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探索,起源于经济基础较好的浙江省。从该省近几年的实践看,实践效果非常好,不但成了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的引擎,也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浙江特色小镇的实践引得各地取经学习者辐辏而至。
2016年住建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提出要自上而下大力培育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已成为当前规划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行业喧嚣的背后,需要有学者对这个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总结,以使我们政策的实施更加科学稳当,学科理论的发展更加丰富,行业的发展更加理性和规范。
“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政策扶持的初衷,是要对具备条件的小镇,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力,强化其“特色”,促进小镇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编制特色小镇规划是特色小镇从申报评选到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特色小镇“非镇非区”的特点,其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的城乡规划差异显著,决定了特色小镇的规划从规划理论、规划目标、规划体系到技术手段、成果内容等均不同于传统的城乡规划。
首先,特色小镇规划的目标应具有五个维度:特色鲜明的产业业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服务设施及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培育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特色和创新,特色不应是小镇的形容词,而是小镇的关键词,是小镇的核心元素。特色,不仅仅是指风貌特色,也指产业特色,还有发展路径的特色,体制机制的特色。风貌的特色也不仅是指自然风景,还应包括历史人文。产业特色,也不应仅限于旅游产业,应是全方位的,是基于当地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禀赋,是符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其次,在规划层面,特色小镇“非镇非区”的特点要求打破传统城市规划的总规—控规—修规的法定程序,在规划内容上要体现“镇乡村统筹”和“多规合一”。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不是一个固化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它的规划也不是一个静态的“蓝图规划”,它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小镇社区营造的过程,它的规划应充分反映社区、政府、社会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机制,所以特色小镇规划应采纳参与式、倡导式或协作式的过程规划以及“共同营造”的理念。
最后,由于特色小镇的空间规模一般不大,基于“多规合一”的规划技术路线和成果体系的要求,特色小镇规划的内容框架应包含特色主题的确立、特色产业的筛选和培育、项目建设方案及投融资支撑保障等内容。
在住建部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指引下,加强特色小镇规划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既是丰富城乡规划与管理理论的地方实践,也是美丽中国和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现实探索,对推动我国特色小镇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温锋华博士是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多家一线规划设计单位的顾问专家。作为一名城乡规划建设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一线规划师,温博士长期跟踪中国城乡规划的行业进展,并亲自参与了一些特色小镇规划的地方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本书围绕特色小镇的规划实践,从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理论基础、政策脉络、发展现状和类型特征,到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的规划技术路线和对标案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共享了几个不同类型和区域的典型实践案例。全书理论体系全面,资料翔实,分析透彻,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是一本对特色小镇概念、本质和理论体系分析比较透彻的著作,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对当前政策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对深化我国特色小镇规划的理论研究,充实城乡规划理论体系,提升我国特色小镇规划的水平,具有可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是为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2018年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