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特色小镇概念综述

一 特色小镇相关概念

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镇”扮演着极为重要和特殊的角色,无论是宋朝之前的“军事重镇”,还是南宋之后的“商贸镇”,以及今天的“经济重镇”,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西方的城镇化道路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镇”的区别。

从历史维度看,“镇”最初的功能是军事功能,唐朝初期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镇将管理军务,有的也兼理民政,宋以后称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为镇,“镇”由此演变为具备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功能的综合空间聚落,其本身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在今天的城镇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不同的话语体系、不同的管理系统有不同的表述,如从行政与政策维度看,有建制镇、集镇、中心镇、新市镇、城关镇、重点镇等叫法;从产业与特色维度看,有专业镇、文化名镇、特色小城镇、景观镇等称谓;从空间区位特征看,有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等不同名称;等等。这些各形各色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界定标准和发展重点。下面重点辨析几个比较常见的城镇概念。

(一)建制镇

“建制镇”是行政区划概念,建镇的条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不同。在同一国家,对不同地区和在不同发展阶段也都有相应规定。中国建制镇自北魏开始逐步形成 ,到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镇成为商业和手工业较集中、县以下的市镇地方行政建制 。1909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法章程》,首次规定在5万人口以上的村庄、屯集地建镇,设自治组织,议决及办理地方自治事宜,这是明确规定镇建制的首部法规。

新中国成立以来设镇标准变动过多次。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镇作为中国县辖基层政权建制被确定下来。1955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和标准》,建制镇被规定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其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1958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农村建立公社问题的决议》,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一些建制镇被撤消而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11月,国务院转发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建制镇的发展

今天我们所说的建制镇,一般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是县和县级市以下的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它与乡、街道、苏木、区公所等同级,但是又跟这些称谓的建制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差别,如镇与乡在中国行政科层体系中同属于乡科级。镇和乡的区别在于,镇的区域面积大,人口规模大,经济发展较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并有一定的工业区域。县(县级市)政府驻地如果在一个镇,那么这个镇通常被称为城关镇。

(二)集镇

集镇不同于建制镇,它是一个基于商品贸易的自组织经济空间概念,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自发形成的地方农产品集散和服务中心的统称。集镇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奴隶社会,《周易·系辞》记载“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中国历史上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宋代以后集市普遍发展,集镇也随之增多。乡间集市最初往往依托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在这些地方渐次建立经常性商业服务设施,逐渐成长为集镇。集镇形成后,大都保留着传统的定期集市,继续成为集镇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地理学角度看,集镇属于乡村聚落的一种。通常指乡村中拥有少量非农业人口,并进行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居民点。集镇的形态和经济职能兼有乡村和城市两种特点,是介于乡村和城市间的过渡型居民点,其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场所有关。因其具有一定的腹地,有利的交通位置,通过定期的集市和商品交换,逐步发展并建立一些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 。在中国,县城以下的多数区、乡行政中心,均具有层次较低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并联系着周围一定范围的乡村,除设镇建制的以外,习惯上均称为集镇。

集镇因为无行政上的含义,所以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1993年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集镇的界定为: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因而集镇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是今后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重点

(三)中心镇

“中心镇”首先是基于建制镇基础上,因为城镇发展定位的需要,相对于重点镇、一般镇而言的一个城镇体系规划的常用规划概念。一般是指城镇体系中介于城市与一般小城镇之间,且区间较优、实力较强、潜力较大,既能有效承接周围城市的辐射,又对周边地区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重点镇。

“中心镇”同时也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县(市)域内一片地区中周围若干个乡镇的中心,地理位置相对居中,一般是自然形成、客观存在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周围一片地区中相比较而言其经济实力较强。如在有些曾设置过“管理区”的地方,“中心镇”的地位、作用及区位选择与县的派出机构——“区工委”“区公所”所在地的乡镇类似。

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中心镇,目的是在县以下层次选择上能带动其腹地范围发展的增长极。中心镇的确定需要考虑一定的地域平衡因素,因此其分布一般来说是相对均衡的,如一个县可以选择围绕县城周边不同方向的四个至五个中心镇,地域上兼顾东、南、西、北各个片区。

中心镇与重点镇有可能重叠(既是中心镇同时也是重点镇),但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心镇不一定是重点镇,重点镇也不一定是中心镇。中心镇与重点镇各有不同的作用。在某个地区中,如果用同一个标准(比如考虑在近期内有可能“建成”)来确定重点镇,因地域条件不同,可能有的县(市)重点镇就会多些,有的县(市)就会少些或没有。而确定中心镇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弥补这种因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而带来的弊病,具有促进区域平衡的作用。中心镇的确定可以促进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增长中心的发展

(四)专业镇

“专业镇”是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空间概念,理论上源自产业集群理论 ,实践上源于广东省专业镇的实践,是我国行政区域特有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特点是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多以乡镇为基本单位来重点发展名、优、特、新产业和产品,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带动多数农户从事这些产业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收入成为农民和乡镇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概念界定上,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认识。学者们认为专业镇经济是基于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的乡镇经济,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模式 ,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战略目标的依托载体。王珺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专业镇经济实质上是建立在一种或两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优势基础上的乡镇经济,类似于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专业化区域生产组织形式。并总结出专业镇的四个突出特征: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适用、简单技术的应用为主 。李新春认为“专业镇作为一种建立在地区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产品制造和服务企业网络,其经济集聚效应吸引大量中小企业围绕特定产业而创业,由此可以认为,专业镇同时也是一种企业创新网络” 。余国扬提出专业镇一般要求“双60%”,即指产业或产品能带动60%以上农户参与生产,专业化的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并成为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乡镇 。专业镇一般是指城乡地域中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且分工程度或市场占有率较高、地域特色明显、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成分的建制镇

随着专业镇的不断发展,专业镇的含义由单纯追求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城镇化而发展专业镇,开始向通过企业在镇域内的聚集、协同,从而形成地域品牌优势,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并且承担一定的国际分工来发展专业镇。这种变化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广东省科技厅将专业镇定义为“是以镇(街道)为行政区域单元,以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特色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镇域经济发展形式;是鼓励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通过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态”。

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发展是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专业镇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在我国科技部门的推动下,我国专业镇逐渐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在区域品牌的战略意义上,如广东中山古镇灯饰、佛山顺德乐从家居、东莞大朗毛织、虎门的服装等……这些专业镇通过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形成了以某一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为依托的专业化产业区,使相同或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空间内,并获取深度分工与专业化协作效益,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五)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Industrial Park)是一个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区域概念,是指以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地方实践中,产业园区一般由政府集中统一规划设定区域,并给予进驻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区域内规定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进驻,并由产业园管委会或产业园开发商进行统一管理,向园区内企业提供多方面的软硬件服务。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个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按照产业园区的功能,最常见的类型有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按照政策的导向,有发改部门、工信部门主导的工业园区,发改部门主导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科技部门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关及交通部门主导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

产业园区不仅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另外城镇化的发展要由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应有新型工业化配套。中国城镇化道路中,产业和城市要融合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要同步推进,实现产城融合。产业化是城镇化的依托,产业园区则是产业发展的平台。

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是国内外很多特色小镇的空间本源载体,如浙江云栖小镇,实际上是一个依托阿里巴巴云公司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两大平台的一个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六)小城镇

“小城镇”是相对于城市和乡村而言的一个经济和空间规模概念,在空间上是指规模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聚落组织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小城镇一直是多门学科竞相参与的研究领域,尤其以社会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为最 。从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问题 ”到国家层面提出“小城镇大战略”,指明了镇域经济是壮大县区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小城镇概念的覆盖范围,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往往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费孝通提出小城镇是“新型的正从乡村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社区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它基本上已脱离了乡村社区的性质,但还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过程” 。赵燕菁从土地流转制度入手,提出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政策载体 。在小城镇的范畴上,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观点:(1)小城镇=建制镇。这一小城镇概念属于城镇范畴,是建制镇(包括县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同义词。(2)小城镇=建制镇+集镇。这一小城镇概念属于城与乡两个范畴,包括小于城市从属于县的县城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和尚未设镇建制但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3)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这一小城镇概念指城镇范畴中规模较小、人口少于20万的小城市(县级市)和建制镇。(4)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集镇,这一小城镇概念分属城与乡两个范畴,是涵括范畴最广的一个界定。

以上观点概括起来,对小城镇的空间范畴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城关镇。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作为非建制的集镇。广义的小城镇概念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目前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也是特色小镇政策出台与实施的一个重要背景和前提。

(七)特色乡镇

“特色乡镇”是一个基于历史或者产业的文化概念,对乡镇的规模并不注重。特色与创新是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特色乡镇的特色可以从经济、社会治理、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维度得到体现。

从经济维度来看,外向经济特色乡镇依托外贸、加工、出口等服务型产业发展;专业特色镇则依托某一主导产业,利用专业化分工提升生产效率,利用规模经济增加经济产出;商贸流通特色镇则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为商贸活动提供服务;科技信息特色镇则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旅游休闲特色镇则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并进一步衍生商务会议功能,作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从社会维度来看,特色乡镇在治理形式、社会服务形式和政治力量等方面较为独特。党建创新特色镇是以基层党的建设为目标,通过党建活动、党建服务打造的小镇。社会管理创新特色镇则是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而闻名。合作服务特色镇通过引入第三方服务提供组织完善的小镇服务系统。科学规划特色镇则是新兴科学规划的实验地,为日后特色镇的发展起到启示、带动作用。

从文化维度来看,一些特色乡镇在历史文化传承、文化创意等方面较为突出。历史文化特色镇和少数民族特色镇依托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以传统民居、具有历史文化的古城为载体,向游人宣传历史文化与特色传统。品牌特产特色镇以产品、品牌为依托,创造经济价值,如茅台镇以茅台酒闻名。文化创意特色镇是文化的新兴形态,以创意的形式传递文化底蕴,以体验的方式吸引艺术家、摄影爱好者等人群。

从生态维度来看,特色乡镇则是指以生态为发展理念的乡镇。生态环保特色镇以绿化、生态保护为发展理念,积极维护特色镇的市容市貌,为人们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

特色小镇相关概念辨析见表1-1。

表1-1 特色小镇相关概念辨析

二 特色小镇的概念与内涵

(一)特色小镇的定义

特色小镇是基于上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中央政府为推进有条件的小城镇突出其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引导的一个政策概念。特色小镇在理论上源自产业集群理论,在实践上是在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在供给侧改革的浙江实践上基于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经验,由政府主导下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推动展开的城镇化进程的一种政策空间组织模式 。对于特色小镇的定义与概念,目前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学术定义。

特色小镇的概念首先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提出的,认为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 。这是一个在国家出台特色小镇培育政策之前,地方政府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和空间范畴的一个基本界定。

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给出了特色小镇的官方定义:特色小镇包括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而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得益彰、互为支撑,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国家三部委出台指导意见后,学术界对于特色小镇的概念与定义进行了很多深化与拓展。如张鸿雁(2017)提出特色小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区域性空间与要素集聚的发展模式,其成长和发展过程是需要以社会与经济发展为前提的,这个前提不仅包括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性产业集聚方式,还包括社区生活环境、日常生活方式、创业与创新土壤及人才机制、政策导向及地方的历史文化基因等要素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特色小镇是指依赖特色产业或特色资源,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产品和特色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区域,是产业区、消费区、旅游区、生活区四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区域,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资源禀赋,基于准确的产业定位,在科学合理规划基础上,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业、文化、环境、人居有机融合和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探索之一,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空间载体之一。

(二)特色小镇的内涵

特色小镇与其他几个相关概念在内涵上有明显差别。在培育目标上,参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要求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要“特而强”,小镇的建设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功能上要“聚而合”,小镇围绕特色产业聚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突出强镇的产业聚合黏性;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形态上要“小而美”,凸显的是在空间内涵上的空间限制,特色小镇不同于卫星城、建制镇和工业园区,是在充分应用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为解决浙江“块状经济”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等问题而提出的,原则上依托建镇制;机制上要“新而活”,这是从制度供给方面给出了特色小镇的特征,即与小镇相关的政策须突出“个性”,服务突出“定制”,运营机制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 。还要符合“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和生产、文化、旅游与社区功能“四位一体”的要求

专栏1-1 特色小镇培育的要求

(一)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产业定位精准,特色鲜明,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现代农业等发展良好、前景可观。产业向做特、做精、做强发展,新兴产业成长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效果明显,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营销延伸。产业发展环境良好,产业、投资、人才、服务等要素集聚度较高。通过产业发展,小镇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农村发展效果明显。

(二)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整体格局和风貌具有典型特征,路网合理,建设高度和密度适宜。居住区开放融合,提倡街坊式布局,住房舒适美观。建筑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公园绿地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店铺布局有管控。镇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小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突出。

(三)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挖掘、整理、记录,历史文化遗存得到良好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与产业融合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得到充分弘扬。公共文化传播方式方法丰富有效。居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较高。

(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基础设施完善,自来水符合卫生标准,生活污水全面收集并达标排放,垃圾无害化处理,道路交通停车设施完善便捷,绿化覆盖率较高,防洪、排涝、消防等各类防灾设施符合标准。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服务覆盖农村地区。

(五)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发展理念有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有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有创新,鼓励多规协调,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合一。社会管理服务有创新。省、市、县支持政策有创新。镇村融合发展有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小镇健康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

特色小镇的“特”,主要是产业、历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独特之处,要求特色小镇本身具有某种文化特质,呈现某种价值追求,从而成为某种产业集中、相应就业者云集的“特色”工作生活区域,也应当是汇集某类资源与技术在此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和“创客空间”。具体内涵上,一是功能定位的“特”。特色小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本功能定位,是着力打造的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试验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平台。二是产业业态的“特”。特色小镇所承载的产业业态应该是现代服务业或历史经典产业或者其中的某一业态。三是空间区位的“特”。特色小镇在选址上一般位于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站周边或交通轴沿线,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空间地域。四是聚集人口的“特”。基于特色小镇的产业特征,特色小镇的从业人口要求高学历和高技能者占据一定的比例

特色小镇的“小”,是指在空间范畴上相对独立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小镇要求突出节约集约,合理界定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划定小镇边界,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聚集人口1万至3万人,且不受原有行政区划局限的“小”地方。

特色小镇的“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行政区划概念,也非园区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和生活功能项目组合的“非镇非区”概念,是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概念的某种特色产业集聚区,它可能是仅包含一个镇的特定区域,也可能是覆盖多个镇的多个区域,但是这些区域在产业上、特色上是有密切的内在关联的。

(三)特色小镇的本质

从大尺度的历史维度来看,特色小(城)镇实际上不是新生事物,在历史时空一直存在,农耕时代的因军事目的而兴起的镇,由此诞生镇,进而集聚人口,再催生商贸和经济,形成空间聚落;计划经济时代因行政目的而催生的小城镇;市场经济时代因经济目的而孕育的特色小镇等。它们的最终形态要么成为城市,甚至大都市,典型如深圳、浦东,从传统的渔民小村成长为一个国家级的大都市;要么逐渐衰败,甚至消失,典型如京杭大运河边上的诸多古镇,随着大运河的衰落而逐渐泯灭众生;要么不温不火,缓步发展,大多数城镇都是这种情况;最后一种就是小而精,特色化、集约化发展,典型如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浙江云栖小镇等。因此,特色小(城)镇本质上是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是新的发展主体、新的产业平台、新的和谐家园、新的制度探索和新的理念引领

从空间角度看,特色小镇是连接大中城市与农村的重要枢纽,是有效分流农村富余人口的“蓄水池”;又能承担对农业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是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动机”。因此,特色小镇是城市和乡村双向渗透、双向发力且最具活力的“社会单元”。

从经济角度看,特色小镇借力现代交通、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能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承载空间在更大范围聚集高端创新要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为重塑城乡空间和经济地理创造新的机遇。

从劳动力角度看,当前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劳动力在选择就业与生活环境时,已出现将生活环境放在首要位置的倾向,特色小镇要求的宜居生态环境、独特的文化特色、完善的公共服务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特色小(城)镇的认识,要从城、镇(行政区划中的小城镇)、村之间的差别来分析,同时又要区别于飞地经济、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产业新城,之前有类似的类属,比如旅游景区、主题公园;且需要分析与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之间的关系。

总之,特色小镇是以特定的产业、环境、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投融资机制为依托和保障;以产业培育带动人口聚集为推动力;以旅游消费为引擎,实现消费聚集;以产城综合开发运营及PPP架构利用为手段;以城乡结合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目标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产业、城镇、居民和文化的高度综合体。

(四)特色小镇的意义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型发展策略,通过宏观政策的指引,引领地方政府与市场力量参与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这个过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1.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特色小镇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提出的,已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发展特色小镇可以促进、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业,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发展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丰富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内涵,也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促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2.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特色小镇建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特色小镇通过创意、创新、创业、创造活动,使存量资源大幅增值,甚至变废为宝,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且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特别是能与旅游产业结合,不会产生产能过剩问题,是城镇化建设的新模式、新动能。它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人口、技术、资金等要素集聚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

3.推进城乡产业转型升级

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求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借助特色小镇建设的东风,原来已有特色产业的小镇就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竞争力,同时原来没有特色产业的小镇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则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4.带动乡村缩小城乡差距

大部分特色小镇是位于农村地区的,住建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也都是建制镇,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带动农村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农旅小镇的发展,既能促进小镇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又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带动一大批村镇的经济发展和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并为许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5.保护传承传统历史文化

优秀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建筑遗迹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很多都位于农村地区,有的地方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就可以加强对这些地区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开发和宣传,弘扬优秀文化,传播优秀思想。 ZQWhcR4KzDmA6+sk1Jn6AHCzqlXaVySk0M5hPtz8Vq1VrvuFKJuWmob720UoYHB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