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世纪以来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民族地区一系列国家级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在财政、税收、投资、文化、教育、科技、人才、扶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整个“十五”期间、“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前半期,民族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呈显著加速态势。在一些领域,民族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开始出现缩小势头。

(一)民族省区经济赶超势头强劲,局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民族八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民族八省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1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5328元和1654元。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速度自2002年以来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由第24位上升至第15位。从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经济发展指数来看,2010年八个民族省区实现程度分别在51.6%~83.5%之间变动,比2000年的36.4%~46.5%,年均分别增长1.37~3.7个百分点。内蒙古异军突起,2000~2010年经济发展实现年均增长3.7个百分点(全国年均增幅为2.58个百分点),从2000年的46.5%提高到2010年的83.5%,从落后于全国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内蒙古与全国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从国家宏观发展规划周期来看,民族八省区经济发展实现程度,“十一五”期间增速快于“十五”时期。2010~2011年,除了西藏以外,其他民族省区实现程度的这个速度快于“十一五”时期,其中广西、云南、新疆、宁夏的增长幅度达到2.2~3.1个百分点(见表1-5)。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民族地区如丽江、九寨沟、喀什等利用经济特别开发区,特色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等产业和条件支撑,经济快速起飞,不仅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而且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表1-5 2000~2010年民族8省区小康指标“经济发展”实现程度

表1-5 2000~2010年民族8省区小康指标“经济发展”实现程度-续表

(二)民主法制建设与全国同步,社会总体和谐稳定

民主法治反映依法治国和公民权利的实现程度,是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参数。这一指标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从民主法治实践程度来看,2010年民族八省区实现程度为78.5%~92.8%,比2000年的58%~84.8%分别年均增长0.8~2.34个百分点。2000~2010年,除广西和贵州,其他民族省区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010年,云南、广西、内蒙古“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均超过90%(见表1-6),达到或者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特别是一些地方民主法制建设特色鲜明,为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利益格局与社会结构迅速变动和调整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涉及民族因素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社会矛盾也呈现多发频发态势。如何在快速发展中保持人际关系和民族关系和谐,社会环境保持安全稳定,是民族地区稳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从“社会和谐”指标实现程度来看,2010年民族八省区在57.3%~88.7%之间变动,比2000年的22.1%~69.3%,分别年均增长了0.98~2.83个百分点。民族八省区“社会和谐”实现进程与全国基本一致,大多数民族省区“十一五”时期“社会和谐”实现进程与全国基本一致,大多数民族省区“十一五”时期“社会和谐”实现程度的增速快于“十五”时期,2010~2012年的实现程度的增速快于“十一五”时期(见表1-7)。

表1-6 2000~2011年民族8省区小康指标“民主法制”实现程度

表1-7 2000~2010年民族8省区小康指标“社会和谐”实现程度

表1-7 2000~2010年民族8省区小康指标“社会和谐”实现程度-续表

(三)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对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各族人民生活质量。从“生活质量”指标看,2010年民族八省区实现程度为58.1%~82.8%,比2000年的32.5%~55.5%分别年均提高1.94~2.84个百分点。这与全国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是一致的。除了广西、新疆外,其他6个民族省区“十一五”时期“生活质量”实现程度的增速快于“十五”时期(见表1-8)。2011~2012年,除了广西外,其他7个民族省区“生活质量”实现程度的增速快于“十一五”时期,其中贵州、云南、西藏的增长幅度达到5.2~5.5个百分点,呈现加快发展的势头。2011年民族8省区“生活质量”改善指标实现程度,全都达到或超过了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年均增长速度。这说明国家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表1-8 2000~2010年民族8省区“生活质量”指标进展情况

表1-8 2000~2010年民族8省区“生活质量”指标进展情况-续表

(四)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反映一个地区和各民族的软实力和人力资本禀赋,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包容度和开放度。“文化教育”指标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从“文化教育”指标实现程度来看,2010年民族八省区实现程度为45.1%~80.3%,比2000年的35.1%~51.2%,分别年均提高了0.22~1.58个百分点(见表1-9)。其中,青海、贵州、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和广西的年均增长率幅度高于或者接近全国平均增幅。2010年,云南“文化教育”的实现程度为8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3个百分点,这是云南省实施民族文化强省战略取得的显著成效,其基本做法和经验值得重视。“十五”期间,大多数民族省区都加快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进程,青海、贵州、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的年均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绝大多数民族省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年均增速略低于全国。

表1-9 2000~2010年民族省区“文化教育”指标实现程度

(五)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民族地区面积广大、资源富集,但总体生态环境脆弱,很多区域又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地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巨大。民族地区在加速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从2010年“资源环境”指标实现程度来看,除宁夏外,其他民族省区实现指标均在60%以上,其中西藏、广西“资源环境”实现程度达94.8%和89.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2%);云南、贵州、内蒙古的实现程度分别为76.8%、70.5%和69.9%;青海、新疆的实现程度分别是60.1%、65.6%(见表1-10)。随着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日益健全,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产业结构的升级,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的十几年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总体进展顺利,各项监测指标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表1-10 2000~2010年民族省区“资源环境”指标实现程度

这一时期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alt1uzQBqaKLKcGmR8YfUzH6dRNaqxvRcSCK3zlAxGMC0AW3LvGFgjf5UBv99d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