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肯·威尔伯意识理论的佛教哲学特征

景满华

摘要 :肯·威尔伯的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超个人心理学家,他的许多理论都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本文从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与大乘佛教华严宗的宇宙观,意识疆界的弥合过程与佛教四圣谛的真理观,以及通向意识终极境界的途径与佛教八正道的实践论三个方面来探讨肯·威尔伯意识理论的佛教哲学特征。

关键词 :肯·威尔伯 意识理论 佛教哲学

肯·威尔伯(Ken Wilber,1949-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超个人心理学家,他的著作涉及心理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并以超个人的精神整合这些领域的知识。他的思想已成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他提出的意识谱模型奠定了超个人心理学意识研究的理论基础。威尔伯23岁时以《意识光谱》(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1977)一书成名,这部著作使他获得了“意识界的爱因斯坦”的美誉。因威尔伯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佛教的禅修,并且跟随过多位导师学习,如日本禅宗的片桐大忍(Dainin Katagiri)、藏传佛教的米庞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佛教系统内的龙树中观哲学、唯识学等学说给威尔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威尔伯的意识理论也明显带有佛教哲学的特征。本文从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与大乘佛教华严宗的宇宙观,意识疆界的弥合过程与佛教四圣谛的真理观,以及通向意识终极境界的途径与佛教八正道的实践论三个方面来探讨肯·威尔伯意识理论的佛教哲学特征。

一 意识光谱理论与华严宗事事无碍之宇宙观

威尔伯意识光谱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想的批判。他认为,当人们在试图回答“我是谁”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为自己的全部经验划出一条心理界线,界线里面的一切才是“我”,界线外面的一切则被认为是“非我”。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完全取决于其在何处划下那条界线。他认为从生物的意义上来看,心智和躯体、心灵和身体、自我与肉体根本不存在分离和割裂,然而从心理学上来看,这种割裂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实际上,心智与躯体的分离以及由此而来的二元论已经成了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模式。” 而一切万物本来是浑然一体的,没有疆界的,非二元对立的,但因人们自设疆界,内心遂被划分得支离破碎,因此焦虑、痛苦、失望等无休止的对立和冲突就产生了。威尔伯认为,人是可以有多种层次的认同的,就这些不同的层次而言,我们称为“意识”,这种意识的现象可以用类似物理学的光谱来表达,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层次。

如图1所示:横线所划出的区域代表认同的五个层次,斜线代表自我与非我的疆界。疆界从角色与阴影开始,是一条实线,实线代表疆界的明显,到超个人层次的时候实线开始断裂开来,变为了虚线,最后在一体意识的时候彻底消失。五种意识层次,最底下一层是一体意识,是最深度的意识,这时的自我与万物是一体的,是没有疆界的。意识层次越往上越接近意识的表层,自我的范围就越狭隘,与万物的疆界就越为明显。从下往上第二层,超个人层次中,虽然没有达到一体意识,但超越了个人机体的限制,疆界感开始断裂,是通向一体意识之门。第三层生命整体层次中,个体虽然能认同自身的整个机体,但是还没有对外界环境的认同。第四层是私我层次,认同范围进一步缩小,只认同生命整体之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对自己心智或者私我的认同。最上一层是角色层次,只认同自己心灵的某个部分。自下而上,疆界越来越明显,所认同的自我越来越狭隘,冲突越来越多。威尔伯认为,成长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一个人视野的拓展,向外更加广阔,向内更加有深度,所以当一个人每在意识层次图中下降一个层次的时候,他就重新规划了自己的灵魂,扩大了他的范围,因此可以说成长是一种再分配、再规划,是对一个人自我的更深更广层次的认可和丰富。 最终,我们都会回到一体意识上,这也是唯一适合我们的且我们一直没有脱离的层次。

图1 意识层次图

威尔伯对疆界的虚无和一体意识的本然状态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他认为如大乘佛教“法界”的基本原理“事事无碍”一样,宇宙万物本来就是没有疆界的,世界上的每一个实体都是和其他的实体相互交融而存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此处的“事事无碍”论是大乘佛教华严宗最具代表性的学说,华严宗以“事事无碍”为法界缘起的境界,指整个宇宙的诸法都浸没于相即相入的缘起关系之中。华严宗把宇宙整体归为四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四法界说包含了从不同角度对宇宙所作的分判,论及现象、本体、现象与本体的关系以及现象与现象的关系,并给予层次性的安排,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事事无碍法界是宇宙的最高层次”

可见威尔伯所说的一体意识、没有疆界的状态,正是华严宗所说的事事无碍境界,这一境界所指涉的对象正是现象界的一切存在,是一一周遍含容,彼此不相妨碍地存在。在《没有疆界》这本书中,威尔伯打了个比方,意识的不同层次就好比是海洋的层层波浪,“与其说一体意识是一个特定的波浪,倒不如说他就是海水本身。在海水和任何波浪之间没有疆界,没有区别,也没有隔阂。这就是说所有波浪呈现出来的全是海水” 。这里对于一体意识和其他意识层次之间圆融无碍的关系的描述,与《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中的比喻如出一辙:“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 此处之“妄”即为威尔伯所说的人们妄自设立疆界,当疆界被破除的时候,所有意识层次都归为一体意识了,而又能映现万象。正如他所说:“揭示没有疆界这个事实,就是揭示所有的冲突和战争皆是虚妄,对此最终的领悟就称作涅槃、解脱、解救、自由、开悟、顿悟——从关系的纠缠中脱身,从迷惑人的孤立现象中脱身,从假想的疆界中脱身。”

二 意识疆界的弥合过程与四圣谛之真理观

四圣谛是原始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学说。“谛”即是真理的意思。“‘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佛教认为,苦、集、灭、道四者,揭示了生命的现实及其解脱的真谛。” 苦谛,即因无常之逼迫而烦恼痛苦,不能出离故。通常世间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众生处在此八苦之中不能做主,甚至不知苦为苦,执苦为乐。所以解脱的前提是要“知苦”,要认识人生的这些苦的真相。集谛,是指造成苦的一切原因的集合,这原因便是众生的无明烦恼以及由无明烦恼所造的业因。一般讲有三根本烦恼,即贪欲、嗔恨和愚痴。对乐的贪着,对苦的嗔恨和对真相的无知。所以若要离苦,必得断集,断除引发苦的一切原因。灭谛,即是从苦中获得解脱,达到涅槃的境地。是离一切生灭相,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境界,这是修行的目标。道谛,即是断除苦的方法,是通向涅槃的道路。总括起来有“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知、八正道。

那么在威尔伯的意识理论之中,是如何体现佛教这四圣谛的呢?

首先,关于苦圣谛,威尔伯在《没有疆界》的第七章“角色层次:探索的第一步”中这样说道:

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生活的痛苦时,他对生命中更深刻、更真实的现实的觉察就开始了。因为苦难常常把我们对人生所抱的幻想击得粉碎,迫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保持警觉,让我们仔细地去观察、深刻地去感受,用我们以前曾经逃避的方式去接触自己的世界。过去有人讲苦难就是荣耀的开始,我对此深信不疑。从某种意义上讲,受难之时几乎就是欣喜之时,因为它标志着富有创造性的洞见的诞生。

威尔伯认为,苦难是一个征兆,让人觉察到在一体意识之外的生活是痛苦、烦恼和悲伤的,处处充满疆界的生活让人们在恐惧、焦虑、痛苦之中走向死亡。感受到痛苦,是认识虚妄疆界的第一步,所以认识到痛苦不是因为我们有病,而恰恰是我们本具的智慧的显现。

其次,关于集圣谛,威尔伯认为,对痛苦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刚显现的智慧就会夭折。“只有通过正确地理解痛苦,才可能深入体会乃至最终超越痛苦。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痛苦,我们只会陷入其中,不知所措”。 只有正确认识痛苦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才能忍受、克服痛苦,才能解脱痛苦。而痛苦产生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认识到人类意识的多个层次,没有认识到我们人为地虚拟了许多疆界,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再次,关于道圣谛,威尔伯认为,我们首先要能够开放地倾听某个心灵医生在某个特定意识层上面的观点,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处的意识层次,然后借由心灵医生帮我们找出那种类型的痛苦的意义,并帮助我们用觉知、理解、洞察去接纳、承受它,并最终超越它。 那么顺着意识图谱往下走的过程就是我们修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不断地做着两件事:第一,消解疆界;第二,重新收回投射,直到我们到达一体意识。

最后,关于灭圣谛,也就是威尔伯认为的一体意识。威尔伯对此的描述是“从根本上感觉到自己是与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同为一体,没有高或低、神圣或世俗之分,人的认同感扩大开去,远远地超越了心灵与肉体的狭窄的局限,拥抱着整个宇宙”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就是佛教关于‘空’的深刻教义,它认为实相无想无物。” 就是当我们领悟到没有疆界时,就会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交融的。

可以说,威尔伯的意识理论的内在逻辑就是佛教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完整体现,只不过他是按照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逻辑顺序阐释意识疆界的弥合过程。

三 通向意识终极境界的途径与八正道之实践论

八正道,是四圣谛之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也是佛教的实践论。八正道具体指的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在威尔伯的意识理论中,消除种种疆界,最终达到通向意识终极境界的途径中,佛教这八正道的实践论也有所体现。具体来说:

正见、正思维:就是对痛苦和产生痛苦的正确理解。那么其实在树立正确认识的过程之中,我们的确会感到,人们对于真理,往往各执一词,究竟我们该信谁的呢?威尔伯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去聆听某个心灵医生在某个特定意识层次上的观点,然后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所属的意识层,进一步对症下药,用觉知、理解、洞察去接纳、承受,并最终超越它。

正语、正业、正命:有了正见和正思维,我们为自他所设置的种种疆界自然会慢慢消解掉,由此带来的是和谐的、充满爱的、取向于正语、正业、正命的行为,反过来这种行为又会促进人们对彻底没有疆界的一体意识的领悟。

正精进、正念、正定:威尔伯在《没有疆界》这本书中一再提到禅宗的“本证妙修”思想:一体意识就是当下。“真正的灵性修炼并非指向开悟,而是来源于开悟”。 他认为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个道理,那么生活之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修行,不单纯是坐禅、祈祷、念诵、行善,甚至连洗碗、扫地等生活中的一切琐事都可以成为我们正念、正定的修持,并且这才可能是最为正确的正精进。

综上所述,在肯·威尔伯的意识理论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的思想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威尔伯一直对东方的文化和宗教抱有很大兴趣和尊重,他说:“在西方科学遭受挫折之前,东方人早就有先见之明,他们从来就没有认真看待过那些疆界。疆界并没有进入他们的头脑,以至于他们的理智并没有和自然分离。对于东方人来说,他们只有一个一个的途径,那就是‘道’、‘法’,它指出了人造地图的分割疆界下的整体。” 威尔伯始终致力于心理学各种流派的整合,通过吸收东西方哲学、宗教、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为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整合模式,他的影响力已超出心理学界,总体上代表了心理学界、宗教心理学界的一种前沿思想。 7BlFtU2ie/3daAJ6nqBor5TkHijsGEFSBkjusbCOzwyISxoUGLmujYzMMKVZhD2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