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技工之路

当我进入高大、整洁的机械加工厂房,面对一台台高速旋转的机床时,我的两只眼睛就有些不够用了。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深奥。我听见自己的心在怦怦地跳,和着机床的旋转共同律动着、飞旋着……

走近“四大金刚”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常跟我讲工厂里他看到的、听到的事,说机加车间八级工匠有多牛、有多吃香,多么有优越感,并告诉我长大后多学点技术、学门手艺,将来能自立、能养家糊口,因此我从小就有了这个念头,初中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就读北重集团技工学校车工专业。当时包头市技校很多,以我的成绩考比较热门的电力技校、城建技校、铁路技校,都没有问题。

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1992年9月我从北重技校车工专业毕业,按照进入企业工作的规定,进厂时,需按照个人考试成绩排名顺序挑选工作单位。当时,我所在的89级车工班共有40人(男生22人、女生18人),我考试成绩位列全班第三名。当年,所有毕业生的技术等级是四级工,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学好技术,每个班有15%的名额可以晋升技术等级。结果,我与其他5名同学享受到了五级副的晋级待遇,进厂工资要比别的同学高出7元钱,高出月工资的1/8,我感到极大的满足和骄傲。拥有这样一个优秀成绩,我完全可以挑选一个理想的好单位。按照年轻人的认识,好单位的标准就是工作环境好、单位效益好,而科研军品单位当然是首选。但是,我却偏偏选择了机电公司(原来叫机械处,1998年改制后叫机电公司),一个北重集团下属的民品子公司,主要承担北重集团内部设备的大修任务,以承揽国内外非标冶金成套设备加工为主业。由产品的性质所决定,常常是一边生产一边研发,对一线工人的技术能力更是巨大的考验。这里的技术工人,要比干通用件、标准件岗位的工人见识多、成长快。上初中时经常从同学母亲那里了解到(同学母亲是机电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在机电公司有赫赫有名的车工“四大金刚”,他们大都是自治区、包头市、北重集团技术比武的冠、亚、季军。正是了解到这些信息,我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机械处。

当我进入高大、整洁的机械加工厂房,面对一台台高速旋转的机床时,我的两只眼睛就有些不够用了。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深奥。我听见自己的心在怦怦地跳,和着机床的旋转共同律动着、飞旋着……

进厂一周后,了解到我的河北老乡李凤英是被称为机电公司车工“四大金刚”的杨学忠、芦文利、赵新生、张耀辉4人的师傅,是师爷级的人物,他的细长杆加工技术在当时包头市工业企业中是数一数二的,人送雅号“金箍棒”车王。据说,李老因当年干出规格为外圆30毫米、长度为6.3米的细长丝杆,一次得到了5000元的奖励。那时候这个数额足可以买套房子了。我在工作及业余时间经常跟他套近乎,每一次都收获不少。其实我的真正师傅是芦文利,他也是我初中同学的母亲推荐的。芦文利脾气非常倔,爱钻技术,车间人送外号“芦老邪”,干活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但结果确实让领导非常满意,其实放在现在那就是技术创新。

最年轻的车工班长

在学徒期间,我将别人娱乐休闲的时间用在了对知识的追求上,涉猎了《车工工艺学》《金属切削理论》《刀具切削与刃磨》《一般复杂工件加工方法》等专业书籍。实际操作方面我不耻下问,虚心向老师傅、工友们学习、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从工件的装夹、刀具的刃磨到切削参数的选用,经对比后进行实践,果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要干好车工,靠的是“三分手艺、七分刀具”。一开始看到别的师傅刀具磨得好,也不好意思问,等下班后,便偷偷地看,试着磨。其实这偷艺还真有点让人脸红。入厂仅三个月,师傅因事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我提前破格出徒独立操作设备了。由于机电公司多是承担全厂的设备大修任务,工件精度高,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非常高,取得好的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曾有老师傅说过,要想在机电公司什么活都能干、都会干、都能拿下来,没有个五六年的锻炼是干不出来的。

在实际工作中,多看、多想、多问、勤动手,成为我的座右铭。在工作中,别人不愿干的活我干,别人不愿钻的技术我钻,别人不愿放弃的业余时间我放弃,只有这样你才能比同龄人进步得快、成长得快,并能得到领导的认可。

1995年10月,北重集团热加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2000吨水压机需要大修,连接横梁和底座的M42mm的螺栓需要更换,时间紧,任务量非常大。为此,我所在的车间领导安排了13台C620型车床同时加工此螺栓。当时,我们的老班长因意外去世,车间主任孙田忠、副主任陈树清临时研究决定,要以此次螺栓任务为契机,开展技术比武,谁干得又快又好,谁就当班长。大家都跃跃欲试,早早地到库房领料。我拿到材料,感觉厂房格外安静,只有机器转动的声音。我很快车出了外型,到了最关键的工序:挑螺纹。挑螺纹最关键的是需要快速退刀在同一地方。我每次在四分之一圈处便屏气凝神,凭感觉退刀,每一次都恰到好处。经过紧张的3个小时的测试,最终,我干的螺栓最多、质量最好,以车间第一名的成绩当选为车工班班长,成为当时工厂里最年轻的车工班班长,这在上万人的大厂还真是一个新的纪录。

工匠精神

面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我也深感自身知识的贫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学习理论知识和实操练习,广泛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实践。从简单的轴类零件加工到螺纹加工,从壁薄零件加工到丝杠、曲轴加工等,不断学习实践。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就动脑筋、想办法,并及时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同事请教,解决了车床上一个个技术难题,如在车床上利用增大螺距拉键槽、采用无夹力装夹加工壁薄套筒、利用车用夹具车削曲轴等高难度零件。

过去在机械加工行业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紧车工,慢钳工,溜溜达达是电工。”虽然有些片面,但的确说明车工这个岗位非常辛苦,又脏又累,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又高,工资待遇却不高(我们技校89级车工班坚持干老本行的,由当初毕业的40人到现在仅剩3人坚持在车工岗位上)。从1995年我带徒弟开始到现在,已带出20多个徒弟,但坚持下来的却不多。辛苦而不富有,是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真实写照。

工作中的“勤学、勤问、勤想、勤练”四勤原则,为我今后的技术比武储备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从1995年至2006年,我代表车间、子公司、北重集团、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兵器工业集团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995年,首次参加北重集团“跨世纪杯”青工大赛,获得车工组第二名。

1996年,代表北重集团参加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获得车工组第三名。

2000年,参加北重集团中青工技能比武,获得车工组第一名,并取得高级工资格。

2003年,参加北重集团职业“精英赛”,获得车工组第一名。

2004年,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车工组第一名,同年获机电公司“成员单位级关键技能带头人”称号。

2006年,参加兵器集团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车铣复合加工第八名,并获得“兵器集团技术能手”称号。同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车工组第一名,并获得“自治区技术能手”称号,取得了高级技师资格。

在求知、求艺,探索前行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在经历一次次挫折后,跃起身子,顽强向前,催生着更新、更强、更旺的技术技能和生命活力。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对工作耐心专业、执着坚守,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就是“工匠精神”。

从2008年起,我积极发挥关键技能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运动员”变为“教练员”,并在公司积极开展留住“大工匠”技艺的传承活动,通过技术讲座、经验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面对面地向工友们传授操作技巧和经验,为北重集团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3年4月,我获聘首批“中国兵器首席技师”。集团公司领导为了让我发挥更大的引领示范作用,将我从机电工具公司调到液压机械厂(现在的防务事业部),负责科研军品攻关及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

2015年4月28日,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2016年3月,在各级党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带着北重集团领导的嘱咐和工友们的祝愿,带着亲人的眷恋和期望,怀揣大学梦走进培育专业型工会干部的摇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进行学制四年(脱产两年、在岗定期返校两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学习。能够实现儿时的梦想,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我从心底里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并把大学校园作为提升自我修养、提高理论水平的神圣殿堂。由于我做人低调踏实,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我被选为2016级劳模本科班班长。

2016年12月8日,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我很荣幸地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并在中南海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华技能大奖是原劳动部从1995年开始,会同46个行业主管部门,对在技能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工人进行奖励而设立的奖项,这也是国家对技术工人技术、技能的最高奖励。迄今为止,全国共评出230人。有人比喻,能评上这个奖的,可以说是工人里的“院士”。作为一名从事装备制造业的一线技术工人,能获此殊荣,我备感光荣和自豪。

“拼命三郎”的绝技

在单位,我有个绰号——“拼命三郎”。工友们都说我干起活来就像拼命三郎,从不惜力。但身高一米八三的我,也有扛不住的时候。记得是2003年9月,机电公司承担本部锻造公司350支出口马来西亚火车轴的加工任务。由于任务重、工期短,车工班采取人停机不停的两大班生产作业,作为一名班长、一名党员,我要以车间生产任务为重,带头主动上大夜班,连续奋战18天,最终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为装配赢得了时间,但由于劳累过度,发高烧住院治疗。

还有一次是在2006年7月,机电公司承担山东莱钢大H型钢连铸连轧项目,车工班承担近20个品种2000多件不锈钢管接头的加工任务,我带领全班成员连续奋战11天,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最后一天带领全班成员加班干到凌晨1点,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由于劳累发高烧住院治疗。

回忆起两次发高烧的经历,让我想起来都后怕。因为不明原因的持续一周高烧40度以上,让家人和同事非常担忧。每次经专家会诊后综合给出的病因,都是劳累过度,免疫力低下……这让我想到小时候的高烧,悄悄地埋在心里没有告诉母亲。

儿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老母亲每次见到我时,最多的嘱咐就是让我注意身体。母亲回忆说,我在4岁时,就不知什么原因,总是高烧不退,连续住了好几次医院,输了900多CC的血,而且每次住院时间都在两个月以上,一次医院甚至下了病危通知书。眼见得我一天天长大成人,身体竟然强壮了起来,母亲真是高兴极了。每每听到我一次次获得荣誉时,老母亲总是抹着眼泪念念不忘地说,我儿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2009年8月2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北重集团调研,我在三万六千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厂房受到接见,与习主席的一次握手,让我终生难忘,感到非常荣幸。

作为一线高技能工人的代表,我参加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九、第十次党代会。作为基层党代表,自己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及修改后的新党章,理解新时代的内涵,时刻牢记入党、入职时的初心,坚守共产党员底线,始终保持一颗爱岗敬业、刻苦耐劳的初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主动攻坚克难,创新干事。在北重集团开展的“党员创新工程”活动中,我将“技能攻关、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作为党员创新登高的目标,争做“四优”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我始终以组织关心为勉励,以荣誉称号为起点,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组织。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从2006年起,我先后被授予“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第二届技师、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金牌工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兵器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兵器集团技术能手”“自治区技术能手”“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北疆工匠”“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为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工会组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2016年1月2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十届三次全委会上,作为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代表,我荣幸地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成为自治区首位一线工人兼职副主席。

“郑氏切削法”

俗话说,车工怕车细杆,刨工怕刨薄板。细长轴类是车工加工中的难题,当工件长度与直径之比大于25时,称为细长杆。长径比值越大,加工难度越大。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我潜心钻研,尤其是在长杆、轴类加工中,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加工方法,被工友们戏称为“郑氏切削法”,其技术要领是——

切削法其一:由于受切削力、自重和旋转时离心力等的作用,会产生弯曲和振动。因此,在加工过程中控制圆柱度形位公差和表面质量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在车削过程中,工件受切削热的影响,容易产生弯曲、竹节、菱形、腰鼓形和锥度等现象,车削就很难进行,因此在工件装夹上也非常讲究。

切削法其二:内应力是引起细长杆变形的主要因素,因此为防止和减小细长轴变形,除进行严格调质热处理,使之具有细化晶粒稳定组织外,还要在加工过程中合理地安排时效处理,以便消除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同时,细长轴热处理后产生弯曲,校直后必须经过回火处理,以消除校直后产生的内应力。

切削法其三:细长杆在加工过程中,工件装卡具有一定技巧,如果两端卡紧,工件必然产生弯曲。所以在反向车削加工中,坚持运用科学方法,在细长杆与三爪之间增加一个钢丝环,使其具有柔性,起到调节方向的作用,减小细长轴原有的弯曲对车削的影响,或者在卡爪端车出一小段“缩颈”。

切削法其四:采用反向走刀车削细长杆。一般情况下,细长的物体受压容易弯曲,受拉不易弯曲。采用正向进给车削时,由于工件装夹在卡盘中,切削时产生的轴向分力指向主轴箱,使工件受压容易弯曲,而采用反向进给车削时,切削产生的轴向分力将工件拉向尾座,不易造成弯曲而减小了变形。细长轴加工过程中要随时掌握其受热伸长的情况,及时调整尾座顶尖的顶紧和放松程度,这个调整量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转动顶尖,顶尖不转,工件转动,松手后,顶尖能继续随工件灵活转动为宜。

切削法其五:车削时必须时时注意调整跟刀架支撑爪,应先调整后支撑爪,调整时应综合运用手感、耳听、目测等方法控制支撑爪,使其轻轻接触工件,然后再调整上支撑爪,调整到上述同样感觉为止,跟刀架的支撑爪和工件接触压力不宜过大,如果压力过大会把工件车成“竹节形”,压力过小甚至没有接触,那就不能起到跟刀架的作用。

细长杆刚性差,加工刀具的角度、形状等也非常关键。径向切削力越小越好,尽量增大车刀主偏角。为减小切削力和切削热,应选择较大的前角,选择正刃倾角,使切削流向待加工表面,切削刃表面粗糙度要在Ba0.4以下,并要经常保持锋利。加工细长杆虽然加工难度大,但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能合理使用跟刀架,掌握工件受热变形伸长的原理以及合理选择车刀的几何形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创新,永远在路上

2007年7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我因手指受伤在家休息,本想好好地陪陪家人。11点多突然接到公司生产科科长王力新打来的电话,要求我立刻进厂指导并完成某科研水陆两用坦克推进器主齿轮轴的精加工。我放下电话,匆匆骑车赶往公司,当来到车间时,已有十多位公司领导、军代表、技术员、质检员、调度员、工人在等候。领导首先向我介绍主齿轮轴的精度及进度,要求我务必在下午3点前保质保量完成,否则会影响推进器的装配节点,甚至会影响水陆两用坦克的科研进度。我听后,来不及换上工衣就拿起图纸细细地琢磨起工艺技术参数来,现场制定了加工流程及切削参数。此产品的主要特点:产品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及表面粗糙度要求高,大端外径ϕ263.2h9,小端外径ϕ16k6,长度799mm,大小端外径相差较大,尤其是小端外径太细,容易产生弯曲变形。而技术要求加工出的产品同轴度为0.015mm,圆度公差为0.005mm,表面粗糙度为0.8,加工技术要求相当高,再加上此零件经过表面渗碳,两次淬火处理,原用的定位基准已经变形。我认真研究消化图纸,并采取四爪卡盘夹住大端尺寸,以大端分度圆直径找正,再用中心架架住中间定位基准外径,用自制刀具反复修小端中心孔直至保证大径、定位圆与两端中心孔同轴0.005mm,最后再进行精加工。我不顾手上的伤痛亲自上手,通过两个多小时的精心加工,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经检测精度完全符合技术要求,受到在场领导和军方的认可。但受伤的手指再次被感染,不得不再次去医院接受治疗。

2009年7月13日,经过3年多艰苦攻关,由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研制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获得成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的窘境,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我国重型挤压技术的跨越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仅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价格降低一项,每年就为国家节约采购资金50亿元)。为保证给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正常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模具,北重集团专门订购了八米数控立车为其护航,修复挤压筒模具和墩粗筒模具。由于订购时没有考虑到小直径内孔的加工,致使数控刀架X轴光栅尺短500mm,小于ϕ900mm的内孔均无法加工,而在实际加工挤压模座450模具时,内孔只有450mm,并且台阶孔处有110°锥面和120°±0.05°锥面。用普通刀架虽然能加工内孔,但刀架搬角度的范围是-15°~30°,两个锥面均无法加工。如外委加工,一是费用大,二是保不了工期。公司领导找我,让我限期攻关解决。我经过仔细琢磨后,决定在数控刀架的右侧安装自制偏刀杆,使装刀的位置向工件的中心偏移230mm,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刀杆伸出长度不大于275mm,再通过编程最终实现110°锥面和120°±0.05°锥面的加工。在后续生产中,利用此刀杆又实现了挤压模座620和850系列模具的加工,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此建议获北重集团2011年优秀合理化建议二等奖。

2012年底,已运行多年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的主油缸在维修时需要进行机械加工。此次维修加工难度之大、技术之复杂,在北重集团机加制造史上前所未有。经过慎重论证,项目维修指挥部做出了维修方案。同时为配合维修,北重集团前期拨专款近一千万元购进一台专用设备。当领导把这个艰巨的主油缸机加维修任务交给我时,我一时犹豫了……

此次维修的油缸高3.4米,重23吨,技术要求是:表面粗糙度Ra0.4,圆度、圆柱度0.06mm,两人多高又这么重的一个大家伙,头重脚轻,如何把它请上床子是个大难题。怎么装夹固定,怎么吊装,用什么刀具,我琢磨了好几天。如何把油缸固定卡紧,如何确保油缸内孔加工的同轴度、直线度技术要求,面对主油缸这一庞然大物,我当时心里直打鼓,这大家伙从来没见过也没干过,一是油缸体积太大,二是油缸外径中部有一个缠绕的工序,缠绕完之后随着加工工序的行进,内孔随之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形,三是油缸加工到一半时需要掉头接刀干,掉头接刀是个难点,需要不停地找正,且精准度要求特别高。面对这个难题,我仔细思考加工过程中每个环节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白天在单位冥思苦想方案,晚上在家挑灯夜战苦学,有时在梦境中都会出现思考的问题。

最终确定的加工流程是:粗车—缠绕—半精车—磨削—精整加工,同时,采用设计特殊卡具增加稳定性,减少刀具径向切削力,双向分段加工方法。经过前前后后两个多月的鏖战,这个庞然大物终于被我雕琢成图纸上的形状。经检测,各项尺寸均符合要求,圆度、圆柱度保证在0.04mm以内,节省外委加工资金62万元。

三年后的2015年6月,北重集团特种钢管分公司大修设备时拆开这个主油缸,仍然完好无损。这在北重集团机械加工史上可谓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年1月15日,以我名字命名的“郑贵有超大口径重载液压缸缸体加工法”被编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创新竞赛成果荟萃》一书。我自己还撰写了《超大口径重载液压缸缸体加工技术》论文,并获2015年度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学术论文二等奖。创新成果“超大口径重载液压缸缸体加工技术”获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2012年腊月二十九,由于前期北重集团特种钢管分公司生产任务非常繁重,机器长时间超负荷使用,导致360—900型号挤压筒模具磨损严重,无法正常使用,严重影响到后续厚壁管的顺利产出,延误了生产任务,会影响后续产品订单。任务紧急,我主动请战,克服人员不足的困难,在没有工艺技术支撑的情况下,边干边琢磨,为了顺利完成这个高精度零件的加工,我从腊月二十九一早坚持干到深夜,从大年初一到初七连续加班,中间只休息了半天时间,家人无奈地说:“贵有的熬年太特别了……”伴着震耳欲聋的迎春鞭炮声,我一个人在空荡荡的车间操控八米数控立车,顺利地完成了需要两人才能完成的360—900型号挤压筒的修复任务。

2015年我承担了某型号科研小口径多管自行高炮关重件的攻关任务。炮尾体是该项目中的关键零件之一,零件结构复杂、精度高,加工周期长、加工及检测困难,为确保零件的质量和进度要求,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芦正伟亲自指派我来承担炮尾体的车削及夹具的设计制作攻关任务。由于单位生产任务非常繁重,而我操作的设备又承担着集团公司多个主产品关重件的生产任务,无法再排产科研长线件炮尾体的加工。根据集团公司生产制造部的指令,利用外部社会资源在包头市智丰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租赁了一台CK6180C卧式数控车床,并临时借调我来承担炮尾体的加工任务。

针对转管炮尾药室位置精度及尺寸精度要求高的特点,我重新编制相应的工艺,设计制作专用偏心工装夹具并配置平衡块,利用两销一面定位及轴向压紧的方式与炮尾体进行连接,加工中针对淬火马氏体时效超高强度钢材料,合理选用加长整体硬质合金刀杆,优化切削及刀具参数等措施,历时两个多月,圆满完成炮尾体轴向横截面6个均布药室、闭锁齿槽、药室前端面处与身管尾锥配合锥孔及环形密封槽、轴承滚道等精密加工任务。此项目获2015年度北重集团企业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在2016年11月获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创新补助资金20万元。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推进中国兵工事业的发展,我一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平台教出、推出一批人,一批带一批,不断壮大北重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构筑“金字塔”形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目标,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这个心愿终于在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里实现了。

2013年8月28日,在北重集团会议中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命名揭牌仪式”隆重举行。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等部门的领导代表,对北重集团以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实施技术引领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尤其是对我的成长、成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奖。尊重技能、尊重人才、尊重创新,成为大会内外的传播主题。

在正式揭牌仪式前的2012年,以我名字命名的“郑贵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基础上就已正式注册成立。同年8月,正式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人社厅申报,并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批核准,成为国家级1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郑贵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设在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402新大件车间,工作室使用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拥有成果展览室、团队办公室、团队交流吧、劳模讲堂等,工作室拥有核心成员13名,其中兵器首席技师1人,高级技师3人,技师3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3岁,是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朝气活力的高技能人才团队。工作室日常管理严格,管理考核制度健全,凸显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定位,即开展重点技能攻关、加强技能创新研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技能学习交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按照这个思路,工作室采取“松散式管理,集中式攻关”的活动办法,把课题分解落实到个人,自行研究,每月定期活动一次,集中攻关解决难题。近几年,正值北重集团产品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军民品科研任务非常繁重。工作室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在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上大力开展工作,参与了企业多项军民品重点项目的试制和加工任务,在生产中先后完成了多项军民品科研、360主油缸和大型模具及各类工装卡具、量具等关重件试制加工达80多项,为北重集团创造了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申报专利3项,4项创新成果获自治区、兵器集团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6项工艺攻关获北重集团企业技术进步奖;总结、提炼特色操作法13项;撰写论文11篇;提合理化建议及承诺改善560多条,为公司节创经济价值达657余万元。4年多来,创新团队先后举办了15期技能培训班、12场高技能人才技艺现场演示会,向工友们传授高超技艺和绝技绝活,使1000多名技能人才受益。创新团队直接培养的40多名中青工,现在都已经成为车间生产骨干,多名成员成为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

工作室发挥了拓展领域、传经送宝、培育新人的积极作用。在工作室培训的北重集团青工张涛参加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振兴杯”青年职工技能大赛,荣获车工第4名,技术等级晋升为技师。工作室成员张艳敏参加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数控车工第5名。在工作室指导下的北重集团技校在校生付红在参加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技能比赛中,获车工第一名。2015年团队成员孟长利,取得了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技能比赛车工组第3名的好成绩。2013年8月,我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组织的“大师讲坛”活动中,主持了为期三天的技艺展示、技能交流活动,解答了从兵器系统征集汇总的20多项技术难题。由于工作室创新成绩突出、成果显著,2014年12月,自治区总工会和包头市总工会命名郑贵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内蒙古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和“包头市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2015年10月工作室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团队,2015年12月工作室入选包头市“鹿城英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2017年4月工作室被包头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2017年11月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其实,在我工作的25年当中,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身边工友经常问我:“工作这么拼,工资也不高,你图个啥?”其实我当时也没怎么想,只是为尽快完成生产任务,多学点技术。现在回想,没有当年的打拼,也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成就;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作为自治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2016年暑假期间我陪同自治区总工会及相关部门领导,先后到呼伦贝尔、乌海、赤峰等地,实际了解自治区钢铁、煤炭行业发展及运行情况,了解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情况,形成一手实际材料,上报自治区党委,协助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好职工的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好职工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 xvk79t6BtvyzE1xB7BiT/VDjqLpywRJorhM5Ne6Ed1MvL17+gowqo4fMVYlICY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