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广东产业发展总体趋势判断

(一)世界产业革命及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1.关于世界产业革命及2035年前后国际产业趋势的研究

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认为世界正迎来以新能源和新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将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提供重要动力。他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具有低碳化、技术复合化、人本化三种趋势。一是新能源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将催生出新的经济模式和社会关系;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传统的集中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这标志着合作、社会网络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开始了。二是以信息化融合为特征的新信息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骨架,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的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的相互融合将会催生新的业态或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全球产业注入活力。三是人本价值的回归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灵魂,将带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活着是为了游乐”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理念,将会带动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13)发布的《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提出未来15~20年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若干大趋势、重大变数以及可能的前景。报告认为,新技术的冲击是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到2030年前后,信息技术、自动化与制造技术、资源技术及医疗卫生技术四大技术领域将塑造世界经济、社会和军事发展并惠及国际社会;信息技术正进入大数据时代,借助网络和云计算技术,数据的处理、传播和储存,提供几乎全方位的服务,社交媒体和网络安全将成为广阔的新兴市场;自动化与先进制造技术正改变大规模生产的商业模式,以3D打印和机器人为代表的定制化生产、模块化制造成为可能,并逐步改变着中产阶级获得未来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模式,由此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工格局的新变化;未来需要与重要资源安全相关的技术突破,以满足世界人口对食物、水和能源的需求,将促进太阳能、先进生物燃料、节水灌溉技术、精准农业等前沿技术产业的发展;新医疗卫生技术将延长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改进体力与脑力上的不足,造福人类,基因技术、再生医学以及人类机能增进技术相关的产业将会得到发展。

克劳斯·施瓦布(2016)在其所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中,提出在社会和技术指数级进步的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又开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物联网、3D打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技术变革将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认为这次革命刚刚开始,正在彻底颠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互相关联的方式,新的商业模式出现,现有的商业模式将被颠覆,生产、消费、运输与交付体系将被重塑,无论是规模与速度、广度与深度还是复杂程度与系统影响方面,第四次工业革命都与人类过去经历的变革截然不同。

恩格尔贝特·韦斯特坎博尔(2016)著的《欧洲工业的未来:欧洲制造2030》描绘了新工业革命下2030年欧洲再工业化的蓝图,该书将制造业的全球化、网络化、绿色化和智能化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四大主题,并围绕四大主题,提出了商业模式、产品与工艺创新以及工程科技知识管理等三大行动计划,描述了颠覆性技术对产业的影响,总结了欧洲制造业的发展瓶颈和发展策略,展望了欧洲未来制造业的前景。

2.关于2035年前后中国经济及产业、科技趋势的研究

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13)著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识别和研究了我国中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了中国实现2030年愿景各项改革的时间表和推进顺序。该成果在经济结构方面指出,2030年前后的中国经济将更加复杂,将以市场为驱动,以知识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强调政策不应单纯关注增长,而应鼓励制造商提升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迅速向国际技术前沿推进。服务业增长最有潜力的是研发、金融、物流、培训、信息服务等行业,它们将帮助制造业提高效率,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该书在“抓住绿色发展的机遇”专题中提出要让新兴绿色产业扩张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之源;认为凡是具有低排放、低污染特征的产业都可以列入绿色产业范畴;中国“十二五规划”确立的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可视为绿色产业的一部分;并预测到2030年,中国同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主要是电动)汽车相关的绿色技术及服务出口额将增加到2290亿~3950亿美元。

胡鞍钢等(2011)著的《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从人类历史总体进程、国内国际大视野分析了走向2030年的中国与世界的大发展、大变动、大趋势。该书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从以工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特别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形成世界最大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百分比调整为5∶33∶62;知识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大体和欧盟27国以及日本的水平相当。

李善同等(2011)著的《2030年的中国经济》通过总结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多个方面经验事实,并在讨论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变化趋势基础上,结合动态一般均衡模型DRCCGE的模拟结果给出了一个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全景图,并对2030年前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对三次产业结构及细分的行业结构也进行了测算分析。预测到2030年,在基准情境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百分比为3.5∶45.6∶50.9,较快发展情境下为3.9∶38.7∶57.4,将由过去的过分依赖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转变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科学院(2009)编著的《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关于中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对于205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愿景,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分析了科技发展的演进规律,做出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前夜的战略判断,提出中国要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等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的整体构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设计了支撑八大体系建设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及产业路线图。

3.关于地区(城市)2035年前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及战略研究

张工等著的《北京2030:世界城市战略研究》围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提出在2030年前后要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卫生和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和娱乐、教育服务等都市人文产业,装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和其他尖端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著的《上海2050:战略框架》分析和预测2020年后30年上海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勾勒了上海未来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愿景框架。提出到2050年,上海要围绕产业整合集成力、文化影响力、创新创意引领力的功能导向,建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集成转化平台、金融网络平台、文化创意平台等体现全球城市主导力和影响力的四大全球性网络平台;大力发展体现上海特色优势的互联网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和智能制造;推动从中心集聚向平台集成转变,形成全球性网络平台主导、创新创意引领、优势产业支撑的上海全球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于2035年前后及相关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研究,更多地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对经济、政治、社会、科技、产业等发展的大趋势做定性的研判,分析可能的前景及影响因素;少量文献运用DRCCGE等计量模型对宏观经济增长趋势包括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定量预测。从现有文献看,专门对产业发展中长期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献极少,相关的定量研究更为薄弱;对广东中长期发展趋势也缺乏相关的研究。因此,对于本专题研究而言,国内外现有研究可供借鉴的更多是对于中长期经济发展走势的大方向、大环境的把握上,而对于广东产业发展中长期趋势的分析预测则需要本专题进行创新性研究。

(二)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理论框架及国际规律

1.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

产业升级与创新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其主要的推动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内部的动力与基础因素,诸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生产要素配置、发展基础;二是外部因素,如发展环境和政府干预等。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的耦合动力机制。

图2-4 产业升级与创新动

(1)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内部动因

①产业升级与创新的拉动力: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呈现出层次性和动态性的变动,它是产业结构演变与升级的内在基础动力。市场需求变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需求方式、收入、进出口贸易、人口等方面。从产品结构来看,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将导致产品的供给结构的相应变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从需求方式看,它是产业生产模式和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及产业结构转变的诱因之一。同时,市场需求的变动是与消费者的收入变动相对应的,根据恩格尔定理,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会改变其消费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人口的数量、城乡结构、社会结构、职业结构等的变动,也会影响到对各产业的需求总量及其结构。

②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原动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原动力。生产设备及生产环境的改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新产品及新产业的开拓等,引起生产配置方式和生产组织的变革和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推动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进步影响需求结构,从而促进新产业的出现。技术进步使产品成本下降,市场扩大,需求随之变化;技术进步使资源消耗弹性下降,可替代资源增加,改变了生产需求结构;技术进步使消费品升级换代,改变了消费需求结构,从而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技术进步影响供给结构,从而促进新产业的出现。技术进步的结果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原产业的细分化,出现新的产业。

③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基础:要素配置

生产要素的配置是厂商利益动机作用的结果,其主要体现在传统生产要素、制度、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动方面。传统生产要素即资源、劳动、土地、资金等要素,传统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组合方式的改变,可以改善或阻碍企业的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效率,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制度要素决定着经济资源流动和配置的自由、合理程度,制度的改善能够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改善要素组织方式,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此外,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层次、配置资源方式、战略规划等方面存在差别,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差距,进而影响到不同产业的发展速度、效率和整体结构的变动。

(2)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外部动因

发展环境包括政府干预、发展机遇、发展制约等,其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创新、新兴产业的形成。其中,政府通过对资源在产业间配置过程的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诱导产业向其规划的方向发展。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浪潮、新产业的出现与需求扩张、技术的革新等发展机遇,可通过对市场需求等内部动因的作用传递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此外,发展制约有可能倒逼产业转型。例如,环境制约促使制造业生产向绿色生产模式转变与绿色化革新。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区域创新环境对产业发展尤为重要,创新环境能够促进产业吸收或发明新的技术,带动技术结构升级,而且也能够使企业迅速适应外部多变的需求市场和激烈的外部竞争。

总之,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供给与配置、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这五大动因组成一个动态系统,系统通过内部各动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及趋势特征

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系列综合因素的推动下,产业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其中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1)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是国际产业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从国际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特征来看,在市场消费需求由基本生活必需品向高档耐用消费品及生产性服务转变的拉动下,主导产业相应由工业化初期的食品、纺织工业向工业化中期的机械装备、化学工业、钢铁工业、能源工业、通信工业,向工业化后期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现代服务业等知识、技术、文化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

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之后,制造业产业链向前延伸需要依托发达的研发、广告、信息服务,向后延伸需要物流、销售、维修等售后服务,生产过程中还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生产性服务业由此得以大力发展。另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开始转向对服务业的需求,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弹性迅速提高并得以快速发展;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扩大,逐步转向追求精神文化产品,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发展。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在人们的温饱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经济发展将进入以公共交通、廉价住房、邮电通信为主导产业的小康阶段;之后是以私人轿车、高级住宅为主导产业的富裕阶段,最后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以消费品需求高级化、丰富化为特点的高度富裕阶段。

表2-6 按收入分组的消费结构(按购买力评价计算)

(2)技术进步是推动国际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从长期来看,技术变革会通过产业链在产业间进行扩散,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会通过产业间的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拉动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最终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合理化方向发展。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和纺织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开端,引起了纺织、冶金、采掘、机械制造等产业的根本性变革;以能源革命为动力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引起了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飞机工业、电器工业、通信工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诞生,迅速地改变了产业结构。而以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光学技术、新兴材料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诞生了计算机工业、核工业、生物工程、遗传工程等一系列高新产业,再一次使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个新格局。

技术革命的演化也与经济周期变动高度关联。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长波周期,每个长周期从产生到消亡的时间一般约50年(其中前25年为周期的繁荣期,后25年为周期衰退期)。每一个长波周期几乎都对应着一次技术革命的爆发和大规模扩散,进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并引发整个经济社会的结构性转变(参见表2-7)。目前,全球正处于第五次经济长波周期,在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开始进入本轮“长波”的下行阶段。在这一周期初始的繁荣期,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并催生互联网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新兴产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仍处在量变阶段和突破前夜,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GPT)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仍未完全释放。新一轮技术革命有可能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社会发展(治理结构、文化价值观、新商务模式等)合成的革命,并将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可再生能源、再生医学、共享经济等一批新兴业态的发展。

表2-7 技术革命、经济周期与新兴产业的演进

(3)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伴随着主导产业的转换

总体上,从国际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必然伴随着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在工业化初期,轻纺工业由于需求拉动、技术要求简单、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便宜等有利因素得到较快发展,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地位有所削弱,重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还较慢,这时轻纺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在工业化中期,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继续下降,轻纺工业继续发展,但是速度逐渐放慢,而以能源、动力、基础设施等为重心的重化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取代轻纺工业的位置而成为主导产业。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比重有所下降,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下降幅度较快,但高新技术制造业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尤其是数字内容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智密型服务业得到大力发展。

表2-8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4)国际服务经济的演进特点及规律

①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服务业发展规律

纵观世界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历史,虽没有明显的界线,但在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过渡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服务业的发展重心历程大体为:商业、交通通信→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旅游、娱乐医疗保健、教育等知识型和公共服务。

前工业化时期服务业的主导部门是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工业化时期,服务业主导部门是生产型服务业、个人服务业及部分公共服务业。这一时期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依次取得主导地位的是:批发零售、餐饮和旅馆业,交通运输和通信业→金融、保险、流通等行业→广告、咨询等产业服务业和房地产、旅游等个人服务业。后工业化时期主导部门则是信息业及教育科研、文化产业等。

表2-9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服务业发展重点

②发达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规律

发达国家的服务业重点行业构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人均收入处于2000~4000美元时,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是商业、旅馆和饭店业以及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商业旅馆和饭店业的发展已呈下降的态势。呈现下降态势的还有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当人均收入达10000美元时,服务业的增长主要依赖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以及社团和个人服务业。这一时期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处于上升阶段,同时社团和个人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这二者成为这一时期发达国家的两大重点行业。

以美国为样本对服务业内部结构变迁进行相对细致的观察发现,当服务业占比在60%左右时,金融、房地产业成为服务业的主体;当服务业占比接近80%时,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商务服务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战后美国服务业占比超过60%,金融保险不动产和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比重迅速提高,传统的商业、旅馆和饭店业、交通通信业发展速度放慢,但增加值比重仍然很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服务业占比超过7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人们的消费需求由追求生理性消费资料为主向追求享受型消费资料为主转变。对娱乐、休闲、卫生保健、教育医疗等享受型服务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带动了社会和个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信息业的日新月异,金融保险不动产和产业服务业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均GDP 10000美元的高收入发展阶段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具有显著优势,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断高级化。1970年,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4.0%,2014年,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已经达到78.0%。目前美国现代服务业中的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专业服务业、商务支持产业的总量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2%,接近服务业总体规模的一半。1970年,日本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7.2%,到2014年,该比重上升至73.4%,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代表的信息、文化创意、金融等服务业成为日本经济主体。欧盟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经济区,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服务经济体。1970年,德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0.6%,到2015年,该比重已上升至68.9%,其中以贸易、金融、保险、旅游和会展业等现代最为发达。1980年,法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2.0%,到2015年,该比重上升至78.8%。

同时,从国际大都市的服务业发展规律来看,为适应后工业社会国民经济服务化的转变,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功能逐渐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如表2-10所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主导产业。

表2-10 人均GDP 10000美元后国际大都市的服务业类型

(三)2035广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和新趋势

1.2035广东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新环境

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明显有别于之前的趋势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20~2035年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转折点,将更加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新的消费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新技术、新产业与新业态不断涌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极大地拓展了产业国际空间,这些发展趋势均有利于推动广东产业发展的动力从主要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全面的创新驱动转变。

(1)国际上正在爆发的新一轮互联网革命催生出“互联网+”新业态,成为撬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当前,全球即将进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时代,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技术)将渗透所有的关键领域,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ICT产业带来巨大空间,“互联网+”已成为创新驱动及产业转型的新兴力量。依托“互联网+”的高度倍增性、广泛渗透性和深度产业关联性,互联网技术在不同产业之间快速扩散、应用,对旧有的产业体系进行渗透重组,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网络化、智慧化的多元产业融合直接促进了产业跨界创新,并催生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而衍生的新业态。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及电子商务使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路径面临重构。互联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相互碰撞,将进一步激发生产消费模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诸多新途径,形成巨大新兴市场,催生出一大批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还将不断地刺激新的消费服务需求产生,带动信息消费市场快速扩张。一个全面互联,充满创造力的“网络社会”正在触及、改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东是互联网应用及信息产业大省,新一轮互联网革命为广东抢占全球科技与产业战略制高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以“互联网+”推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正当其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创造新供给,将推动广东转型升级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中国正面临“三期叠加”的发展形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年底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6年3月出台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的同时,要求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将给广东经济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企业生产成本下降,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将提升。部分国家扶持的行业将享受到相关税收优惠和贷款利率的优惠,随着现代物流体系的完善,企业生产的能源和物流成本也会相应下降。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会在各个行业显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优势行业将有机会成功迈过产业升级的门槛,提升创新能力,维护竞争优势。而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等新兴行业,也会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二是低端产业比重下降,高端产业比重上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加快传统行业去产能的进程,一部分低端产业会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行业进入衰退期。与此同时,高端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将成为支撑广东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3)广东正在迈向高收入阶段,消费结构将随收入的增长递进式升级,由新消费需求带动的高收入弹性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以后,人们所追求的不再是物质“数量”,而是生活“质量”,更加关注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和自我提升。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后,食品、服装等低需求收入弹性商品的消费支出比例将明显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娱乐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人均GDP在4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时,食品消费支出仍然是居民消费支出的最重要项目,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1/3左右;其次为文化娱乐,占1/4左右;再次为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等支出。人均收入突破2万美元时,文化娱乐则成为居民的消费支出的主要项目,超过居民总消费支出的1/3。消费结构随收入的增长依次递进,进而引领产业结构的递进式升级。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均GDP10000美元的高收入阶段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具有显著优势。2012年,美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9.7%,其中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专业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总量超过4万亿美元,占经济总量的32%,接近服务业总体规模的一半。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也更加重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升级趋势倒逼广东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广东人均GDP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0958美元,进入中上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更为迫切。广东应把握高收入阶段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新特征,结合高收入阶段的产业发展趋势,率先制定支持发展以“高收入弹性”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带动全省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争创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4)“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广东拓展产业空间、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更大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出访东盟等国时也先后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战略构想。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中国全面阐述“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紧接着在北京举行的APEC系列会议上,我国进一步阐述关于加强互联互通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张,倡导成立亚投行,并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中国利用外汇储备拉动全球增长,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亚太地区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通过金融杠杆放大,现在至少有一个近1.1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展现在“中国制造”“中国建造”的面前。一旦这些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应的产业将发生转移、中国商品的市场也将扩大。“一带一路”战略将是我国未来十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初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紧接着开发利用资源能源,随后全方位贸易服务往来,为广东制造业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的海外投资机会。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区和外向型经济大省,要主动放弃粗放式、外延式、数量型发展模式,致力于精准式、内涵式、质量型发展模式,把握我国发展大势,通过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力争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领头羊,加快产业资本输出,攀登世界技术新高地,占据全球产业链上游,从而把广东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外在环境的变化必然促使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理念政策需求也产生相应的转变。广东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推动产业发展动力从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全面的创新驱动转变,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战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以大型骨干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建成与全球产业链对接、以互联网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强省,建成具有全国龙头示范意义的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形成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的格局,提升广东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战略地位。

2.展望2035:世界新技术革命对广东产业发展影响

准确把握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各国政府正确选择国家战略技术及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西方国家的技术选择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技术发展预测与市场发展预测日益结合,技术选择与其产业发展日益结合,而且重视对竞争对手的预测。各国在战略技术和产业的选择上,目前主要通过技术预测(Technology Foresight)和关键性技术(Critical Technologies)开展,在技术选择基础上,重视发展这些技术中具有产业发展前景和潜力的技术,实施预测并长期跟踪,形成本国的战略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广东也应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带来一日千里的变化,我们力图站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展望2035年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未来产业图景。

(1)未来图景一:“智慧的地球”——人机物三元世界的转型

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传感器嵌入或装配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极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以应对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从而打造一个“智慧的地球”。

我们看到的世界将是一个三元世界,即由信息世界、物理世界、人类社会三者组成的人机物社会。人机物三元世界是一个多人、多机、多物互联的动态开放的网络社会。

“智能尘埃”即将成为现实。“智能尘埃”是一种微小得如同尘埃、人的肉眼几乎看不到的智能微型无线传感器,它就像地球的电子神经末梢一样,人们会在地球上撒上不计其数的“智能尘埃”,它们互相联系,形成独立运行的网络,能将气候情况、车流量、地震损害等地球上的每件事都监控起来。“智能尘埃”将改变世界的运行方式。

(2)未来图景二:“智慧的云”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平台。第一个方面与处理能力及数据存储有关——这部分功能已经从个人电脑转移到了大型中央集成数据中心。它将使数字处理形成产业化规模,并使超级计算能力可以被用于日常工作。第二个方面是,数十亿台智能个人设备——能够通过互联网接入这一集中化计算资源。这意味着,个人(而不仅仅是企业或政府)将能够利用这些信息“云”。它将使人们能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将有新突破。例如,科学领域可能会发生彻底的变革,因为研究人员能够获取之前难以想象的巨量数据,并且研发出各学科相互指引参照的方法。此外,个人计算设备将变得超级智能,因为它们可以利用“云”的智能。

(3)未来图景三: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社会化网络的力量)

湿的东西,是具有活的特征、生命特征的东西。“湿件”一词常用于描述信息系统中的人。软件、硬件、湿件的成功组合能促成或破坏任何一个群体项目,而其中,湿件的重要性又是最重要的。从Napster到Skype,从Google到Ebay,从Wikipedia到Facebook,由于功率越来越强大、用途越来越广泛的新工具落到普通人手里,一个个财富和社会奇迹被创造出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工作、玩乐、生活和思考的方式。对称参与和业余生产的结合使个人和群体在传统组织结构之外的能力增长是前所未有的。对称参与意味着一旦人们有能力接受信息,他们就有了能力发送信息。这种新能力的结果就是业余生产,它意味着“消费者”这一类别如今只是暂时的,而非永久性身份。人们拥有了在机构之外组建群体、共同行动的能力,这是巨大的变化。

(4)未来图景四:机器人全面问世——人机合一的时代即将到来

机器人将会融入人类的文化中,被人类所接受。他们会提供托儿照看、守卫,能打仗、动手术。他们的工作既有效率又精准,甚至比人类更可靠。比起人工,机器人的成本更低。因此,机器人将会取代人力。这势必会重新定义人的工作。美国“人工智能奇点研究所”未来学家认为,正如黑洞中心存在着一个让一切已知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点”,信息技术也正在朝着这样一个奇点迈进。届时,人工智能机器将比其制造者——人更加聪明。这些未来学家认为,过了这个点,一切都将以现在不可预测、无法想象的速度和形式发展了。美国高科技企业家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认为,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超人类智能的出现。库兹韦尔对自己的预测很有信心,他将到达“奇点”的时间定为2045年。

(5)未来图景五:新能源时代——未来的氢能和纳米能源

未来的能源如果想要我们放弃使用石油,并保证全世界能够不断发展,就一定要符合以下这6个要求:充足、可靠、可再生、环保、低价、来源稳定。据专家预测,氢能和纳米能源这两种能源最有前途,值得我们关注。据预测,到2035年(甚至不需要到2035年),氢能源就会成为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能源,满足我们大约35%的能源需求;而纳米能源科技的突破可能会加速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运输系统、能源系统的解决方案的出台。

(6)未来图景六:“人体革命”——基因修饰技术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后续工作的进行,开创了“人体革命”的时代。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基因修饰技术的出现。所谓基因修饰,指的是通过基因技术去掉某些基因“缺陷”,并应用这种技术,使人的性格、行为、智力、能力和体力等方面得到优化,从而变得更娇美或更健壮,更善于交往。这就是说,基因修饰技术会使人走向更加完善,更加富于魅力,“选择革命”将有更多的可能。

(7)未来图景七:生物芯片技术——为医学发展带来变革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越来越多的基因组和蛋白组信息被人们用于临床诊断,承担这些信息分析任务的各种生物芯片技术不断涌现。在生物芯片上进行基因扩增反应也已实现。在微阵列芯片方面,目前已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突变分析芯片、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等多种高密度微阵列芯片,它们被用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集成各项功能的芯片实验室也即将步入产业化阶段。基因芯片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越了人们的预期,个体化用药将借助芯片技术实现由候选基因向全基因组研究的飞跃。

综上所述,未来全球新技术变革将对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直接推动下,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广更深地对我国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产生影响下,广东互联网新兴服务业、物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四)2035年广东产业发展总体预测与趋势判断

1.产业预测方法的选取

(1)产业预测方法研究综述

从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看,对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的定量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一是趋势外推法。趋势外推法是研究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常用的一种预测方法,根据变量(预测目标)的时间序列数据,提示其变化规律,并通过建立适当的预测模型,推断其未来变化的趋势,若模型的拟合优度高,可取得较好的预测精度。程浩(2015)利用趋势外推法对武汉市第三产业总量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从1997年到2005年,模型的相对误差控制在4%以内,预测结果最准的一年相对误差仅为0.1235%。王海涛等(2013)选取京津冀三地1990~2010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为样本数据,利用趋势外推法预测了2011~2034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及比重,从2011~2015年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比较来看,趋势外推法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二是灰色预测模型。在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预测的过程中,很多学者直接对产业结构的比例进行研究,而采用比例预测要克服定和等于1的约束限制。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采用了灰色预测模型方法。这一模型由我国学者邓聚龙创立,他提出GM(1,1)模型,门可佩将GM(1,1)模型发展为离散灰色增量模型。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规律的正确认识;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先对三次产业产值进行预测,然后根据三次产业产值预测值测算出产业结构的比例。由于不直接对产业结构的比例进行预测,避免了由于考虑约束条件导致的预测结果不准确。于晗(2015)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4~2018年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014~2018年第一产业比重持续迅速下降,到2018年下降为7.9%;第二产业比重缓慢下降,到2018年下降到42.7%,下降0.2个百分点,说明工业发展将呈减弱趋势,但减弱趋势具有一定限度;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了2.3个百分点,到2018年达到49.5%,表明第三产业将继续迅速发展,主导地位不会改变。但运用这种方法预测较为复杂。

三是BP神经网络算法。这种算法是根据梯度下降理论形成的一套能够经过大量迭代运算的算法,能够实现误差的自我修正,使得模型预测分析结论更加精确。郭庆春等(2011)运用改进BP算法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并采用1978~2003年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数据对我国2004~2008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预测值为40.75%,而实际值为40.37%,二者相差不大;2008年的预测值为40.83%,实际值为40.07%,相对误差仅为0.76%,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吕一清、何跃(2011)则在BP神经网络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了LM-BP神经网络模型,有效弥补了传统灰色预测模型在系统出现特殊情况时误差稳定性差的缺陷,改正了BP神经网络难以把握数据长期变化趋势的缺点。

四是CGE模型。CGE模型在整个经济约束范围内把各经济部门和产业联系起来,在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了数量关系,通过运用部门间交易的信息来捕捉产业间的关联效果,因此可反映经济个体面对外生冲击所产生的结构调整变化。而市场出清与加总条件的构成亦可反映总体经济影响,故可进行多面向的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李丽、陈迅、汪德辉(2009)等研究者运用动态CGE模型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农业结构比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并降低至2012年10.01%;工业结构比先增后降,占比将由2008年的47.93%升到2010年的48.13%,随后降低至2012年的47.75%;服务业占比在2012年将升至42.23%,却依旧无法赶超制造业,我国的产业结构2008~2012年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1] 但CGE模型建模较为复杂,对数据质量要求高。

(2)本专题选取的产业预测方法

通过比较上述的产业预测方法,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方法可行性和广泛性,本研究最终采用较为常用的趋势外推法来对广东省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和分析,并进行国内比较。

趋势外推法是根据事物的历史和现实数据,寻求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推测其未来状况的一种常用的预测方法。当预测对象依时间变化呈现某种上升或下降的趋向,且无明显的季节波动时,若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函数曲线反映这种变化趋势,就可用时间t为自变量,时序数值y为因变量建立趋势模型

y =f( t

如果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能够延伸到未来,在上式中赋予变量 t 在未来时刻的一个具体数值,可以得到相应时刻的时间序列未来值,这就是趋势外推法。

外推预测的准确程度取决于所拟合模型的拟合优度,最小二乘法以其所拟合模型的预测标准误差最小的优势成为最常用的趋势模型的拟合方法。

最小二乘法的数学原理是:

设 趋势外推模型

则 预测误差平方和

分别对模型参数求偏导,并令其为零,构造方程组:

代入已知数据求解的模型参数即可得到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可以有多种形式:直线趋势模型、二次曲线模型、三次曲线模型、幂函数模型等,模型形式的选定可参考模型拟合优度并结合已知数据的特征。

2.2035广东三次产业结构预测

(1)广东三次产业结构预测: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并成为经济增长主力,二产占比逐年下探;到2035年,预计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约为2.71∶35.27∶62.02

利用广东省2000~201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原始数据,采用趋势外推法得到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图,如图2-5、图2-6、图2-7。根据对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拟合,并结合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建立以下方程:

Y 1 =451.06+178.02 t (1)

Y 2 =1762.5+22.987 t 2 +1599.8 t (2)

Y 3 =4238.2+108.42 t 2 +333.26 t (3)

其中,式中 Y 1 Y 2 Y 3 分别代表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t 代表时间变量(其中 t =1时,代表时间是2000年)。

图2-5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广东)

图2-6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广东)

图2-7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广东)

从拟合优度来看,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回归模型对原始数据都有非常高的拟合程度,拟合优度全部高于97%,二、三次产业的模拟拟合度均超过99%,这说明模型对原始数据具有非常高的吻合程度,能够较为充分地反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运用该模型对2017~2035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和比重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如表2-11。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利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2035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71∶35.27∶62.02。此外,通过观察2020年的预测结果可以发现,2020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的比重预测值为3.85∶41.84∶54.31,对比《广东十三五规划纲要》设定的4∶40∶56的三次产业结构目标,第二产业比重略有偏高,总体上基本能够实现预定目标。

表2-11 广东省2017~203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与比重预测值

从广东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预测值的变化趋势来看,2017~2035年,广东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持续降低,由2017年的4.20%下降到2035年的2.71%,下降约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化趋势与第一产业类似,由2017年的43.67%下降到2035年的35.27%,下降8.4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由2017年的52.13%上升到2035年的62.02%,上升9.89个百分点。

图2-8 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预测值

(2)国内比较:广东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2035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整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将2035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的预测值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本研究同样采用趋势外推法,利用三次产业的拟合方程预测2017~2035年全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与比重。预测结果显示,2035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81∶34.06∶61.12。

表2-12 全国2017~203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与比重预测值

将广东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动情况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参见表2-13),可以发现,到2035年,广东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即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同样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比较发现,从采用趋势外推法及对标分析法的预测结果来看,广东三次产业结构整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广东2035年的第三产业比重预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2.38个百分点,经济服务化程度更高。

表2-13 三次产业结构预测值的国内比较

(3)小结

广东在向2035年迈进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将表现为: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并成为经济增长主力,第二产业占比逐年下探。基于趋势外推法的预测结果,并综合考虑广东的三次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结构特点及发展方向,预测广东省2035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约为2.71∶35.27∶62.02。从国内比较来看,广东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2035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预计为4.81∶34.06∶61.12,广东三次产业结构整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服务化程度更高。

3.2035广东高技术制造业比重预测

高技术制造业是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行业,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地区)的产业技术密集程度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 以下相关的测算分析表明,随着广东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将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抓手,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将呈现持续上升态势。预计到2035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约为65.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约45.3个百分点。

(1)广东高技术制造业比重预计将持续上升,到2035年的占比约为65.8%

利用广东省2005~2015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的原始数据,采用趋势外推法得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拟合方程和趋势图如下。

Y 4 =20.851 t 2 +282.81 t +2067.6      (4)

Y 5 =-26.708 t 2 +2140.8 t +6222.5      (5)

其中, Y 4 Y 5 分别代表广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 t 代表时间变量(其中 t =1时,代表时间是2005年)。

图2-9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广东)

图2-10 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广东)

从拟合优度来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拟合优度都在98%以上,说明回归模型非常好地拟合了原始数据,进而说明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是可靠的。从预测结果来看,到2035年,广东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将达到30872.52亿元,而规模以上制造业的增加值将达到46920.91亿元。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将持续上升,由2016年的30.16%上升到2035年的65.80%,增长超过35个百分点。

表2-14 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预测

(2)国内比较: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35年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约45.3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术密集度领先全国

我们同样采用趋势外推法对2016~2035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进行预测。从预测结果来看,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20年将达到17.42%,此后将继续增长,到2035年将达到20.48%。

表2-15 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预测

图2-11所示为2016~2035年广东省和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与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预测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占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值,并且从2016年至2035年,这一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到2035年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约为65.80%,而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占比仅为20.48%,两者相差45.32个百分点,这表明广东省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将会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图2-11 全国及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

(3)小结

2020~2035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将成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产业规模及产业竞争力将呈现持续上升态势。预计到2035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约为65.80%,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0.48%)约45.32个百分点,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在全国将处于领先地位。

4.迈向2035的广东产业发展五大趋势特征

(1)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背景下,由前沿科技带动的新兴产业将成为广东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当前,从经济长周期演进的时间表看,全球仍处于第五次长周期的下行阶段,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和主导作用仍未完全释放。为摆脱经济衰退,以智能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纳米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复合式技术创新将面临重大突破,加速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在全球网络经济时代到来之时,宽带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必将推动广东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新兴服务业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医疗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改变,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呈现巨大发展空间。新材料与信息、能源一起构成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以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光电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创新异常活跃,由此将催生以前沿技术创新带动的新兴产业。广东将依托自身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已形成的集群优势和研发基础,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某些领域形成长期技术优势与产品标准话语权。

(2)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和低碳需求导向,将推动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

当前的全球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及人类生存构成现实威胁,迫使世界各国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无污染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对广东而言,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后期,对能源消费的需求总量仍保持增长态势,原有的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粗放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并严重制约下一轮经济腾飞。因此,广东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必须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和低碳消费模式,应把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超前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3)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推动四大融合衍生的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增长点

产业融合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技术创新融合和市场需求的变动,旧有的产业边界正在逐步消融和模糊,并融合催生出许多新兴产业。综合考虑广东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势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应该着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兴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新兴技术间的相互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等四大融合衍生的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行业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工业创意设计等产业,将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变革产业组织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广东强化经济强省的地位,要求发展强辐射力、高关联度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广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与强省,迫切需要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这就要求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和大区域发展的带动性,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亚洲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现代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要求配套更高度协作和更周密的现代物流服务,以增强广东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及核心地位。现代金融业对于广东提高经济地位、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下一步广东将会进一步强化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现代商务会展业是兼具商业贸易、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总部经济、旅游服务等功能的新兴产业,对提升广东产业竞争力作用巨大。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智力)、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广东只有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更快切入产业价值链高端,提高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结合广东尤其珠三角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布局,并考虑到相关服务业对制造业和大区域发展的带动性,未来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5)人民健康消费水平急剧上升,推动生命健康等产业发展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模式和健康观念发生改变,医疗保健消费增长迅速,健康需求日益多样化、高级化,生物医药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药品的消费水平还很低,人均药品消费约80元(不到10美元),而中等发达国家每年人均消费药品达40~50美元,欧洲为160美元左右,美国和日本都超过200美元。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防范疾病的观念转向重在预防、保健,重在对亚健康状态的及时调整,医疗模式也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为预防、保健以及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药品消费市场发展空间很大。而广东省作为提前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水准高、生活节奏快,对药品疗效、安全性、方便性要求更高,同时急速的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污染和现代生活方式引致的健康问题日增,健康消费水平已急剧上升,这些必将推动生命健康等产业发展。 /dijBIFJLFfwcBL928gtCItyCPNxhAEpYJRnPlxOkkmijHuSnLCdtWJTg2D9UN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