国社科院系统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优秀论文奖和省社科院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嘉善 ,男,汉族,1937年5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7月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教学系。曾任青海师大党委组织部干事,师大附中副校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外文系党总支书记等职。

1987年3月调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任科研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学术成果有:合作撰写的《青海百科全书》(副总纂),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省社会科学志》(副主编)和《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湟中卷》(副主编)均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高原老人》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发表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地方社会科学院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加大社会科学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解放科研生产力》《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程序和方法》等30多篇。

刘醒华 ,男,汉族,1925年8月生,河南省西平县人。编审。1949年9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同期参加工作,曾在青海日报社、青海文艺编辑部、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1981年9月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任民族宗教研究所任所长,1985年2月离休。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与文艺工作,主要写作新闻报道、通讯、评论、散文及诗作。在社科院工作期间主要筹建藏学研究所、民族宗教研究所并选调第一批研究人员。

余中水 ,男,汉族,1941年1月生,浙江省嵊州市人,编审。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4年调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先后任《青海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常务副主编,青海省第七、八、九届政协常委。2008年3月退休。曾兼任青海省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读书笔记审读小组成员、《求是》杂志第一读者。2001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2004年被授予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晚霞奖”,2005年被评为全省期刊优秀编辑。编发的文章有3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有3篇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有1篇被评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优秀调研报告。独立和合作撰写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中国藏族宗教信仰与人权》被评为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论中华民族凝聚力》获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作用及前景》《对当前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试论源头经济》《关于坚持社科学术期刊办刊原则的思考》被评为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参与撰写学术专著6部,其中《唯物论通俗读本》《新时期毛泽东思想发展研究》被评为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被评为三等奖。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其《青海资源开发与回顾》《青海草原畜牧业产业化研究》《实施绿色工程,发展特色经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被评为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希望之星在升腾》《构建青海企业信用制度研究》被评为三等奖。

王恒生 ,男,汉族,1941年7月生,山西省原平市人。1962年毕业于范亭中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1965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总后勤部贵南军马场政治处、青海省畜牧厅政治处工作,1978年底调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学研究,历任经济研究所所长、资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和经济学研究员等职务。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个一批”优秀人才、院资深研究员、2003年青海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等荣誉称号,2002年12月退休。

独立或主持完成课题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主编专著10部;在《民族研究》《开发研究》《青海社会科学》《决策参考》《青海研究报告》《内参》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译文等近百篇。有的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国际参考清样》及《人民网》、《瞭望》、《经济日报》、《经济参考》、《中国环境报》、《青海日报》等报刊摘登或转载,有15篇报告被省领导批示或被采纳。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一些成果具有前瞻性,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社会效应,例如:1998年撰文首次提出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观点和建议,后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摘登呈送中央领导,并得到林业部鼓励;首次提出发展青藏高原特色农牧业的观点和建议,受到农业部重视,并列为部级科研项目。2004年首次撰文提出青藏高原应发展特色有机畜牧业,以破解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约束的难题,实现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发表文章多篇,其中4篇获省领导批示,并由此建立了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有机畜牧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08年,在《决策参考》第一期发表的《青海投资开发俄罗斯农业可能是一条路子》一文,被新华社《国际参考清样》摘登,呈送中央领导,青海三江集团由此启动了投资开发俄农业项目。2010年调查并撰写的关于青海老干部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论文,获中组部老干局二等奖、省老干局二等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西部研究和发展促进会理事、青海省政协咨政、青海省规划委员会咨询专家、青海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青海省社科联特邀研究员、青海高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等社会兼职。

徐明 ,男,汉族,1952年11月生。从事报刊编辑工作30多年来,编发党报新闻稿件、期刊学术论文9000多万字。自2003年5月主持《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工作以来,该刊连续4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跻身“中国北方十佳期刊”行列。使《青海社会科学》打进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流圈,在全国核心期刊界占有了一席之地。2012年底,《青海社会科学》又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多年来,在圆满完成本职报刊编辑工作之余,在国内众多报刊、出版社先后发表和出版杂文、散文、报告文学、通讯、诗词、评论、社论、消息、调研报告、专著、编著等各类题材的文学、新闻、文化、社科研究成果达389万字,各种成果多次获省部级、院社级奖。参与国家级课题《青藏高原区域旅游合作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1项;独立完成的省级课题《玛多县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结项鉴定为优秀,同时获得2003年第六届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省级课题《抢救、保护青海目连戏研究》,荣获第七届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青海目连戏》(第一作者),获青海省人民政府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奖;发表于《威海日报》上的杂文《多管齐下,举国治安》荣获1997年山东省杂文大赛一等奖;论文《不懈反复是兴国之本》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省区党建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先后50多次接受中央和省市电视台、电台及报社“专家访谈”,在全国数十家高校和单位开设数十场专题学术讲座。兼任青海省人民政府规划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期刊协会理事、青海省期刊协会副会长、青海省哲学社会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特约研究员、青海省法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等职,连续三届担任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成果组组长及评奖观察员和总监票人,多次担任青海省社科理论界和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各种理论、学术研讨会评委、编委及主编、第一副主编等职。

马林 ,男,汉族,1955年9月生,青海省循化县人,1972年11月参加工作,任西宁照相馆摄影师。1978年考入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藏语文专业,1982年毕业,本科学历。历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干事、助理研究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副处长、副研究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青海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等称号。

长期从事藏族历史、藏文文献、西藏地方同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史、青海省情、藏区维稳等问题研究。共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2项。出版《塔尔寺概况》《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碑文集释》《历史的神奇与神奇的历史——五世达赖喇嘛传》《历辈达赖喇嘛形象历史》等专著5部;《五世达赖喇嘛自传》《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档案史料》等译著2部;参与编纂大型工具书《青海百科全书》;主持完成大型多媒体光盘《辉煌50年·青海》;发表《雍正帝治藏方略初探》《白哈尔王考略》《西藏山南穷结家族》《17世纪初西藏的政局与五世达赖喇嘛的认定》《论五世达赖喇嘛与固始汗的联合统治》《后固始汗时期五世达赖喇嘛权力的集中与扩张》等论文20多篇;完成《青藏铁路沿线藏区人文环境评估》《青海省异地扶贫研究》《华人、华侨藏胞现状与侨务工作的关系》《后达赖时期青海省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的特点及对策研究》《青海省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中长期战略研究》《青海省涉藏侨情研究报告》《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研究报告》等大型研究报告20余篇;发表译文8篇。累计成果量约230万字。获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要社会兼职为政协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青海省委员会常委,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民族宗教专委会副主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民建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监察厅特邀监察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特邀审读员;青海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特邀教授等。

张伟 ,男,汉族,1950年8月生,青海省湟中县人,研究员。197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976~1980年在青海省第三建筑公司任干部、教员;1980~1984年任青海省计划生育办公室干部;1984~1986年任青海省计划生育办公室副主任;1986~1997年任青海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副处长;1997~2000年任青海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处长;2000年调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任副所长(正处级)。2005年被评为青海省优秀专家。

先后撰写了《人口控制学构想》《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关于青海省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平衡问题》《九十年代青海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框架研究》《关于我国牧业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思路》《论人的统一性》《论现代家庭》等100多篇论文,其中,1982年3月31日在《青海日报》发表的《搞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谈谈人口政策在青海省的具体贯彻》一文,最初提出了青海省“一、二、三”的生育政策;著《人口新论》一书,主编《青海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研究》《人口控制学》两部专著,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青海卷)》工具书一部;主持完成《民族自治地区改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以青海为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完成《青海投资环境问题研究》《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等5项省部级课题,主持完成厅局级委托课题12项,共完成200多万字研究成果。其中《人口控制学》专著荣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人口控制学构想》一文1992年被《新华文摘》第二期全文转载,并获青海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研究》获青海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青海卷)》获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冀康平 ,男,1953年4月生,陕西省商洛市人。1982年毕业于青海大学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先后在青海省化工研究所、青海省科技信息研究所、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2014年6月退休。2000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首次聘任为省政府参事,2009年续聘至2015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2项;参与“八五”计划国家地方科技攻关项目1项;主持省级研究课题18项,参与4项。出版专著四部,其中《锂的开发利用》为第一作者,《锶的利用与开发》《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以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为例》《青海“三区”建设丛书: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读本》为第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2篇,独著18篇(核心期刊10篇),合作4篇(均为第二作者)。成果获奖7项,《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锶资源评价综合研究》获1997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级项目《锶的利用与开发情报研究》获1997年青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同时获原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原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颁发的科技信息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1项、青海省社科研究课题2项分别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招标项目《“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全面建设小康、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阶段性战略目标、重点、指标测算、评价体系及对策研究》获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担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期间,针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撰写参事建议13篇,其中《关于重视开发利用柴达木油田水的建议》《关于加快研究与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朱华 ,女,汉族,1962年生,浙江省绍兴市人,经济学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青海大学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班结业。1983年至2007年5月在青海省农牧业综合区划研究所工作,任综合研究部主任。2007年6月调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2014年6月退休。

工作30余年来主要从事农村能源、区域经济、贫困地区发展等领域的研究。一是农村能源研究。主持由国家计委、科技部、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下达的“九五”重点项目“全国百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示范县国家级”两县及青海7县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示范县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编制,负责技术人员培训及项目实施;主持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退耕还林还草区农村能源用能结构研究”、“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能源开发利用研究”、科技部“十一五”攻关研究项目“青海省农村能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等;200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遏制青海省生态退化的第一步——替代能源”的学术报告,获得一致好评。二是区域经济研究。主持青海省科技厅项目“科技支撑体系在‘三农’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研究项目的子专题“青海省特色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需求”,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二五’时期藏区农牧民收入倍增预期研究”,主要参加“一带一路”青藏国际陆港建设研究报告及海东市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持完成应用对策性研究报告10项,其中4项获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省长批示。三是移民扶贫研究。主持与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合作项目、全省农区第一个参与式扶贫规划“大通县哈家嘴村参与式扶贫规划”,负责完成海东地区千余个贫困村、县、地区参与式扶贫规划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参与指导西宁地区的村级扶贫规划。以第三完成人参与世行合作项目“青海省香日德巴隆农业开发扶贫项目自愿移民安置实施计划报告”。同时主持或参与一系列扶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后评估研究工作。

主持及主要参加完成的各类研究项目13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60余项;出版专著12部(合著);发表论文19篇,其中发表于国际刊物1篇;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2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成果证书1项,国家社会科学成果证书1项,青海省科技成果证书10项,青海省社科规划成果证书4项。2006年入选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双争先进人物宣传”活动优秀科研工作者,青海电视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进行了专访和报道。

马学贤 ,男,回族,1957年3月生,青海省门源县人。大学本科学历,民族学研究员。1975年7月毕业于青海省海北州民族师范中专,同年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教育局参加工作,1978年9月考入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藏文专业学习,1982年7月大学毕业,在青海省海北州商业局工作。1985年元月调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工作。2007年任民族学副研究员,2014年12月任民族学研究员,2017年4月退休。

30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公开或内部刊物上发表相关科研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40多项,总字数百万字。其中完成合作专著《青海少数民族》《甘青藏传佛教寺院》《西藏佛教史·宋代卷》等4部;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青藏高原东部少数民族聚集区宗教现状与社会和谐研究》《河湟地区伊斯兰教教派发展现状及社会和谐问题研究》等2项,合作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青藏地区基础宗教组织与社会稳定的社会学研究》《青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相处关系研究》等4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一带一路”“清真食品产业”“伊斯兰教宗教事务管理”等相关专题调研报告15篇,有8篇研究报告得到省级领导的批示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参加了由中国藏研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藏佛教史·宋代卷》撰写工作(此书获2017年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参加国务院外事办下达青海外事办(委托)课题《青海省涉藏侨务工作调研报告》,受到国家外事办的好评。各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特别奖1项,“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1项。2015年曾被评为青海社科院“优秀科研工作者”。

顾延生 ,女,汉族,1965年8月生。1988年6月本科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8月参加工作,2000年4月调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2000年7月至2002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系民商法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15年12月获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主要从事青海省区域经济、生态经济、农村经济等方面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少数民族地区灾后民生改善研究》《对若干国家级民族贫困县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建议——以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为例》等4项;承担完成青海省社科基金资助课题《青海生态经济建设研究》(独立)、《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研究》、《从投资拉动到投资与消费双拉动:青海转变生产总值增长模式对策研究》3项;承担青海社会经济蓝皮书的撰写工作,完成院级课题10余项;完成《三江源区生态危机与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关于人类活动对三江源区草场“三化”的影响》等委托课题7项。独立和参与完成专著4部,其中《青海生态经济建设研究》(独立)荣获青海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获青海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先后发表论文和调研报告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青海研究报告》10余篇,4篇研究报告得到省委书记等领导的肯定性批示。《青海省循化县扶贫开发研究》调研报告获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05年完成的《关于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思考》(独立)获青海省环境科学学会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青海省科技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05年受青海省民革调研部特邀到柴达木调研,撰写的《柴达木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议》被省政府采纳。曾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优秀奖6项、厅级奖10余项。研究成果在省内外学术界引起一定反响。兼任青海国际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青海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青海监察学会会员、党史学会会员、西宁市城中区法院人民陪审员。

梁明芳 ,女,汉,1949年7月生,大专学历,副研究馆员。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86年调入青海社科院,先后就职于哲学研究所、科研处、图书馆至退休。1996年10月被任图书馆副馆长,2000年2月任图书馆馆长。1989年被评为省直工会积极分子,1991年被评为省优秀社教工作队员。

共参与完成《互助县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青海人伦》专著2部,《青海百科全书》、《青海志·索引》工具书2部,《青海社科志》专业志1部;《光辉五十年·青海》光盘1张;《论市场经济与当前图书馆工作》《西部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思考》《关于社科情报研究的思考》等论文8篇;综述3篇;调研报告1篇。其中著作《青海百科全书》获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一等奖,著作《互助县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青海省社科志》《光辉五十年·青海(光盘)》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著作《青海省志·索引》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论文《论市场经济与当前图书馆工作》获省、市、自治区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奖二等奖,《西部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思考》一文获省第九次图书馆学科论文讨论会二等奖。

张毓卫 ,男,汉族,1952年2月出生;1984年4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函授专修科,大专学历。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87年7月调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1993年1月获馆员任职资格,2004年2月1日被聘为副研究馆员直至2011年5月退休。

长期从事图书资料工作并以图书馆学信息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院工作期间参与撰写的《青海省社会科学文献资源调查评述》(主编:王昱、副主编:张毓卫),于1996年9月获青海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高耗电工业西移对青海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翟松天、徐建龙、张毓卫、郭竞世、赵晋平),于2000年8月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省志·社会科学志》(主编:王昱),于2003年8月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把握机遇 走出困境》,于2003年8月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郑家强 ,女,汉族,1962年8月生,山东省莱西市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专修科。1982年至今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工作,任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2004年取得副研究馆员任职资格。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青海省图书馆学会理事。2018年4月退休。

长年从事图书分编、信息加工、咨询服务等工作。在完成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同时,参与并完成西北五省区合作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委托课题1项,院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或学术会议论文交流共10余篇,负责编发2016~2017年《青海时政手册》。其中合作完成的课题《西北五省区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及港台地区文献目录》一书获全国社科院系统图书馆首次优秀成果二等奖。参与完成的省级课题《青海省社会科学文献资源调查评述》一书获青海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社科院系统图书馆首次优秀成果一等奖。承担了《青海百科全书》词条汉语拼音标注等工作,全书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完成委托课题《青海省志索引(上中下)》,2008年出版,其中主编的《青海省志索引·地名及文献索引》130余万字。独著论文有多篇获学术研讨会优秀奖、省级图书馆学科学讨论会优秀论文奖。

马尚鳌 ,男,汉族,1934年5月生,陕西省华县人,副译审。1958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后放弃留在西安工作的机会,到青海工作,先后在青海省建工局科研所、省设计院、青海师范大学附中、青海省社科院工作,1994年退休。在社科院文献情报所任翻译期间,主要向科研人员提供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动态和新信息,介绍国外的新科学、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领域。先后发表译文、论文、编译及综述等十多篇。是1992年度青海社科院先进工作者。我国的民族社会学起步晚、起点低,为引入、评介国外在民族社会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增强学科的跨界交流,促进研究人员借鉴较为成熟的知识体系,构建本土化的民族社会学理论,更好地与国外学界展开对话,使学科建设走向成熟,基于青海少数民族多、地区范围大的特点,1988年翻译出版了《民族社会学》一书,对促进我国民族社会学的发展,拓展研究视野,尤其是学科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昭晖 ,男,汉族,1935年2月生,河北省乐亭县人。1958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学副研究员。1958年7月以后,曾在青海省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师,青海教育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任编辑,青海省图书馆任馆员,青海省卫生学校医院办公室任管理干部,1982年2月调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84年1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聘任为青海省地名委员“青海地名词典”编辑部编辑。

曾参与撰写《青海地理》、《青海省经济地理》、《青海省志·总述》和《乌兰县经济研究》等书,参与“乌兰县经济研究”课题研究,并任课题组副组长。在《青海社会科学》《青海环境》《青海地名通讯》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1990年7月15日获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省级“科技成果证书”;科研成果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张海红 ,女,汉族,1964年8月生,山西省翼城县人,副研究馆员,中国图书学会会员。1983年7月毕业于青海师专中文系,大专学历,1983年9月分配到青海电化厂团委工作;1985年5月调至青海社科院工作,先后在办公室、文学所、图书馆、科研处从事图书资料和科研管理工作,2006年12月取得副研究馆员资格,在科研处工作期间,结合科研管理工作的经验和认识,积极掌握图书馆及信息科学前沿动态,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承担完成《青海研究报告》《进言》《决策视野》单篇及合订本的编校和组织协调工作。曾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3篇为核心期刊;合作完成省级课题大型多媒体光盘《辉煌50年·青海》,荣获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合作并参与国家课题3项;参与编辑《青海省志索引》。

唐萍 ,女,汉族,1966年10月生,陕西省安康市人,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在职研究生,政治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史党建、民族地区政党理论研究。2010年至2011年作为中宣部“西部访问学者”在中共中央党校访学;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青海省海北州州委宣传部挂职。

共完成科研成果总量80多万字,其中一类成果30多万字。参与完成学术专著2部,独立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并独立完成省社科规划课题2项,参与完成省社科规划课题3项,省市委托课题5项。主持独立完成院调研报告9项,参与撰写调研报告8项。主要成果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上下册、《构建县域党建工作动力机制》、《青海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论中共抗战时期延安廉政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中共执政60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等。科研成果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批示1项,获全国党建研究会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2项,应用对策类成果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4项,获省(部)委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多项。其中,《论中共抗战时期延安廉政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入选国家7部委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成果奖;《中共执政60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入选中国政治学会举办的纪念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成果奖;《基层党组织在青海藏区社会维稳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研究》被评选为全国党建研究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亟待加强》调研报告,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批示。

(三)调离高级职称人员

曲青山 ,男,汉族,1957年5月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中央党校原理论部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中央党校培训部二年制中青班研究生,教授。曾任青海省土产杂货品公司团委书记,青海机床铸造厂办公室干部,青海省委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教师、副团长、团长,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青海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西宁市委副书记、青海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主任(十九届中央委员)等职,现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史党建和民族宗教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在青海工作期间,主要成果有《试论金瓶掣签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论青海在稳定发展西藏中的地位和作用》,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从多视角看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走向未来的新起点》,发表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新时期三次思想解放的历史比较》,发表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等。在中央部门工作期间,2011年为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作过专题讲解。参与和主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修改和定稿工作,参与和主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修改和定稿工作。2010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北京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前线》《党建研究》等中央媒体和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如何正确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全面把握“两学一做”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需要准确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学习贯彻党章的核心根本关键及实质》《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两个伟大革命”论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关于党史编写中表述使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提法的几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考辨》《“文化大革命”时期整党建党五十字纲领考析》《〈邓小平时代〉若干史实及文字考订》等190多篇理论和学术文章。其中,被《新华文摘》转载和摘要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期刊转载11篇。2017年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在国内有关地方、高校和赴欧亚三国宣讲十九大精神。199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多篇文章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奖和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奖;多项科研成果获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蒲文成 ,别名白玛曲扎,汉族,青海省乐都县人,1942年11月生,1960年5月参加工作,曾在青海乐都县任中学教师。1967年藏语文专业毕业,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从事教学等工作11年,1982年西北民族大学古藏文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社科研究工作,先后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历任民族宗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社科院副院长,青海省人大第八、九届常委,2003年1月选任青海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青海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顾问、灾后重建规划委员会要员,青海省政协咨政,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等会理事等,青海大学、青海师大、青海民大、青海省委党校、西北民大等高校特邀教授,先后任数十个文化学术单位顾问,2009年6月退休,任青海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2017年6月20日去世。

长期从事藏族史、底传佛教、民族宗教理论与问题研究,撰写过大量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专著、理论文章,并译注藏古籍多部,为继承、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先后主持完成《藏族地区社会历史及佛教寺院调查研究》(国家“七五”期间重点课题)、《青藏高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藏传佛教宁玛派和萨迦派概论》、《汉藏民族关系史》等国家社科规划资金项目以及《影响青海省藏族聚居区社会稳定的一些宗教问题及其对策建议》《河湟佛道文化》等多项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出版书籍21部(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另参与10余部书的撰写工作,总成果量约600万字,有15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主持完成的《十世班禅大师的爱国思想》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独立完成的《青海佛教史》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三等奖,合作完成的《汉藏民族关系史》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觉囊派通论》和论文《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生卒年考》《藏传佛教进步人士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积极作用》《藏传佛教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一些再认识》《再论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另有省级优秀成果三等奖6项,1990年12月被评为青海省优秀专家,1992年11月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元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何峰 ,男,土族,1956年生,青海省民和县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藏学研究员,民族学教授。

1987年8月至1999年11月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藏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1999年12月至2008年9月任青海民族学院副院长,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任青海民族学院院长,2009年5月至2017年3月任青海民族大学校长,2015年1月至今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

先后获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称号,曾任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类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在社科院工作期间,从事藏学研究,主持“藏族生态文化”等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3项。科研工作具体涉及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藏族文学研究,其成果之中《宗喀巴诗歌特点及其成就》一文于1989年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合作编注,第二作者)注释部分于1993年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全书于1993年获青海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并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二是藏族部落研究,其成果之中《中国藏族部落》(合著,第二作者)于1993年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合著,第二作者)于1997年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格萨尔〉与藏族部落》于1997年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三是藏族社会制度研究,其成果之中《藏族军事理论初探》于2000年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古代藏族军事理论研究》于2006年获中国藏学珠峰奖二等奖,《五世达赖喇嘛〈十三法〉探析》于2006年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是藏族生态文化研究,其成果之中《从史诗格萨尔看藏族的动物观》于2003年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藏族生态文化》于2009年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于2009年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五是藏区现实问题研究,其成果之中《十世班禅大师的爱国思想》(合著,第二作者)一文于1996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中国藏族宗教信仰与人权》(合著,第一作者)一文于1999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谢佐 ,男,中共党员,汉族,1941年12月出生,青海省乐都县人,1965年参加工作,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长期从事藏学研究及地方志研究工作,先后独立翻译完成藏族古典医学名著《四部医典》,参与完成《水浒全传》汉译藏文,主编10余部专著和社会读物,在第一届至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荣获首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历任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科院副院长,省地方志总编。

苏海红 ,女,汉族,1970年1月生。199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取得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学历,2008年评为青海省级优秀专家,经济学研究员。2010年12月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17年3月任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兼任青海省政协科教文卫体专委会副主任、省青联副主席。在区域经济、农村经济和生态经济等研究领域有较多建树,研究成果先后有20余次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累计科研成果200多万字,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和省市委托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及调研报告100余篇,连续多年担任《青海蓝皮书》副主编,在青海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

代表成果主要有:一是区域经济研究方面。《基于生态环境约束的青藏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实证分析》《中国藏区反贫困战略研究》《青海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国西部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十三五”时期完善创新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等;二是农牧经济研究方面,《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研究》《青海省新时期扶贫目标及对策建议》《高原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与扶贫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青海玉树为例》《青海新农村建设成效评估及对策》《西部山区人口相对密集农业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中国藏区农牧业集约发展路径研究》等;三是生态经济研究方面,《青海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读本》《推动青海绿色崛起走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路径与建议》《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法律制度体系的路径》《三江源区生态价值与补偿机制研究》《中国藏区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联动性探讨》《中国三江源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路径研究》《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补偿方案研究》;四是应用对策研究方面,《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机遇下青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研究》《关于青海碳汇及碳交易的研究报告》《基于对口帮扶政策的青南地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青海发展阶段新判断的认识与思考》《运用财政手段撬动民间资金问题研究》《对“十二五”时期青海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建议》等。

曾获省级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中国社科院优秀皮书报告二等奖1项,省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曾获“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海省‘双争’岗位优秀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青海省‘三八’红旗手”“青海省直机关十大女杰”“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魏兴 ,男,汉族,1949年8月生,山西省兴县人。编审。197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1981年内蒙古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1982年3月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先后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室副主任、《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主编。1996年7月调青海省新闻出版局、青海人民(民族)出版社工作。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1995年被聘为编审。曾兼任中国编辑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青海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会理事、青海大学特约教授等职。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任职期间,曾参加全省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和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活动的筹备工作,负责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的组织和协调,主持两会论文集的选编;组织全省和西北地区哲学学术讨论会并选编论文集。曾参加并应邀担任省第一、第三、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讨会、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以及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理论讨论会的评委、编委。参加省民和县民族经济改革实验区发展规划的调研和一些省级课题的咨询论证。主持或参加过8部学术著作的审稿、编辑工作。发表有关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论文、译文60余篇。著有《刘少奇经济思想研究》、《唯物论通俗读本》(主编)、《新时期毛泽东思想发展研究》(副主编)等书。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曾被评为1985年、1990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穆兴天 (穆赤·云登嘉措),男,藏族,1960年9月生,青海省贵德县人。1983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5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1988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先后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和藏学研究所副所长、科研组织处副处长、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青海省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青海省规划咨询委员会专家、青海省三江源生态建设科技支撑组专家等职。2005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2008年调入西北政法大学,创建民族宗教学科。现任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兼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立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中国民族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法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法学会民族问题与民族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师范大学汉藏法律文化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等职。

1982年起从事民族、宗教问题研究,期间共出版(包括独立、主持、合作、参与完成)学术专著、工具书14部,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60余篇,其中合作完成的论文《十世班禅大师的爱国思想》获得中宣部1996年“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另外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荣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有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作为新观点介绍,有3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有9篇论文被《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管理英才文集》、《中国当代论文选粹》、《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等文集收录,有20篇研究报告先后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肯定,一些对策、立法建议已付诸实践。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4项,参与完成3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18项,参与完成6项。目前主持校企合作课题《反恐大数据实验室建设与暴恐犯罪防控研究》,参与国家规划办重点研究项目《法治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主编学校重点课题《西北地区稳定发展与国家安全研究丛书·民族宗教法律问题》(选题29部,已经出版6部)等研究工作。

马连龙 ,男,回族,1957年10月生,青海省大通县人。译审。1981年12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兼任青海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青海省第十届、十ー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委员。2011年12月调至省人大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从事藏学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藏族史、藏传佛教史、古藏文文献、民族宗教理论与现实问题等多方面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委托课题多项,曾多次深入广大藏区,全面调查藏传佛教寺院、藏族部落分布及沿革,研究藏族社会历史与现状,挖掘、翻译、整理藏文古籍等。先后独立、合作出版专(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著作有:独著《历辈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合著《藏族社会制度研究》《中国藏族部落》《历辈达赖班禅年谱》《西藏通史》,主持或合作译著《三世达赖喇嘛传》《四世达赖喇嘛传》《五世达赖喇嘛传》《章嘉国师传》《夏琼寺志》等。其中《五世达赖喇嘛传》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藏族社会制度研究》《三、四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族部落》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参加国家级课题3项。

徐建龙 ,男,汉族,1964年生,陕西省白水县人,1981年至1985年,在西北大学数学系计算机数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87~1990年,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任研究实习生;1990~1998年任助理研究员;1999~2004年任副研究员;2005年至今任研究员。1997年任经济所副所长,2002年任所长。1999年荣获第二届“青海青年科技创业奖”,2000年荣获青海省第三批省级优秀专家称号。2007年1月调至青海民族大学工作。

先后合作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委托课题2项,参与完成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完成省委、省政府任务多项,公开发表论文32篇,成果量达到30多万字。其中,专著《高耗电工业西移对青海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获青海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资源开发回顾与思考》《青海草原畜牧业产业化研究》获青海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加大启动社会投资力度研究》获青海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参与完成的《人类经济活动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赵乐际同志的较高评价。

刘成明 ,男,汉族,1971年5月生,青海省平安县人,博士,社会学研究员。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专业,同年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学研究所参加工作。2003年5月任哲学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12月晋升为社会学研究员。2012年8月调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现任(广东)五邑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兼书记。

1999年5月获青海省直机关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2008年9月评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优秀工作者。曾担任《青海经济社会蓝皮书(2008~2009)》“社会篇”副主编,兼任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特聘教授暨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口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青海省人口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区域与少数民族人口、人工生殖技术法律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的犯罪问题3个领域。先后在《人口研究》《西北人口》《甘肃政法学院学报》《青海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土族、撒拉族人口发展与问题研究》等专著2部,主持或合作完成《青海少数民族人口与发展问题研究》等科研项目20余项。《社会转型对早期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等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青海省城镇各社会阶层状况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鼓励奖1项。其中《土族人口状况调查分析》等关于青海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的系列论著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人工生殖技术立法的基本构想》等系列论文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丁忠兵 ,男,汉族,1974年8月生,四川省大竹县人,博士,研究员。1998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同年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参加工作;2002年12月获助理研究员任职资格;2007年12月获副研究员任职资格;2009年6月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2012年12月,获研究员任职资格。2011年8月,授予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5年1月,调至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工作。

主要从事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主要成果有:专著《青海民营经济研究》(2009年9月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专著《青藏高原生态替叠与趋导》(2006年1月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作者),论文《农业增长与农民增收的协调性检验——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论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牧业建设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社科农经网络大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9期)、论文《对市场经济有效性的几点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层启示》(《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5期)。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青海、西藏牧区改革发展研究》(批准号:09BMZ004)。主持完成青海省社科基金课题《青海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批准号:13039)。参与完成的调研报告《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区政策机遇下青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研究》获“青海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参与完成的调研报告《青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调查与对策建议》获2009年全省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排名第二),撰写的论文《略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基于玉树抗震救灾实践的思考》获“青海省纪念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张继宗 ,男,汉族,1976年6月生,甘肃省宁县人,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共青海省委政研室经济处处长。1999年7月至2010年7月,先后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哲学社会学所、法学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院办公室副主任、院党组秘书;2010年8月调青海省委办公厅工作。

在省社科院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民族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参与完成省级课题3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公开招标、委托研究课题10余项,合作完成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获各种奖励30余项,其中,青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奖10余项,有10余项成果获省级领导批示肯定。主要代表成果有:《藏族传统文化生态与法律运行的适应性研究》《柴达木循环经济立法构想》《青海省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研究:以地方视角审视国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等。

詹红岩 ,男,汉族,1971年10月生,籍贯:江苏省阜宁县人,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研究员。1993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1993~1999年在青海第一机床厂工作,1999~2000年在青海齿轮厂工作,2000~2014年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科研人员,2012年评聘为研究员。2014~2016年任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经协科技部副部长,2016年至今任职于青海省人大财经委经济监督处。

主要从事青海工业经济研究,多次承担省社科基金课题、政府委托课题和院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2部,参与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科研总成果量约70万字,其中一类成果约为60万字。在社科院工作期间,撰写专著《青海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此书对全省工业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研究。合著《青海工业发展路径选择》。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研究》、省社科规划办课题《青海工业内生性增长因素研究》《青海破产改制企业的调查与分析》等。独立发表学术论文《青海与全国和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实证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循环经济视角下青海节能减排的途径和政策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循环经济视角下青海节能减排如何作为》(青海日报,2009年6月16日),《精深加工再难也要做》(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1月26日)。完成研究报告《增强青海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青海研究报告,省领导批示(合作),2006年],《推进海北州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调查研究报告,省领导批示(主持),2007年],《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思考与建议》[社科研究参考,省领导批示(主持),2006年]等。主持完成的省级课题《青海工业内生性增长因素研究》获全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二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研究》2016年获省级三等奖;《青海地方轻工业发展形势与对策研究》评为2013年全省调研报告二等奖。在2004年和2010年度考核中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2011年、2012年、2013年被评为青海社科院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桑杰端智 ,男,藏族,1968年生,青海省尖扎县人。研究员。1991年6月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1991年到1995年在该校藏学院任教。1995年6月调入青海社会科学院,先后在藏学研究所、民族宗教研究所从事藏学、宗教理论与宗教问题研究工作。2011年7月调至西藏大学工作。

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藏传佛教思想、藏族传统文化、蔵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截至目前,累计完成科研成果80余万字,仅一类科研成果50余万字。其中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篇;独立发表译文8篇;独立完成专著3部,与人合作专著2部;二人合作编著2部;独立完成译著1部;参与完成工具书2部;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多项。独立完成的《佛学基础原理》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搞好民族宗教工作必须加强民族语文法制建设》一文获全省民族语文工作理论研讨二等奖;独著《批判精神》、《文化的嬗变与价值选择》和《藏文化与藏族人》三部出版发行后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在藏学界和青年学生中饶有影响,对其反驳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论文或论著至今层出不穷。 NjWLWZWub+GCaV5ejipLSmVxlTSexkWnZRKP5juWkNzT+BHbYNiXOGdAZXt4Hg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