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二

从连心在流动人口社区的工作说起:外来工与新市民

王英瑜

与连心的合作缘起

2006年的秋天,笔者在北京与云南连心理事(那时“连心”叫“莲心”,由“莲”变“连”一字的变化或可理解为由关怀到同行)在一个聚会中交流,大家都觉得连心可以尝试开展流动人口的社区工作。

当时,笔者进乐施会工作约一年,负责跟进城市生计项目。 乐施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内地开展扶贫与发展工作。这些工作先从农村地区开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在城市开展有关农民工的项目,并逐步增加资源的投入。由于耕地不足及工作机会较少,外出打工已成为很多农村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举家外出。外来工是城市中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计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改善外来工生活处境,可以说是中国农村与城市扶贫发展工作的重要环节,乐施会希望在其中贡献一点力量。

2006年,城市生计项目(当时称为劳工项目)中的社会组织伙伴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及北京。珠三角地区以工业区的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而北京项目则主要面向以家政工为主的非正规就业人群,以开展流动人口社区工人文化项目。在这段时间里,笔者及同事在考虑,我们主题劳工项目的对象人群为外来工,但是外来工不仅包括传统制造业的外来工,也包括非正规就业人群,而且外来工联同家庭成员一起到城市生活的也为数不少,从促进生存环境改善的角度,需要在项目的设计方面有更综合的考虑。因此,我们在2006年下半年,决定将劳工项目改称为城市生计项目,并在2007年度制订计划时正式改变名称。

乐施会在2007年初与云南连心开始了项目合作,支持连心在昆明西山区伍家堆开展流动人口的社区工作。差不多同一时间,也开始了与北京近邻的流动人口社区的合作项目。这两个机构的主要发起人分别是云南大学社工系的向荣老师及中华女子学院社工系的杨静老师。我们主动邀请这两个机构合作开展流动人口工作,主要缘于当时我们的合作伙伴既有来自社群工友成立的机构,也有来自社会学者、法律工作者成立的机构,但尚未与内地有社工背景的社会组织合作。随着日渐增加的社工系老师和学生对外来工和流动人口的关注,我们认为如果更多的社会工作者能参与外来工和流动人口社区的工作,将对服务外来工和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发展及改善外来工的生存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伍家堆印象

连心在昆明西山区的伍家堆开展流动人口的工作,是以流动儿童为切入点,再开展各项社区服务工作。不过,问题是单纯地吸引儿童参加并不能自然带动成人参加活动。在社区工作开展的最初,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开展有助于拉近与社群关系的活动,需要进行大量的社区走访和居民家访。在社区走访过程中交流、传递信息,形成社群信息网络;在家访过程中建立中心工作者与社群的联系;在家访中了解社群动态与需求……应社区的特质,连心建立起二手店,除了减少社区居民生活开支外,亦成为妇女聚集的地方。考虑到社区中布依族群众较多(大部分以捡废品变卖为生计),发挥社群妇女喜欢跳舞的特色,组织了舞蹈队,社区妇女工作逐步铺开。

可惜在建立起较强的社区基础之时,昆明时值大拆大建年代,伍家堆被列入拆迁的范围,连心不得不离开。2010年,连心在流动人口聚集的五华区王家桥重新开展流动人口社区工作。但之前的社区工作并不会白做,原本以捡废品作为生计的布依族群众不得不散居城市的更外围,布依族群众的联系网络仍在。同样地,在伍家堆累积的实践经验帮助机构更快、更有效地在新社区开展工作。

2008年底,乐施会进行了中期策略规划回顾(整个策略规划周期是2006年4月至2012年3月)。在中期回顾及展望中,城市生计项目团队确定了需继续关注外来工的劳动者身份,因此我们的目标仍包括:增强打工者尤其是女工的劳动权利意识、法律和职业安全意识、生殖健康知识及依法维权能力;对于政策层面的关注,则希望可以促进工伤保障制度完善及非正规就业工人(其中以家政工为主)的权益保障。我们也进一步肯定,需要更加重视外来工作为社区及城市新成员的身份。他们在城市中处于边缘,社会组织在其中可以提供流动人口社区的服务工作,建立社群的公共生活空间,促进社群的互助关怀,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2008年至2012年期间,乐施会城市生计项目累积支持了十二个社会组织伙伴开展流动人口社区综合服务工作。

流动人口的新问题与社会组织的工作

随着外来工平均年龄的增长,带子女迁移的人数在增长,打工人员子女教育是打工家庭的最重要事项之一。对于连心在王家桥的社区工作,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2年2月,在王家桥社区,流动儿童以及家长们向来自妇联、青联界别的省政协委员们陈述了自己的需求。社会多方包括政府官员、政协委员、专家、社区人士、社工、志愿者及媒体等与他们进行了互动和对话。多家媒体对这次见面会进行了报道,引发了大家对流动儿童升学问题的共同关心,并思考了解决之道。最后,《关于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小升初教育政策的建议》提案被摆在了云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会议上,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此次见面会可以说是反映了连心建基于社区的多层面工作,有助于促进多方合作解决社会问题。聚焦于“小升初”(小学升初中)问题,是连心基于社区服务的前期调研,深切了解到社群的需求,在与社群的互动、讨论中,共同设定的促进问题解决的方向;在酝酿过程中,对于社区家长、儿童,甚至社工、志愿者而言,都是一个培力的过程。政策的完善也难一蹴而就,但社群培力、多方互动就是变化的开始。如同连心的信念所言:“每个人都有价值、有尊严!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并且自身有促进改变的能力!”

对于外来工社群而言,在城市中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支持网络越来越重要,因为更多的外来工倾向或需要在城市长时间生活。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平均年龄由2010年的35.5岁上升到2016年的39.3岁。此现象意味着,外来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有相当一部分人已属于定居状态,社会需要面对外来工年龄分布带来的新问题。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外来工年龄分布逐步走向正常化,与农村、国家的劳动力年龄分布趋向一致。城市不能期望农村可以无限量地供应年轻的劳动力,用完青春期即退回农村。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需要接受来自农村的各个年龄层的劳动力,而迁移找寻合适的工作与居住地本身也是外来工的一项基本权利。当然我们仍需清醒地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年龄较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议价能力相对较低,就业偏向非正规化,更需要社会支持与社会保障。

与城市新工人、新市民同行

近年来,国家更加强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将有助于改善外来工的处境。不过,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方面,仍是前路漫漫。关注扶贫与发展领域的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领域的投入无疑仍是比较少的。乐施会作为较早开展流动人口工作的社会组织,面对庞大的需求,也深感自己力量的有限。乐施会以项目方式支持伙伴开展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同时也注重支持伙伴的能力建设,并鼓励伙伴争取其他的资源,包括社会及政府的资源,以使社群工作更具可持续性。

从2013年起,我们拜访了若干个本土的基金会或平台性组织,探讨共同投入资源支持更多的社会组织开展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基于相近的理念和关注,自2013年起,乐施会城市生计团队与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合作,发起珠三角流动人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支持计划。从2013年至今,已进行了两三期,每个小项目从两三万元至十余万元不等,先后共支持了近二十个社会组织(包括草根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既有初创期的社会组织,也有在原有的社区服务中加强对于流动人口的工作,又或者具有创新及探索性的社群服务工作。此外,我们为接受资助的伙伴及业内的工作者,提供工作者成长计划及多个主题培训。在主题培训中,流动人口社区工作经验丰富的云南连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2013年,乐施会城市生计项目制订了新的五年计划。基于外来工和流动人口生计的脆弱性,我们继续选取了外来人口作为城市生计项目的目标人群,而我们希望除了关注外来工的工人身份及其需求外,还要加强回应外来工作为新市民的需求。我们期望,(1)通过项目工作为外来工搭建公共生活平台,协助外来打工者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促进他们的社会参与、社区参与和社会融合;(2)外来工作为城市新移民之所以有着生计的困扰,与其未能获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也希望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出一份贡献。

本书的实践篇由连心前线工作者主力撰写,加上理事及研究团队的支持和总结,反映了连心是实践与反思并重、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团队。连心十年来深耕流动人口社区,注重社群的参与和培力,与社会、政府各方合作联动,在儿童、妇女、非正规就业者及少数民族等方面的社会工作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关注城市化过程中新市民的社会融合的人士,对于开展流动人口社区工作的社会组织从业者,这都是一本非常具有价值的书。笔者祝愿连心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为促进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希望,有更多类似连心的服务机构,共同为外来工提供服务,与作为城市新市民的外来工同行。 g6ty/45viCckJP4LC+/faNXbp0Zsp+9F+DwBshH/owMWOg2s7O9XnVjjKBI7vY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