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广东创新发展趋势判断

到2035年,广东将率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省主要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世界创新型国家平均水平(表3-10),进入全球创新型地区先进行列。我们的判断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广东的要求、广东自身的发展要求以及广东创新发展的现实情况。

表3-10 广东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一)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1.进入创新型地区先进行列

从国家和省发展战略看,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广东作为国家创新能力领先地区,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30年,实现向创新型经济强省转型,建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进入创新型地区先进行列。其中,广州市将建设成为国际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和珠三角创新发展主引擎,深圳市将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创新创业示范区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珠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端产业基地,成为高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互联网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创新区,珠江东岸将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带,珠江西岸将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而粤东西北地区将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在海洋经济、现代农业、生物育种、新型工业化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三五”广东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培育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全省主要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世界创新型国家平均水平。

从广东创新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广东具有实现宏伟蓝图的较好条件。从近几年2ThinkNow对全球城市创新指数评估结果看,广东的创新城市数量和重要性在国内居于前列。如表3-11所示,目前中国有3个关键纽带型城市:北京、上海和香港;有2个枢纽型城市,广东的深圳和广州。与2012~2013年相比,广东的城市进步很快,除了东莞和珠海,佛山、中山也成为节点型城市,汕头则成为创新潜力较强的城市。2017年,国家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广东的创新发展无疑是极大的利好消息。“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由“9+2”城市组成,即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拥有1个关键纽带型城市,2个枢纽型城市,5个节点型城市。“广州-深圳-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脊梁,而广佛同城、深莞惠一体化、深汕河合作、港珠澳的联通,都围绕这个湾区展开。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近1.4万亿美元。从世界角度看,广东各城市GDP,2015年广州追赶新加坡,深圳赶超香港,佛山直追欧洲名城阿姆斯特丹,东莞超越“赌城”拉斯维加斯,中山与日内瓦、江门与爱丁堡并驾齐驱,弯道超车的肇庆与“工业革命重镇”利物浦相当。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能够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相媲美的全球第四大湾区,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表3-11 2ThinkNow对中国部分省(市)创新指数评估结果

2.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035年研发投入强度有望超过4%

2006~2015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由1.19%上升至2.47%,年均增长0.128个百分点。由于研发强度具有逻辑曲线规律,2012年以后,广东R&D投入强度逐步进入中低速发展时期 ,我们考虑采用二次曲线趋势外推模型。预计2035年广东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若广东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研发投入强度的增速则可能相对较快,因此可考虑使用线性预测模型。综合比较两种模型,广东研发投入强度2035年预计达到4.2%。

(2)研发人员密度预计可达100人年/万人

2006~2015年,广东研发人员密度(每万人口中R&D人员全时当量)从15.81人年/万人提高至46.24人年/万人,增长了1.92倍,年均增速达12.67%,在R&D人员总量领先全国的同时,R&D人员密度也位居全国前列。从历史时期看,该项指标从2005至2012年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达到16.65%,从2012年至2015年,该项指标则呈下降态势,使2015年研发人员密度水平甚至低于2012年水平。

考虑到2015~2035年,广东劳动力人口增速将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有所放缓,R&D人员增长可能有所放缓(2014~2015年R&D人员总量已有下滑),可采用幂函数模型。若考虑到广东未来实现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企业对创新的需求持续提高,R&D人员保持较快增长,则考虑研发人员密度指标预测采用线性模型。两相比较,预计2035年广东研发人员密度可达100人年/万人左右。

(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两番

2006~2016年,广东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0.77件迅速增长至15.32件,年均增速达34.88%,但增速从2010年的61.42%逐步下降至2016年的19.66%。选用曲线拟合程度高的二次曲线模型对该指标进行预测,2035年广东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将超过70件,远超《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2030年达到25件/万人的目标,与2016年末深圳水平(80.1件/万人 )和北京水平(76.8件/万人)相当。

(二)产业创新发展趋势判断

根据技术路线图方法,结合《“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工业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建筑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我们预计从当前至2035年,广东产业创新将呈现“颠覆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并行的特点,产业内的技术换代、产业间的技术更替,新产业的崛起是这个时期产业创新的重要特质。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产值的比重2035年预计超过61%。在珠江东岸高度集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有望领跑全球。珠江西岸将成为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全球先进制造业集聚重地。传统优势制造业将在消费升级带动下,借助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1.基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领跑全球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信息产业是广东的优势产业,部分技术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在通信技术、平板显示技术方面,广东总体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移动互联网、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广东目前已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集成电路技术、基础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新型通信设备技术等方面,广东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相当的技术差距。在研发方面,广东拥有5所工信部专业院校、7所中电集团专业院所,也拥有中山大学等高校以及全国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在广东的合作研究机构,还拥有华为、腾讯等世界级IT创新型企业,产业整体研发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全球IT创新的第二梯队。在基础设施方面,广东的光纤、3G/4G网络,无线城市(Wi-Fi)覆盖、出口带宽和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资源全国领先,总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深圳超算中心,华为、腾讯大规模开放云服务平台等技术设施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至2035年,广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自主度进一步提高。关键电子元器件和关键光电元器件、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制造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通信设备、新兴显示、基础软件等技术领域预计2020~2025年将陆续取得较大的技术突破,至2035年主要技术实现产业化,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参见表3-12。

表3-12 电子信息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2)生物医药技术:基因技术和恶性疾病诊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广东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产值、利税等主要产业经济指标在全国处于先进地位甚至领先地位。在技术创新方面,尽管广东错过了2000~2010年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向中国技术转移(FDI形式为主)的浪潮,但广东在生物药和医疗器械方面,凭借着优秀的自主创新企业和良好的创新基础设施,仍具有较强的优势。在基因工程领域,得益于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企业,广东基因生物技术长期领跑全国,上市基因生物工程药物约占全国半数,拥有两家全国顶级基因检测公司。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则是广东具有技术优势的另一个重要产业,其中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介入疗法导管、遥控后装机、X刀等产品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伽马刀技术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此外,由于拥有独特的岭南中药材资源优势和庞大的中成药市场,广东中成药技术在全国也处先进水平,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活性筛查、指纹图谱质控、转基因中药育种等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

至2035年,受益于中子散裂源、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三个大科学工程在东莞、惠州的落户和运营,广东在癌症诊疗设备、肿瘤药物开发等生物医药的前沿技术领域的技术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将迅速缩短,癌症放疗技术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随着广东基因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广东在基因技术基础的生物药物领域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领先水平。

表3-13 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在科技创新水平大踏步前进的同时,生物医药产业在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中比重也将持续上升。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广东在“十二五”期间显著加强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和发展,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达11.46%,比2011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到2035年,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在大规模投资的拉动下,在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将提高至20%以上。

(3)新材料技术:对重点和主导产业形成有效技术支撑

长期以来,广东新材料技术的优势与主导产业的技术需求密不可分。广东新材料研发实力与国际差距最小,半导体照明材料、新型光电显示材料与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和绿色二次电池材料为国内领先,这与广东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巨大产业技术需求紧密相连。同时,受益于有色金属加工、建材等行业在国内的产业优势,广东在高性能纤维制备、高强韧热塑基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高性能轻合金材料等技术领域拥有较大的国内技术优势。“十二五”时期,深圳光启、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等技术优势企业和机构的落户与合作,迅速提高了广东在超材料,金属化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实力。

至2035年,随着广东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广东新材料技术将在先进印刷显示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稀土和纳米材料、新型电子材料、高性能动力和储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为广东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表3-14 新材料技术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4)新能源技术领域:多领域技术突破保障广东能源安全

广东是全国新能源技术应用的重要基地。核能、风能的技术应用和装备技术在全国处于先进地位,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至2035年,在风能方面,广东省风电设备制造和风电场运营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在生物质能方面,生物燃气、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替代燃料、垃圾资源化等关键技术链基本完善,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建立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产业化示范工程。在地热能方面,建立了适应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新体制;构建资源有序开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友好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格局和产业结构,实现全省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化。在海洋能方面,突破波浪能技术瓶颈,研发远海开发和国防所需要的波浪能发电与海水淡化设备以及波浪能海洋仪器,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在核电方面,主流压水堆和新型快堆技术的安全性得到较大提高。在智能电网方面,柔性接入、分布式控制的电网技术得以应用。

表3-15 新能源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2.先进制造领域在核心技术获取和应用方面国内领先

(1)装备制造领域:重点领域实现需求牵引型的技术突破

广东是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后起之秀,在新能源汽车、北斗卫星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在船舶、海工、传统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等方面处于中上游水平;除无人机以外,在航空航天领域处于技术劣势。

至2035年,在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节能环保、卫星技术等领域的巨大需求牵引下,广东这四个方面的装备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表3-16 装备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2)智能制造技术:迈向智能制造国际产业集聚区

根据《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制造业将在2025年后全面进入智能化制造阶段,安全可控的智能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以这样的规划目标为依据,至2035年,广东将在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部件、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嵌入式工业芯片和智能制造装备等五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和重要产品的产业化,从而实现智能制造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表3-17 智能制造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3)石化制造领域:实现传统技术向中高端技术的转型

石化工业是广东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创新水平基本与全国持平,但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由于石化工业的产业技术周期处于较为稳定的“专业化时期”,至2035年,石化工业的快速技术变革出现的概率较低。因此,石化工业2035年主要完成的是工艺创新——传统制造技术向中高端技术的转型升级。

表3-18 石化制造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3.传统优势制造业实现持续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绿色创新

(1)纺织服装制造技术:趋向工艺深化和环保提升

纺织服装产业是广东传统产业的中坚力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十二五”前期)是工业保持稳定增长的中流砥柱之一。“十二五”期末,纺织服装产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提高至20.7%,居全国前列。由于纺织服装产业是典型的长尾行业,产业主导技术出现巨大变革的概率十分微小。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的主要技术进步将集中在材料、装备、工艺、自动化与智能化等方面。同时,由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和发展空间的有限性,未来纺织服装产业污染较大的后整理环节和废弃料、液的处理也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2035年广东纺织服装制造技术可能的技术进展规参见表3-19。

表3-19 纺织服装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2)食品饮料制造领域:趋向产品创新和装备创新

食品饮料是广东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之一,全国市场占有率约为15.9%。从技术水平看,广东食品饮料行业创新能力在全国位居前列:珠江啤酒、海天酱油等都是业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先锋。凉茶成功申遗超常规发展更创造了国际饮料史上的一个奇迹。从产业技术发展规律看,食品饮料产业的核心技术稳定,但同技术的产品嫁接创意设计可形成持续短周期的产品创新。例如锐奥的RIO预调鸡尾酒的快速兴起。广东食品饮料行业2035年预计实现如表3-20所示的技术和产品创新。

表3-20 食品饮料制造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3)建筑材料领域:趋向基础材料制造的高技术化

广东建筑材料领域在全国经济规模不占优势,但产业技术创新仍存在一定的优势,如家装陶瓷领域,广东在产业技术、环保技术、装备技术等方面已位居全球前列。总体来看,至2035年,广东建材的创新仍主要集中在水泥、玻璃、石材等基础建筑材料方面,同时在建筑技术和家装技术方面也会取得进展。具体技术预测结论如表3-21所示。

表3-21 建筑材料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续表

(4)家用电器制造领域:趋向智能化和绿色化

家电行业在广东传统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优势最大,市场占有率领跑全国。“十二五”期末,家电产业市场占有率达到17.7%。在技术方面,格力、美的、TCL、创维、奇美等广东厂商和投资广东的国内外大企业持续推动家电产业的更新换代。预计2035年前,广东将完成智能家电、新能源机电、嵌入式家电的技术革命,在产业环保方面也将取得较大进展。2035年广东家电产业将实现如下技术突破(表3-22)。

表3-22 家电制造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5)家具制造领域:趋向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

广东家具制造市场占有率高达22.7%,是广东优势传统产业中领跑全国的重要产业。一方面,从技术特点上看,家具制造技术更新换代慢,但由于与民生密切相关,因此其技术创新趋势主要集中在人居的环保方面。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迫使家具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大量应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也是未来的技术重要趋势。

表3-23 家具制造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6)金属制品制造领域:趋向高性能材料和装备技术

广东金属制品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4.4%,是全国重要的材料制造基地。从技术特征看,广东金属制品主要集中于五金、铝合金、钢结构等领域。各领域的关键是制造工艺的进步。具体技术趋势如表3-24所示。

表3-24 金属制品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7)轻工造纸制造领域:趋向可回收利用技术和新技术应用

在广东传统工业中,轻工造纸行业技术更新缓慢、环保压力巨大,规模和技术都不具有优势。至2035年,广东轻工造纸将以环保优化为核心理念,由需求引导,向可回收技术和面向高质量的新技术转变。

表3-25 轻工造纸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8)中成药制造领域:趋向中药成药化

广东中成药是具有显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业,是岭南中医药流派的重要承载。随着生物技术对中医药的渗透,中医药由处方药材向成药转变的趋势更为明显,“十二五”时期中药创新药物层出不穷,大量传统重要药方被研发为中成药。2035年,广东中成药行业预计将继续这样的技术发展趋势,在创新药物、药物制备技术和装备技术等三个方面取得进展。

表3-26 中成药制造领域可能的技术突破

4.颠覆性技术将使产业发生深刻演化

(1)OLED技术将实现对LED技术的替代

当前,广东近万亿元规模的显示行业(电视行业)仍以LED技术为主流。8.5代线是广东主流厂商的主要技术装备。当前广东LED显示产业的技术基础结构对于2018年前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数字家庭产品的成本型竞争仍具有良好的价格应对能力。在目前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办公类电子产品已达到市场饱和情况下,手机、电视等主流厂商或者采用低价策略,或者采用产品快速换代策略保持行业的竞争优势。

但从技术趋势看,随着DOT(Display of Things,万物皆显示)时代的来临,市场对显示技术提出了“具有任何地方、任何形态、无边界”的要求,而LED技术受制于物理原理是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市场目标的。只有OLED才可能适应这样的趋势。这是因为,OLED是自发光的(LED需要光源),因此OLED可以呈现各种各样的设计形态,比如可卷曲、可弯折、透明、壁挂、可穿戴等。除玻璃外,OLED还可以利用塑料等材料制作。目前OLED技术应用的主要瓶颈(OLED显示、OLED材料、可弯折的玻璃等)均度过工程化阶段,对LED技术的替代已不存在技术障碍——其主要障碍是规模化效应未形成而导致的高成本、高价格。

OLED对LED的产业技术替代的“制高点”是可穿戴设备领域。而在传统显示领域,随着OLED制造设备大规模投产,LED对OLED的技术成本优势也正在丧失。主流厂商迟至2019年就可完成37条生产线的产业布局,其中大部分是面向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市场的6寸线以下市场,少数8.5代线可与目前主流LED电视产品展开竞争。

由此判断,在2035年前,由可穿戴设备行业引爆,以手机、平板等小屏幕市场为起始,OLED将逐渐完成对LED技术的替代。从行业结构看,OLED技术也将同期实现对家庭影院市场目前主流的投影技术的替代。

(2)可穿戴设备、VR技术对消费终端电子设备的替代

不完全统计显示,全球手机价值链中的90%利润都归于苹果,中国厂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底层的加工者的位置。这意味着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已基本进入零利润的产业周期。新产品对既有主流产品的替代将推动产品价值链的重新分配。这正是可穿戴设备和VR技术进入消费电子市场的产业技术环境。

可穿戴设备和VR技术在技术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手机的全部功能,反之,手机则无法达成可穿戴设备和VR技术提供的全部技术功能,这已具备了产品技术替代的基础。但目前,可穿戴设备和VR技术仍不能完全实现手机、平板带来的全部技术特征——比如可穿戴设备目前仍无法提供成熟技术实现大屏幕,VR技术也不能提供手机提供的便携性或多任务处理功能。

然而,随着芯片技术、显示技术的进步,特别是OLED显示技术的应用,可穿戴设备和VR技术将破除最后的市场应用技术瓶颈,以优质的技术性能优势实现对手机等主流消费智能设备的替代。到2035年,手机、平板可能与磁带一样,成为一种过时的产品。

(3)人工智能(AI)技术的崛起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事实上,人工智能的简单化产品早已进入生产制造和服务领域,复杂如工业机器人,简单如家用的扫地机器人。苹果开发的siri也是人工智能(人机翻译)的一个方面。人工智能目前最具前景的产业级应用仍为工业机器人、智能家居等,人脸识别(图像识别)、人机对话(声音识别)在信息安全市场也有一定的份额。而类似“阿尔法狗”的“专家系统”目前仍处于工程化阶段。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全球技术创新投资的重点,特别是中国在金融危机后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使得机器人产业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中国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已对传统工人形成价格优势(3轴的工业机械手臂仅5万元就可以在东莞买到)。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可能改变全社会劳动力结构、技术创新模式、产业组织模式。

(4)可燃冰技术、油页岩技术、新核能技术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

世界范围内的油页岩、可燃冰开采技术相继获得突破,特别是油页岩开采技术已在美国实现“低成本化”。至此,两种清洁、新兴的化石能源进入市场的主要技术瓶颈已不再存在。其主要的技术瓶颈在于目前石油和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价格。如果石油再次达到2008年和2013年的100美元/桶,那么油页岩和可燃冰进入市场就具有经济性,即可能完成对石油产业技术的部分替代。

同样的技术-经济特征也出现在新核能技术方面。2017年6月初,中国科学院原创技术将铀的利用率由1%提至95%,放射寿命由数十万年缩短到约500年,这在技术上大大降低了核能利用的成本。反映在核能价格上,这将对传统能源技术形成较大的市场价格压力。然而,这种新的核能利用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状态,尚未进入工程化和产业化阶段。

由此可以判断,到2035年,若广东处于高油价的经济环境中,成熟的可产业化的可燃冰技术、油页岩技术和新核能技术将实现对传统化石能源技术的替代,这将大大改变广东一次能源的结构。

(5)肿瘤治疗技术的突破将对传统癌症治疗技术实现替代

一般认为,未来生物制药市场前景广阔的药物将集中在单克隆抗体、反义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可溶性蛋白质类药物和疫苗等生物技术产品。从目前广东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来看,基因技术和新型的癌症诊疗技术正在改变肿瘤医疗和肿瘤药物市场的现状。以往“核磁共振影像+抗癌药物+伽马射线放疗”的医疗方案将可能演变为“基因识别+靶向药物+中子/质子放疗”。这意味着数千亿美金的肿瘤治疗市场(中国国内市场也高达数千亿)的行业主导技术将出现重大技术变革和产业替代现象。原有的抗癌药物市场让位于靶向药物市场,伽马射线放疗设备市场也转向中子/质子放疗设备。而在临床实践上,新技术的采用也将大大提高癌症的治愈率。

由于广东已基本完成中子、质子大型医疗装备的建设工作,且华大、达安等基因检测领先企业也为广东提供了优良的产业创新基础,事实上,广东在2020年前就可完成肿瘤新治疗技术路线的开发。2035年,随着基因技术的靶向药物的产业化,新技术的产业链是可期待实现并对既有技术轨道完成替代。

(6)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行业组织结构的冲击

BIM是工程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是工程项目有关信息的共享知识资源。BIM的提出和发展,对建筑业的科技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BIM技术的应用,可大幅度提高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促进建筑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投资、设计、施工乃至整个工程生命期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目前,BIM技术已具有商业化的产品和实践案例,但由于市场应用规模小,仍处于技术改进和成本降低的技术发展阶段。

BIM技术的颠覆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共享的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嫁接建筑工种的标准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BIM可以将“业主+施工企业+包工头+工人+监理”的垂直型行业组织模式彻底“破坏”,形成以业主为中心的扁平化组织模式——业主借助BIM系统直接构建工程的设计系统、物料系统、施工系统。通过各系统的信息优化,BIM系统可提供即时更正的施工方案、采购计划。建筑行业的建筑安装成本将大大降低。“企业竞争”变成每个系统内专业人员的“技术竞争”。

(三)企业创新发展的趋势特征

在持续创新投入、政府大力支持与世界科技革命等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到2035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企业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依托市场化程度高、制造业生态系统、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强等核心优势,市场创新拉动型企业、集成创新推动型企业、研发创新驱动型企业将构成广东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格局。这些企业将创新的重点放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升级、提高业务效率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广东创新型企业在研发、生产、商业、孵化四个方面将不断涌现出新模式、新业态,将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崛起一批“独角兽”企业群体。

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呈爆发式增长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广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以及扶持力度会持续增加。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政府的强力投入将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创新创业活动。2009年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后,广东高新技术企业从3106家迅速扩张至2016年末的19857家,年均增速达30.35%,其中,2016年增速达78.81%。2017年2月出台的《“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8万家以上,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00家以上,在孵企业达5万家以上;而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发展到4万家。我们预计2020年以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会逐步减缓,按5%的年均增速来计算,2030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达到6万家;到2035年广东成为创新型强省时,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将达到8万家左右。

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广东企业创新能力也将大大增强。《“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到30%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骨干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2010~2015年,广东有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企业的比重提高了7.09个百分点,至2015年已有11.88%的工业企业建有自己的研发机构。采用平均增速法推算预计2030年,该项比重预计达到33.15%,即约有1/3的广东工业企业将建有研发机构;到2035年,随着创新扩散效应的进一步增强,预计有45%左右的广东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企业创新活力与能力将大大提升。

2.市场创新拉动、集成创新推动、研发创新驱动型企业形成三足鼎立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报告将我国创新型企业划分为四类:客户中心型、效率驱动型、工程技术型、科学研究型。广东企业创新更多为市场推动型创新,而工程技术型创新在广东并不突出,效率驱动型创新更多表现为集成创新。因此,我们结合广东实际,将广东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划分为市场创新拉动型、集成创新推动型和研发创新驱动型。随着广东区域创新体系、产业创新的发展演变,这三类创新型企业将构成2035年广东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格局。其中,市场创新拉动型企业占主体,集成创新推动型企业成为新兴的创新力量,研发创新驱动型企业开始大量涌现。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企业将聚焦于不同的创新领域。这些创新型企业在研发、生产、商业、孵化四个方面不断创新,新模式、新业态、新企业不断涌现,利益各方多赢的生态圈逐步呈现。

图3-5 “三足鼎立”的企

(1)市场创新驱动型企业:依托市场化程度高优势聚焦消费领域创新

市场创新指围绕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和业务创新创造新产品,进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广东是市场化改革的前沿阵地,从经济体制改革到以明晰政府权责为焦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充当全国急先锋的广东省均体现对“市场之手”的推崇。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企业充分利用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在创新方面开辟了独特的路径,积极引进设备和技术,然后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调整设计以适应消费者需求。随着发展环境的转变,许多企业有了掌控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动力,正逐渐从“汲取创新”向“领导创新”转变,甚至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试图掌控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权,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展开竞争。

①满足消费者需求升级是创新的重点

消费者,特别是中产阶级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经济学人智库报告《中国消费者2030年面貌前瞻》提出,2015年中国实际个人消费增幅为8.4%,高于国内经济6.9%的整体增幅。报告预计,至2030年,中国个人消费的年均增速将达到5.5%;个人消费在名义GDP的占比预计将达到47.4%;中国市场个人消费的增量将超过当前欧盟的消费总量。按人均名义GDP衡量(购买力平价法),中国消费者在2035年的购买力将达到现在的韩国或者2000年后美国的水平。国内消费规模巨大以及消费需求升级驱动广东市场驱动型企业的创新发展,且这一趋势正在得到逐步增强。因消费需求升级而带来的创新将是革命性的、根本性的,其影响范围是极为深远的。

居民消费不再是过去那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而是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这种消费也不是靠政府的推动和补贴来实现,而是靠打破各种封锁和保护的互联互通和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来创造和满足。简言之,多样化消费、创新型经济,将成为广东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生态旅游、休闲养老、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字穿戴、数字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新模式将不断涌现。例如,在零售业,麦肯锡报告《2030年消费品格局》预计,到2030年,零售商会创造出零售“新世界”——虚拟商店,利用增强实境技术,让消费者感觉像在店里闲逛;或者是个性化引擎,实时连接生物识别数据,为消费者推荐最符合其营养需求的菜式。亚马逊公司已经从传统网络书籍零售商发展成为深度融合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科技型服务公司。它实现了线上电商、线下智能,超市购物与物流的完美结合,其云计算业务年收入高达100亿美元,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占据31%的份额,国内阿里云收入不及其5%。2015年,亚马逊在成立20年后全年收入首次冲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准,零售巨头沃尔玛花了35年的时间。

以快递行业为例,随着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消费者最大需求就是在最短的时间拿到采购的商品。顺丰速运成立于广东顺德,将经营理念定位于“成就客户,推动经济,发展民族速递业”,帮助客户更快、更好地对市场做出反应。顺丰速运全部采用自建、自营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速运网络,建立了自有航运公司,积极研发和引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技术与设备,以提升作业自动化水平,在国内外建立了庞大的信息采集、市场开发、物流配送、快件收派等速运业务机构及服务网络,并针对电商、食品、医药、汽配、电子等不同类型客户开发出一站式供应链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支付、融资、理财、保价等综合性的金融服务。2017年2月24日,顺丰控股成功上市,首日总市值达2310亿元,超越万科和美的集团,成为深市第一大市值公司。未来,顺丰将加大科技投入,从提供单一的快递产品和服务向全面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在客户可承受的成本水平下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图3-6 亚马逊线下超市Amazon Go

在家电行业,2010年,美的冰箱事业部成立了专业的冰箱造型设计部门。其主要负责国内、海外市场冰箱及冷柜等产品工业设计及管理工作。到2014年,工业设计中心已经发展成为52人构成的专业工业设计团队,以细分专业化的模式发展。目前设计中心共设ID、UI、GD、CMF、模型制作及用户研究6个专业小组。美的冰箱的外观设计是基于对用户的研究,研究消费者需求升级。从产品上来讲,从入户调研来分析需求,美的集团战略上提出要研究用户的使用行为,而不是用户说什么,通过使用习惯来分析需求,根据特殊人群、特殊需求再对产品进一步设计创新。

②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形成竞争优势

互联网正在彻底改变传统产业。互联网渗入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曹淑敏,2014)。广东企业目前在“互联网+”应用及创新方面走在前列,涌现了腾讯、爱九游、华为、走秀网、网易、酷狗等知名企业,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安全、AR/VR、互联网+传统文化、网络直播、互联网金融、移动电商、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广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珠三角国家互联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标,在“互联网+”产业方面提到培育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线上线下(O2O)、柔性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基于用户消费需求的研发制造模式的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我们预计到2035年,广东企业在互联网消费产品将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在“互联网+中高端消费”领域建立全球竞争力。

腾讯90%的营业收入来自网络游戏、社交平台上的虚拟物品销售和电子商务。根据腾讯2016年年报,腾讯公司2016年全年总收入为1519亿元(21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年度盈利为人民币414亿元(59.7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该公司每用户平均收入为16美元,比Facebook高出6美元。在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腾讯将继续起到“连接器”的作用,为各行各业提供AI、云计算、大数据、安全在内的底层基础能力,通过基础和“零配件”支持各行各业发展,支持企业走向数字经济。

视频社交通信平台YY直播总部位于广州,其创造了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其中包括一种虚拟货币。2016年,YY直播有60%的收入来自音乐和娱乐服务,主要是通过销售虚拟物品获得,比如让观众购买虚拟鲜花送给平台节目主播。主播可以用虚拟物品兑换现金,YY直播上的顶级主播每月可挣得超过2万元的报酬,7倍于普通工厂工人的平均工资。YY直播未来创新的重点在于将公司业务与线下各类垂直领域结合。

③消费型产品创新具有成本与质量双优势

长期以来,广东企业的产品研发重心在于模仿,以至于“山寨”产品遍布世界。随着人均收入渐渐增加,企业必须同时兼顾产品的成本与质量,才能赢得新主流客户的青睐。然而,基于广东珠三角技术知识资源和制造业基础设施都十分丰富的优势,企业在推动消费型产品创新的同时依然具有成本优势,这一优势在2035年将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消费电子领域,广东制造商企业正在从其他企业的产品代工者转变为技术领先的设计者。以一加手机为例,其公司这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手机初创企业,有着一群狂热的粉丝,一位有魅力的领导者,以及400多名国际员工。该公司的第一款产品“一加手机1”在设计上是个奇迹,拥有高配零部件和高端外观设计,非定制版的全球售价仅为350美元左右。该公司在第一年售出了100万部手机,在2015年售出300万部。

在非洲增长迅速的智能手机市场,领先的公司并非苹果公司或三星电子,而是并不出名的深圳传音控股有限公司。 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司旗下拥有TECNO、itel、Infinix等几个手机品牌,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和出色的本地化策略在非洲市场占据了高达40%的市场份额。2006年,传音跟深圳华强北其他手机厂商一样从ODM开始,但很快也被同质化的价格战所困,两年后被逼走上了品牌化道路。传音选择了挑战者都会选择的品牌差异化定位:性价比。TECNO和itel是传音培育最久、在非洲最受欢迎的品牌。前者价格较高,针对中高端消费者,配套的市场推广策略更具质感;后者价格较低,针对年轻消费者,因此市场推广主打活泼、个性的标签。当时TECNO手机卖几十美元,是诺基亚、三星售价的50%。为了深度了解非洲消费者的需求,传音不仅在深圳、上海、北京拥有研发中心,在法国巴黎拥有合作的设计团队,而且在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的拉各斯、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设立了研发中心。这两个研发中心主要是进行本地化的工作,致力于改善APP功能应用等,以提升用户体验。

无人驾驶飞行器(无人机)的进入门槛非常高,因为大部分客户来自军队,且只有少数几家供应商掌握所需的技术。总部位于深圳的科技公司大疆敏锐地发现了民用无人机这一小众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大疆也意识到利用制造生态系统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制造产品。利用来自深圳产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大疆设计了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并将其投入市场。大疆专注于能够实现差异化的核心技术,包括一种可以改善操控性的操作系统,其他环节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价值共创。该公司免费推出软件开发套件,让开发员和程序员能在其平台上加入3D地图、实时视频传输等新应用。大疆迅速成长为市场领袖,占据了全球小型民用无人机大约70%的市场,申请了数百项专利。员工队伍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从300人增加到3500人,其中研发部门有1000人。

(2)集成创新驱动型企业:依托制造业生态系统的优势聚焦效率提升

集成创新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过程。集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优化和系统集成,以此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广东强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让企业能够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并迅速学习掌握新工艺。基于这一生态系统优势,集成创新驱动型企业将大量产生。企业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环节的整合与优化来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升质量,以及整合供应商与合作伙伴的技术来设计开发新产品,用集成创新模式打造新的利润支撑点,研发推广高端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到2035年,公司之间将主要围绕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展竞争,进而在核心领域掌握主导优势。特别是在深圳,集成创新驱动型企业的发展引人瞩目。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地区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甚至超越了硅谷。创新集群的形成将有利于企业通过供应链合作创新建立产品技术优势,进而实现与世界顶级企业建立基于产品的分工合作。

①生产流程创新显著提升产业链、价值链

集成创新驱动型企业更加关注通过创新改善整条价值链的工艺流程,利用规模效应和工艺流程经验尽可能地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流程效率。个体到个体的竞争,已经让位于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围绕产品生产、设计、研发、销售、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渠道建设等要素的“系统竞争”,伴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分解与协同,集体竞争达到了一个更高层次。

广汽集团通过生产流程创新使其产能得到大幅提升。广汽传祺工厂单日产能从820辆提升至1125辆,节拍从128秒提升至57秒。广汽生产方式的核心就是通过拉动式生产整合供应链体系实现产销联动,确保了传祺生产的高度柔性化,用低成本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以便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吸取丰田、本田造车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广汽传祺结合岭南文化精髓,逐渐打造了一套工艺更先进简洁、操作更轻松,能够实现低成本、高品质和高效率的“广汽生产方式”。而利用广东制造业生态系统,整合全球供应链体系,则为传祺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②生产模式创新更多嵌入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

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不仅在于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机器人技术,制造业可以改变生产流程和生产方式,同时实现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些技术正在改变广东制造业,推动加工制造业向定制化、柔性化、智能化、绿色环保方向发展,而科技产品融入生产制造当中会越来越明显。未来能否发展出一套创造性的生产方法,对于广东集成创新驱动型企业的生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机器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不断加强人机协作性。一方面,机器人的操控与编程将会日益简便,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操控机器人将成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机器人的多任务适应性将得到发展,随着编程方式简化,机器人的工作编程易于修改,今后可在流程中迅速转换多种角色,承担多个岗位的工作。

广东在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创新目前处于技术应用阶段。例如,在传感器产业领域,核心上游材料和器件的高端领域基本被国外传感器企业垄断,我国企业仅在整机、部分外围芯片上具有一定的基础,且局限于封装和集成等环节。然而,广东企业的创新精神将会助推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在顺德,不仅是美的这个拥有千亿产值的国际知名企业呈现出对于自动化设备的庞大需求,许多中小企业同样把大力引进工业机器人作为企业未来的重要战略。在顺德美的电子分厂内,一条生产线上,放置了4台六轴机器人,以前这条生产线需要7名工人,但现在只需要2名工人。经过自动化改造后的一条生产线,如今平均每小时可以生产180个空调遥控器,产能比过去依靠人力时提高了1.5倍。在过去的3年里,美的各类工厂累计投入的自动化改造费用达到了6亿元,目前正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达到了800多台。2017年1月,美的斥资270亿元人民币获得全球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领域四大领先型企业之一库卡机器人公司94.55%的股权,合作范围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领域。凭借美的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多元产品组合,以及库卡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市场、研发能力,两者将共同发掘服务机器人市场,先重点关注助老助残机器人、康复护理机器人等领域。

固高和新鹏是广东省方兴未艾的机器人产业中两类颇具代表性的公司。前者孜孜于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技术的研发。由于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目前这类企业数量并不多,却可望在未来撑起国产机器人的一片天空。后者则植根于广阔的制造业土壤中,专注于系统集成,为特定行业提供实用解决方案,它们在广东机器人企业中占了绝大多数。这两类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正逐渐弥补广东省机器人产业链上最薄弱的两个环节——核心零部件研发和“最后一公里”的应用。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广东一些机器人龙头企业已有所突破,如广州数控在控制器方面国内领先,巨轮股份在RV减速器方面打破了国际垄断。但目前它们还无法撼动被国外巨头占领的市场。而在“最后一公里”的应用方面,相当多制造企业表示机器人与原有生产系统的对接存在困难,如佛山某卫浴公司采购了意大利喷釉机器人,却由于换产困难、操作复杂、维护不便,始终没能用起来。这些问题正是2017~2035年广东集成创新驱动型企业创新的焦点领域。

③敏捷制造创新深度融入互联网技术元素

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工业化思维的核心特征主要有三点:组织化协作、产品化交易、中心化传播。而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打破了这种特征,并进行了彻底的革新,新的特征表现为:自由协作、体验化交易、网络化传播。互联网时代讲究的是快,尽快地将产品投向市场,让用户参与产品体验、验证,并倾听用户的反馈,进行改进。通俗地说,就是原型设计尽快上线,通过用户互动、反馈迅速调整设计,持续微创新,不断完善。企业可以将用户反馈囊括在纠错机制之中,形成内部创新的标准化体系,加快产品的更新周期。创新并不是由产品的设计者,而是由该产品最活跃的使用者来推动的。对于作为消费主体的80后、90后而言,他们更希望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环节,希望产品能够体现自己的独特性。企业正在把市场关注重点从产品转向用户,从说服客户购买转变为让用户加深对产品的体验和感知。

以服装行业为例,在飞速变化市场中,快速反应和敏捷制造已成为越来越常见的制胜手段。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广东虎门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论坛上提出,在围绕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更注重供应链的效率与协同运作,中国纺织服装终会实现从“依托”中国制造到“拜托”中国制造的转变。总部位于广东顺德的爱斯达,背靠着当地2000多家纺织布料、服装和配饰生产商,正由传统制造转型为现代化服饰定制供货商,以便让顾客可以自主设计服装。爱斯达的电商平台提供DIY设计软件,顾客可以通过个人计算机和智能手机访问使用。在订单履行阶段,3D扫描、激光切割技术可在客户下单后30分钟内快速制造定制设计,这一创新提升了30%的总体产能,同时减少了50%的劳动力需求。公司还建设了快速物流平台,保证客户下单后72小时内送货到家。2015年,在投入4000多万元之后,爱斯达研发出了适用于服装定制领域的智能裁剪机器人。快速的交货能力、低廉的制造成本,给爱斯达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其中不乏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大客户。

以家具行业为例,尚品宅配成立于2004年,是广州尚品宅配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是一家强调依托高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的家具企业。在家具定制时代,作为中国定制家具的第一品牌,尚品宅配“全屋家具、顾客化定制、数码(云)设计、大规模生产、店网一体化”五行合一的新商业模式引发了行业定制革命。其中,在生产模式上,尚品宅配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设备、提高设计能力、优化生产过程、改进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大规模定制生产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设计什么、生产什么”,如图3-7所示。

图3-7 尚品宅配基于用户的家具生产模式

(3)研发创新驱动型企业:依托市场规模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广东从政府到企业一直都在投入资金,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所需的机构和能力。例如,2016年,广东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035.14亿元,总量首次位居全国首位。到目前为止,这些投资虽然尚未转化为创新领导力,但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依靠科研创新的行业,广东企业正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比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手段,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式,将我国的市场优势与科技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亦有可能在部分领域成为领跑者。

①依托市场规模优势催生众多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

市场规模优势产生大数据,为生物技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及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总部位于深圳的生物技术公司华大基因在基因测序方面走在了全国乃至全球前列。其目前拥有全世界50%的基因测序产能,因而可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展测序。该公司延揽2000多名博士人才,获取中国13亿人口的海量基因资料,借助计算能力和数据挖掘实现突破性进展。华大基因目前正在探索克隆技术,每年能生产500头克隆猪,是全世界最大的动物克隆中心。华大基因预计其海量的基因组数据和相关技术能孕育出全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科研成果与广东市场规模优势的结合将会催生众多具有独特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生物医药公司百济神州致力于研发全球最领先的抗癌药,在科研创新上表现优异。该公司采用快速和精准的开发流程。药物开发通常要经过临床前试验,其中包括动物试验,如果获得成功再进入临床试验。许多研发在进入临床阶段后宣告失败,造成时间及资源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百济神州利用庞大且全面的人类癌症样本库建立了试验模型,因此能够让百济神州以更近似人体试验的方式测试药物,提高临床研究成功率,提升药物开发工作的时间效率。

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独角兽”企业群体

“独角兽公司”是指那些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人才、技术、资本的整合集聚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构成了像热带雨林一样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了“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的科技型企业成长模式。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混合现实、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先进材料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结合,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成为新的风口,在这些领域诞生新的“独角兽”。2016年广东有33家“独角兽”企业(艾瑞咨询,《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榜》,2016)。预计到2035年,随着创新生态圈的形成,“独角兽”企业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在以上领域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独角兽”企业群。

图3-8 广东部分知名的

3.开放创新成为广东企业创新发展新的选择

目前有较多文献研究企业创新的演进规律。Rothwell和Zegveld(1985)归纳了创新的几种模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线性过程模型;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早期的“链环”创新过程模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系统集成与网络创新过程模型。从“链环”创新过程模型到系统集成与网络创新过程模型,企业在创新策略与特点上越来越重视与供应商、领先用户、研究开发合作者、横向技术合作伙伴等外部多样化的个体与创新源的连接及合作。进入21世纪,企业创新的边界虚拟化更为明显。2003年,切斯布拉夫(H.Chesbrough)教授在其《开放式创新:新的科技创造盈利方向》一书中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新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由于开源企业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创新可以在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进行。2013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拥抱创新3.0”一文总结了企业创新范式演进的特点,提出了企业创新模式的演化脉络:从企业创新1.0阶段(closed innovation,封闭式创新,创新源局限在企业内部),到2.0阶段(open innovation,开放式创新,即“非此地发明”,广泛获取来自企业外部的创新源),再到3.0阶段(embedded innovation嵌入/共生式创新,企业创新行为更加重视资源整合与共生发展)。

从广东企业创新模式的演进来看,开放创新是广东企业创新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演变趋势。正如王珺(2017)在《创新发展中的广东实践:特征与走势》一文中所指出的,广东开放创新的实践至少说明了三点:一是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研发都要关起门来自己干,而是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与新设计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等;二是开放创新并不意味着要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技术引进,而是强调国际科技与研发合作;三是开放创新并不意味着以吸引境外大公司研发作为唯一的途径与方式,而是以多渠道、多种方式利用全球性创新资源。

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是“三个支撑”的目标之一,也在政府政策层面形成对企业开放创新的支持。在政府支持、全球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下,到2035年,广东企业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领域、区域的界限,积极开展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深度嵌入全球创新体系,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球协同创新联盟,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依托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企业的研发模式将更多朝着全球范围内共生式开放创新方向发展。部分企业正在努力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美创平台是美的集团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投入近11亿元,旨在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从而为美的注入创新活力。美的集团为平台提供丰富的创新创意库、优质供应商、顶级科研机构及众多孵化器资源,期望通过吸引优秀创意加盟,将美创平台打造为一个真正意义上面向全球大众的创业孵化平台。美创平台主体分为众创、需求与解决方案、孵化器三大板块,通过共享技术方案、参与产品众创、创业孵化三个主要流程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整合。美的用户会参与美的产品创新、研发、测评的全流程。目前,美创平台平均每3000个创新点子只有4个进入开发,最终1个上市成功,除了智能家电产品以外还覆盖机器人、健康等领域。

图3-9 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全方位支持创意孵化

光启是一家全球化的创新集团,2010年由5位毕业于杜克大学、牛津大学的博士创立,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光启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级的创新研发团队,掌握了隐身新材料技术、新型空间技术和无线互联技术。光启通过启动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与基金凝聚世界创新者组成全球创新共同体(Global Community of Innovation,GCI),对全球优秀创新资源的整合,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不断将科幻场景与人类梦想变为现实,并交付应用。截至目前,光启申请的国际、国内专利共4225项,其中授权2260项,占全世界超材料领域申请总量的86%,大大提升了广东在超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hWSKwhn5XZhkof/yo6fJp2C/b+TJ5bt+fQ7wjNSjDAPEqf4+CitzkcBFwU5ZEj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