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贵州贫困状况

一 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状况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地貌的特征之一是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海拔1444米;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海拔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特征之二是境内岩溶地貌分布范围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61.9%,且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全年日照时数约1300小时,无霜期为270天左右,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因素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尤其严重。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4%。土壤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黏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贵州植被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的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大体上,贵州河流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另外,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二)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

截至2015年年末,贵州全省常住人口为3529.50万人,其中省会贵阳人口462.18万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构成方面统计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47.23万人,占63.67%;少数民族人口为1282.27万人,占36.33%。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在性别比例中,男性人口为1820.63万人,占51.58%;女性人口为1708.87万人,占48.42%,男女比例差距较大。贵州省农村人口比较多,据统计,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482.74万人,占42.0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046.76万人,占57.9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了显著进步,基层社会事业投入大幅增长,薄弱环节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发展环境和投资力度都明显好于以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民生政策落实情况较好且效果明显,群众了解程度和满意程度普遍较高,贵州农村社会事业取得较大成绩。统计资料显示,在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为298.24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人口为376.24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为1243.44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225.80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由5292人上升为8450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由7282人上升为10660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由29789人上升为35230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由39373人下降为34730人。这说明,贵州人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贵州自2003年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7年提前实现88个县全覆盖。2015年,全省参合群众从试点初期的113万人发展到3292万人、参合率达到99.12%,筹集基金从5092万元提高到148亿元;2014年,全省累计有5754.97万人次参合群众获得125.58亿元医药费用补偿,实际住院费用补偿比例从2007年的27%提升到64%,次均住院补偿额从2007年210元提高到2049元。新农合制度使越来越多参合群众受益,不断解决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9月,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99亿元,美丽乡村“百村大战”示范村已投入28.6亿元,建设项目2616个,完成小康路建设1532.7千米,完成小康房建设6603户。共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194个,投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2亿元,批复项目194个,项目主要涉及民居改造、村组道路和串户路的硬化、庭院硬化、农户“三改”、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公共厕所修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太阳能路灯的安装等,共计整合资金12.78亿元。

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接近6000亿元,2012年接近7000亿元,2013年、2014年分别突破8000亿元、9000亿元,2015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502.56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010年的1.13%提高到2015年的1.55%。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5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7%,“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2.5%。2015年,贵州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640.62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4146.94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4715.00亿元,增长11.1%。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6∶39.5∶44.9,与2010年比,第一产业比重提升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2015年贵州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9847元。

贵州省不断加强财政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业产业投入,坚持走突出特色、集聚集约、绿色生态、增效增收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粮食产量保持稳定。2015年,贵州省粮食总产量1180.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3.6%。经济作物较快增长。贵州省充分利用气候优势、生态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扩大经济作物种植,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快增长。初步统计,2015年贵州省油料、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分别为590.28、1016.05和332.18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4%、9.9%和13.7%。茶叶采摘面积223.69千公顷,增长28.0%。贵州省坚持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平台,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园区规模,促进农业园区要素集聚、层次分明、业态多元、功能完善。2015年末,贵州省共有326个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实现总产值1770.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17.17亿元。畜牧业发展平稳。贵州省加快推进山地畜牧业发展,坚持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主要畜禽出栏稳步增加。贵州省肉类总产量连续两年突破200万吨。其中,2015年猪肉产量160.75万吨。

面对持续加大的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贵州省深入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双服务”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拓宽产业发展空间。2015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3550.13亿元,比上年增长9.9%,“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4.3%,高于“十一五”时期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4.7个百分点。2015年末,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145户,比上年末净增250户。随着企业数量较快增加,工业产品覆盖面进一步拓宽。2015年末,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大类行业全覆盖,中类行业覆盖率为82.1%,共生产工业统计范围内的工业产品282种,产品覆盖率为49.7%。贵州省立足产业优势,加快以“五张名片”为首的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呈协调发展之势;立足资源优势,稳定重工业发展。2015年,贵州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1374.19亿元,比上年增长8.3%;重工业增加值2175.94亿元,增长10.9%。“十二五”时期,贵州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竞相发展。2015年贵州省煤电烟酒四大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2069.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8.3%。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71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684.68亿元,增长5.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364.53亿元,增长4.2%;受国家计划控制,烟草制品业增加值303.81亿元,下降2.3%。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贵州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0%。

二 贫困状况及特点

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贵州发展较全国滞后,特别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中国贫困问题最为突出、扶贫攻坚最难的地区。

(一)自然条件恶劣

由于地理原因,贵州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全境地形起伏大而多变,平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3%。以旱灾为代表的农业气象和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特点的地质灾害及其灾害链,使得贵州自然灾害问题相对严重。加之各类矿业开采的影响、毁林开荒、对土地的掠夺式利用和缺乏恢复保护措施,导致并加剧了水土流失,石漠化日益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人口增长快,户籍人口每年增加约45万人,人口密度已达245人平方千米,高于全国。人口众多、土地难以承载、环境恶化、灾害频繁,一定程度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基础脆弱

贵州高原是典型的“地无三里平”,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耕地面积大部分分布于高山、峡谷,多为坡地、瘦地,中低产田土占80%左右,农业生产条件差,适于耕种的土地少且多趋于分散,适于耕种、土壤肥力充足的土地有限。人多耕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弱,工程性缺水、农田灌溉设施标准低,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大量耕地不得不用于解决人的吃饭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实施。2014年,贵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38.35千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6.9%。农业投入不足。2014年,全省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事业的支出为447.19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2.6%。全省第一产业投资606.05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6%。

1978~2014年,贵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低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1.7%下降至2014年的13.8%。种植业比重大,畜牧业、林业等其他农业发展较为缓慢,2014年农业增加值占一产的比重仍在65%左右,而畜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25%,落后的粮猪型传统农业结构没有大的改变。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缺乏经济总量支撑和强大的市场推动,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行业单一、带动能力不强,且绝大部分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很少涉及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增值能力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发展较慢。

(三)经济基础薄弱

2014年,贵州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11005元,排全国倒数第3。贵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61.3∶15.3∶23.4,与全国相比,贵州一产就业比重比全国高31.8个百分点;2014年贵州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14.7个百分点,表明贵州的城市化水平远落后于全国平均,从而影响工业化进程。按照钱纳里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二产比重、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程度等标准来衡量,贵州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推进阶段,落后于全国处于中期的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水平滞后使得贵州城乡差距更加突出。

城镇化进程滞后,阻碍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2014年,贵州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14.7个百分点。贵州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全省58个县城镇化率低于40%,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尚存很多不足,城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最终使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大打折扣。大量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大、比重高,严重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四)教育医疗落后

文化教育落后,科技意识淡薄,而且大部分青年读完初中或初中未毕业就外出务工且自学意识低、自学能力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电子设备缺乏,甚至至今没有通电,与外界信息交流受到严重影响。当地业余文化生活缺失,基本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和娱乐活动,正在读书的孩子除了国家课本外没有课外书和课外复习资料的概念。由于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孩子不能及时接受教育或者完成义务教育,导致其过早走上社会,尽管有国家支持、财政补贴等,但当地村民往往认为只要识字就好,满足于接受少量基础教育,过早放弃学业,成家务农,由于山区闭塞,交通不便,思想难以突破。医疗保健设施不健全,使得当地人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处于落后状态。

2014年末贵州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3616.27万人,比重从1978年的88.6%下降到2014年的83.6%,但绝对数量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2014年末贵州乡村人口2104.47万人,占总人口60%。由于农村教育落后,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2014年贵州农民收入仅高于甘肃,排全国第30位。全省88个县中农民收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贫困县占全省农村1/2,覆盖农业人口占全省总量的55%左右。以县为单元进行考察,贵州农民收入水平分布格局不符合一般的正态分布规律,而是收入水平越低,所覆盖的县数量和农业人口越多,而且中高收入段覆盖较少。这种收入分布格局,为提高全省农民收入水平增加了难度。 pXfMBXai6OFHmaSokj8S0bwu+Pu44V1c4aIqbyrURlYLNjLrAEHahDmOGYoWcO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