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记忆劳模的新传统
——《中国劳模口述史(第一辑)》序

最近,李珂博士拿来他刚刚编著好的《中国劳模口述史(第一辑)》一书请我作序,我也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发表一下我对劳模群体研究的一点人类学的看法。李珂本人是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作,平常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之前,他曾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有关乡村带头人的博士论文,所用的方法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而我之前也曾经跟他闲聊到,要密切关注对中国工人群体的研究,特别是对工人群体中有引领性和带动性的人群的研究。

实际上,在我看来,“劳模”乃是一种新文化传统的创造,它是对劳动价值的一种荣耀性的认可。在一个由资本完全支配的社会中,劳动就是一种人和金钱之间的交换,无所谓作为劳动突出者的那些劳模的存在与否。但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重新创造出了荣誉性的劳模的价值,使之成为对所有劳动者具有引导性的价值预设,在这个意义上,劳模生活史不仅实实在在地存在,而且还会成为一种新的故事讲述类型。

劳动因此不再是资本盘剥下的一种剩余价值最为赤裸的体现,作为整体的工人群体也不再是异化劳动的典型性的代表。在一个时代所塑造起来的“比学赶帮超”的新文化价值氛围的影响之下,其中的出类拔萃者、其中的佼佼者,成为所有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此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营造出了一种新的公共意识空间,即所谓的工厂的空间。这种公共性特别体现在彼此平等的地位认同的公共性上。人们在一段时间里所强调的“以工厂为家”成为一种风气,而原来私有的“家”的观念得到了一种在新语境下的全新的拓展。在此种单位公共性的文化氛围之中,劳动者去掉了曾经影响他们生活的种种阶层意识,大家在观念上变得更为平等并会追求这种平等、享受这种平等,所有人都为一种“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所引领,每个人都试图去认同的也是此种价值观而非其他。此时,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谋生工具,而是借此能获得一种社会认可的新文化资本。

借助一种劳动的观念,人们彼此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这是一种新传统的营造,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为真实的表现。可以想见,在每一个劳模的身上,实际上都凝缩着这种新传统的影子,他们不是以纯粹个体的发明家、财富的独自占有者、资本的暴发户以及某某专利的实际拥有者而著称于世,他们不过就是最为普通工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会因为自己的一技之长,因为技术上的某一次发明改进,或者仅仅是因为兢兢业业的辛苦努力而获得其应有的社会认可,这同时也是社会对他们的贡献的一种确认,由此而获得一种“劳模”的称号,形成引导社会前行的动力来源。显然,纯粹为自己的人,容易形成行动上的低欲望者,而为他人的人,则会表现出一种强劲的在行动上的驱动力。在这一点上,劳模显然是为他人的人,显然是一种通过服务并贡献他人而成就自己的人。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分享、共享理念的具体体现。而这个新传统的保持和维护,才可谓是真正实现一种社会价值取向而非个体价值取向的价值观的核心。

劳模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中新精英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够通过细致深入的实地研究,描述他们的行为特征,解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价值,并为这个群体的未来发展给出一种恰如其分的且有着时代特征的表达,这对于当下工人群体的研究者而言,仍旧是一个带有极大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希望李珂博士编著的这本书的出版,能够真正带动这一领域有一个新的拓展。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写于四书堂 paX4S1t7zhEV5InOK8H6ikod7xLlYN0Atp5n4nsKIdV8ggutMMNFVKYLAiflcM8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