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为道学正名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又云:“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老子为春秋时人,为周朝的史官,和孔子并世且比孔子年长30岁左右,他所著的五千余言《道德经》上下篇是我国阐述道的学说的最早私人著述。中国先秦的道家学派、汉末以后的道教、以神仙家为宗在道教中孕育起来的丹道,皆以老子的《道德经》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柱和基本经典。因之,道学应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学术系统,其中包括道家、道教、丹道三个大的分支,老子为道学之宗。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以前,道学这个词儿也专指老子道的学说而言。《隋书·经籍志》分类,以易学为首,次以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等,是谓经部。而子部中以儒者为首,祖述孔子,载曾子、子思、孟轲、荀卿之流所著书,称之为“中庸之教”。次述老子、文子、鹖冠子、列子、庄子等所著书,称为“道学”。《隋书·经籍志三》云:“道者,盖为万物之奥,圣人之至赜也。”“圣人体道成性,清虚自守,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故能不劳聪明而人自化,不假修营而功自成。其玄德深远,言象不测。先王惧人之惑,置于方外,六经之义,是所罕言。《周官》九两,其三曰师,盖近之矣。然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 道学 众矣。”这段话不仅对道学的命名和特征作了提要,而且简略概括了道学发展的历史。道学本是伏羲、黄帝所传的圣人之道,周代虽以礼教为朝廷的方内之教,道学被置之方外,师传不明,但尚由史官掌握,为王者师。直至汉代相国曹参将在方外师徒相传的道学宗师盖公推荐给朝廷,汉文帝以黄帝、老子的道学治国,才使道学兴盛起来。汉代的文景之治,是道学在治国的政治实践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汉武帝排摈道学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是以《隋书·经籍志》将儒者排在道学之前。然而唐代皇帝认老子为祖宗,在尊儒之外又复兴道学,人们仍可在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中,发现道学治国的光辉。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汉唐王朝,都受到道学思想的滋养,连清初康熙皇帝也外示儒术而内用黄老,道学之富国强兵的政治效果是昭然可见的。

迨至宋代,国势积弱而受制于异邦,周敦颐、程颢、程颐直至朱熹,汲取佛道思想来丰富儒学,称为程朱理学,这就是现在的新儒家之祖。元人脱脱立《宋史·道学传》,将程朱一派专讲儒家道德伦理的学者全包拢进去,后世遂将程朱理学也称之为道学,冯友兰教授等沿袭此说。明代以来,朱元璋推崇朱熹为文人之宗,宋明理学便兴盛一时,王守仁的心学也成为理学的分支,这批人满口大讲孔孟的仁义道德,被世人号为道学家。明清二朝宋明理学是皇帝提倡的意识形态,科举考试以理学家的《四书集注》为教材,道学家可以升官发财,讲道成了孔孟之徒向上爬的阶梯。宋明理学是今日之“新儒学”的前身,但宋代以来打着“道学”的幌子,就难免在学术史上遗下“伪道学”之诮。明代王阳明心学传至李贽,则走向宋明“道学”的反面,伪道学的流弊暴露出来。李贽揭露道学家“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藏书·世纪列总目前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初谭集·释教》)。李贽进而宣称“道学可厌”(《初谭集·儒教》),斥责宋明理学为“假道学”,道学家为“假人”,“道学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能起名也。无有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济用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噫!孔尼父亦一讲道学之人耳,岂知其流弊至此乎!”(《初谭集·道学》)李贽对宋明理学家的揭露,使“今世俗也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焚书·答焦漪园》),受到假道学的攻击。这使李贽觉悟到只有老子的学说才是“真道学”,他说:“老子则有无为之学问矣,释迦不可及矣。吾庶几者其老子乎!”(袁中道《柞林纪谭》)李贽呼唤:“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也,岂讲道学者所能学乎!”(《初谭集·笃义》)伪道学之流弊,一直延续到清代,可谓和“家天下”的政治制度相始终。清末朝廷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曾国藩以大学士两江总督治军于安庆,开幕府广揽人才,又搜罗了一批道学家企图振兴名教。当时这批道学家皆口孔孟而貌程朱,其中池州进士杨长年著《不动心说》献给曾国藩以求进取,文中自称“置之二八佳人之侧,鸿炉大鼎之旁,此心皆可不动”,盖自诩定力非声色名利所能动摇者。这篇文章被幕府中的李鸿裔看到了,不禁大笑援笔戏批曰:“二八佳人侧,鸿炉大鼎旁。此心皆不动,只要见中堂。”将这批假道学的面目暴露无遗。还有一个曾国藩搜罗来的道学圣贤桐城方某,作了直隶枣强县令五年,布衣蔬食,终日口诵孔孟之道,竟搜刮了四十万金成为安庆的大富豪。这些故事载入《清代野记》,此书署“梁溪坐观老人编述”,记咸同光宣四朝之事,皆实录。书中载当时“京师谚云:‘黄金无假,道学无真’。”由此可知,大凡一种学术被当权者定为统治思想而入于功名利禄之途,就会被人用作为升官发财而逢场作戏的假学术,宋明以来被社会民众鄙视的假道学即是如此。这不仅使人想起“文化革命”期间的那些“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他们口马列而貌左派,宝书不离手,万岁不离口,不也曾逢场作戏红极一时吗?现今时代变了,讲孔孟之道的假道学再没有官做,也没有人再写新的《道学传》。虽然20世纪以来新儒学在海外又有复兴之势,但眼下也还只是一种学术流派,且早已不用“道学”的招牌,而自命曰“新儒家”。学术界现已将程、朱、陆、王的理学和心学通称作宋明儒学,假道学的名称已成为历史陈迹,因此再也没必要将宋明理学和心学同黄老的道学相混淆了。在本书中,将宋明时兴起的程朱陆王的孔孟之学定名为儒学,将黄老关于道的学说定名为道学,我想这不难取得学术界的共识。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即是物类的指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是中国古代圣贤极为重视的传统,学术研究中的学派区分更应将正名放在首位,否则易造成学术概念的混乱,也不利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云:“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是古来儒道两家就有学派之争,泾渭分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以儒家与道家并列,后世史家沿袭之,学术界遂有三教九流之称。《旧唐书·经籍志》仍按经(甲部)、史(乙部)、子(丙部)、集(丁部)分类,子部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天文、历算、兵书、五行、杂艺术、类事、明堂经脉、医术本草等,将沙门(释典)之书归之入集类。《宋元学案·序录》按濂、洛、关、闽等地域为宋代学术分类,并未以道学自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二程全书》、《朱子全书》等称之为:“以上儒家类理学之属专书。”自古凡较严肃的文献辨别学派及图书分类,皆以儒家与道家并列,未见以道学与道家的名称分别儒道者。宋明时代的理学和心学被称为道学,乃是社会上的俗称,儒家学者被送上道学之号,不仅今后在学术研究上难以避免伪道学之诮,而且在英文翻译上也易和道家、道教的译名(Daoism)相混淆。是故黄宗羲尝云《宋史》立《道学传》乃“元人之陋”,而后正史再无《道学传》。其实早在六朝时期陈代马枢就曾撰《道学传》二十卷,所收皆张天师、许迈、吴猛、陶弘景等道教精英,今有陈国符先生辑佚本传世。《宋史·徽宗本纪》载政和六年(1116)春“置道学”,宣和元年(1119)五月“诏德士(僧人)并许入道学,依道士法”,是宋代朝廷将道教称为道学,元人将儒学称为道学乃名实不符之乱名。中国文化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形成儒、道、释三教鼎立的格局,道家和道教的内容在学术上也渐渐有了实际的区别。然而由于缺少“道学”这个概念来总括道家与道教学术,因之古代道学之书往往将道家与道教通用,不作区分,西文中也将二者通译之为Daoism(或Taoism)。近代以来,学术著作中约定俗成地将“道家”的范围限定为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有关道的哲学;将“道教”的范围限定为以太上老君为教主的以道为信仰的宗教;这样就需要重新恢复“道学”这个概念来总括道家与道教学术并与西文中的“道主义”(Daoism)相对应。

在本书中,我们将道学的概念定义为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支柱的整个文化系统,其中包括道家的哲学文化、道教的宗教文化,还有丹道的生命科学文化。

关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家是以春秋时以老子著《道德经》为代表创立的以道为理论基础的学派;道教则是汉末张陵首先创立的以道为信仰的宗教。二者皆以老子的道为根基,道家是道教的哲学支柱,道教是道家的宗教形式。

仙学(丹道)的概念,源出先秦时的神仙家。据蒙文通先生考证 ,春秋战国时神仙家分三派:南方(楚)为行气,称王乔、赤松;秦为房中,称容成;燕齐为服食,称羡门、安期。道教中的外丹黄白术和内丹学,即由以上三派仙术融汇而成。仙学之名,乃陈撄宁先生所首倡,他1938年在上海出版《仙学月报》。他在《众妙居问答》中道:“所谓仙学,即指炼丹术而言,有外丹、内丹二种分别。”并说:“故自汉朝至现代,此二千年间,遂成有仙无学之局面。非真是无学,因这班学仙的人,将儒释道三教之名辞与义理,混合组织,做成遮天盖地一个大圈套。彼等躲在此圈套中,秘密工作,永不公开。务其实而讳其名,如此圆滑行藏,常常招惹儒教之拒绝,释教之毁谤。甚至于道教徒亦根据老庄清净无为之旨,而不信有神仙。彼仙学者流,竟弄得东家不收,西家不纳,进退失措,左右为难。余今日迫不得已,将仙学从三教圈套中单提出来,扶助其自由独立,摆脱三教教义之束缚,然后方有具体的仙学之可言。”故陈撄宁先生以“仙学”名丹道,实出于“迫不得已”,他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后再无有“仙学”的提法。因之本书不再采用仙学的概念,而通以丹道称之,由于外丹学亦融入三元丹法(天元神丹、人元大丹、地元灵丹)之中,故书中丹道主要指内丹学。内丹学是一种融儒、道、释、医诸家精华为一体的学问,故虽可区别于儒、释二教,又与单纯宗教信仰意义上的道教有别,但仍包括在道学的大范畴内。外丹学和内丹学本质上是在炼丹炉内或人体内模拟老子《道德经》的学说,丹道属于道学的分支学科是确切无疑的。丹道是根据道的学说追求体道合真的仙人境界的学问,它和道家、道教并列为道学的三大分支。

道学之道,以无为本,以因为用,以反为奇,以化为术,无成势,无常形,立俗施事,开物成务,拨乱反正,救亡图存,神妙莫测,其精华可以究天人物理,其尘垢秕糠犹可以陶铸尧舜。老子以道垂统而教天下,人能得其一隅则可以治国,可以用兵;可以成事,可以立功;可以见性明心,可以乐生益寿;可以叱咤风云,可以退藏于密;可以无往而不胜,可以随遇而能安;可以用一字而走遍天下行之万世者,其唯道乎! gtQluzHaUCk5/qvHJb8VCSLR/J3Mo+qJhao6ARAKlx6ZSDYFJs9LaP5zTk/epH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