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战略威慑理论的复兴(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

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苏联军事上的强硬使得美国亟须重振国家威望,威慑研究重新受到重视,核威慑理论得到振兴,常规威慑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太空威慑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产生背景

美苏在70年代核武器质量和常规武器数量、质量上的争夺,形成了全方位的军备竞赛。进入80年代,双方的争夺开始扩大到太空领域,而且把竞赛的性质扩大到以科技为中心的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之中。1981年里根政府执政后,根据国际形势、军事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与苏联全球争夺的需要,决心重整军备,大力扩充军事实力,重新获得对苏联的军事优势。美国政府全面审查了70年代美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否定了一些过时的理论,提出了若干新的战略概念和原则。美国军事理论界围绕威慑理论、核战略理论、战略防御计划和战备方针等问题,掀起了新的战略理论研究热潮。

(二)发展脉络

美苏两国在冷战的对抗中,取得了一大批科学技术成果。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实现了遨游太空和登月的梦想,航天活动规模不断扩大。1981年秋,美国以格雷厄姆为首的几十名战略家、科学家、航天工程师提出了《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研究报告,认为利用现有的技术,美国能在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建造一种地空双层的反导系统。为了扭转核武器上的对抗形势,里根政府提出对苏联实行“新遏制主义”,与苏联展开太空军备争夺。

1983年3月,里根政府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也就是各国军事家所称的“星球大战计划”,“高边疆”战略开始宣布全面实施。美苏之间形成全面对立的局面,相继中断了中导谈判和限制战略核武器的谈判。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核军备竞赛的重点转向太空武器和第三代核武器的争夺,双方都力图在减少核武器数量的同时提高核武器的质量。

当时深处危机之中的苏联也在推进其太空军事力量建设的规划,戈尔巴乔夫政府采取“保均势、争优势”的策略,加紧研制本国的太空武器,发展战略防御武器系统,力求抢先部署和投入实战。作为对苏联军事实力增强的回应,里根政府经过四年多的研究,继承和发展了肯尼迪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在1986年度美国《国防报告》中提出了“新灵活反应”军事战略并把与苏联的核对抗从立足实战改为重点遏制,核战略从“抵销”走向“确保生存”。1987年,美国国防部在《国防报告》中提出了“多层次威慑”的概念,坚持以核武器为主要威慑手段,强调要充分运用多种威慑力量,形成多级威慑,以实现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

(三)理论创新

美国“高边疆”战略的产生,逐渐改变了军事对抗的格局,在军事战略理论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武器系统呈群体形式出现并向非核化方向发展,使常规武器性能发生革命性变化,将战略威慑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一是“战略防御计划”使太空威慑走上前台。80年代里根政府倡导的“战略防御计划”,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了较系统的太空威慑战略。通过大力发展战略防御体系,为美国战略进攻力量乃至美国本土提供有效防护,使美国的战略武器系统具有攻防兼备的能力,开始进行防御性的威慑。“战略防御计划”试图建立一种探测、监视、跟踪的系统,并且建立以定向能武器为主要手段的、多层次拦截进攻型战略导弹的天基反导弹系统,企图利用太空优势使苏联丧失核威慑能力,进一步达到增强美国核威慑力量的目的。“战略防御计划”的实施使当时的战略进攻与战略防御达到了适当的平衡,改变了人们仅仅关注战略进攻的思维方式,更加符合战争历史上进攻与防御交替进行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科技上的困难和阻力,“战略防御计划”在执行中多次被迫调整,但努力实现这种战略威慑的目标并没有放弃。

二是“确保生存”战略力图改变美苏对抗的格局。格雷厄姆的“高边疆”战略开辟了寻求战略生存的新思路,使人们由“相互确保摧毁”的思维转变到“确保生存”上来。“确保生存”核战略认为未来的核战争很可能是逐步升级、分阶段进行的,设想有四种核战争样式,通过利用核武器的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的提高,以打击苏联的军事目标为主,削弱其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从而增强威慑效果。尽管里根政府认为战略防御能力是一种“确保生存”的威慑力量,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核武器是取代不了的。即使反导防御系统研制成功并予以部署,也不可能使进攻性核武器全部失效,而且反导防御系统的研制会促使进攻性核武器技术的发展。因此,战略防御计划所依据和倡导的“确保生存”理论,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取代“相互确保摧毁”理论。

三是“多层次威慑”使常规威慑理论得到发展。80年代以来战略威慑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应属常规威慑理论的出现。在早期的战略威慑理论研究中,核武器作为终极武器出现,而使传统的常规力量的作用大为降低。即使常规战争爆发,也会很快升级为核战争。但是在核恐怖、核威慑的平衡条件下,谁也不敢轻易打核战争,常规冲突仍是最现实的威胁。 核威慑对常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的战略威慑作用不明显,相反,常规武器的技术水平起着重大作用。

美国“新灵活反应”战略改变了对常规战争必然升级为核大战的战略估计,强调要努力使高技术常规武器与核力量相结合,实行所谓“多层次威慑”以求提高威慑的整体效益。认为威慑力量的构成不仅包括核威慑力量,同时还包括常规威慑和化学威慑力量。提出了有效使用常规力量的六条准则,其核心思想是充分发挥常规力量的威慑和实战作用,尽量减少对核武器的依赖,填补核威慑失效后的空白。 美国军方认为,单靠核力量难以遏止和对付常规战争,还必须建立强大的常规威慑力量。常规部队的实战能力越强,常规威慑力量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战争的危险就越小。主张全面提高常规部队的战备水平、反应速度和持续作战能力,并在海外部署前沿部队,与盟国部队一起组成联盟的常规威慑力量。美国“多层次威慑”中的多阶梯实战核战略,与原苏联积极进攻与防御军事战略中的核后盾常规战略,都体现了核威慑下的常规战争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说明了核战略中威慑的含义更加全面。

80年代初、中期,美国和北约先后提出了常规威慑这一概念,就是要用高技术武器实现战略威慑的作用。当时的美国学者对常规威慑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作了论证,认为常规威慑是对核威慑,特别是延伸威慑的补充。以常规力量对抗或遏制局部的常规冲突,以求全局威慑的稳定。 [3]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墨什默尔的《常规威慑》,是第一本系统研究常规威慑的论著,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常规威慑的基本理论框架。

四是人民战争赋予战略威慑新的内涵。人民战争作为常规威慑的战略防御力量,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运用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对中国古代威慑思想批判性的继承并在中国革命战争和为保卫和平而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显著特点的人民战争战略威慑思想。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实行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整体力量威慑,强调发挥整体威力,形成总体优势威慑,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战略威慑思想,坚持实行人民战争的整体力量威慑,把以制约战争、维护和平为目的的威慑思想发展上升为国防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对和平时期军队的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重视加强威慑力量的建设,强调以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增强威慑效果,并敢于、善于显示实力。通过军事演习、新闻宣传、国庆阅兵等方式,显示中国国防实力强大的战略威慑效果。 8I8bzeDC5RVsOStqcSmCgrpeJA0vmP4e4pMJP22IACAw6ti/Cd3JM5x6epdDwk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