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到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我国既定战略目标,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中部省份相比,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非常艰巨。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国家统计局按照中央部署研制了全国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不定期公布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检测报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检测报告(2011)》,2010年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东部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8%,按照平均增速将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西部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起点很低,200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仅为53.2%,2010年提高到71.4%,年均增幅仅为1.82个百分点。八个民族省区又略低于西部地区平均速度,每年大约提高1.8个百分点。
按照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小康社会建设监测指标的平均增速计算,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可期的。尽管从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全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完成上述任务难度加大,但在10年内提高12个百分点(约是第一个10年平均提高幅度的60%)也是可能的。当然,2011、2012、2013年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平均增长8.2%)的情况下,民族省区依然保持了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经济发展速度(约高2个百分点),这对于民族省区缩短与全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差距、提高民族省区小康社会建设指标完成程度是有帮助的。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省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难度不小。如果民族省区小康社会进程按照第一个10年的平均增速,到2020年大体可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监测指标的89%左右,约等于东部地区2010年的水平;如果按照全国平均增速为第一个10年的90%计算(第一个10年的平均水平),大体可以达到监测指标的87%,刚刚接近2010年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如果第二个10年只能达到全国平均增速(第一个10年增幅的60%),则2020年只能完成小康指标的83%,略高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
从地区看,不同民族省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内部差异较大。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最小,只落后0.5个百分点;广西次之,差距为7.7个百分点,其他6个省区差距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青海、新疆、贵州、西藏差距均超过17个百分点(见表1-1)。按照前面所述增速,只有内蒙古自治区有可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测算的指标任务,其他省区几无可能。
由此可见,按照全国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衡量,民族省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如果民族地区21世纪第二个10年没有大的跨越式发展,或者指标体系不按照新的形势进行适当调整,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任务将十分困难。受民族省区影响,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表1-1 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民族地区小康与民生建设状况一览(2010年)
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0~2012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旨在从总体上对各地区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监测,意在将发展引导到质量效益改进和民生福祉提高上来。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和公众评价(公众评价暂未开展)六大方面,共42项指标、二级指标涵盖内容更为宽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的编制和计算,主要借鉴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等有关方法,根据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来计算各个指标的评价指数,指数一般介于0~100之间,然后再根据指标权重合成分类指数和总指数。小康社会建设监测体系23项二级指标中除了基尼系数外,其他指标均在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中予以体现。地区和民生发展指数的这一变化是考虑到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反映民生改善情况。2013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0~2011年间的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12月又公布了2012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这对我们研究测算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提供了更加全面、便利的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两次《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统计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全国东中西部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民生指数进展十分迅速。与2000年相比,东、中、西部的发展与民生改善指数分别提高了25.18%、23.5%、24.04%,东部地区2012年发展与民生指数最高为71.57%,西部和中部分别是60.35%和58.22%。与小康社会指标不同的是,西部发展与民生指数提高幅度仅次于东部地区,但是高于中部地区,与东部、中部的发展指数差异明显缩小。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发展基数较低,几乎同样的增长幅度意味着西部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2000~2012年期间,东、中、西部发展与民生指数年均增长3.68%、4.2%、4.54%,西部地区最快,分别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平均增速的123%和108%。按照前12年的平均增速,2013~2020年8年间,全国各个地区发展和民生指数大体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东、中、西部的发展与民生指数将分别达到88%、76%、75%左右。民族8省区与西部地区持平的话,发展与民生指数也将达到75%左右。考虑到进入21世纪第2个10年发展与民生指数增幅已经趋于下降,其中东部下降更加明显(2010~2012年增速为2000~2012年的88%,西部与中部比“十一五”时期增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00~2012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14%和102%)(见表1-2),经过测算,到2020年东部、中部、西部发展与民生发展指数可以调整为86%、76%和77%左右。这样全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与民生指数差距将进一步缩小,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以民生指数将实现全部指数的近八成。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八省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同步化程度明显提高。但是,就全国来说,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差距也明显提高了,尽管这种差距在全国都普遍存在,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还是更加明显,完成目标的压力更大、任务更艰巨。在民族八省区中,除内蒙古发展与民生指数略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数外,其他省区依然位居全国各省区后面(见表1-3),差距比较明显,不可能到2020年完成地区发展和民生指数的整体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阶段性目标难以完成。
表1-2 2001~2012年各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年均增长率
表1-3 2000~2010年3大区域与民族8省区发展与民生指数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项目组2013年16个子项目的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十分拥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总体上看,对于本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充满信心。5404份城乡家庭问卷中,很有信心和有信心的比重为87.4%,1132份干部调查问卷中,很有信心和有信心的比重为85.4%。群众的看法比干部乐观一些。当然,也有11.3%的群众和12.9%的干部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信心不足,极少数干部群众没有信心(见表1-4)。
表1-4 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状况
表1-4 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状况-续表
干部群众对于本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应当肯定和鼓励,同样应当重视他们对本地区建成小康社会困难的看法或者信心不足的理由。群众认为经济收入提高慢(70.8%)、基础条件差(35.4%)、基础设施不足(33.8%)、扶持政策不到位(29.9%)是影响信心的主要因素。干部对第一项影响因素的看法与群众相同,既有69%的干部认为经济收入提高慢是信心不足的主要理由,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原因分别是基础设施不足(50.8%)、扶持政策不到位(34.9%)和社会保障不完善(37.4%)。基于上述认识,群众认为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提出的主要建议是加快发展当地经济(61.8%)、加快基础设施建设(37.3%)、中央政策应落实到位(27.9%)、应扩大当地就业(25%);当地干部认为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加快发展当地经济(68.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44.6%)、提高教育水平(26.7%)。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数据监测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21世纪第二个10年是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民族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对事业充满希望和信心,说明他们也希望与全国一样能够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但是,客观数据显示,民族地区要在余下的7年时间内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设定的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明确指出不唯GDP论英雄、不以增长速度论英雄,不以数据指标论英雄。新的发展观和考核办法,为地方广大干部群众谋以民生改善为目标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松了绑。这对于民族地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